《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 于理解读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出版于2023年2月。
这本书的名字是不是挺有趣的?说白了,我们每天都在对大脑说话。学习的时候,我们在对自己的大脑说话;对外沟通时,我们在对别人的大脑说话。这本书讲的,就是对大脑说话的艺术,也就是怎样让大脑快速地理解并记住信息。
教别人怎样提高学习力的书有很多,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告诉你怎样做,还能告诉你为什么。这本书的作者是杰瑞德·库尼·霍瓦斯,他是认知神经学家、教育学家,曾在哈佛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全球250多所学校开过讲座。在这本书里,他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的大脑是怎样思考、学习和记忆的。明白了大脑的工作机制,你就能用它提高自己的学习和沟通能力。
文本、图像、情绪和状态、外界环境等等,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接收信息的效率。就比如,很多人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那么听音乐到底是会促进还是妨碍学习呢?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取决于你听音乐的方式。如果你听的音乐始终在你的预料之内,你就不会把注意力分给它。比如,如果你播放一张听过几百遍的专辑,那它就会成为背景声。这时,音乐还能触发脑内特定区域的反应,让你更容易集中精力。但如果你随机播放歌曲,那么音乐就会吸走你的注意力。
无论你是想提升学习力还是沟通能力,这本书都能教给你一些实在的方法,并且告诉你原理。让你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我将分两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先说说怎样高效地把信息输入自己的大脑,让自学更高效;第二部分,我们再说说怎样高效地把信息输入别人的大脑,让沟通更有效。接下来,就让我们正式进入这本书。
关于如何让自学更高效,我想和你分享三个秘籍,下面我们挨个来说。
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能一心多用的人吗?或者说,你是一个多线程工作者吗?
研究人员曾经让一些人给自己一心多用的能力打分,结果发现,给自己打分越高的人,在学习或工作中反而表现得越差。实际上,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一心多用。那么,我们平时所谓的一心多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能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情?你听我说这段话的时候,可能是在地铁里。旁边的人在聊天,地铁的呼啸声震耳欲聋,车厢摇摇晃晃,在这些干扰下,你依然能集中注意力听书。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干某件事的时候,就能屏蔽掉其他干扰信息,这就是注意力的力量。那么,在我们的大脑中,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要处理哪些信息,又屏蔽哪些信息呢?
我们做的每件事,无论是读书还是写邮件,都像是一类游戏,有自己的规则。我们有个大脑系统叫“背侧注意网络”,它就像是一个游戏机,你可以选择你要玩哪个游戏。比如,你看书的时候,你的“背侧注意网络”就会选择阅读游戏,并且把相关规则加载到另一个叫“侧前额皮质”的区域中。这个区域是个注意力过滤器,它就会根据“背侧注意网络”发来的规则,判断哪些信息相关,哪些信息无关。那在这个阅读游戏中,周围的噪音就被你过滤掉了,只有眼前的文字进入了你的意识。
关键在于,你一次只能往“背侧注意网络”里塞一个游戏卡。也就是说,你一次只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一心多用是不可能的。
你可能会觉得惊讶。我一边开会一边发微信,一边看电影一边刷微博,这些难道都不算一心多用吗?
还真不算。虽然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在一心多用,同时处理多项工作,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在任务之间来回切换罢了,就像是在不停地插拔电子游戏机里的游戏卡。
任务切换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它是有成本的。第一个成本就是时间。任务切换不是瞬时完成的,当你从一个任务跳到另一个任务时,注意力就会暂时关闭。研究人员把这段时间称为“注意瞬脱”,它是一种感官盲区,也就是说,这一刻,你的大脑会停止处理信息。虽然注意瞬脱的时间只有0.1—0.2秒,但每次切换任务时,你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我们都知道,酒驾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喝醉了,酒精会让你的反应速度变慢。比如你开车时突然有人横穿马路,你可能要花1秒钟发现他并且猛踩刹车。但如果你喝醉了,反应时间就会增加到1.15秒左右。
但比酒驾更危险的,是一心二用。如果你一边开车一边回微信,你的反应时间就会增加到1.3秒。因为你的注意力要在手机和道路之间来回切换,每次你都要更换你的游戏卡,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是酒醉后反应时间的2倍。在美国,每年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大概有27.5万起,而由于使用手机造成的交通事故有160万起。
在时间成本外,第二类成本是准确性。当你切换任务时,这两个游戏卡会在短期内混合到一起,这时你可能就会犯些小错。比如说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边打字边和人说话的时候,不小心把要说出口的话打了出来?这就是因为你的大脑在切换任务,让要说的话和要打的字混在了一起。
第三类成本是记忆。我们大脑中,形成记忆的区域是海马体。在任务切换的过程中,大脑中海马体的活跃度会降低,不利于形成记忆。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学习的时候一心多用,你就更难记住你在学的东西了。
你看,在任务之间切换,会增加时间、准确性和记忆三类成本。因此,如果你频繁切换任务,在多个工作间跳来跳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一心多用呢?
