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启》 邓一丁解读
《世界重启》| 邓一丁解读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做《世界重启》,副标题是:“大灾变后,如何快速再造人类文明”。借着这本书,咱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请你想象,只是想象啊,有一天,这个世界上突然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灾难,灾难过后,只有你和极少数的人类同胞幸存了下来。这个时候,你们要怎么生存下去?要怎么重新搭建人类文明呢?
你可能觉得,这些都是灾难片里的情节,这个世界好端端的,我干吗要操心这个呢?没错,所以这是个思想实验嘛。不过,这个思想实验还是很有意义的。你想啊,喜欢读书的人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人类文明的根基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无数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说来说去,也没个定论。其实,要想真的搞清楚人类文明的根基,你不如亲自跑一遍重建文明的过程:在大灾难之后的世界上,你得找齐哪些东西才能生存下去?上哪儿去找?你得学会哪些技术才能让你的生活有保障?假如你找到了其他的幸存者,你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快地恢复现代文明?等你在今天的这场思想实验里亲手解决了这一连串的问题,你对人类文明最底层的那些基础,也就心里有数了。
而且,除了能帮你认清人类文明的根基,这个思想实验也还是有现实意义的。你还真别觉得,担心世界上发生大灾难,这是杞人忧天。毁天灭地的灾难发生的概率虽然小,可是一旦发生,人类付出的代价就是巨大的。所以,历史上有很多聪明人都思考过大灾难之后的应对方案。比如说,你知道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是怎么来的吗?这部百科全书是法国的大学者狄德罗主编的,成书于1772年。狄德罗说,这部百科全书的功能就是充当“人类知识的保险仓库”,万一文明被灾难摧毁了,这部书可以保住那些最重要的知识,让后人看到。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也想过类似的问题。他说,假如地球毁灭后,又出现了智慧生物,人类只能留给他们一句话,那这句话应该是原子假说:“所有物体都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停地运动,彼此之间距离远一点就相互吸引,距离近一点就相互排斥。”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让后来的智慧生物省下至少两千年的探索时间,直接来到牛顿力学的时代。
不论是狄德罗还是费曼,他们的思路都是未雨绸缪,在大灾难到来之前,给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做一个备份。咱们今天要说的这本《世界重启》也是这样的一个备份。只不过,作者的思路跟狄德罗和费曼都不太一样。
这本书的作者叫路易斯·达特内尔,是一位英国的科学家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本科就读于牛津大学生物系,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后来在伦敦大学学院拿到天体生物学的博士学位。再后来,他和英国航天局合作,专门研究宇宙射线下微生物的生存状态。这是很前沿的研究了。
《世界重启》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那一年,路易斯34岁。在他看来,狄德罗的那部《百科全书》部头太大了,内容也太专业了;费曼留下的那句话很重要,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又太深奥了。真要想帮到大灾难之后的幸存者,我们得留下一本简单明了又好上手的书。这本《世界重启》就是一本写给普通幸存者的生存和文明重建指南。在这本书里,路易斯详细地介绍了维持人类生存的那些最底层的技术,以及掌握这些技术的方法。真要是发生了什么大灾难,这本书能帮你保命。即便是生活在我们今天这样的太平日子里,经常翻翻这本书,也是一个提醒。你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走到我们今天这一步,都经过了哪些重要的节点。正是这些节点,支撑着我们现代人的生存。
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我们先讲大灾难之后要怎么活下去,再讲怎么重建现代文明。
好,我们的思想实验开始了。
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大灾难之后的世界是个什么样?按照路易斯的说法,要是这场大灾难是全面的核战争、小行星撞地球,或者大规模的太阳风暴,那咱们也就没得玩了。这个级别的灾难会彻底毁掉现代文明的基础设施。幸存下来的人类会陷入恐慌,飞快地把剩下的资源消耗干净,然后陷入饥荒。到最后,基本上没什么人能活得下来。这种情况是灾难片里常见的设定。但是真要发生了这样的事,重建人类文明就太难了。为了让咱们的思想实验能够进行下去,路易斯在书里设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开局。
在路易斯设定的这个开局里,一场大灾难,夺走了绝大多数的人类的生命。幸存下来的人非常少。一座城市里也就剩下几百上千个人。但是这场灾难针对的只是人类的生命,并没有毁掉我们制造的各种东西,还有建造的城市和乡村。地球的生态环境也没受到什么影响。你可能觉得,这个设定会不会有点太人为,太理想了呢?但是路易斯解释说,这样的情况在大灾难之后的确是有可能出现的,一场全球流行的传染病就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了让我们的思想实验能够进行下去,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吧。
现在,灾难已经过去了。你和你的家人都幸运地活了下来。你们走出家门,发现整个世界一片寂静。人都不见了。接下来,你们要怎么生存下去呢?
