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高薪城市》 钱言解读

《高薪城市》| 钱言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高薪城市》。

一个人要想尽快提高收入,该怎么办?这本书告诉我们,可以去收入更高的城市工作。因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收入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中国,按一家招聘平台的统计,2021年北京和上海的月平均工资是13000多元,而长春和沈阳的平均工资是7000多元。不管一个人是做医生、教师、工程师还是服务员,大城市的工资一般都比小城市更高。

在美国也是这样。按照本书的数据,一个在旧金山工作的电脑专家,年薪是13万美元,比在波士顿、纽约或华盛顿工作要高出25%到40%。而在旧金山工作的理发师,也比在底特律的同行要多挣40%。

可见,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个常见现象。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作:决定收入的因素不是简历,而是你住哪儿。

你可能会问,既然大城市的工资比小地方高,为什么不是人人都去大城市工作呢?

道理很简单。大城市虽然工资高,但是生活成本也高,特别是居住成本,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都更贵。因此,总体来说,大城市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所有人加入。大城市房价高,交通、工作压力大,所以,隔三差五,我们就会听到“逃离北上广”这样的说法。

换句话说,当我们决定去哪座城市发展时,不仅区位很重要,时机也很重要。

如果你选择了经济正在衰落的城市,前景肯定不会太好。但就算你选择了正在上升期的城市,如果时机晚了,也会面临生活成本的压力。只有当一座城市在走向繁荣的早期,我们选择加入这座城市,才能享受更大的发展红利。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后面要讲述的重要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恩里克·莫雷迪,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劳动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曾获得过美国劳动经济学家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这本书是他专门为大众读者写的,可谓深入浅出,出版后就入选了《福布斯》年度书单,还被翻译成至少8种语言。

本书的原名是The New Geography of Jobs,直译过来就是《关于工作的新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美国的收入、房价、产业等现象,却也能给我们在很多重要问题上带来启发。比如城市的兴衰是怎么发生的,普通人是留在小地方还是去大城市工作,怎么判断哪座城市有发展潜力,等等。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来看,高薪城市是如何炼成的,为什么有的城市薪金水平比其他地方高。第二部分来看,作为个人,如何发现有高收入潜力的城市,从而选择更能赚钱的工作地点。希望听完之后,它能为你带来切实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高收入城市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同一份工作,在有的地方赚钱要比另一些地方多?

咱们可以从书中的一个故事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有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场精英离开城市,搬到污染小,通勤时间短,学校更安全的乡村社区,他们觉得这些地方更让人安居乐业。

其中有位工程师,叫大卫·布里德洛夫,他本来在硅谷的门洛帕克地区工作,但是随着妻子怀孕,孩子快要出生,他想搬到一个叫维塞利亚的中型城镇。这个地方离硅谷大约200英里,经济主要靠农业,当时两地居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差距不大。大卫认为,这里可能更适合养育家庭,所以他辞掉工作,出售了在门洛帕克的房子,全家搬到维塞利亚。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两个地方有了天壤之别。

硅谷成了世界最重要的创新中心,居民平均薪金水平居美国第二位,这里就业机会多,犯罪率低,学区是全州最好的。相比之下,大卫搬去的那个镇治安不好,教育落后,成了美国平均工资最低的地区之一。

这两个地方的收入为什么会拉开差距呢?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20世纪70年代,西雅图在美国是一个落后的城市,它的经济主要靠传统制造业和木材行业。这里的码头年久失修,到处是破旧的仓库,失业问题严重,社会治安不好,有成千上万的人想离开它。

但在1979年的某一天,有一件事改变了西雅图的历史。

这一年24岁的比尔·盖茨,决定将成立了四年的微软公司,从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搬到西雅图。那时,微软只有13名员工,销售收入约100万美元。比尔盖茨和另一位公司创始人艾伦都来自西雅图,他们想把公司搬回老家。

这个决定改变了西雅图的面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微软开发出世界上最成功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市值超过两万亿美元,并推动西雅图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创新中心之一。

因为微软在西雅图雇佣了几万名员工,大量软件工程师和程序员在这里扎堆。一些微软员工靠股票变现,成了百万富翁,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而这些新兴的科技公司有融资需求,于是,风险投资公司也在这儿开设了办事处。这种便利的创业环境又吸引了其他高科技创业公司,西雅图因此成为互联网和软件公司的聚集地。