首先,面对一个复杂的任务时,试试把它切成小块。对着一个不容易实现的目标,很容易一心多用,干一会儿就想去做别的事情了,反而拖慢了进度。那么,如果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步骤,你就会更有信心一步步完成它,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其次,要专心学习或者工作时,少用手机。手机的本质就是在鼓励一心多用,比如它可以同时运行几十个应用,社交软件也能同时和好几个人聊天。我就很容易拿起手机,打开微博刷两下,跳到微信刷几下,然后又鬼使神差地去豆瓣看了两眼,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啥。如果你确实要使用手机来辅助学习,那也要关闭所有后台程序,让自己专注手头的任务。
如果你要给领导做汇报,或者给员工讲课,一心多用的大脑机制也能给我们两个启发。第一,一次只讨论一个想法。把一件事讲清楚了,再说下一件事,不要在两件事之间来回跳跃,这会让听众一心多用,增加听众的理解负担。
第二,不要提前给听众出思考题。这看起来像是能把听众的胃口吊起来,让他们认真听,但实际上,人们会被谜题吸引,很多人会真的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动手寻找答案,反而会错过你接下来讲的内容。所以,一定要等到讲到相应内容的时候,再把问题拿出来。
好,以上就是书里分享的第一个秘籍,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单一任务时,我们能更快更好地记住相关知识。在多个任务间来回跳跃可能看起来很帅,但它会拉低你的效率。
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二个秘籍是:利用环境来加深记忆。
你可能在电视剧里看过这样的桥段,主人公出车祸失忆了,为了找回记忆故地重游,还真就唤醒了回忆。这种桥段看起来很假,但它却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在我们形成记忆的过程中,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海马体的底部有个小区域叫海马旁回,它负责对物体的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并把这些环境信息嵌入到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时,有人做过一项实验,让一组潜水员在水下练习记忆一串词语。第二天,一半潜水员返回海里,另一半则留在陆地上。结果,回到水里的潜水员比留在陆地上的多回忆起了35%的词语。水下的环境信息成为了他们回忆的线索。
环境信息不仅有视觉信息,还包括气味、声音、质地等。现在,就在你听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你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皮肤感受到的触感,都会成为你对这句话记忆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否真的注意到了这些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当你吃到某个童年零食时,会涌起儿时的回忆;也是为什么故地重游,能唤醒回忆。
这时,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我们的记忆和环境永远挂钩,那换了个环境,之前学的不就全忘了吗?有没有一个让信息和特定情境脱钩的过程呢?
确实有一个这样的过程。我们对具体事件的记忆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情景性的和语义性的。情景记忆就是和特定时间、地点挂钩的记忆,比如“去年我去朋友家玩的时候,他的狗咬了我一口”,这就是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是和特定时间、地点无关的记忆,比如“狗有四条腿”就是语义记忆。
所有新的记忆都是从情景记忆开始的。每次学习新内容时,这些内容都会和学习时的特定情景相关联。但是,当我们不断在不同的情景中学习同样内容时,这些内容就可以和特定情景脱钩,转变成语义记忆。对一个孩子来说,“1+1=2”这个题,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习题集上做过几次后,它就不再是第一次学它的一段回忆,而是一个独立的数学题目。
因此,如果我们只在一个地点或者一种环境中学习、训练某种技能,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和这个地方紧密相关,换了一个环境后,可能会表现不好。如果我们切换不同地点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话,那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不会绑定某个特定的地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能表现得很好。这个道理,在现实世界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体育运动中的“主场优势”了。
“主场优势”指的是体育队伍在主场比赛时,会表现得更好。有趣的是,主场优势只有在队伍刚成立的那两年最明显。因为刚成立时,运动员需要在特定的场地上先磨合一段时间,进行大量训练,逐渐对这个场地产生环境依赖。体育场的布局、场地大小、空气质量、当地饮食,都会和球队的表现产生关联,从而造成了比赛中强大的主场优势。但是,等队伍在多个不同的客场比赛几年后,队伍的表现就会逐渐和特定场地脱钩,最终,主场优势就会逐渐消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呢?
