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新结构经济学》 钱言解读

《新结构经济学》| 钱言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探讨的问题是:国家如何致富?或者说,穷国怎么能变成富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命运;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困扰了无数政治家、经济学家。而这本书,则是对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来指导各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个解释框架,就是书名里的“新结构经济学”。

这本书的作者,值得重点介绍一下。他是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你可能也听说过这个名字。林毅夫不光学术地位高,政策影响力大,个人经历也很传奇。上世纪50年代,他出生在台湾,70年代在台湾军队当兵时,从金门游到对岸,投奔大陆;然后从大陆去美国读经济学博士,回国后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也就是现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他后来连续多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成为国家的智囊;他还担任过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入选了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可见他的学术地位和政策影响力非同一般。

在过往的几十年里,林毅夫始终致力于探索“穷国怎么变成富国”这个问题,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出现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了很多认可,比如这本书的推荐者当中,就有五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包括谢林、斯蒂格利茨、福格尔等等。

那么新结构经济学跟以往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相比,有什么根本区别呢?曾经第一代发展理论认为,穷国要去发展那些富裕国家拥有,而自己缺乏的先进产业,这本书里把它叫做旧结构主义;第二波发展理论认为,穷国要去塑造富国已经做好而自己没有做好的先进制度,也就是新自由主义;而新结构经济学则认为,穷国发展经济要从自己有什么和能做好什么着手,通过逐步改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来实现。

新结构经济学不仅探讨了国家致富的原理,也给出了发展经济的方法。林毅夫提出一个经济发展模型,叫做“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框架,来帮助落后国家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以实现国家富裕。他还把产业发展分为五种类型,涵盖了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的战略选择,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大指导意义。目前这个模型在波兰、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应用也取得了成功。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由中国顶尖经济学家撰写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并且能够反映中国经济政策逻辑的原创性作品,值得每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读一读。因为,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就要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要了解中国经济政策,就要了解经济学家的思想;要了解经济学家的思想,林毅夫的思想就是典型。

这本《新结构经济学》最早出版于2012年,你可能担心它有点过时。不用担心,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会结合林毅夫在2020年后出版的两本书《论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前景》,还有他的一些公开演讲,为你补充他在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思考。

接下来的音频,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来说新结构经济学的原理是什么,它如何解释国家致富的机制;第二部分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是什么,它在现实中有哪些应用;第三部分来看看,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林毅夫对中国经济未来有哪些重要研判。希望它能帮你从林毅夫的观点出发,了解中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逻辑,并且更完整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新结构经济学的原理是什么,它如何解释国家致富的机制。这个问题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要知道,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但它主要集中在西欧和英国的海外分支国家,导致各国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从1870年到1960年,最发达的少数国家和占大多数的低收入国家的收入比率从8.7倍上升到38倍。直到今天,世界收入分配仍然不平等,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例如2020年,卢森堡的人均收入是刚果民主共和国的131倍,美国的人均收入是尼日利亚的11倍。2022年,欧洲的人均GDP是34000美元,非洲只有1500美元。由此可见,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没有解决致富的问题。

这也说明,对于如何促成国家致富,传统经济理论并没有弄清它的原理,或者给出了不切实际的建议。

比如二战以后,经济学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发展经济学。它的第一代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就要建设和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产业,比如钢铁、机电、化工等等;而要发展它们,就要政府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再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替代原来从国外进口的,这就是所谓的进口替代战略。这种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但由于它们是靠政府保护发展起来的,所以效率很低,没有国际竞争力。结果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国家不仅收入没有提高多少,反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作者认为,这种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第一代发展经济学,并没有成功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致富问题。

针对结构主义的失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它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是因为政府过度干预,扭曲了市场,导致效率低下,腐败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企业自负盈亏,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避免财政赤字,也就是推行私有化和彻底市场化。这套观点也很有说服力,在经济学界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盛行,被称为“华盛顿共识”。但不幸的是,照搬华盛顿共识的国家也都遭遇了麻烦,推行这些改革的国家,相比六七十年代的结构主义改革,经济增长更慢,发生的危机更多。因此有人把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称为发展中国家“迷失的20年”。

