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你想飞吗,像鸟一样?》 朱步冲解读

《你想飞吗,像鸟一样?》| 朱步冲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的《你想飞吗,像鸟一样?》,副标题叫“一座关于飞行的纸上博物馆”。

说到飞行,它首先是自然界中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运动方式。然而,比起陆行动物在地面上的移动,或者水生动物在水中的游弋,在视觉上,飞行显得更加自由飘逸,无拘无束,所以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有摆脱重力,在天空翱翔的梦想;最终,人类终于借助自己的智慧,和一代代先驱的经验传承,通过技术革新,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实现了飞行的梦想,并一步步把自己的飞行范围,从地球大气层内,拓展到了广阔的宇宙中。

相信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对于飞行,从小就有各种各样的疑惑:为什么鸟类和昆虫能够长出翅膀飞翔,而人类不能?飞行的物理原理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人类制造出的各种飞行器,外形都或多或少和那些能够飞翔的生物有些相似?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道金斯都在书中娓娓道来,为我们从生物进化学、流体力学等角度做出了丰富而生动的解释,并穿插着自己在研究中,对飞行进行的发散性思考;通过了解生物飞行技能与人类航空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航空之梦的实现,与对于自然界飞行生物的研究,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交替演进,密不可分。

本书作者道金斯,也是著名畅销科普著作《自私的基因》的作者,借助自己深厚的基因生物学知识,他告诉我们,无论是生物的飞行,还是人类的航空技术,两者发展与演进的底层逻辑与路径,十分相似:归根结底,飞行之所以在演化中出现,是一种生物为了维系自身生存和繁衍,而诞生的“向外冲动”;无论是人类借助机械的飞行,还是生物借助自己翅膀的飞行,都是在与生存环境的博弈中诞生,不断进步,并且时刻在进行着收益与资源耗费的计算和取舍。

接下来,我就基于作者道金斯的叙述,分三个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为什么生物需要飞行,这种独特的运动模式能为它们带来什么好处,以及飞行技能是如何演化诞生的。其次,再从生物学和航空工程学角度,来看看生物飞行的原理,以及人类设计航空器时,对大自然这种精妙设计的借鉴;而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再把目光从大自然移回人类世界,来看看人类早期航空技术的源起与发展历程。

首先让我们来从生物进化学角度看看,飞行有什么好处呢?飞行,虽然看起来非常“炫酷”和“拉风”,但作者认为,归根结底,生物进化出每一种运动功能,还是为了生存和繁衍,飞行也不例外:比如兀鹫、塘鹅等猛禽,它们能够依靠飞行,从高处俯瞰大地和水面,比起在陆地上的肉食动物,飞行所带来的直接优势,就是能够将自己搜索猎物的领域变得更大。同时,飞行还让它们在俯冲捕猎时,依靠重力势能获得极高的速度,比如一只游隼的俯冲速度,最高能达到时速322公里。同样,比如蜜蜂和蝴蝶这样的昆虫,在花朵中采集花蜜,同时顺带为花朵进行授粉。考虑到花朵之间的距离,从地面上步行过去,再费劲地爬上高矮不一的植物茎秆,显然不是一种最迅捷经济的运输模式,而飞行,则能将这种工作的效率最大化。

而另一些动物,则是为了躲避陆地上的捕食者,而逐渐演化出了飞行的本能;比如三趾鸥,它们专门在海边或者岛屿上的峭壁附近筑巢。由于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什么陆行动物能够威胁三趾鸥的巢穴。

同样,飞行也能给繁衍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所处的地球,由于围绕太阳公转,四季分明,所以对于动物来说,最佳的觅食地点和生育地点,会随着季节而变动。在进化过程中,这些动物就逐渐算明白了一笔账,那就是长途迁徙带来的好处,也就是更多的食物,和更适合生育的气候,往往能够超过长途迁徙所花费的成本。而在各种迁徙方式里,飞行,反而是最省力、最便捷的。