这样一来,西雅图就从一个落后的地方性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中心,当地居民也成了美国最有创造力、薪水最高的人群之一。相比之下,当初孕育微软公司的城市阿尔伯克基却走向衰落。比如,在1980年,西雅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比阿尔伯克基的高出4200美元,到2013年前后,这个差距增加到1.4万美元。此外,西雅图的社会治安、文化设施、学校品质等方面也远远超过了阿尔伯克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咱们跟着作者的思路挖下去,你会发现,拉开城市间差距的,是创新的力量。

要知道,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美国经历了一波产业升级,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向了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电脑科技公司,互联网服务公司等等,硅谷和西雅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像维塞利亚和阿尔伯克基这样的城市没跟上这股潮流,就被抛下了。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硅谷还是西雅图,都是产业创新中心。比如,硅谷有1500多家计算机公司,吸收了美国1/3的风险投资,从这里走出了英特尔、苹果、谷歌、雅虎、脸书等世界著名公司。它们的产品因为新颖独特,前景好,所以能给从业者更高的工资。相反,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只靠传统产业来维持,就难免走向衰败。

因此作者认为,创新最能改变城市的经济状况,并改变社会环境。当然,创新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还部分涵盖了娱乐、金融、设计、营销等领域。更重要的是,创新产业一旦崛起,不光是创新行业自身,各行各业都能从中受益。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微软在西雅图雇佣了几万名工程师,这会增加对当地各种服务的需求,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像医生、律师、司机、清洁工、理发师等等。作者的研究显示,长远看来,在大都市里每增加1个高新技术岗位,可能创造出5个其他工作岗位。微软在西雅图除了雇佣本公司的员工,还为其他行业创造了20万个工作机会。

为了研究创新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以人均专利数量为标准,给美国创新型城市排了序,并调查服务行业的工资水平,发现在服务员薪水排名前十的城市,有七个是创新型城市(另外三个是纯粹的旅游城市)。他调查了律师、建筑师、生产经理、理发师、厨师等职业的工资,也发现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行业工资通常更高。

作者还调查了美国不同学历的劳动者比例,作为创新能力的参照。结果发现,大学学历占比高的城市,不仅总体工资更高,连高中毕业生的收入也更高。比如,排名第三的波士顿,大学生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是75173美元,比排名倒数第四的弗林特高75%;波士顿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是62423美元,比弗林特的大学毕业生高出44%。

可见,一座城市的创新产业,能带动其他行业;而高学历人才聚集的地方,也会拉动居民收入水平。这个现象很常见,但传导机制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一句话:溢出效应。

你想想看,如果城市里有一群人工资非常高,他们就能花更多的钱去消费或雇佣其他服务,也能出得起更高的价格,向他们提供服务的人就更容易赚钱。这是创新产业对消费的溢出效应。而在生产中,人与人合作时会互相影响,一般劳动者在和创新公司的高素质人才协作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生产率。这就是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所以说,去有创新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大城市工作,收入会更高。按书中的话说,一个人的薪水更多地取决于你住在哪里,而不是你的简历如何,并且周围人的教育水平会影响你的薪资水平。就像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平均工资最高的地方,也是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等。这一点对选择工作非常重要。

但问题是,工资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也高,特别是居住成本,所以并不是任何人、随时都适合去大城市打工。

就拿美国来说,工资最高的城市也是房价和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区,像硅谷、波士顿、西雅图等等。而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往往挣钱机会也最少。中国也是一样。所以选择到哪座城市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而是一个综合的思考题。

比如有研究机构调查过中国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设想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把工资都存起来,买一套房需要多长时间。结果发现,在北京、上海、深圳大概需要20年,而在长沙、重庆、南昌等地只需要8到10年。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到一线城市打工。因为一线城市的工资虽然高,但大部分都要用来支付房租和生活费用,并不划算。

当然,对于早先一步买到房的人来说,在一线城市居住确实很好,不仅有更高的工资,并且资产会不断增值。相反,如果你进入一线城市晚了,不仅买不起房,并且挣到的工资大部分都会被高房租抵消。所以,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发现一座城市的潜力,并及早进入这座城市。这样才能享受最大的发展红利。