更奇怪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发展不错的国家或地区,恰恰是跟主流理论背道而驰的。包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等转型经济体。它们都没有照搬当时主流的理论,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看似错误或糟糕的做法。比如,“亚洲四小龙”从劳动密集的小规模制造业开始,以出口为导向;中国大陆等转型经济体采取了“渐进双轨制”,即保留国有企业,同时放开市场,发展民营企业。这些做法被认为不可能赶上发达经济体或会导致资源错误配置,但事实证明它们却成功地实现了快速增长。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让林毅夫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局限,并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

在林毅夫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包括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等。现代经济增长突然加速,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同时,伴随现代化技术和产业的涌现,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金融投资数额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催生了现代金融、现代法律等。所以收入提升只是经济增长的表象,它的背后是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结构的不断变迁。这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

换句话说,一个国家致富,本质是提高产业地位和技术水平,而它又跟要素禀赋结构密切相关。

所谓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比如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等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比较优势,也就是在哪方面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比如人口众多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雄厚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先进就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等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一个国家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才能塑造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获得更大的回报,从而积累更多的资本,反过来改善要素禀赋结构,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和政府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前提。因为市场能够通过价格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引导企业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生产;政府则能够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制度环境、技术创新等公共服务,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促成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

比如,对私人企业来说,产业升级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过程。第一批进入新产业的先行者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成功者的经验为潜在的后来者提供了免费的信息,而他们却要自己承担失败的成本。投资成功的收益和失败的成本并不对称,这需要社会补偿。另外,企业产业升级的成功还要求有金融、法治等配套制度和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来促进生产和交易。这些问题私人企业无法协调,只能靠政府解决。

总之,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市场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机制,但在推动经济跨越不同阶段时,政府也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发展经济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过去的发展理论要么轻视了市场,要么忽略了政府,所以在指导经济发展时出现了偏差,遭到了失败。

打个比方,“旧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穷国要去发展富国拥有而自己缺乏的产业,这就像一个穷人看见富人名下有很多公司,他以为多注册几家公司就能致富一样;而“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穷国要去塑造富国已经做好而自己没有做好的制度,就像另一个穷人看见富人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他以为每天不坐班就能变得有钱一样。它们都是流于表面的。

而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穷国要着眼于自己有什么(也就是要素禀赋)和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比较优势),再通过政府的帮助逐步改善产业结构和制度安排来实现经济发展。这才是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

除了对经济增长提出解释,新结构经济学还提供了实用的方法,来帮助落后国家搜寻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框架,它有六个步骤。看上去有点繁琐,但值得耐心听完。

第一步,确定一份商品和服务的清单。这些商品和服务是在人均收入高于本国一倍到两倍的高速增长国家中已经生产超过20年的,并且与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相似。

第二步,在这份清单上,优先考虑那些国内私人企业已经进入或有意愿进入的产业,并且消除市场准入的障碍。

第三步,对于清单上的全新产业或很少出口的产业,鼓励高收入国家的企业来本国投资,或者设立孵化计划,扶持国内私人企业进入这些产业。

第四步,关注本国树立竞争优势的其他私人企业,并为这些产业扩大规模提供帮助。

第五步,设立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以吸引投资于目标产业的国内外企业,并促进产业聚集。

第六步,为国内先驱企业或国外投资者提供激励,补偿它们创造的有价值的公共信息。

这些步骤的核心有两条,一是保持现有比较优势产业,二是培育潜在比较优势产业,所以又叫“两轨六步法”。林毅夫认为,通过它们可以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加速经济发展。它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

比如,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但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作者向当地总理推荐了中国招商引资的经验,促成了国内制鞋龙头企业华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华坚利用当地低廉的工资成本和可接受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并在短期内使该国的制造业出口总量翻了一番,创造了非洲的奇迹。

再比如,波兰是东欧第一个转型国家,但由于缺少政府对新产业的因势利导,长期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和政治动荡。2015年,新上台的政府宣布制定国家发展计划,并表示将使用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来制定产业政策。该计划于2016年提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7年,波兰占欧盟新增就业的70%,该国副总理也因此升任总理。这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理论首次变成外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