路易斯说,一开始的情况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一点都不难。找到粮食和水,肯定是你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了。那上哪儿去找呢?和大灾难前一样,当然是到大超市里去。
你们赶紧来到附近的一家大超市里,货架上满满当当,都是食物和水,除此之外,还有衣服和各种工具,随便你拿来用。看到这样的景象,你可能有点恍惚:这和灾难片里拍的不一样啊?
其实,这种情况在大灾难之后的世界上是很可能出现的。路易斯说,人类文明是一个庞然大物,并不会因为一场灾难就立刻停下来,而是会依靠自身的惯性继续滑行一段时间。只要不是核战争这种会把整座城市烧成废土的灾难,人类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就不会凭空消失。照这么说,在大灾难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幸存下来的极少数的人类,可能会过上极度富有的生活。百货商场里各种名牌的衣服任你挑,展厅里你最眼馋的那部跑车,现在也可以随便开走了。当然,大灾难过后,人类世界原本的经济系统已经崩溃了,一切物品的价值都得按照生存的逻辑重新衡量。在生存这个尺度上,一件顶级的奢侈品时装,恐怕都比不上一件既舒服又保暖的冲锋衣。
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能维持多久呢?路易斯帮你算了一笔账:假如你一个人占领了一座中等规模的超市,那超市里的东西大概够你吃55年。假如把猫粮和狗粮也算上,这个时间还能再延长一点,达到63年。你不用太担心保质期的问题,因为密封完好的罐头食品能保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维持生命最基本的盐和糖,只要保持干燥,几乎是不会变质的。干燥的白面和大米放个几年时间,也还能吃。不过,你最好赶紧把新鲜的肉和蔬菜吃掉。这些东西很快就会坏掉,而且在恢复农业生产之前,你可能很长时间都见不到这些好吃的东西了。
现在,你们在超市里找到了够吃63年的食物。63年很久吗?其实,这63年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路易斯给这段时间起了个名字,叫做“宽限期”,“宽窄”的“宽”,“限制”的“限”。你从这个词上就能听出来一种大限将至的味道。假如大灾难之后的幸存者只是靠着现成的物资生活,不赶紧努力恢复生产,那等到前人留下的物资都用完了,或者过期了,再想重建人类文明,就错过最好的机会了。而且,63年只是个理论上的数字,你身边的城市根本等不了你那么久,它正在迅速地衰败。用路易斯的话来说,人类一旦缺席,大自然就会卷土重来。
你首先需要小心的就是身边的水、电和燃气系统。缺少了人类的看管,这些支撑我们现代人过着舒服日子的系统,很快就会成为一座城市里最大的安全隐患。供电系统很可能是最快崩溃的。失控的电压会烧毁电器,引发火灾。火烧到燃气管,就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爆炸。大灾难过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事故会在城市里到处发生。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消防员了。大大小小的火灾和爆炸会破坏建筑,炸开地下的管道。干净的自来水里会混进有毒的污水,涌进建筑物的地基。城市的电网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会瘫痪。这时候,你所在的超市里就没有能用的电冰箱了。接下来,需要冷藏的食物会迅速腐败。腐败的气味会招来老鼠之类的动物。它们会和你争夺超市里的食物,还可能带来危险的传染病。与此同时,各种植物正在火灾后的灰烬上生根发芽。种子撑开了混凝土,雨水让裸露的钢筋生锈。不出几年,高楼大厦就会被大自然的力量拆得一座不剩。这时候的城市已经成了一片真正的丛林。
幸运的是,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你已经预料到了这些情况。你只好无可奈何地承认,城市真的只有在人类大规模的协作之下才能正常地运转。缺少了人类的照看,这个精密的系统其实脆弱不堪。现在,你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了。你得赶紧找齐必要的物资,逃离这个危险的地方。
问题是,逃到哪儿去呢?路易斯说,在这种情况下,逃到城市附近的农村去,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是因为,即使脱离了水、电和燃气系统,农村里的老房子依然适合人类居住,而且农村比城市更接近自然资源。在农村里,你可以找到现成的田地用来种庄稼,你可以用炉子和木柴生火取暖,烹饪食物,你还可以从附近的井里或者河里找到生活用水。要是你担心水不干净,只需要制作一个简单的过滤设备,把水过滤一下,再把水倒进透明的瓶子里,放在阳光下暴晒六个小时以上,就可以杀灭绝大多数的病毒和细菌。这些设备具体的制作方法,路易斯也写在书里了。要是哪位幸存者手边有这本书,就能照着书里的方法,制作出一个简易的饮用水净化装置。
不过,路易斯也提醒我们,虽然农村是比较理想的定居点,但是你选择的农村,也不能离城市太远。这是因为城市里汇聚了大量的资源。大灾难过后,幸存者们很难一下子恢复到现代的科技水平,别说生产那些高精尖的材料,一时半会儿可能连铁都炼不出来。在这段重建科技的时间里,城市的废墟就是人类开采各种资源的矿山。最重要的是,城市里还有图书馆。在大灾难之后的世界上,知识就是最宝贵的矿产。在供电系统恢复以前,上网或者读取硬盘里的数据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是记录在纸上的信息,只要还没被动物吃掉或者被雨水淋湿,就能保存至少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哪怕在农村建立了定居点,幸存者们还是得守在城市附近,时不时地冒险进趟城,赶在大自然前面,把最有用的资源和知识抢救回来。