北极燕鸥,就是鸟类中出类拔萃的长途旅行专家。每一年,为了避开寒冬,享受两个食物充足的夏天,它们都会从北极圈出发,用2个月的时间飞往南极圈,随后再返回故乡。这往返几万公里的路程,如果是陆行动物和水生动物利用步行或者游动来完成,耗费的时间肯定是飞行的几倍乃至十几倍,途中耗费的能量、遭遇的风险无疑也更多。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既然飞行能够给动物带来如此多的好处,那为什么只有少数动物在进化中长出了翅膀,能够翱翔蓝天?例如,猪为什么就不会飞呢?作者道金斯就说了,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的生物学家会做出一种比较浅显的解释,那就是,在进化过程中,猪不幸没有发生能长出翅膀的遗传变化,所以自然选择定律也束手无策。但是道金斯说,在他看来,猪,乃至其他很多动物之所以没有长翅膀,而是进化过程中,基因本身为了持续繁衍生存,在长时间内与自然环境进行博弈,以及深思熟虑的计算后,产生的结果。

说白了,很多动物没有进化出翅膀,是因为翅膀对它没有用处:飞行给它带来的好处,不能弥补拥有翅膀带来的损害和不便,进而会妨碍它的基本生存方式。道金斯举例说,比如蚂蚁,除了繁殖前的蚁后和雄蚁有翅膀,数量最多的工蚁是没有翅膀的。这是因为,工蚁无法进行繁殖,所以主要用来进行空中交配的翅膀对它们来说,没有用处。而且,工蚁的主要任务是修建蚁巢、搬运食物、养育幼体,翅膀会妨碍它们在巢穴中狭窄的通道内灵活地运动。同时,如果要把大块的食物拖回巢穴,工蚁们必须集体协作;如果这些工蚁试图用飞行“空运”的办法来解决,显然难度太高,所以从地面上把猎物拖回巢穴,才是最经济适用的办法。最后,飞行是一种极端消耗能量的运动方式。如果一个巢穴中有太多的蚂蚁会飞行,那么即使所有蚂蚁都不眠不休地收集食物,也无法维持整个巢穴的能源需求。

同样,很多栖息在海岛上的鸟类,也会在漫长的进化中,慢慢失去飞行能力。这是因为它们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缺乏陆地捕食者或者竞争同类的环境中,飞行变成了一种奢侈的非必要功能,例如印度洋毛里求斯群岛上的渡渡鸟,它们原本拥有的飞行能力,在长期安全的环境中慢慢退化了。不幸的是,荷兰殖民者在17世纪初来到了这里,人类的大肆捕杀、外来物种的侵袭,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导致不会飞的渡渡鸟迅速灭绝。

那么,在生物进化中,第一次飞行,或者说,第一只飞起来的动物,是如何做到的呢?作者道金斯说,对于这个问题,进化生物学研究专家基本分成了两个派别:一个叫“树木滑翔派”,一个叫“地面起飞派”。简单来说,前一派的观点是,远古动物学会飞行,靠的是先爬到树上,然后跳到空中进行滑翔,比如鸟类的直系祖先小盗龙。久而久之,它们在滑翔过程中学会了扑打前肢或者翅膀,滑翔也就慢慢变成了飞翔。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动物,在坚持树木之间的滑翔,这种原始的飞行方式,比如蜜袋鼯和飞蛙。

而地面起飞派呢,他们认为,远古动物学会飞行,首先是在地面上快跑。当时,有几种外形类似于今天非洲鸵鸟一样的小型恐龙,它们的前肢已经长出了羽毛。在奔跑中,它们伸出了前肢用来保持身体平衡,有时还夹杂着跳跃。实际上,如果你观察今天的许多家禽,比如鸡鸭的时候,就会发现,当它们在遭遇危急情况时,会采取这种扑腾着翅膀,夹杂着跳跃的跑动方式。另外,一部分古生物学家还指出,这些动物在躲避天敌的时候,常常会试图登上高处,比如一段陡峭的斜坡或者树干;在这个爬坡过程中,为了给自己提供一点额外的助力,它们会拼命向斜下方扑腾翅膀。经过一代代的繁衍和自然选择,这些鸟类的祖先,在逃避捕猎时,跳跃距离稳步变长,带羽毛的前肢越来越发达,表面积逐渐变大,最终在某个时刻,其中的某一只,在快速奔跑或者攀爬中,终于腾空而起,翱翔于空中,迈出了飞行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再从生物学和航空工程学角度,来看看生物飞行的原理。作者道金斯说,总体来说,一只动物的表面积与体重的比,数值越大,那么它就能在空中获得更多的空气升力,飞行起来也就越容易。例如,两个同样的气球,一只充满了空气,膨胀成一个球形,而另一只没有充气,把它们同时从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扔下来,那么很明显,没有充气的气球会首先落地。 所以,任何具有飞行能力的动物,要么是在进化中拼命限制自己的个头和体重,要么就是努力扩展自己的身体表面积,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能够飞行的生物,主要是鸟类和昆虫,它们的身体尺寸和体重,都要明显小于陆地爬行动物和水生动物,同时它们的翅膀面积,要远远超越它们的躯干。

