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走向自主创新》 听书团队解读

《走向自主创新》| 听书团队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套书,名叫《走向自主创新》,包括《走向自主创新:寻找中国力量的源泉》《走向自主创新:新火》两本。这套书讲了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关心的话题,就是中国的自主创新。

今天我们都知道,跟过去相比,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像是中国的高铁、核电、移动商务等,都已经占据了一个相当领先的地位。但是,估计很多“80后”之前的人,可能都有一个记忆,就是往前捯30年,提起中国的科技创新,我们好像总是隐隐约约少了那么一点底气。远的不说,就说汽车。当时街上跑的是什么?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进口车。

那国产车呢?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常见的家用国产车,叫得上名字的,好像只有夏利。而且它很便宜,当年一台进口车几十万元,夏利也就几万块钱,是一款很初级的车型。但是今天,我们有比亚迪这样的老牌强手,好多国际品牌都主动来合作,它们车里用的都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我们还有蔚来、理想、小鹏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这个进步的速度,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再比如高铁,现在我们的年均投产达3500公里,成功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还有这两年,中国的航天领域也不断传来好消息,这都不用多说。

今天,我想请你把视线往回收一收。其实,观察咱们中国的科技创新,除了看最新的进展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看这件事的原点,所谓科技创新,重要的是自主。而自主创新,不是别人发明先进技术后,我们用劳动力优势进行批量复制和制造,而是自己主动发明技术、创新技术,主导自己的创新历程。

回到中国的自主创新上,这不外乎是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科技创新的决心从哪来?第二,中国的科技创新的底气从哪来?

决心,是我们做一件事的动力,而底气,指的是我们做成这件事所需要的能力、条件和机遇。说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条件都具备,何愁办不成事呢?而今天这套书,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路风教授。路风教授常年在中国的自主创新这个领域深钻。过去20年,他发表过很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分别记录了中国的汽车、大飞机、通信、高铁、核电、半导体等等,很多领域的自主创新过程。这套书一共两册,汇集了路风教授过去将近20年里,最重要的文章。两册书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布,所有的文章连在一起,可以说是中国自主创新历程的大事记。比如,中国最初是怎么萌发自主创新这个念头的?中间产生过哪些争论?最后又是怎么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做成的?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套书,来回答一个问题:中国自主创新,决心从哪来?底气从哪来?听完之后,相信你对中国自主创新的信心,一定会更加坚定。

这个问题如果仔细看,其实前半句有点奇怪。决心从哪来?今天看,这好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只要是有那么一点上进心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咱们得争气、得崛起,必须得自主创新啊。这些想法都对。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想干成事的人,我们也知道,什么事不能只讲心气儿,还得有逻辑。这套书就给了一个很特别的理由。说的是,不自主,就没有创新。

换句话说,想创新,就必须自主。创新这个能力,是买不来、学不来的,必须自己干,从干中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说一个发生在汽车领域的奇怪现象。1955年,二战刚过去十年,日本丰田就造出了第一台自主品牌的小轿车,叫皇冠RS。这款车因为省油又便宜,很快就畅销美国,乃至全世界。

随后,1967年韩国现代集团建厂,从组装福特汽车做代工厂起步,仅仅过了6年,现代集团就开始设计自己的车。1975年,现代集团就自主设计出了第一款车型“小马驹”,开始投入生产。之后,韩国的汽车工业就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

好,说完日本和韩国,来看咱们中国。1986年,汽车工业被国家列为支柱产业,大量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当时的策略是,以市场换技术。简单说,就是中国敞开大门,把外企请进来做生意。我们呢,在旁边打打下手,通过观摩学习,把这个技术学到手。

乍一看,这个算盘打得挺合理。就像学徒跟师傅一样,比如我要当大厨,拜了师傅,也得先从切墩干起。做汽车也是这样,人家出产品的整体设计,我们根据其中的需求,造一些基础的零部件,同时观摩人家到底是怎么造一整辆汽车的。所谓边看边学,这不难理解。但结果怎么样呢?一晃18年过去了,直到2004年,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是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爆发,我们的自主汽车品牌,也没有大规模涌现。以市场换技术这条路,好像没走通。

