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共病时代》 陈朝解读

《共病时代》| 陈朝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有两位作者,作者纳特森-霍洛维兹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心血管外科主任,同时还是洛杉矶动物园医学顾问。既是一名资深的医学专家,又一直和兽医合作,探索人类和动物健康的联系。

另一位合作者凯瑟琳·鲍威尔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专栏制作人,同时也是科普作家,在大学教授写作。

关于本书

《共病时代》是一本科普书,讲的是人类的健康和动物健康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动物疾病,能够怎么帮助人类保持健康。原来,一些人类的常见疾病并不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也会得上近似的疾病。通过研究动物疾病,人们可以弄清楚人类疾病的病因,找到医治的办法,还能尽早发现人兽共患的传染病,防止传染病的大流行。

核心内容

这本书介绍了三大类人类和动物都有的健康问题。第一类如昏迷、肥胖等问题,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它们来自动物生存的手段,研究动物能帮助人类认清健康的真相。第二类如心脏病和癌症,是动物和人类的共同杀手,研究动物疾病,正在帮人类寻找治疗自身的办法。第三类则是一些人类和动物共患的传染病,要想防止这些传染病大流行,就需要医生和兽医合作。理解了这三类疾病,对于人类为什么得病,如何保持健康,都会有全新的认知。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共病时代》,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动物的疾病和我们人类的疾病有着怎样的关系?通过研究动物疾病,能给目前的医疗工作带来哪些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纳特森-霍洛维兹说,今天的医生要想治好病,需要了解动物的疾病,他还建议,现在的医生应该和兽医多多交流。乍一听这个观点,你可能觉得很奇怪,医生的工作不用说了,可兽医不是给宠物看病,就是在负责牲畜、家禽的健康。不论是接受的训练,还是平时用的仪器和医药,医生和兽医可以说是泾渭分明。让医生和兽医交流看病的经验,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

可本书的作者却不这么看。咱们先看她的个人经历,霍洛维兹医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精通精神病学和心脏病学,是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算得上是资历很深的医学专家了。可是作者还有一个身份,是洛杉矶动物园的医学顾问。每当动物园里的兽医遇到什么疑难杂症,经常会邀请作者一起来给动物看病。在和兽医合作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学习动物的疾病,确实可以帮助她解决人类的疾病。

作者这个观点,也不仅仅是凭着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而是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人类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身体的功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一起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得不共享了许多疾病。那么具体来说,人类可以从动物的疾病中学到什么呢?我在后边会为你详细讲述。

接下来,我会分成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说说,为什么有些动物和人类共通的生存手段,却成了人类的健康问题?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通过研究动物的癌症和心脏病,对人类的医疗工作有着怎样的启发?

第三部分,我们来看看动物身上有哪些传染病,以及如何通过研究动物传染病,防止人兽共患,保护人类。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很多现代人类的疾病,本来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生存手段,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成了人类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

作者举的第一个例子是晕倒。别小看晕倒这件事,在美国的急诊室里,因为晕倒送来的病人比什么枪击啊、自杀未遂还有严重烧伤的病人加在一起还多。

你看,咱们人类真的很容易晕倒。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晕倒过一次。晕倒的原理也很简单,如果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就会缺氧,然后关机,人就会两眼一黑晕倒了。用不着什么疾病,有的时候,坐时间长了,猛得站起来,血液没能迅速到达大脑,人就会体验到要晕倒的感觉。

除了站起来太猛,晕倒的原因还有许多。心肺功能不好会晕倒,受伤了会晕倒,情绪激动也能晕倒。护士经常遇到晕血的病人;在妇产科,有些新爸爸会在看到新生儿的一瞬间晕倒;甚至,年轻女孩在扎耳洞都可能晕倒。有人说啊,一点刺激就晕倒,是不是因为晕倒的人胆儿小啊?

如果只盯着人类看,晕倒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还会觉得晕倒挺丢人的。但是和兽医交流一下,你就会发现,晕倒可能不是一个毛病,它是动物自保的手段。兽医早就发现,黑猩猩情绪紧张、身体缺水时会晕倒,许多鸟类受伤或者受到惊吓时也会晕倒。原来,一些动物遇到危险或身体受伤的时候,心跳自动减速,血压降低,大脑供血不足,之后呢,索性就关机了。

动物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意义还真不少。受伤的时候,晕倒能够减轻疼痛,防止进一步伤害。遇到捕食者,晕倒这种假死能让动物死里逃生。一种叫图丽鱼的淡水鱼甚至能控制自己的晕倒,一遇到危险就让心跳减速,防止捕食者在水中发现它的心跳声。这么一看,你对人类晕倒的看法应该有点变化了。很多时候,晕倒是身体对受伤和恐惧的本能反应,它能提示身体的异样,帮人们避开二次伤害。下次再遇到晕倒的人,你应该不会觉得他们是胆小了吧?

