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气》 砚尘解读

《大气》| 砚尘解读

关于作者

加布里埃尔·布克是剑桥大学的化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气候的变化和能源工业。她身兼数职:作为科学作家,著有多本畅销书;作为科学节目策划人和解说人,她的多档节目都是 BBC 的热点;同时,她还是剑桥和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员,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和《新科学家》的特邀编辑。这些经历让她非常擅长深入浅出地讲述科学理论,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前美国副总统艾伯特·戈尔也读过她的书,曾评价布克的作品是“灯塔”。

关于本书

作者创作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奇妙的“探险”。1960年,美国空军上尉约瑟夫·基廷格带着装备,从3万多千米的高空一跃而下,在下落的15分钟时间里,基廷格经历了各种各样激烈凶险的大气环境,可地面的我们却毫无感觉。本书作者被这个实验吸引,想用类似的方式,带读者体验一把大气之旅,一层一层地了解大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对大气的奥秘孜孜以求,他们的勇气和个性也为我们的大气之旅增色不少。

核心内容

大气是万物的起源,它给我们提供了呼吸的气体,让地球维持在适宜的温度,还替我们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在长期朝夕共处中,人类也学会了利用大气,来为生活提供便利。比如我们利用大气压来吸吮液体,发现风的规律来帮我们远行,利用天空这块巨大的反射镜来收发无线电。这些对大气的利用,曾经改写了世界历史,还挽救过许多生命。

不过现在,我们开始担心大气的问题,像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问题跟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所以,应该由我们来守护大气了,这同样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大气》这本书。

说到大气,你肯定不陌生,就是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嘛。如果你只知道这些的话,那这本书可能会带你认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大气了。本书介绍的大气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1960年,美国空军上尉约瑟夫·基廷格做过一个实验,他带着装备,从3万多米的高空一跃而下。在下落的15分钟时间里,基廷格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大气环境,沸腾的、电闪雷鸣的、要烧焦的、冰冻的。你会不会感觉很奇怪:天空如此激烈凶险,为什么在地面的我们却感觉不到呢?

本书作者就被基廷格的实验深深吸引,于是有了创作本书的想法。作者开始琢磨,一般人有没有办法像基廷格那样,一层一层地去感受大气呢?于是,作者设计了这么一趟旅程,由她来充当导游,带我们沿着地表奔向太空,去了解大气的构造,并且体会人类和大气该如何互动。

说起来,我们的“导游”来头可不小。本书作者加布里埃尔·布克是剑桥大学的化学博士,BBC 节目的主持人,科学界最权威的《自然》杂志还请她做过特邀编辑。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就曾评价说,布克的作品是“灯塔”。

听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除了呼吸的空气,大气提供给我们的东西,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万物的起源”,在作者看来,大气就是万物的起源地。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了解下无处不在的大气。我会通过三个问题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大气是万物的起源;第二个问题是,人类是如何让大气为我们所用的;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现在担心的大气问题,比方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等,是不是杞人忧天。

下面我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本书的副标题说,大气是万物的起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像本书作者一样,先做个导游,带你逐层认识一下大气。按照大气跟我们的距离,可以把它分为三层。离我们最近的是对流层,从我们身边开始,往上10公里左右,都是对流层,这个厚度大概是一个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我们熟悉的气候活动,像是刮风下雨都发生在这一层,可以说,对流层跟我们的关系最密切。再往上的50多公里,是平流层,顾名思义,这里的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好。平流层的上方,我们通称为“外层”,在这里,大气又性情骤变,有电光火石般激烈的反应,连基廷格都只能抬头仰望,感叹一句,“我上方的空气很不友善”。

在这几层大气里,底层的大气,也就是对流层,最容易跟万物的起源挂钩了。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动物要呼吸氧气才能生存、植物要呼吸二氧化碳才能生长。的确,没有可供呼吸的大气,就没有生命,甚至可以说,是大气决定了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打个比方,在地球刚诞生不久时,原始大气里其实是没有氧气的,那时的地球住民吸的是氢气,呼出的是甲烷。后来,在距今25亿年到35亿年间,出现了一种蓝绿藻,它们会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呼吸,这就很接近现代的植物了。蓝绿藻慢慢改变着大气中的成分,氧气越来越多。到了22亿年前,空气里的氧气终于充足,呼吸氧气的“高级生物”就登场了。