当时还出现一种论调,叫比较优势论。说的是,未来的趋势是全球化分工。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必要发展技术。比如,中国当时的优势是人工成本低。那好,我们就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至于技术,可以引进,用不着自己研发。毕竟,引进一个现成的技术,比从零开始干一个技术,要更快、更省心、更省钱。

今天,这个比较优势论,已经几乎没人提了。因为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首先,在这个时代,技术是一个国家产业的命根子。命根子不能攥在别人手里,万一人家豁出去了,想遏制你的发展,就是不把技术卖给你,怎么办?其次,就是用市场换技术,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为什么?我们还是接着说中国的汽车工业。刚才说了,整整18年,我们把外资品牌请进来,让人家在我们这赚钱,就为学点技术,但进展很不理想。

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在书中提到,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技术引进永远不能代替自主创新。作者认为,所谓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把发展技术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方针政策。

更进一步说,为什么不自主,就没有创新?根据这套书作者的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创新三步走的线性模型不成立。什么叫三步走的线性模型?简单说,就是把技术研发,分成线性的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先把先进技术请进来。第二步,是我们打打下手,跟着造一些零部件。最后,等我们掌握了所有的零部件制造工艺之后,再把它们拼起来,这样不就实现了整个产品的创新了吗?但是,事实证明,行不通。

为什么?首先,创新不是做加法,不是把零件拼起来就够了。比如,你家里有个闹钟,你把它拆开,会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堆再简单不过的零件,像什么发条、螺丝、指针这些。但是,反过来,如果把这些零件给你,你能拼出闹钟吗?当然,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即使不说,很多人也知道。因此,我们当年在跟别人学的时候,一直很小心,观察得非常细。这样就能掌握创新了吗?对不起,还是不行。

因为,这里面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知识,它不是显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也叫缄默知识。

显性知识,指的就是写在纸面上,一看就会的那部分知识。比如解数学题,公式就摆在那,你只要记住这个公式,照着算就可以了。再比如怎么使用手机,说明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但是,有的知识不是这样,它属于缄默知识。也就是,它的状态是缄默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买不来的技术能力,一定要自己亲自上手做一遍,才能掌握。

比如,想学厨师,不上手炒菜,你怎么知道后面的火候怎么控制,调料应该按什么比例调配?再比如,想当一个销售,要学怎么跟人打交道;想当好一个老师,要学学怎么跟学生谈话。这些事情,就算写在说明书上,也很难学会。

同样,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也属于缄默知识。比如,造一个特别复杂的流水线,每一步的参数应该怎么微调?怎么管理一个庞大的协作体系?这些知识,它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无法用说明书表示,必须得亲自上手干一遍。你看,你不自主,不自己干,怎么可能学得会?

这是不自主,就没有创新的第一个原因。很多技术创新的知识,是缄默知识,必须得亲自干一遍才能掌握。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那就找机会,看人家怎么做,然后用人家现成的装备,自己上手干一遍就可以了。但是在当时,我们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书中提到一个词,叫确认权,指的是在产品设计图纸上签字确认的权力。比如,你发现某个零部件,比如某个螺丝,有优化的空间,可能造得再长一点,会更好。你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假如人家外资方面的专家听了你的建议,但是整个修改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接受这个改动?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一概不告诉你。换句话说,你只知道一个结果,至于背后的考虑,全都不让你知道。而全程的每一个小改动,都必须得外方签字确认。这就叫确认权。

这本书里还描绘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说的是,2004年6月,北京国际车展期间,好几家外国汽车公司驻中国的负责人,在北京的中国大饭店召开会议,主要是讨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但是,这样一个主题的会议,既没有邀请任何中国企业的代表参加,也不允许中国记者进入会场。借用路风教授的原话,“这种举动充满象征意义——假如没有自强的决心和能力,中国汽车的命运就只能任人主宰。”