再比如,新疆和田地区是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但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不起来。作者去给当地出谋划策,建议设立工业园招商引资,把适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当地政府按照这个思路,创造了十几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地方的发展表明,新结构经济学在帮助落后地方赶超先进地方的时候是有效的。

不仅如此,林毅夫认为,经济不是只有贫穷和富裕两种状态的“二极管”,而是一条低收入到高收入的连续谱。处在不同阶段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战略选择。他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产业划分为五个类型,分别给出了建议。这个话题得到站内的《李翔知识内参》曾经介绍过,这里需要重温一下。

第一个类型是追赶型产业,也就是说同样的产业,我们的技术、质量跟发达国家有差距,还处于追赶阶段的产业。

第二个类型是已经领先的产业,比如我们的高铁,家电产业中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等产业,已经是国际上最先进的产业。

第三个类型是转阵型产业,指的是曾经领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这个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丧失,因此这个类型的产业公司会转移到其他国家,逐渐退出我们的经济,比如一些制造业领域。

第四个类型是换道超车型产业。它的特征是产品研发周期特别短,比如半年或者一年。而且在研发时,主要投入的是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由于研发时间短,投入的并不多。因为中国在人力资本上的优势,在换道超车型产业上,完全可以同发达国家竞争。这些产业有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

第五个类型是战略型产业。它的特征是研发周期特别长,长达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战略型产业的研发对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投入要求都很高。

对于这五类产业,创新和保持竞争力的方法也不同。比如,追赶型产业,需要继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来实现赶超;领先型产业要继续保持研发投入;换道超车型产业要利用中国在人力资本上的优势。

对于转阵型产业,林毅夫给出的方法有两个:向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转移;或者把这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西部或海外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继续保持比较优势。

对于战略型产业,林毅夫的建议是,因为周期很长、风险很大而且回报率很低,民间资本其实是不愿意进入的,但是战略型产业又非常重要,因此它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或政府采购支持。

总之,发达国家需要进行前沿自主创新,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利用后来者优势,通过技术引进、模仿和改良来实现产业升级。而在某些人力资本密集、短周期、大市场的产业中,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实现换道超车。新结构经济学的政策建议涵盖了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对各国经济发展都有指导意义。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部分,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是什么,它在现实中有哪些应用。

最后我们来看,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林毅夫对中国经济未来有哪些重要研判?包括中国经济还能不能持续高速增长、人口减少会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美国“卡脖子”我们要不要担心等重要问题。

要知道,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2%,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纪录。目前,各界都很关心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但国内外学界和舆论界普遍不看好,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过去42年发展太快,是非常态,终归要向常态增长回归。

根据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的看法,中国会回落到3%—3.5%的常态增长。同时,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研究数据,中国2019年年底的人均GDP,按2017年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达到14128美元。有些学者用这个数字对比德国和日本,发现德国在人均GDP达到14100美元后的16年里,年均增长率只有2.3%;日本在达到这一水平之后的16年里,年均增长率也只有4.4%。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世界闻名,既然它们都是这种状况,那么中国在往后的时间里增长潜力也不会很高。

这种看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林毅夫不认可。因为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发展中国家有后来者优势,就是产业和技术升级可以通过引进实现,从而降低成本和风险。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处于世界最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必须靠自主发明,所以很困难;而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借力引进,产业升级就容易得多,这样就可以比发达国家走得更快,从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中国在过去40多年能够实现年均9.2%的增长,就是利用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蕴含的后来者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看中国的发展潜力不是看现在的收入水平,而要看中国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有多大。

以德国和日本为例。它们在1971年和1975年人均GDP达到了14120美元左右,分别达到了美国人均GDP水平的72.4%和69.7%。说明它们几乎用尽了后来者优势,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必须靠自己发明,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会慢下来。

再看中国,在2019年人均GDP达到14128美元,但只有美国同期水平的22.6%。相比之下,德国、日本、韩国等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是在1946年、1956年和1985年的时候人均GDP达到美国的22.6%。德国从1946年到1962年,16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日本从1956年到1972年,16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6%;韩国从1985年到2001年,16年平均增长率仍然高达9.0%。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从2019年到2035年也应该有大约9%的增长潜力。