如果说晕倒只是偶然遇到的小毛病,肥胖就是困扰现代人的大问题了。据统计,美国成年人里超重和肥胖的人占了七成,肥胖还能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等等疾病,每天都有无数人为体重烦恼。很多人会觉得,肥胖的病根在于吃得太多,没有节制。可是作者却说,没那么简单,看看动物世界的情况,你可能冤枉胖子了。

原来,能吃能胖在动物身上非但不是毛病,还是一大优点。棕熊在秋天狂吃,是为了给冬眠储存脂肪,蓝鲸的体重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大增,甚至一些昆虫都可以变胖,把能量储存在身上。在严酷的自然界,能不能胖起来,那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儿。

可是,环境变了,变胖就从本领变成了问题。宠物经常是肥胖的受害者,动物园里的动物也很容易肥胖。兽医发现,要想帮这些动物减肥,不光是节食和运动那么简单,还要还原它们生存的环境。比如,他们会给狮子喂食一整头动物,让它们像在非洲草原上一样,自己分解食物,一点点吃下肉和内脏。对于红毛猩猩,他们会在动物园里打造一个类似森林的环境,让它们在里面嬉戏、觅食。对于食草动物,一定要保证它们先吃到足够的新鲜植物,再吃粮食,这是因为,新鲜植物让这些动物肠道里的细菌保持健康,这些细菌反过来又帮助动物保持体型。

对于肥胖,医生和兽医的看法完全一致,肥胖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一种环境疾病。人也好,动物也罢,如果生活环境不需要运动,吃大量加工过的、非天然的食品,营养不均衡,就可能得上肥胖的毛病。为了对付肥胖,人们也真可以像动物学习,增加运动量、多吃天然食品,还有多吃蔬菜,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

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不论是晕倒还是肥胖,都是动物生存的有效手段,但是到了人这里,手段却可能变成麻烦。医生和兽医合作研究动物,发现动物的减肥技巧就能启发人类。

接下来说第二部分,研究动物的疾病,可以给我们治疗人类疾病带来哪些启发。作者要分析的第一种病就是大病,癌症。今天,癌症已经是一些国家的第一大健康杀手,许多人会谈癌色变。但你可能不太了解的是,兽医也经常要处理癌症问题。猫咪容易得白血病和淋巴瘤,兔子容易得子宫癌,鹦鹉容易得肾癌、卵巢癌或者睾丸癌。通过研究这些动物癌症,人类也在摸索治愈癌症的办法。

人们已经知道,癌症的起因和基因复制有关。细胞在分裂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基因也复制一份,但是如果某一次复制出现了错误,这个新的细胞就可能失控,变成一颗无限增生的癌细胞。癌细胞还可能骗过身体的免疫系统,让身体以为它是正常组织,直到长成为一颗可怕的肿瘤。

那么,面对癌症,我们的身体只能束手无策吗?并不是,基因自带了一个校对工人,这个工人叫BRCA1基因,它能修复基因复制时出现的错误。可事有不巧,有一些人的BRCA1基因出现了突变,校对工人不工作了,得癌症的风险就变大了。医生发现,有一些犹太妇女特别容易得乳腺癌,原因很可能就是她们的BRCA1基因突变了。

这个猜测准不准确呢?在动物身上,兽医也在寻找答案。原来,一些美洲豹也存在BRCA1基因突变,果不其然,它们也容易变成乳腺癌患者。医生对这个基因的看法得到了动物的佐证。那有没有什么动物不容易得乳腺癌呢?还真有,人们还发现奶牛和山羊很少得乳腺癌。这些动物都要长时间哺乳,这件事会不会携带着防癌的秘密?医生已经和兽医展开合作,希望找到奶牛不得乳腺癌的原因,看看是不是和它们反复哺乳的激素变化有关。研究动物癌症的方法已经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了,叫做比较肿瘤学。也许,未来治愈乳腺癌的最佳药物就诞生在奶牛身上。

医生除了在动物身上寻找癌症的病根,还和兽医合作治疗癌症。人类和狗都容易得一种恶性肿瘤,叫做黑色素瘤,一开始病人可能以为自己皮肤上长了痣,却不知道这是一颗要命的黑痣,会扩散到内脏甚至脑膜上,极难治疗。一模一样的黑色素瘤也会袭击小狗。医生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疗法,他们从黑色素瘤病人身体里提取了基因,把基因注射到得了黑色素瘤的狗体内。

别害怕,这么做不会害了小狗。相反,原本狗的黑色素瘤能够欺骗狗的免疫系统,可注射给的是人的基因,它们不但骗不了免疫系统,还能起到激活的作用。突然间,免疫系统像是醒了一样,开始攻击肿瘤。通过这个办法,人类的基因居然成了一种狗肿瘤的疫苗。这一次,是人类帮助了小狗。目前,医生正在研究近似的疗法,看看能不能把过程反过来,研究出人的癌症疫苗。