因此,为什么说不自主,就没有创新?这就是第二个原因。知识需要实践,但我们在当时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甚至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三个原因。作者在书中提到,放弃一个关键创新,整张技术网络都会被锁死。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技术引进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这个道理不复杂,只要你对一个东西产生依赖,如果找不到替代,人家总会想办法涨价的。所以,使用别人技术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

其次,依赖引进技术,会让市场被占领的份额越来越高。你想想看,你把先进技术请进来,人家不断占领你的市场。时间长了,你还是不能造出自己的品牌,这时候假如全面放开市场,那这个市场岂不是全都被人占了?前面说过,是用市场换技术。但是,用多少市场,换多少技术?今天换了,明天还能不能争取回来?这些都是问题。

最后,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放弃一个技术的自主创新,带来的损失,是整个技术网络都被锁死。就拿汽车来说,要知道,汽车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技术,而是一个承载着大量现代化技术的网络。比如,汽车轮子的生产原料是橡胶,这就牵扯到制造业。再比如,汽车里面有发动机、电子芯片等。你看,橡胶、发动机、芯片,哪个不是现代化重要的基础技术?可以说,一辆汽车,几乎集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多数主要技术,包括冶金、石油、机械、化工、橡胶、电子等等。这些因素加起来,几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汽车是工业中的工业。

换句话说,汽车是什么?它是开启工业化进程的一把钥匙。所以说,假如你没有自主的技术,那么跟这个技术有关的所有周边技术,几乎都会被锁死。你可以想想,这个代价将有多大?

好,我们刚刚说了中国坚决要自主创新,因为没有自主权,就不能真正创新。具体来说,包括三点:第一,创新三步走的线性模型不成立;第二,不自主创新,就没有技术发言权;第三,如果一个技术被封锁,整张技术网络都将被锁死。所以,不自主,就没有创新。

其实,虽然刚才说了那么多,在自主创新这件事上,从来就没有人会发自内心地拒绝。毕竟,谁都知道,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为什么早先会有“比较优势论”呢?说白了,是因为那时对自主创新这件事,少了那么一点点底气。

当然,这个底气,我们今天是一点都不缺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仅凭情绪,也应该知道这个底气是从哪来的。也就是说,到底有哪些优势,在帮助中国实现自主创新?接下来,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自主创新的底气从哪来呢?估计这个问题问出来,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答案。比如,中国的市场规模、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水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的优势和进展。但是,在本套书中,路风教授有一个很特别的洞察。他认为,刚刚上面说的这些答案都没错,都是我们科技创新重要的底气。但是,最重要的是抱负水平。

什么叫抱负水平?说白了,就是我们做一件事的决心大小。或者换个词,叫战略决心。说得再具体点,就是在自主创新这件事上,所具备的远见、勇气和坚定的政治意志。路风教授认为,提起自主创新,好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觉得它主要是科技人员的事。但事实上,创新首先是组织的战略决策者的事,而不是科技人员的事。因为现代的技术基础就决定了,很多创新,不是依靠一个天才、一个科学家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庞大的组织,一起往前推进。

比如,前段时间我和一位有20年经验的中国中车的工程师聊天,他就提到,支撑中国高铁发展的公司,像他们这种规模的,一共有几千家。而很多公司下面还有分公司,还有再下一级的协作对象。据保守估计,围绕高铁这个技术,参与协作的组织,可能有上万家。

在高铁这一个技术的背后,是一个远超乎你想象的、极其庞大的组织网络。比如,在技术方面,大到高铁动力系统的设计、稳定系统的调整、信息系统的优化等,小到车内一颗螺丝钉怎么优化。再比如,在人员方面,车上的工作人员怎么分工,彼此怎么配合,甚至是高铁上怎么跟站台附近的外卖打通,这些事全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你看,这么复杂的协作网络,它怎么可能是弄一个实验室,找几个专家,就能轻易解决的?一定得把所有相关的人,全都调动起来,像组织一场大战役一样,通过整体协作,来推动它的发展。这背后一定要有一个极其强大的战略意志。