好,现在你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要到城市附近的农村去。最后一个问题,要怎么去呢?
路易斯说,还是得开车去。这不只是因为开车的速度快,还能节省你的体力,也不只是因为车里能装更多的东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每一部汽车里都有一台很好用的发电机。只要车轮转起来,它就能给各种小型的电子设备充电。虽然可能已经没法上网了,但你的手机和电脑里还保存着大量重要的信息。比如说,你在「得到App」上把这本《世界重启》保存到本地,到时候就还能看到。除了保存信息,你的手机还能使用卫星导航。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用到卫星导航了。路易斯说,负责导航的卫星要靠地面的指令中心校准轨道。现在指令中心里没人了,卫星很快就会偏离轨道。不出两个星期,卫星导航就会出现500米左右的误差,再过几年,就会彻底失效。所以,趁着卫星导航还能用,赶紧再用一次吧。
现在,你装了满满一车的食物、水、衣服和医疗用品,带着你的家人,开到了农村。在农村里,你们特别开心地发现,还有一些聪明人,用和你们差不多的方法逃了出来。他们有的给汽车带了更多的燃油,有的带来了实用的野营装备,还有的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家见了面都高兴坏了。毕竟,人多力量大。要想重建文明,单靠你们一家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不过,这时候,你们的人数还远远不够恢复城市的基础设施。看来,一边在农村里定居下来,一边寻找其他的幸存者,才是比较稳妥的方案。
要想重建人类文明,你们得找到多少人呢?路易斯说,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上来讲,你们至少得找齐将近200个人,其中得有70名左右的女性可以生育。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科学家曾经分析过美洲的印第安人的DNA,发现印第安人最初的祖先差不多就是这个规模。印第安人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了。这就证明,只要有70对夫妇可以生下健康的孩子,那么他们的后代经过一万多年的演化,也还是能保持健康,不会因为遗传疾病的影响而走向灭亡。
不过,路易斯也提醒我们,70对夫妇只是生物学上维持人类这个物种可以正常繁衍的最小数字。要想重建人类文明,这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70对夫妇没办法进行大规模的分工协作。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70对夫妇的后代也达不到重建文明的规模。路易斯估计,哪怕是按照人类历史上最快的人口增长速度,70对夫妇的后代也得经过80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工业革命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这以前,因为人太少,人类社会只能长期停滞在农业经济的阶段,甚至退化到狩猎采集的状态。800年太久了。在这期间,人类文明的遗迹会逐渐被大自然吞噬得所剩无几。再想重建文明可就难了。那你们得找齐多少人才能尽快开始重建文明呢?路易斯说,保险的数字是一万人。
那好吧,让我们假定一切都非常顺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你们逐渐从附近的城市里找齐了一万名幸存下来的同胞。大家围绕着一座大城市定居下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恢复了农业生产。与此同时,你们不断地向城市派出探险队。在大灾难过后的人类社会里,探险队员很可能是最光荣也最危险的工作。因为城市已经长成了一片危机四伏的森林。在这片森林里,最危险的东西就是从高楼上掉下来摔碎的玻璃。碎玻璃能汇聚阳光,点燃树木。有好几次,整座城市烧成了一片火海。大量的资源就在这样的火灾中化成了灰烬。不过,探险队员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回来一些宝贵的物资。他们有时候带回来金属和化工产品,有时候带回来罐头和书籍,还有几次,他们甚至找到了几位定居在城市里的幸存者。总之,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新建立的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稳定的状态。有一天晚上,你抬起头望着星空,突然,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了夜幕。在这几年里,国际空间站烧光了燃料,以每个月两公里的速度稳定地坠落。终于在那一天晚上,它轰轰烈烈地划过大气层,化作一颗火球,结束了它的使命。
现在,你们正式进入到了重建人类文明的阶段。你可能觉得,重建文明的确是个大工程,但我们都是现代人,都知道人类是怎么从远古走到今天这一步的。重建文明,无非是把这个过程快速地过一遍,真的有那么难吗?