除了癌症,心脏病也是今天人类的一大杀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医生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心脏病,病人都经历了特别悲痛和恐惧的事情,之后感觉胸口剧痛。医生发现,这些病人的心电图很不正常,再给心脏做个造影,还发现连心脏跳动的形态都改变了,严重起来甚至会导致病人猝死。人们给这种疾病起了个名字,叫心碎综合征。这是因为大脑剧烈的情绪反应,影响了控制心脏的电路。原来,心理变化真的可以直接影响心脏,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猝死就叫做心因性猝死。

动物界有没有心因性猝死呢?常识告诉我们,恐怕没有,动物体验不了人才有的那些心理感受吧?可作者和兽医交流之后发现,动物也有一种疾病,叫做捕捉性肌肉病。这种病常常出现在捕捉动物的时候,如果遇到剧烈的惊吓,还有人类用手、绳子、笼子之类束缚动物,动物也会出现心脏病的症状,最后一命呜呼。有经验的兽医会密切关注动物的情绪,摸索出了帮动物减压的方法,防止动物被惊吓而死。

本书的作者可是一名心脏病专家,她立刻发现了人类的心因性猝死和动物的捕捉性肌肉病之间的联系。原来,两种疾病背后都有相近的激素反应。当动物和人类遇到危险,身体被束缚时,都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能提升血压,加快心跳,本意是让身体做好逃跑或者战斗的准备。然而,如果刺激太强烈了,激素在身体里形成了一场风暴,结果导致心脏病发作,这种风暴足以杀死人或者动物。

作者建议,可以把心因性猝死和捕捉性肌肉病合并起来,全称是“和恐惧或约束有关的死亡事件”,英文缩写FRADE。她还建议,不仅应该把它们看成一种病,在治疗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它们的联系。

作者举了一个抢救的例子,在加护病房里,生命垂危的病人经常要被约束住,用尼龙和棉绒制成的束缚带固定在床上,有的时候,还必须注射镇静剂。这是因为这些重症病人可能会突然心跳紊乱、情绪激动,身体再一乱动,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把重症病人约束在床上,本来是医学界通用的手段,但是在作者看来,这种做法一定要谨慎。动物被捕捉,被约束时会加重恐惧,影响心跳,人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作者负责的病房,偶尔也会有需要约束的病人,但是作者提醒我们,可以留意兽医常用的减压法则,防止束缚带来的危险。这一回,兽医的办法帮助了人类医生。

这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医生和兽医交流合作,把人类和动物的疾病放在一起研究、比较,得出的这些经验,已经在帮助人们对付癌症和心脏病这些严重的疾病了。

下面我们开始讲解本书的第三部分,医生需要和兽医一起,组成一道防线,对付各种传染病。我们先从一个医学案例讲起。

1999年,纽约市发生了一件怪事,几百只乌鸦在天上飞得歪歪斜斜的,然后突然暴死,掉到了人行道上。这件事听起来就邪门,可是还不算结束。几个星期以后,纽约市布朗克斯动物园也出事了,很多动物园里的鸟类也突然死亡。这两起死亡事件,让动物园的兽医麦克纳马拉非常担心。麦克纳马拉既是一名兽医,也是一个病理学家,拥有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她知道,这是一种传染病在搞鬼。

麦克纳马拉立刻通知了纽约的野生动物官员,同时开始解剖动物园里死去的鸟类。她发现,这些鸟类都出现了大脑出血和心脏损伤。她开始检查鸟类之间互相传染的疾病,却发现都对不上号。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这种疾病的规律。怎么发现的呢?生活在儿童动物区的鸡和火鸡都没有得病,露天生存的鸟却生病死亡了。原因在于儿童动物区只在白天开放,早上不开,傍晚就关门了。一早一晚两个时段正是蚊子活跃的时间,关门让室内的鸟类避开了蚊子叮咬。可在户外环境中生活的鸟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被蚊子叮咬感染了疾病。如果传播者是蚊子,那么不但鸟类危险,所有可能被蚊子叮咬的动物都是危险的。麦克纳马拉敏锐地想到,这种疾病很可能威胁人类。

当年八月份,纽约的一些老人开始因为脑炎住院。流行病学专家判断出问题来自蚊子,他们还判断,这种病是圣路易斯脑炎。纽约市立刻开始了灭蚊行动。按理说,这个行动够及时了吧?可麦克纳马拉却坐不住了,原来,圣路易斯脑炎确实会感染鸟,但是鸟类一般不会因此而死。人和鸟都被蚊子叮咬感染了,鸟类出现了大量死亡,意味着蚊子传播的这种疾病并非圣路易斯脑炎。她立刻把自己的判断告诉了流行病学专家,可遗憾的是,他们坚信自己的判断,没有听从一个兽医的意见。