因此,路风教授就认为,现在产品和工艺的复杂程度,已经决定了,创新一定是一个组织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技术研发,也包括从生产到营销的所有环节。而这种以组织为单位的复杂社会活动,只有在战略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开展。说白了,越是涉及面广,越是难度高,越是复杂的创新工程,它背后越需要强大的战略意志。

你看,说到这,是不是跟有的人过去想得有点不一样。过去我们都觉得,战略决心固然重要,但那是精神和信仰层面的东西。但是,当你真的要开始做一件事时,你会发现,它再实际不过。它是一项庞大工程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它能让很多看起来很遥远,难度很高的事情,变得极其具体。

比如,2020年底,嫦娥五号成功带回了月球的土壤样本。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技术创新,但是,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有人翻出了16年前,也就是2004年的一份报纸,结果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我们不是都觉得这是技术创新吗?确实是。但是,这个计划其实早在2004年就提出来了。

当时,报纸上的报道,就那么一小块版面。而且写得很简单,就说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探月计划。怎么实现?当时的报纸上,就写了三个字,绕、落、回。

这是什么意思?主要是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绕。也就是环月探测,往月球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给月球做一个整体探测,绘制三维立体图像等等。第二阶段,落。也就是让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勘探月球资源。第三阶段,回。也就是带着月球采样返回。这么听是不是特别简单?感觉就跟把大象装进冰箱里分三步似的。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花了整整16年。它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承担着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的重大任务。

在这16年中,整个计划被半点不差、严丝合缝地执行着。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团队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面采样封装、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等环节的技术难题,仅仅采样封装的各个环节,整个试验队伍就已经做了将近500次的试验。在整个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大目标是如何持续不断地推进实施的。

现在再回头看一眼这三个字,“绕、落、回”,多么简单,又是多么坚定。这就叫战略决心。

你看,咱们中国人做事,就是这样。先定一个难度极高的目标,高到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一旦实现,就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红利。这背后最大的那个驱动力是什么?是战略决心。是先有的战略决心,一切的人才、资源、精力,还有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使劲的方向。战略决心并不是高高在上,也并不遥远,它再具体不过。

换句话说,怎么做成一件很难的事?不是先尝试摸索,而是一开始,就把最终的那张大图画出来。在战略决心的催化下,一个目标,才能变成一张张具体的图纸。一个远景,才能变成一个个待执行的计划。好,这就是中国自主创新最大的那个底气,战略决心。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中国自主创新的第二个底气——市场优势。

提起中国的市场,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大”。的确,我们的规模在那摆着呢。但是,路风教授认为,仅仅规模大,这还不够。中国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需求分层。

什么叫分层?说白了,就是什么样的需求都有。从初级的到高端的,不管你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产品,都有需求。其次,因为规模太大,因此,随便一个看起来很小的需求,放在整个中国市场里,都是一个庞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意味着,在这个需求分层的市场里,无论是初级的产品技术,还是高端的产品技术,你都能有一席之地。

这就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能给我们自主技术创新,足够的成长空间。你想想看,如果是一个层次很单一的市场,比如,只需要高端汽车,别的一概不要。这就意味着,你一旦把外面的技术请进来,人家就会占领你的市场。你就必须得在人家把市场全部占领之前,先把自己的技术发展起来。你做得不好,消费者就不买,你就没有立足之地。这是跟时间赛跑的过程,而且有风险。但是,假如我们的市场有足够的层次,情况就不一样了。

比如,第一代QQ、第一代奇瑞汽车、第一代吉利汽车。单从技术角度看,肯定是没什么优势。但是,你能说它没有市场吗?当然不能。我虽然学不会生产奔驰汽车的技术,但是卖得便宜,我可以先在农村市场立足。而且,就算你想来跟我竞争,你还未必争得过。

你看,这就是市场分层的好处。你可以不用一步到位,造一个十全十美的产品。你可以先针对一个消费区间,造一个符合一部分需求的产品,先把自己养活起来。然后,再一步步改进,一步步往上攀登,最终到达你预想中的终点。

因此,再回头看一眼我们的市场。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空间。这分明是一条长长的跑道。这个跑道长到,只要你愿意站上来,只要你愿意保持奔跑,那么你脚下的这条跑道,总能让你起飞。