在这个问题上,路易斯可没那么乐观。在他看来,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距离人类文明的底层已经太远太远了。你可以看看你身边的东西,有哪一样是你能从原材料开始,一步一步生产出来的?在你拥有的所有东西里,又有哪一样不是你买来的,而是你从大自然里直接开采出来的呢?只要想想这类的问题,你就不得不同意路易斯的观点:绝大多数现代人的头脑里只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很少有人还熟悉那些最底层的技术。工程师会设计楼房,但未必会烧砖头;医生会开药,但未必知道生产药品的工业流程;程序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会写代码,但绝不会有哪一个程序员能独立地掌握制造芯片的技术。路易斯给这种现象取了个名字,叫“达·芬奇效应”。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发明家。早在500多年前,他就画出了直升飞机的设计图。只不过,他的发明太超前了,无论是当时的技术条件还是社会协作网络,都不可能把他的发明变成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灾难之后的现代人,个个都是达·芬奇。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现代的知识,但要把这些知识落到实处,人们就得像考古一样,把种庄稼、冶炼金属、烧制陶瓷、纺织、造纸这些古老的手艺重新摸索出来。
看来,重建文明这个挑战还是相当艰难的。不过,路易斯也提醒我们,相比于历史上的前辈,我们这些现代人还是有优势的。有什么优势呢?因为我们了解历史,我们可以绕开偶然性。
人类历史上很多影响文明进程的发现都是偶然产生的。比如,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有一次给学生上课,演示一个简单的电路。他在给电路通电的时候,突然发现电路旁边的一只罗盘发生了偏转。就因为注意到了这么个不起眼的现象,奥斯特率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个发现是现代电磁学的基础。有了这个发现,人类才能造出各种各样的电动机。这才有了电风扇、电梯、电动机床,以及我们今天的电动车。
且不说这些最底层的科学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发明也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诞生的。有些重要的发明出现得很晚,这不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纯粹就是因为早先的人们没有遇到那个灵光乍现的点子。比如,早在五六千年前,中欧地区的人就造出了车轮。但是直到12世纪前后,欧洲人才发明出可以用来运东西的独轮车。这中间几千年的时间,轮子在欧洲都只是用在战车和马车上,没有在生产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比如,欧洲人早在三千年前就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但是直到14世纪,才有人想到用金属来制作纽扣,钉在衣服上。在纽扣还没有普及的时代,大多数的欧洲人都只能穿宽松的衣服,再用腰带之类的东西把衣服系紧。这样的衣服,不光穿起来不方便,还走风漏气的,不利于保暖。像独轮车,还有纽扣这类的发明,其实本可以早出现几千年,大大地加快文明发展的速度。
所以,现代人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所有必要的文明进程同时平行地展开,省下大量原本会被偶然性消耗掉的时间成本。你可以想象一个文明,一边还在摸索怎么炼铁,怎么烧瓷器,一边已经造出来电动机和发电机了。按照路易斯的推测,现代人重建出来的文明,应该就是这个样子。要想快速地重建现代文明,你们得从那些最关键的技术节点开始。只要把最关键的节点串起来,你们就能走出一条文明发展的捷径。
都有哪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呢?路易斯在书里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你们应该赶紧把木炭这个东西研究清楚。木炭我们今天用得很少了。现代人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重建刚开始的时候,你们还能派探险队到城市里的加油站去收集。当然,这么做是很危险的,一不留神就会引发火灾。依靠这些城市里的燃料,肯定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总有用完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再想从大自然里开采这些燃料,可就困难了。大灾难以前的人类已经把浅层的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开采得差不多了。再往深里挖,工程的技术难度非常大,大灾难之后的几代人都未必能研究得清楚。想要开采这些资源,短期之内是不现实的。那燃料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这个时候,木炭就派上用场了。按照路易斯的推测,大灾难之后的人类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木头。