说我们的祖先“高级”可不是自夸,呼吸氧气的能量转化效率比氢气可高多了。不过,对于只呼吸氢气的地球早期住民来讲,这简直是场重大的空气污染。那些没被毒死的早期住民,只得躲进了沼泽中、水田里,或者寄居在动物的肠胃里,不引人注目地生存。

除了给生物提供呼吸的气体,底层大气还替我们调节了地球的温度,万物才能存活。为什么这么说呢?数学家傅立叶曾经做过一个计算:地球的热量来自太阳照射的热能,但是地球也会把很多能量辐射到太空。理论上,把这两个能量相减,能算出地球的大概温度,可矛盾的是,这么算下来,地球应该是一颗冰冻星球,是什么东西替我们捕获了额外的热量呢?傅里叶当时猜想,这种物质就存在于大气中。

1859年,物理学家丁铎尔继承了傅立叶的研究,模型发烧友们肯定会喜欢丁铎尔的研究方法:他搭了一片人工天空,下面是他的迷你大气,迷你大气的成分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和氧气。因为太阳的热辐射主要来自红外线,所以丁铎尔用红外线照射迷你大气,他知道地球会向外辐射红外线,如果能观察到红外线被拦截,就可以解释额外的热量从哪儿来了,是大气帮我们拦截下来了呗。可是结果实验失败了。那是不是大气就没有用呢?丁铎尔突发奇想,修改了迷你大气的成分,加了一点点二氧化碳。丁铎尔对这点改变没抱很大希望,要知道,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只占了差不多0.04%,实在太少了。但是没想到,就是这点微不足道的二氧化碳,吸收大量的红外线。

二氧化碳可以让温度升高,水蒸气、甲烷也可以,我们今天把它们统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红外线的捕手,当它们拦截到地面辐射的红外线,就把它们甩向四面八方,其中,有一部分又回到了地球,就足够给地球保温。于是作者说,大气就像一条覆盖着地球的毯子,为地球的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好了,说完了对流层,我们往上看看平流层,它为“万物起源”做了什么贡献。你肯定听过防晒霜广告里说的“防护 UVA、UVB”,这指的都是紫外线。紫外线有多可怕呢?太阳光里紫外线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对自然界的影响也很恶劣,它会杀死藻类,吃藻类为生的鱼虾就难以生存,然后再殃及吃这些鱼虾的大鱼,海洋的食物链就这样被层层破坏。不过别慌,平流层当中有一层特殊的大气,叫臭氧层,它像一把天然的遮阳伞一样,替我们遮挡了紫外线。

臭氧层是怎么保护我们呢?化学家查普曼告诉我们:臭氧就是一颗颗小地雷,它有三个氧原子,比普通的氧气多出一个原子。紫外线碰到它的时候,臭氧小地雷就“砰”一下爆开,射出其中一颗氧原子,顺便把紫外线炸飞。而最神奇的地方,是它也没有一杆子打死所有紫外线。顺利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是其中能量比较低的部分,也就是波长比较长的紫外线,它们就像羽毛一样,不会触发地雷。这部分紫外线对人体很有用,可以促进皮肤制造维生素 D,帮助我们预防骨科疾病。所以,臭氧层的守卫工作很专业,如果没有它对紫外线的过滤,谁敢去晒日光浴啊!