接下来咱们就说说,如何寻找有高收入潜力的城市。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看。首先按这本书的观点,在一座城市能挣多少钱,要看它有没有创新产业,也就是能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创新公司,这类公司越多,居民收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创新公司会扎堆聚集的地方。

但问题是,创新公司为什么要集中在一起,而不去其他工资和办公室租金更低的地方呢?这是因为对创新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成本,而是要看生产率和创造力。作者认为,在产业发展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生产率和创造力,并决定创新公司的去向和城市的收入水平。

第一个因素,是密集的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说雇主和求职者越多的城市,越能吸引创新企业,带来更高的收入。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单身汉,在找对象,现在有两个交友网站供你选择。一个包含100名男性和100名女性的信息,另一个包含10个男人和10个女人的信息,你会选择哪一个?表面上看这两个网站差别不大,因为它们男女比例相同,每个“卖方”都有一个潜在的“买家”。

但其实不是这样。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更大的网站上找到合适对象的可能性更高,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异性可选。劳动力市场也类似,密集的劳动力市场能更好地匹配雇主和雇员,并带来更高的收益。

按作者的研究,在美国,拥有100万人以上的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比拥有25万或更少工人的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高出三分之一。即便在考虑了工人的工龄、职业和人口结构之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所以市场规模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密集的劳动力市场是创新产业聚集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咱们考察一个城市的就业规模,就能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景。

第二个吸引创新公司的因素,是系统的专业化服务,也就是完备的经济生态系统。

打个比方,西雅图的一家小型软件公司,并不需要雇佣律师,因为有很多本地律师事务所会提供知识产权、授权许可和注册公司等业务。再比如,在美国医药产业中心达勒姆,生物技术公司可以从当地供应商那里购买实验室的专用设备,而硬件公司也可以找到专门的运输服务。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它包括对创新公司提供的各种重要服务,比如广告、法律、咨询、运输维修、工程辅助等等。当然也包括风险投资,它是高科技生态中最重要的部分。

打个比方,硅谷有一位年轻人,他想成立一家创业公司,但不想支付几千美元的律师费。要是在别的地方,他也许会放弃,但在硅谷,他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家法律公司,愿意接受股权而不是现金。这就是某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它只会存在于高科技公司扎堆的地方。

这样的环境使高科技公司能专注于创新,更加高效。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某个地方的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风险投资的充裕度,来判断它有没有创新的潜力。

第三个推动创新的因素,是知识溢出效应。前面提到,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工资越高。这不是偶然的,高素质群体对周围的人,也有知识和创造力的溢出效应。

因此,创新型企业愿意把公司安排在其他创新公司附近,让有创造力的人多交流,提高工作质量。这些互动可以是在工作场所,也可能发生在咖啡馆等休闲场所。这种交流带来的知识扩散,对创新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用一位硅谷公司高管的话说:“我们有先进的视频会议设施……但这与面对面的互动不一样,没有什么能取代一群坐在一起并在白板前争论的工程师。”通过交流互动,聪明人能激发彼此的创新精神,碰撞出更多新点子和火花,从而获得更高成就。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的普及并不能取代位置的重要性。由于知识溢出效应,拥有优秀的邻居甚至是竞争对手,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的创造力。一个地方是否具备密集的高素质人才,也是评估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说到这儿可以总结一下,一座城市能不能形成创新产业,并且提高居民的收入,可以看它有没有密集的劳动力市场、细致的行业分工和受过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如果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府对创新产业的扶持,那就再好不过了。

但你可能会说,这几点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陌生,有没有更简单的标准呢?

我们前面提到,工资高的地方往往房价也高,因为高收入人群能出更高的价钱买房;反过来说,房价高的地方一般工资也高,不然就撑不起这么高的房价。所以,考察一个地方未来房价的走势,也能看出收入增长的趋势。

举个例子,深圳的房价变高了,是因为经济发展好,出了很多优秀企业,像腾讯、华为、大疆等等,不仅雇了很多员工,其中还诞生了一批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他们可以花更高的价钱买房子。

那么怎么评估城市未来的房价呢?得到站内有一本书叫做《房价的逻辑》,是经济学者徐远写的,他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分析。

徐远老师在书中提到,决定城市房价的有八大因素,一类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四个方面:城市规模,人口流入,人均收入,和土地供应。