同时,为了能够飞行,动物身体的整体结构也要进行对应的系统优化:让我们先来看看鸟类,首先为了减重,鸟类的所有骨骼都是中空的,而且为了扇动巨大的翅膀,鸟类体重的大约四分之一,都给了发达的胸大肌和胸小肌;而为了支撑固定异常发达的胸肌,鸟类的胸骨也变形成凸起而坚固的龙骨突,同时左右锁骨也愈合成为叉骨,所以鸟类的翅膀除了上下扇动外,其他方向的活动性都非常差。

说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那么翅膀为什么能带给生物或者人造航空器在空气中上升的效果呢?这就要从流体力学角度,来简单讲述下飞行的原理了:刚才说过,无论是人类制造的航空器,还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要飞行,就要尽量让自己的表面积足够大,所以翅膀就是一种能有效增大表面积,来“兜住”空气的身体结构。

原来,当气流在空中遇到运动中的航空器或者生物翅膀时,它们就会像水流遇到船头一样,被劈开,分别从翅膀上下个方向流过。这个时候,翅膀的角度,和飞行速度,决定了两股气流的速度会有不同:理想状况是,翅膀上方的气流速度比较快,降低了机翼上方的空气压力,而翅膀下方的气流速度相对慢,空气压力不变,甚至增高;这样,机翼上下方的空气压力就形成了压力差,如同一双无形的大手,把飞行的生物或者航空器,托举在空中。虽然听起来很深奥,但是作者道金斯说,你可以通过两个非常简单的小实验,直观体验这个流体力学原理:首先,当你坐在汽车上的时候,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打开车窗,把手臂伸出窗外,同时把手掌弯曲成弧形,如果车速足够快,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手,被风托起;第二个实验则更简单,你在自己面前用双手展开一张纸巾,让它自然下垂,然后开始对着它吹气,纸巾的下端就会飘起,呈水平方向悬浮在空中。这就是因为,你嘴里吹出的气流,让纸巾下方的空气压力大于纸巾上方的压力,造成了一股向上的推力。

所以,如果用最粗浅的语言来解释,鸟类在空中,每次扇动翅膀的动作,是一个非常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精妙过程:鸟类向上挥动翅膀时,翅膀局部收缩,扇出的空气少,向下挥动时,翅膀伸展至最大,扇出的空气多。这样每扇动一次,都有一团空气,被翅膀狠狠拍向鸟类躯体下方,增大了气压,从而让自己持续悬浮在空中。而整个扇翅动作如果从侧面来看,是向斜下方运动,这就如同在水中划桨行船一样,利用空气的反作用力,让自己获得了前进的推动力。

接下来,作者道金斯还谈到了鸟类身上一种对于飞行来说,至关重要的器官——羽毛。那么羽毛在飞行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原来,空气在通过飞机机翼或者生物的翅膀时,并不会像流体力学课堂上的示意图那样,以完美的平滑曲线掠过,而是会产生大大小小的涡流,也就是一个个像旋涡一样的小气流。这是因为,气流方向与倾斜的翅膀和机翼之间形成了一个夹角,导致机翼下方的气流在高速掠过之后,因为压力差,又回到了机翼上方。

对于翱翔的航空器或者飞行生物来说,涡流如同一个个可恶的捣蛋小精灵,在空中不断制造阻力,拉拽着自己。那么怎么办呢?鸟类轻盈而浓密的羽毛在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鸟类身上的羽毛一般分为三类,一类叫飞羽,就是长而强韧的条状羽毛,通过微小的羽钩紧密排列在一起;第二类叫覆羽,是外形如同瓦片状,比较短的羽毛;第三类就是尾羽。在飞行中,三类羽毛可以说是各司其职,飞羽在鸟类飞行时,用来拍击空气,产生升力,覆羽用来降低涡流产生的阻力,而尾羽则负责平衡和控制方向。