如果只有一次实战,那要让你的练习环境和实战保持一致。比如,你要在某个会议室做年终汇报,那你最好就在这个会议室练习。等你作正式汇报时,这个会议室里的环境就会成为线索,帮你找回练习时的记忆。那如果你需要在不同场所实战,比如要在不同场合向不同客户推销产品,你就得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练习,比如室内和室外、拥挤的房间和空旷的房间、嘈杂的环境和安静的环境。你在练习中遇到的变化越多,在新环境中就越自如。
另外,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听到、尝到、感觉到的东西也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你就可以利用感官提升表现。比如说,你做题的时候喜欢嚼口香糖,那你考试的时候就可以备上几块。这些简单的、潜意识的感官提示,都能帮助你调取记忆。
最后一个提高学习效率的秘籍,是进行分散练习。
没有人不想记忆力超群,但我们总是忘得很快。背过英语单词的人估计都听说过艾宾浩斯曲线,也叫遗忘曲线。19世纪晚期,有一位德国研究者叫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他发现了人们的遗忘规律。只要过了24小时,人们就会忘掉学过内容的70%,然后遗忘速度会趋于平稳。
艾宾浩斯想知道怎样才能记得更牢,于是他开始研究复习会对遗忘曲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发现,如果一次复习很长时间,比如一次性复习三小时,短时间内他能记得很牢,但很快又会开始遗忘。如果他把这三小时分散到几天中,比如连续三天每天复习一小时,就能多记住一段时间。简单来说,如果把练习分解,并且分散到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把它们都塞进一段时间里效果更好。这一现象,就叫“分散练习”。
为什么仅仅是把练习分散,就能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呢?首先,我们在第二个秘籍里说了,如果在单一环境里训练,这段记忆就很难在其他环境中调取。那么,如果我们进行分散练习的话,训练很可能会在不同环境里进行。环境和状态的变化,能让记忆更深入。
第二,记忆有三个步骤,分别是编码、存储和调取。编码就是让信息进入大脑,存储就是让信息存留在大脑里,调取则是把信息从大脑里调取出来。其中,调取是巩固记忆的关键。如果我们花几个小时一次性复习了,那意味着我们只需要调取一次记忆。如果我们进行分散练习,就要多次调取记忆,而多次调取就有助于形成深层记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输出比输入更重要。你学到了一个新知识,但是如果你不试着输出,比如说给别人听,那你可能就很容易把它忘掉。
分散练习有用的第三个原因,是它能帮我们更好地巩固记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活动会变慢,但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短时间的剧烈活动,这是大脑在“重演”当天学到的知识,巩固当天的记忆。我们做的梦,可能就是这些片段重演的结果。大脑每天晚上的巩固量是有限的。那么,如果我们一天就花了好几个小时学习,只有当天一个晚上进行巩固,这些信息就很难都被巩固好。但如果我们把这些练习分散,我们就有好几个晚上巩固它们,把它们都记住。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安排时间,进行分散练习呢?如果你的任务有明确截止时间,就可以根据截止时间安排练习。比如你一周后有个汇报,就可以每天练习一次,如果汇报在一个月后,你就可以每周练习一次。那如果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比如你想背一本英语单词,就可以把这几种时间规划组合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每天背半小时,一周后变成每两天背一次,然后就是每周、每两周、每个月背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可能只需要每年练习一次,就可以牢牢地记住它。