除了跑道长,中国市场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因为足够大,我们的分工,可以做到足够细。我查到一些数据,给你念念。比如,江苏泰兴黄桥镇,是世界最大的小提琴出口基地。山东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生产了全世界将近三分之一的吉他。全世界将近三分之一的泳衣来自辽宁葫芦岛兴城市。河南许昌是假发之都,假发出口量占全世界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世界上有70%的打火机来自湖南邵东县。这张清单还很长,我就不继续念了。

因为我们规模大,因此可以先在国内,找一个足够细分的市场。虽然细分,但市场规模摆在那,足够养活一个小行业。逐渐的,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把这个产品越做越精。而且能把成本控制得越来越好。最终,在全世界达到一个领先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路风教授在书里说,中国市场,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这种宝贵的战略性资源,也是我们自主创新的又一个底气。

好,刚刚我们说了,中国自主创新的两个主要底气,一是战略决心,另一个是市场优势。

最后,我想和你说说,路风教授在书中提到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提醒,那就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跟自主创新之间,从来都不是互为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

乍一看,这个道理很多人好像也懂。但是,假如我们往深看一层,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真相。那就是,从技术层面看现代创新,其实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有清晰的分工边界了。很多技术创新,不仅跨领域、跨学科,甚至要跨国协作。没错,创新是一张网。而决定你技术创新话语权的,不光是你的技术水平,还有你在这张网里的位置。

你看,这跟我们过去想的不太一样。过去我们都觉得,既然是创新,那当然是技术在谁手里,谁说了算。但是,今天的创新,就像刚才说的,它已经不光是技术人员的事,还牵扯到组织、协作、营销等好多个环节。比如,你能造出一个技术,但如果你不能把这个技术变成产品,光有图纸,这不行。再比如,光有产品,你没有市场,卖不出去,这也不行。你看,一项创新关系到的环节太多了。而哪个环节最关键,它就最有话语权。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这个协作网络的位置,极其关键。为什么?过去总说,我们是世界工厂。但是最近几年, 我听到一个更精确的描述,说中国是世界中台。

也就是说,中国就像一个庞大的中台一样,一方面连通技术创新,一方面承担智慧制造,同时又连通着全世界的下游协作者。在这里面,有一件事要特别注意。就是中国在制造这一块,最大的优势,不仅仅是效率高,还包括另外一个东西,叫弹性更高。比如,一个手机按键,你想给产品做个升级换代,有的地方需要三个月,而在中国,可能只需要一个月。能够随着需求及时调整,而且是量产调整,这就是中国制造厉害的地方。你可以试想一下,在这个网络中,中国所承担的重要角色。

再比如,规模背后,是我们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你可以看看网上,一个打火机,一把卷尺的价格,只有几毛钱。别小看这点,成本控制的能力,是能决定一个技术,乃至一个企业的生死的。

更关键的是,我们从中能看到,现代创新的一个真相。那就是,创新它不是一个单点,而是一张网。你的话语权,取决于你在网络里的位置。而这个真相,成了中国走向自主创新,又一个特别重要的底气。

好,到这里,《走向自主创新》这套书,我们就先说到这。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第一部分主要说了中国为什么坚决要自主创新,原因是不自主,就没有创新。其次,第二部分为你介绍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底气来源,我们主要说了战略决心和市场优势。

最后,我们再看一眼,自主创新这个话题。你觉得它到底属于哪个行业?答案肯定是哪个行业都在参与。但是,假如一定要给一个确定的答案,是科技业?是工程行业?还是商业领域?

我曾经听到一个特别精彩的描述,说中国的科技创新,本质上是“奇迹业”。没错,奇迹业。什么叫奇迹业?它有一个特点,叫超大目标,超高难度。一旦实现,将伴随着超大红利,以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机遇。我们这代人,不就在见证、经历、参与这个奇迹业吗?仔细想想,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

好,今天这套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中国的科技创新,本质上是“奇迹业”。

  2. 奇迹业有一个特点,叫超大目标,超高难度。一旦实现,将伴随着超大红利,以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