在恐龙时代,鸟类的先祖就长出了羽毛,但此时羽毛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散热和御寒。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鸟类不仅学会了飞翔,还学会了精确控制翅膀的运动模式,甚至每一片羽毛的状态,都可以在空中实现“气流管理”,来达到最佳的飞行效果:实际上,每一片飞羽,都可以看作是翅膀这个整体中,能够独立自我调整的“小翅膀”,通过开合调整,来引导气流,提高升力;而鸟类的覆羽,则可以做到时而竖起,时而放下,这样一来,就在自己的躯体周边制造一些小的涡流,成功地抵消中和了原本空气中已有涡流造成的阻力,让自己飞得更加轻松迅捷。

说来惭愧,对这种生物进化中形成的精妙技术,我们人类的科技水平虽然在不断进步,但迄今为止也只学会了一部分:比如,我们通过空气动力学研究,破解了鸟类覆羽的功能,于是,你就能发现,在飞机和汽车表面,工程师们加装了许多类似小锯齿或者鲨鱼鳍一样的设备,这就是涡流发生器。安装它的目的,就是在模仿鸟类的覆羽,优化航空器和车辆的整体气动布局,降低空气带来的阻力。

好了,从生物与工程学角度谈完了飞行的原理,那么我们再顺着作者道金斯的叙述角度,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来简单谈谈,人类是如何通过发展航空航天技术,来实现飞行之梦的。

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能够飞行的生物,常常被我们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同时,在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奇里,飞行也被当作一种超能力,被赋予那些传奇中的英雄人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能工巧匠代达罗斯。传说中,代达罗斯,为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制造了一座精巧的迷宫,但米诺斯却把代达罗斯和儿子伊卡洛斯囚禁起来,禁止他们离开。为了逃离克里特,代达罗斯收集鸟类的羽毛,并用蜡作为黏合剂,制造了两副精巧的翅膀,试图从空中逃走,起初一切顺利,但伊卡洛斯由于过分陶醉于飞行的快感,忘记了父亲的叮嘱,飞得距离太阳过近,高温导致翅膀分崩离析,最终坠海而死。

这个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对飞行技术的朴素认知,人和会飞的鸟类之间,只差一对翅膀。在古代历史记载中,很多尝试飞行的先驱者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比如9世纪,在今天的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有个发明家菲尔纳斯,曾经直接模仿代达罗斯,浑身粘满羽毛,从高处跳下,不过他的运气比较好,也许正好遇到了一阵强风,在空中滑翔了一段并安全降落,只是摔伤了后背。据说在明代,我国有个胆大的火药发明家陶成道,因为制造火药兵器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万户。陶成道从火药兵器的发射原理中,构思出了一个飞行的方案,自己坐在一张椅子上,手持两个大风筝,椅子后面绑定了47支火箭,本来这个方案在理论上倒是有一定合理性,火箭燃烧后产生推力,推动他和椅子上天,然后再用风筝保持平衡并减速,降落回地面,不料火箭在点燃后直接爆炸,陶成道壮烈牺牲 。

随着早期物理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要想征服蓝天,还得借助机械装置的力量。不过,机械装置太复杂,太重,在蒸汽机和内燃机诞生之前的年代里,这条设计道路行不通,顶多能够造出让人坐在上面滑翔一段距离的无动力滑翔机。由于这个原因,人类在很长时间内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能让自己升空,且待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途径就是想办法利用比普通空气还轻的气体,带着自己上天,比如加热后的空气,或者氢气。1783年,两位法国人,科学家罗齐埃和贵族达尔朗德侯爵,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飞行的参与者。他们搭乘的是一只热气球,由造纸商蒙格尔菲耶兄弟制造。作者道金斯在书里说,这两兄弟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生活现象,就是,在室内烘烤衣服的时候,热空气会托着烘干的衣服飘向屋顶。

气球虽然满足了人类最初升上天空的欲望,但人类很快就想更进一步,毕竟,你坐在气球下面的吊篮里,只能任凭风吹,随波逐流,唯一能控制的只有气球飞行的高度。所以,在19世纪后半期,各种工程师就想办法,把不断改良的蒸汽机甚至内燃机装上气球,让它变成可以精确操控的飞行器,这,就是飞艇。

不过,飞艇在空中称霸的时间并不长。首先,随着飞艇载人舱和发动机的重量不断加大,飞艇的气囊部分必须越做越大,所以材料必须是柔软的纺织物,只有支撑的骨架才能使用金属材料,因此它的坚固性始终是个问题。其次,由于材料的特性,飞艇的气囊充其量只能做成雪茄形,再加上体积庞大,所以产生了极大的空气阻力,让飞艇始终飞不快。最后,飞艇气囊里填充的氢气,极其易燃易爆,从而使飞行变得极端危险。1937年5月6日,德国大型豪华飞艇“兴登堡号”,由于氢气泄漏爆炸,于美国新泽西州坠毁,造成36人死亡,而在之前的1933年,美国飞艇“阿克伦”号也因类似原因坠毁,死亡人数高达73人,从而宣告飞艇并不能成为人类依赖的可靠航空器。