这也是为什么,考前临时抱佛脚不是一个好办法。第二天考试的时候,你可能下笔如有神,但如果你想要长久地记住这些知识,就最好进行分散练习,别用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有的人还会像刷剧一样刷课,一次性看完所有在线课程。这样固然痛快,但他们很快就会忘记学到的大部分内容。如果你想要把这些课程内容都掌握好的话,就可以做个计划,比如看完一节课后满48小时,再看下一节课。
好了,聊完了如何把信息高效地输入自己的大脑,接下来,我们就要聊聊如何把信息有效地输入别人的大脑,让别人记住你的话。
无论是职场人还是大学生,在我们的演讲、汇报场合中,通常要搭配PPT。现在,会做精美的PP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还有很多人开课,教别人应该怎样做PPT。做PPT确实是门学问,但我们得回到问题的初衷。
人们最开始做PPT是为了什么?PPT就是我们进行演讲、沟通和说服的辅助工具。一个好的PPT,不应该喧宾夺主,而应该和演讲者打好配合,让观众记住你说的话。PPT上放多少字、图片怎么放,都会影响你的演讲效果。听完你的演讲,你的观众是一头雾水,还是印象深刻,和PPT有很大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当你的观众看到你的PPT时,他们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我们怎样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并记住你说的话。
第一个问题,PPT上放多少字才算合适?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会议室里,有人站在一张写满字的幻灯片前讲话,你睁大眼睛看着PPT,努力听着对方讲话,却什么也没听进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没有办法一边阅读,一边听懂别人的话。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具体看看,听别人说话时,我们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在大脑中,负责理解口头语言的区域有三个,分别是听皮质、布罗卡区和左侧额下回区域。听皮质负责处理声音的声学特征,比如音调和音量。这个区域在大脑两侧各有一个,所以我们能同时听到左右两个耳朵传来的声音。布罗卡区负责处理和理解听到的话,但大脑只有一侧有这个区域。这时,当有两个人同时对你说话时,左侧额下回区域就会阻止其中一个声音,只让一个声音通过布罗卡区。所以,你不能同时把两个人说的话都听懂。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有两个朋友同时对你说话,你肯定要打断他们,让他们一个个说。
那如果是边阅读边听人说话呢?阅读是无声的,那应该不碍事吧?
还真不是。我们无声阅读时,大脑里的视皮质最先被激活,它负责处理输入的视觉特征,比如颜色、物体轮廓。有趣的是,同一时间,负责处理声音的听皮质和布罗卡区也活跃了起来。这说明我们无声阅读和听人说话时,大脑的处理方式几乎完全相同。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阅读文字时不是真正无声的。我们的眼睛扫过文字时,大脑里有个声音会把它读出来。大多数时候是你自己的声音,有时是别人的声音,比如看到一些经典影视剧台词的时候。我们的阅读不是真正无声的,而是把说话的过程从声带转移到了大脑里。因此,边阅读边听人说话,和同时听两个人说话是一样的,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你站在一张堆满文字的PPT前讲解时,你的听众的听皮质在疯狂处理你的声音,同时也在处理他自己默念PPT上文字的声音。问题就出现了,该让哪个声音通过布罗卡区呢?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想要理解所有信息,会不断在PPT和讲解者之间跳来跳去,对这两个声音的理解都会受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最后他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听懂。
所以,PPT上应该尽量少放文字。很多研究都表明,比起同时通过两种途径接收同一信息的人,以单一途径接收信息的人理解得更好。不过,我们只有在阅读完整的句子、段落时,才需要在脑内用声音把文字读出来。所以,如果每张幻灯片上的关键词比较少,就不会影响听众的理解。
那图片呢?放图片也会妨碍听众的理解吗?