因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突然消失了,大自然自我恢复的速度是很惊人的。像白蜡树和柳树这类的树种,在五到十年里就能长成茂密的树林。到处都是树,直接砍柴来烧不是很方便吗?路易斯说,直接烧木柴,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木柴燃烧的烟太重,不方便在屋子里烧。而且,木柴燃烧的温度不够高。这可是个大问题。因为烧陶瓷、烧砖头、冶炼金属、制造玻璃,这些重要的工艺都得有足够高的温度才能实现。木柴是没办法烧出这样的温度的,只有木炭才行。那要怎么制作木炭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让木柴在氧气不充足的环境里闷烧,就能烧出木炭来。这项技术不难掌握,而且一旦掌握,还能点亮很多其他的关键技术。所以,在文明重建刚刚开始的时候,幸存者们就最好把制作木炭的技术掌握熟练。
像木炭这样关键的技术节点还有很多,比如石灰、肥皂、玻璃、炸药和摄影技术。石灰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肥皂可以帮我们抵抗大多数的病菌。有了玻璃,才有镜片,才能造出显微镜和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炸药能炸开石头,方便我们采矿。摄影技术有什么用呢?摄影能捕捉微弱的光线,还能拍摄X光片之类的医学图像,用途很广。在书里,路易斯对这些技术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话,欢迎你去翻翻原书,了解一下。总之,要想快速地重建文明,你们得沿着这些关键的技术节点,探索出一条文明发展的捷径。
重建文明的大工程,到这里终于走上了正轨。在本期解读的结尾,我想和你一起来想象一下,重建后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这个世界会和我们今天的世界一模一样吗?答案很可能是,不一样。在科幻文学里,有个流派叫“蒸汽朋克”。在蒸汽朋克的世界里,人类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假如你来到这样一个世界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人们已经造出了极其复杂的机械,比如,巨大的飞艇和火车、通信设备,甚至是能和人体直接相连的机械手臂,看起来比咱们今天用到的东西都要先进。但是这些东西全部要靠蒸汽机来推动。按照路易斯的猜想,大灾难后人类重建出来的世界应该多少有点蒸汽朋克的味道。因为在重建后的世界里,各种技术的发展同样是参差不齐的。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思想实验里。在重建开始后的几十年里,你很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因为还没开发出发动机能用的燃料,城市里的燃料也得省着用,汽车就成了探险队员专用的交通工具。大多数的人出门,都会骑自行车,甚至是骑马。人们设计了一种精巧的蒸汽机。只需要燃烧木炭,这种蒸汽机就能推动汽车里的发电机,给手机和电脑充电。你可能会看到一个人坐在马车上,敲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像古装电影里的穿帮镜头一样。这个重建出来的世界,其实很适合作为科幻故事的背景。要是你有兴趣,也可以尽情地发挥一下想象力,看看这个世界里还会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通过今天的这个思想实验,咱们也重新梳理了一下支撑人类文明的那些底层的技术。最基本的当然是生产粮食的农业,以及净化饮用水的过滤和消毒技术。除此之外,你还得找到衣服和医疗用品,并且最终学会生产它们。像木炭这样的燃料可以直接从自然界里获取。而一旦攻克了一个像木炭这样的关键技术节点,新的技术就会从这个节点上生长出来。在大灾难后的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重建文明最基本的条件,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大规模协作。
在《世界重启》这本书里,路易斯还讲到了很多技术上的细节,比如,怎么保存食物?怎么制作简单的化学药品?怎么造纸,印刷书籍?怎么测量时间,重建历法?假如你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欢迎你在“得到电子书”搜索这本书,找来读一读。在“罗辑思维”节目里,罗振宇老师也曾经介绍过这本书。他的解读思路和我的有所不同。感兴趣的话,也欢迎你去听一听。
好,本期解读就到这里。你可以点击“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觉得这本书有意思,也请你点击“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大灾难之后的宽限期是一个危险的陷阱。人类一旦缺席,大自然就会卷土重来,吞没人类文明的遗迹。因此,幸存者必须尽快开始重建文明。
2. 在大灾难之后的世界上,汇聚大量资源的城市是幸存者的“矿山”,其中最宝贵的“矿产”就是前人留下的知识。
3. 现代人重建文明的优势在于,可以让所有必要的文明进程平行展开,省下偶然性造成的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