最终,人类还是得回到那条最艰难的道路上:想办法用金属等硬材料制造外形类似鸟类的快速飞行器,再搭载发动机来推动,航空这个单词的英语版本“aviation”,它的词根追本溯源,就是到拉丁语里的鸟“avem”。

现代航空器设计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艺术家达·芬奇,他本身也是一位涉猎领域甚多的工程天才,他也设计过许多滑翔机建造方案,其中一些,用今天的航空工程学眼光来看,也十分合理。

从文艺复兴晚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是一段人类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科学领域的基本定律与原则,都诞生在这个时期。比如意大利科学家乔瓦尼·博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一书中,深入研究和对比了鸟类与人类的肌肉、骨骼,然后失望地指出:没有鸟类轻盈的中空骨骼、流线型的身体和强大的胸肌,人类靠自身力量是不可能飞行的,所以说,仅仅安上翅膀,以人力驱动,直接模仿鸟类的飞行模式,是一条行不通的死路。

具体到航空器设计与飞行领域,英国人乔治·凯利爵士可以说是现代飞行器的设计先驱。他得出结论,人类要想升空,那么航空器仅靠机翼飞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整个飞行过程还必须稳定可控,所以他设计的滑翔机,不仅有表面积巨大的固定机翼来提供升力,还有一个借鉴了鸟类尾羽造型的十字形尾翼,来保持飞行中的稳定。为了操控尾翼,凯利还在座舱内安置了一个方向舵,和尾翼用绳索连接在一起,方面乘坐者手动调整。可以说,凯利的这架滑翔机,就是现代航空器的鼻祖。 而当美国人莱特兄弟终于驾驶自己的飞机,在1903年12月升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力飞行时,他们的成就,正是建立在像达·芬奇到凯利爵士等一系列先驱的肩膀上,恰似第一只鸟类的升空,是亿万年来无数先祖的演化努力的最终结果那样。

好了,这本《你想飞吗,像鸟一样?》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作者道金斯利用自己深厚的生物学研究成果,和多年科普练就的叙述能力,带领读者穿过亿万年的地球生物进化史,以及上千年的人类航空技术的演化发展史,来为我们解释了一个个关于飞行的基本问题:从飞行带来的演化与繁衍优势、生物飞行技能如何诞生、飞行的力学原理,到人类航空器的设计,如何借鉴了其他飞行生物的身体构造等等,可以说蔚为大观,堪称一部有关飞行的趣味百科全书。

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之所以飞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繁衍,而人类对飞行的渴望,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作者道金斯在本书结尾说,一方面,已经成为地球主宰的人类,在心灵深处,依旧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机感;所以,人类之所以不断尝试飞翔,就是进化本能中的迁徙冲动在起作用:无论如何,自己的后代必须要有一部分前往远方生存。因为现在脚下这片栖息地,总有一天,也许会因为某种突发灾难或者缓慢的退化,而变得不适合居住。 未来,也许白垩纪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突发事件,会再度重演,但到那时,人类可能已经借助先进的航天飞行器,移民到了更为宜居、安全的类地行星。今天,类似马斯克的星舰太空船和筹建中的阿尔法火星基地,很可能就是这波人类大迁徙的先声。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对于飞行的渴望,来自人类独有的对于实现自由意志,和探索未知的渴望。这种探索也许不会立刻带来物质上的报酬,但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盈而宁静。用作者道金斯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把科学本身也看作是一次飞向未知的史诗飞行,它或者是朝向另一个行星的真实迁徙,或者是心灵的畅想……就像飞行时摆脱重力进入第三维度,科学也在摆脱日常生活,盘旋地升上想象的精妙高度。来吧,让我们张开翅膀,看它们会将我们带往何方。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我们对于飞行的渴望,来自人类独有的对于实现自由意志,和探索未知的渴望。这种探索也许不会立刻带来物质上的报酬,但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盈而宁静。

  2. 科学本身也是一次飞翔未知的史诗飞行,它或者是朝向另一个行星的真实迁徙,或者是心灵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