再往上,就要说到外层大气了。究竟是什么,让勇敢站在宇宙边缘的基廷格都觉得“很不友善”呢?恐怕是外层大气的爆脾气吧。说起来也可怕,在那里,大量的宇宙射线照向地球,包括我们熟悉的 X 射线。虽然我们会照 X 光来检查身体,或者过安检的时候检查行李,但都害怕它的辐射,不敢频繁接触。来自宇宙的 X 射线跟我们用到的 X 射线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照那个强度,应该瞬间就能把我们烤焦。

那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它呢?这是因为有外层大气,X 射线来了,天上的大气层先遭到轰击,这层替我们“挡子弹”的大气,就是外层大气里的“电离层”。X 射线把电离层的原子击碎了,分解出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电子会吸收 X 射线,让它没法再来伤害我们。就算来自宇宙的X射线不断轰击,就算它的威力再大一点,我们也不怕。比如,2003年就发生过一次日面爆炸。科学家估算,那一次射出的 X 射线相当于5000颗太阳的辐射。这是什么概念呢?把人类有史以来制造的所有原子弹头放在一块儿,同时引爆,才跟它的威力差不多。但有人感觉到了吗?是外层大气层坚守岗位,保护了我们。对于地面的我们来说,爆脾气的电离层恰恰是友善的。

回顾我们刚才说的,大气不仅提供了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气体,还能调节地球温度,替我们阻挡有害的宇宙射线,让地球环境适宜生存。说大气是万物的起源,真是一点儿也不为过。另外,人类还让大气为我们所用。早在人类对大气的原理还一知半解的时候,一些幸运的人就已经利用起了大气。这些利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还拯救过许多生命,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的?在这部分内容里,咱们还是按高度来,分别跟你说说人们是怎么利用对流层、平流层和外层大气的。

先从环绕着我们的对流层说起,其实我们每个人天生就会利用它。比方说,婴儿生下来就会吸吮母乳,这靠的就是大气的帮忙。那么,我们经常说的“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到底是多大的力气呢?这得问问大气。

早在17世纪,伽利略就发现,大气其实很重。按照他的计算,一个空荡荡的音乐厅里有32000公斤的大气。伽利略没法解释这个现象,如果大气真的那么沉甸甸地压着我们,我们怎么没被压扁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习惯了这种压力,就像龙虾在海底漫步,却感觉不到海水的重量一样。而少数可能被压扁的器官,因为内部也有大气,就跟外部的压力正好抵消了。只有在大气压的平衡被打破时,我们才感受到它的力量。

我们说回婴儿吃奶的例子,婴儿吸走的是乳房周围的空气,然后,其他空气就来施加压力,顺利把母乳挤到了婴儿嘴里。利用这个原理,科学家还发明了真空吸尘器。虽然我们感觉上,吸尘器直接吸掉了灰尘,但其实分解动作是这样的:吸尘器内部有个高速运转的抽风机,它会把吸尘器内部的空气抽走,吸尘器内部的气压就远远低于外部了。于是,外部的大气涌入吸尘器内部,把灰尘也一起裹了进去。

接下来,我们要去征服平流层了,在这里让我们受益最多的就是飞机。在今天,飞机已经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了,不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飞机可一点儿也不安全。这种不安全,指的倒不是飞机制造的技术不达标,而是我们对大气脾气的不了解。有的人能完成环球飞行,有的人却在航行中莫名失踪,还曾被怀疑是外星绑架事件。这是运气的问题吗?在天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最有发言权。

第一个完成环球飞行的人,波斯特就是这么一个人选,他曾经玩命一样地飞行,不断提升飞行高度,在那里,他感受到了高空空气气流推挤的力量,还亲眼看到过龙卷风一样的气流,其实,这就是飞机失踪的真相。波斯特看到的“龙卷风”,它发生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是环绕地球的一条高速气流,来势汹汹,那些莫名失踪的飞行员,就是因为碰到了它。你可能觉得,我们肯定得避开它飞行才安全。这话对了一半,现在的民用飞机通常会飞得更高,在平流层平稳飞行。可是,聪明的科学家不仅能监测到这股高速气流,还能利用它的推力缩短航行时间。如果你坐过跨大西洋航班,或许会发现,向东的航班要比向西的航班用时短一个小时。这就是这股高速气流的力量。