有很多人担心,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会影响经济增速。确实,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都较慢,但不要忘了,它们多数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要靠自己探索,再叠加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经济增速就更慢。中国也在发生人口老龄化,但我们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 22.6%,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可以利用后来者优势,还可以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这个空间仍然很大。所以中国即使人口不增长,也能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另外,中国正在逐步延长退休年龄,这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并且劳动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中国还可以再提高教育水平和人均效率。

因此林毅夫认为,到2035年之前,中国还有年均 8%的增长潜力。因为考虑到人口因素,下调了一个百分点。另外,因为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解决好环境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还有中美摩擦问题等等。综合这些因素,林毅夫认为中国未来15年(也就是2021—2035年)完全有可能实现年均 5%—6%的经济增长。

同样,从收入差距所代表的产业与技术水平差距来看,林毅夫认为中国2036—2049年还有年均6%的增长潜力,再考虑到不少需要应对的问题,实现4%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完全有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到2049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一半,而经济总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加上东部沿海五省,人口数量是4亿多,它们的人均GDP和经济规模可以追平美国。考虑到人均GDP代表着劳动率水平和科技产业水平,到那时美国可以卡中国脖子的领域基本没有了。而中国中西部还有10亿人口,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3,经济规模则与美国相当,这些地区仍处于追赶阶段,所以中国总体的经济增长还可以更快一些。

在这种状况下,中美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从紧张趋向缓和。因为第一,到那时,美国没有什么可以卡中国脖子的领域了;第二,那时中国的经济总量是美国的两倍,美国再不高兴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快,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美国经济要想发展好,为了自己的就业和繁荣,必然需要这个市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说到这儿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中国过去4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那么在西方对中国卡脖子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保持经济增长呢?

对此林毅夫认为,西方并不是铁板一块,美国对中国卡脖子,不见得所有国家都这么干。在中国巨大的市场面前,肯定会有一些西方国家继续同中国保持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它们不会为了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而失去庞大的中国市场。就算有些技术是美国独家拥有的并且对中国实行封锁,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科技实力,只要集中力量去实行技术攻坚,短则1—2年、长则3—5年就有希望取得突破,最终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总之,按照林毅夫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解决各种问题,它重申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宣言,体现了发展的重要性;而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和信心。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这本《新结构经济学》,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世界银行任职期间,就经济发展对学界提出的见解和对政府提出的主张,此后又延伸到他的各种公开表达和政策建议中。它对我们理解中国经济政策的内在逻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作品。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产业结构是由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而要素禀赋结构又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个国家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就要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这样才能塑造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而在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市场和政府都是不可缺少的制度前提。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引导企业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生产;政府则能够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制度环境、技术创新等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结果。

除此之外,新结构经济学对企业经营和个人发展也能带来启示。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包括领先型、追赶型、换道超车型等等,每一种产业类型可以对应不同的战略选择。比如领先型要继续保持研发投入,追赶型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换道超车型要利用人力资本上的优势等等。这些类型划分和战略选择不仅适用于国家发展经济,对于企业运营产品也是很好的借鉴。

另外在林毅夫与他人展开学术辩论时,谈到了比较优势悖论,也就是说发展经济既要遵循比较优势,又要违背比较优势。因为只有遵循比较优势,才能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打造有效的竞争力;也只有违背比较优势,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原来的产业格局。这跟我们在考虑个人发展时,是要立足于舒适区,还是走出舒适区,所面临的问题类似。如果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的观点,它们是相反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分享一点个人的感受。正像我们在前面看到,林毅夫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总是对中国未来充满乐观,他总是用建设性,甚至是赞颂性的姿态对经济政策发表看法。这样的姿态究竟是来自专业知识还是理想和信念呢?在别人看来这是个难以捉摸的问题。但对他来说,大概是在4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当他纵身跳入大海从台湾游向大陆时,内心就有了确定的答案。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它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最后还附上了这本书的电子书链接,欢迎你去拓展阅读。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经济要从自己有什么和能做好什么着手,通过逐步改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来实现。经济发展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结果。

  2. 新结构经济学提出“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框架,以及将产业发展分为五种类型,能够指导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波兰、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3.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由于中国的后来者优势,人口减少不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并且西方对中国的“卡脖子”问题会随之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