无奈之下,麦克纳马拉联系了农业部的实验室,终于查出了病毒的踪迹,这是一种黄病毒,和热带流行的黄热病、登革热这些病是近亲。处理这种病毒非常危险,应该穿上特殊的防护衣,在专业实验室里检查。麦克纳马拉知道,自己也可能感染了,在继续研究之前,她甚至把遗书都写好了。为了寻求帮助,她联络了美国军方的传染病实验室。这一次,军队科学家非常敏锐,没有拒绝这位兽医的意见,开始了合作研究。

他们经过研究,终于搞清了病毒的本来面目,它叫做西尼罗河病毒,从未在美国爆发过。疾控中心据此修正了之前的判断。这种病毒在1999年的爆发夺走了七条人命。之后的几年,西尼罗河病毒又在美国多次爆发。还好,人们已经知道这种病毒是什么,也能更好地进行应对。

经过这次事件,美国医学界总结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忽视兽医界。原来,自然界中许多种病毒就生活在动物身上,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病毒不会传染给人类,可有的时候,病毒经过变异,就可能突然在人身上爆发。西尼罗河病毒的例子告诉我们,兽医比医生更熟悉动物的传染病。此外,当烈性病毒爆发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动物死亡,这个时候,也是兽医最先发现危险。

美国疾控中心指出,有五种现存的传染病足以威胁国家安全,它们是炭疽病、肉毒中毒、鼠疫、兔热病和病毒性出血热,这五种疾病每一种一开始都是动物传染病,后来开始传染人。人类和动物会共享疾病。要防范这些危险的疾病,医生和兽医必须共同组成一道防线。

好,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讲完了,我们再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晕倒和肥胖,有人可能觉得,受刺激晕倒是胆小,吃东西发胖是没自制力。了解了动物的本能,你会发现这么说太冤枉了。晕倒是动物保护自己的本能,肥胖是动物储存能量的办法。动物园里肥胖的动物要想减肥,需要动起来、科学饮食,这个办法对人类也管用。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癌症和心脏病,人和动物都会得这两类严重的疾病。通过比较肿瘤学,人类不但能在动物身上寻找癌症的病根儿,还可能找到治病的方法。兽医治疗动物心脏问题的办法还启发了心血管医生,提升了医护水平。

第三部分,我们讲了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西尼罗河病毒,可以传染鸟类和人类。最初发现这种病的不是医生,而是一名动物园的兽医。类似的传染病还有很多,要想防备它们,医生就需要和兽医合作,密切关注自然界的危险。

听了《共病时代》这本书,我想你也发现了,动物和人的差异可以说很大也很小。许多动物的身体结构、生活方式都和人类差异巨大,但是人和动物又共享许多疾病。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还是要从演化上找原因。当年,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指出人类和动物共享一个祖先,许多人还不以为然。但是只要想想人和动物共享老祖宗,共享疾病这件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有同一个老祖宗,人类还和动物共享了许多基因,细胞的运作方式也差不多。科学家统计过,人类百分之九十六的基因和黑猩猩一致,甚至和小鼠的基因也有八成相同。相近的基因、细胞相同的工作方式,注定了人和动物都可能得癌症,都可能遇到遗传疾病。一直侵害细胞的病毒,也不会管你是人类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生起病来,也是一视同仁。

再进一步,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还有哺乳动物也有一个共同祖先,就是最早长出脊椎骨的动物。人类是哺乳动物,自然也是脊椎动物的一员。想到咱们属于一个大家族,你就会发现,人类和这些动物的身体结构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果不其然,生病咱们也爱生一样的病。什么心脏病、脑病、肝病、肾病、骨病、免疫病,人类和这些动物的身体都有这些器官、这些系统,生起病来也是谁都跑不了。

最后,人类从诞生到今天只有二百万年,过上现代生活呢,只有短短二百年。这么短暂的时间,还不足以让人和动物彻底分道扬镳。于是啊,咱们还保留着一大堆动物的生存本能。平时这些本能好像被文明给遮盖起来了,可身体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些本能就显现出来了。配合上现代的生活环境,一些本能也能让人类发病。

看明白了人和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建议了,医生不光要和兽医合作,医学要想发展,不光是看病治病,还要借助人类对自然的理解。这就是《共病时代》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

撰稿:陈朝 转述:徐溟旭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很多现代人类的疾病,本来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生存手段,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成了人类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

2、医生和兽医交流合作,把人类和动物的疾病放在一起研究、比较,得出的这些经验,已经在帮助人们对付癌症和心脏病这些严重的疾病了。

3、人类和动物会共享疾病。要防范这些危险的疾病,医生和兽医必须共同组成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