说完了平流层,再来说说凶险莫测的外层。可别以为外层跟我们没啥联系,早在我们了解它之前,就用上它了。比方说书里讲的,早期无线电的发明。1895年,意大利发明家,自学成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可尼设计出了无线电的雏形。他发现了一种特殊波长的电磁波,它可以不依靠电缆,远距离发送点划电码,也就是当时的电报系统使用的摩斯密码。后来这种特殊的电磁波被科学家们验证,是短波电磁波,这种短波的无线电通信,成了现在几乎所有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基础。虽然当时马可尼发送的电码传到了山的另一头,但他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无线电可以绕过障碍物。

解答这个问题的是英国数学家亥维赛。他认为,这种电磁波的确是射到了天空,但是,天上有个带电的大气层,充当了镜子的作用,可以把无线电反射回地面。这个带电的大气层过去就被称作“亥维赛层”。还记得吗?它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挡掉 X 射线的电离层。既然这种电磁波要到电离层去走一趟,而不是直奔目的地,那么不管地面上有什么遮挡,都不会影响它的传播。而且,只要合理设计信号站的位置,它可以传播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哪怕是大海上孤零零的船只,也可以通过这种电磁波跟陆地或者跟别的船取得联系。

这可不光是能发个旅行见闻,遇到危险和意外的时候,它真的可以大显神威。作者就举了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当年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多亏船上配了这种电磁波的无线电,及时向附近的船只发送了求救信号,这才救下了船上的700多人。可以说,幸存者们都是受益者。

上面说的就是人类对大气的几种利用,包括出于本能吸吮母乳、做真空吸尘器、在海上和高空乘风远行、靠无线电传播信息。科学家摸索出其中的原理,让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也造福了更多的人。可我们也经常说,技术是把双刃剑,出于善意发明的科技,也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好比说对环境的破坏。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我们现在担心的大气问题,像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是不是杞人忧天?

这个问题可不像看上去这么好回答,连科学家都为此争论不休。因为造成这两个问题的元凶真的叫人又爱又恨,它们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许多人也对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抱有幻想,就算人类活动会对大气造成影响,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真的可以这么乐观吗?

拿全球气候变暖来说,我们前面讲到过,多亏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地球才没有变成一颗冰冻星球。正因为这样,理论化学家阿列纽斯对二氧化碳怀有好感,他想计算一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流失掉多少,会触发地球的冰期,就是全球大降温的时期。但同事替他收集的数据表明,这个研究没有价值,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升高了,其中有一半是人类制造的。阿列纽斯因此改变了研究方向,提出了对全球变暖的担忧。他认为,不光是二氧化碳本身会升高地球的温度,温度升高以后,还会让海洋蒸发出更多水汽。我们前面说了,水蒸气也是一种温室气体,会进一步暖化空气。不过,阿列纽斯说的全球变暖只是推测,很多人不相信。

到了1999年,科学家才出现了实质的证据。在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俄罗斯的南极洲基地,科学家提取了到了远古的空气。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这其实跟在实验室里保存细胞有点像,都是在超低温的环境下急速冰冻,只不过,冰冻这些远古空气的是南极洲的自然气候。具体说来,是南极洲的雪花在降落的时候,捕获了一部分的空气。当这些雪花被后来的雪花掩埋后,会被挤压,转化成冰。一粒粒的冰,就像一个个微缩的冷冻管,里面保存着细小的空气气泡。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家可以取出不同年代保存下来的冰,检测空气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再拿它跟过去四十万年里的气温记录作比较。你可能猜到结果了,气温上升,二氧化碳含量也上升;气温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也下降。有了四十万年的样本,这个结果就很有说服力了,人们不再怀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多,全球的气候就越暖和。

但这个结果来得有点晚,在科学家争论的这一百年里,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要比大自然产生的多了几十倍。可能有人觉得,温度高个两、三度也没啥,可是气候暖化之后的连锁反应却是灾难。比如海水上涨淹没海滨城市,沙尘暴席卷城市,还有2003年已经发生过的欧洲热浪,夺走了35000条人命。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本书作者担心,地球的命运会像金星一样。