还是来看大脑的处理过程。幸运的是,听觉和视觉使用的是不同的处理通道,所以它们不会互相打架。而且我们的大脑会把视觉和听觉整合成一个信号,这个过程叫感觉整合。它不是一个简单相加的过程,而是一个1+1大于2的效果。当图片和文字结合时,人的记忆力会提升20%。而且在演讲中加入图片,可以提高听众的参与度和喜爱度。不过,注意别放太多。因为当人们看到好几张图片时,与只看到一张图片相比,记忆水平会降低50%。
在文字和图片之外,PPT的格式也有讲究。在书中,作者建议我们,PPT除标题、结尾以外的部分中,每一页格式都保持一致。而这是因为PPT格式,也就是文字和图片的空间位置,会影响听众的学习效果。
我们大脑的海马体里有数以万计的“位置细胞”,这种细胞就像GPS一样,会对我们看到物体的位置进行编码,构建出一幅脑内地图,它反映了周围的真实世界。对阿尔茨海默病人来说,他们的这些位置细胞就被严重损害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很容易迷路。空间位置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你桌子上有东西被移动过,你可能马上就能看出来,这是因为你的位置细胞自动把物品的位置信息编码了。
位置信息不仅仅是记忆的一部分,还能辅助大脑进行预测。我们的大脑会根据已有经验,不断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快速做出反应。就比如你读书的时候,读完前几页,看到了页码位置、排版方式,你海马体上的位置细胞就开始绘制这本书的脑内地图了,你的大脑会下意识地预测接下来书页的样子。只要接下来每一页的格式都符合你的预测,你就能轻松地读完这本书。但是如果格式都不一样,那你就会读得吃力些。因此,大部分书里每一页的页码位置、文字格式都是一致的,就是为了不给读者的大脑增加负担。交通信号灯有统一高度,新闻联播的画面格式不会随意变化,都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打地鼠游戏总让人觉得筋疲力尽,因为你不知道地鼠下一次会从哪个洞里钻出头来。
回到做PPT上来,为了不让听众耗费多余的精力,你要保证每张幻灯片的格式基本一致。这样,你的听众可以更快地记住这种布局,形成预测能力,不消耗多余的大脑资源。用统一布局呈现内容,记忆效果比随机形式要高出35%。
不过,偶尔打破统一的布局,也不失为一个策略。因为当你打破观众预期时,他们的大脑会强迫注意力集中到错误的地方。你可以利用这种自动反应促进学习。比如,你有一个想重点强调的信息,你就可以先用几张布局相同的幻灯片,让你的观众已经形成了预测,然后放出一张布局不同的幻灯片。这时,你的观众就会自动集中精力到这张幻灯片上。
同样的道理,用纸质版材料学习,效果就比用电子版要好。我过去为了考试复习时,就习惯把电子材料打印出来用,觉得这样效果更好。看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我过去的这个习惯是有道理的。因为纸质材料有稳定、清晰的空间布局,每句话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这个位置会成为你记忆的一部分,也会成为你回忆的线索。比如当你有句话想不起来,就会下意识地翻到这句话所在的位置。电子版就不一样了。当你翻阅电子版材料时,这句话会随着你手指的移动,从屏幕底部滑到顶部,然后消失。电子材料中的信息是没有固定的物理位置的,你无法利用它的空间位置来辅助回忆。
我们刚刚提到,当现实和预测不符时,我们会自动集中注意力。人类的这种反应,就可以被讲述者利用,也就是说,你可以在演讲中,故意给观众纠些小错。
当我们的预测和现实冲突时,我们的大脑中会出现错误警报。这时,我们的心率会降低,呼吸变慢,注意力会集中在错误上。人们在发现自己犯错后,会更敏感、更专注。因此,你可以先向观众提一个容易出错的问题,然后推翻他们的预测,指出错误,让他们的心理活跃起来。这样,就能让他们更关注你接下来要说的话。
好,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来做个总结。
我们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了大脑是如何学习和记忆的。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原理,提高自己的学习和沟通能力。关于如何把信息高效地输入自己的大脑,我和你分享了三个秘籍。第一个秘籍,一心多用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把复杂的任务切成小块,让自己一次只专注一件事;第二个秘籍,海马旁回会把环境信息嵌入记忆,你可以利用环境、调动感官辅助记忆;第三个秘籍是分散练习。分散练习能帮我们在不同的环境和状态中,多次调取、巩固记忆。临时抱佛脚、刷课等行为,都不可取。
要想把信息输入别人的大脑,让别人记住你的话,你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在PPT上放太多文字,因为大脑没有办法边理解文字边听懂别人的话。第二,保证PPT多数页面格式一致,减轻观众的理解负担。但你也可以偶尔打破格式,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测,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到某张PPT上来。最后,你可以给观众纠错,利用他们大脑里的错误警报,让他们记住你说的话。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虽然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在一心多用,同时处理多项工作,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在任务之间来回切换罢了。
-
把练习分解并且分散到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把它们都塞进一段时间里效果更好。
-
比起同时通过两种途径接收同一信息的人,以单一途径接收信息的人理解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