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城市规模可以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它能反映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和管理水平。当然人口流入也很重要,一座城市的人口流入越多,代表它越有活力。这跟前面提到的劳动力市场密度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口规模越大、人口流入越多的地方,房价和收入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另外还有一般人不太注意的四个因素:一是儿童人口的数量,二是上市公司数量,三是财政收入,最后是服务业的比重。这些都是衡量一座城市购房需求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增长速度越快,房价和收入上升的空间越大。值得一提的是,服务业配套良好的城市,通常比工业主导的城市发展潜力大,它的行业生态更多元,这个城市就更有韧性对抗经济波动。这跟前面提到的有完备的生态系统,能提供系统性的专业服务是一致的。这样的城市才更有创新潜力和发展前景。

关于这一点,我还想给你补充一个观点。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也是知名的跨界学者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中说,看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景,除了看人口规模,最重要的是看社会分工。分工细致的城市,能够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地区,同时周围的地区也能够支持城市的发展。

他认为,凡是依赖自然资源,经济模式单一的城市,未来的发展比较有限,因为这样的城市很难产生创新性的技术。比如过去的大庆、后来的鄂尔多斯、苏联曾经的军工城市、甚至今天的迪拜,都属于这一类。而越是分工复杂的城市,产业和技术创新的潜力比较大。比如上海、深圳、东京、纽约等大都市,都是分工非常细致、社会组织足够复杂的都市。只有这样的城市,才能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并且有更高的几率诞生出新技术。

在《房价的逻辑》这本书中,徐远老师还对中国城市发展潜力做了评估,以购买房产为标准,把它们分为四组:尽量买、可以买、可买可不买、尽量不买。这个标准也可以作为选择工作地点的参考,感兴趣的话可以读原书。当然这个名单也是动态调整的,如果有需要的话,推荐你持续关注徐远老师的研究。

综上所述,不管是买房还是找工作,最重要的是记住三点,一是人口流动方向,二是新兴产业的集中方向,三是各行各业的配套程度。按财经界的主流看法,中国未来的经济重心大概会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因为这里有大量创新产品的产业链,和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会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才,对收入和房价都是很大的支撑,值得年轻人重点考虑。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在第一部分,我们通过讲述硅谷和西雅图崛起的故事,解释了一座城市能够产生高收入的原因——产业创新和溢出效应。因为产业创新,能制造出新的产品,或提供独到的服务,给从业者带来较高的工资。因为溢出效应,创新的产业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并给其他行业也带来较高的工资。所以创新能够改变一座城市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换句话说,在短期内一个人的工资更多地取决于工作地点和环境,而不是学历或能力。去那些有创新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大城市工作,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但问题在于,工资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也高,特别是居住成本。在一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进入晚了,不仅买不起房子,并且大部分工资都会被高房租抵消,所以怎么发现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并及早进入这样的城市,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第二部分,我们从两方面探讨了怎么发现有高收入潜力的城市。首先从创新的角度看,要看一座城市能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创新公司,也就是看它有没有密集的劳动力市场、细致的行业分工和受过教育的人才。另外从房价的角度看,凡是房价容易上涨的地方,收入也容易上升。因此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人口流动的方向,二是新兴产业集中的方向,三是细致的社会分工。有这几个因素支撑,未来收入上升的空间会更大。

最后要提醒的是,根据这本书的观点,从短期看,一个人的收入并不主要取决于学历和经验,而是主要看你在哪座城市工作;从长期看,其实也不取决于城市,因为城市的发展也有兴衰起落,在新兴的城市工作收入会不断上升,在衰落的城市会遭遇困难。而城市的兴衰其实是跟人才的流动联系在一起的,高素质的人才流向哪里,哪里就是兴旺之地。因此也可以说,决定一个人的收入的最重要因素,是我们创造价值的意愿、能力和素质,以及我们跟谁在一起。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在短期内,一个人的工资更多地取决于工作地点和环境,而不是学历或能力。去那些有创新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大城市工作,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2.  工资高的城市,居住成本也高。只有当一座城市在走向繁荣的早期,我们选择加入这座城市,才能享受更大的发展红利。

3.  城市的兴衰是跟人才的流动联系在一起的,高素质的人才流向哪里,哪里就是兴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