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金星,内部结构跟地球很像,但它是颗“火球”。要知道,很久很久以前,金星也没这么滚烫。可是某个时期,金星上的火山制造出了大量二氧化碳,它跟水蒸气一起,把逃离地面的热量甩回地面。气温逐渐升高,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大气,简直是个恶性循环。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金星上的温度达到了四、五百度,本来有的海洋也全都被蒸干了。所以,光统计这些年温度上升了多少,人们可能不觉得怎样,但谁都不能预料,什么时候会触发恶性循环的开关。明智的做法是,跟那个开关保持距离,也就是说,现在就开始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而另外一个大气问题,臭氧层空洞,也被争论了半个世纪。我们前面说过,臭氧层可以帮我们阻挡掉有害的紫外线。而臭氧层空洞,顾名思义,就是臭氧层破了个洞,紫外线可以透过空洞,直接照射地表了,那该有多可怕!

导致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冰箱的制冷剂,更确切地说,是制冷剂里的一种化学物质,叫氯氟烃。说起来,氯氟烃的发现者米奇利算是好心办了坏事。1930年,冰箱还是个不太成熟的发明,里面的制冷剂会泄漏出来,要么气味刺鼻,要么会发生燃烧事故。米奇利想解决这些问题,找出既安全、又没有毒性的制冷剂,他发现,氯氟烃很符合这些要求。米奇利还设计了一段表演,用自己的身体告诉大家,氯氟烃对人体无害,而且不会燃烧。他深吸一口氯氟烃,朝一根点燃的蜡烛慢慢呼气,蜡烛熄灭了。

那之后,氯氟烃一下子成为广受追捧的“明星”。除了用作制冷剂,还开发出其他的用途,比如,拿来制作各种喷雾罐、做橡胶发泡剂等等。当然,人们之所以大规模地使用氯氟烃,很大程度上来自米奇利的成功灌输,相信了它的安全性。所以,就算有人发现,全球的大气中都有氯氟烃,结论也是,“不构成危害”。

但是,氯氟烃呆在大气中的时间好像特别长,它们最后会去哪儿呢?加州大学的两位科学家罗兰和莫纳利开始追踪氯氟烃。他们发现,氯氟烃的确很稳定,在低空都没有什么化学反应可以分解它们。于是,氯氟烃最后就会飘到大气上方,一直到臭氧层。到了那里,氟氯烃会接触到紫外线,氯原子就会跑出来。我们刚才说,臭氧就像个炸弹,那氯原子就是个拆弹专家,喜欢把臭氧里的氧原子拽走一个,于是臭氧就变成了普通的氧气,不能拦截紫外线了。而这个作怪的氯原子还没消停,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一个氯原子平均要破坏十万颗臭氧,效率高得吓人。

根据莫纳利的计算,在一百年里,光是当时已经释放在大气里的氯氟烃就可能破坏掉10%的臭氧层。实际上,人们开始重视臭氧层空洞问题时,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破了一个洞,大小跟美国本土面积一样。紫外线在这里长驱直入。还记得前面讲过,臭氧层是如何保护我们的吗?万一破洞继续扩大,影响到有人居住的区域,那么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都会找上我们。

现在,你还会觉得人类担心的大气问题是杞人忧天吗?我们在这部分说了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空洞问题,如果我们不及早约束自己的行为,守护我们共同拥有的大气,大气也将不再守护我们。

说到这儿,本期音频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本期音频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大气是万物的起源,它给我们提供了呼吸的气体,让地球维持在适宜的温度,还替我们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

其次,我们说到,大气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种种便利,比如我们利用大气压来吸吮液体,发现风的规律来帮我们远行,利用天空这块巨大的反射镜来收发无线电。这些对大气的利用,曾经改写了世界历史,还挽救过许多生命。

最后我们说到,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我们担心的大气问题,像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都不是杞人忧天。

我们看不见大气,所以常常把大气提供给我们的一切视为理所应当,而且很多人会觉得,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有修复的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大气也是有“脾气”的,摸清它的“脾气”是多么不易。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能让大气为我们所用,并不等于我们已经征服了大气。人类和大气越来越频繁的互动,正悄然改变着地球的环境。在跟大气的相处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按照作者的说法,大气是地球上万物的起源,当大气不再保护我们,我们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撰稿:砚尘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