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市场的逻辑》 有容解读

《市场的逻辑》| 有容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市场的逻辑》。这本书澄清了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的误解,并且能够帮你更加清晰地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说到市场经济,虽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在很多人看来,它仍然有阴暗残酷的一面。比如很多人会把市场经济和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它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划等号。但在本书作者看来,市场经济是一种优良的社会游戏规则,甚至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因为它强调的是:每个人要想追求幸福,就必须为他人创造幸福,也就是“利己先利人”。

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比如在市场上,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家要想招到合格的员工,就要给他们不错的工资待遇;普通人要想挣钱养家,过好日子,就得努力工作,如此等等。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只有为他人创造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他人创造的价值越大,个人获取的价值也越大;市场的竞争就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竞争。市场的这种逻辑,把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化成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动力,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繁荣。

但是,回顾历史或反观现实,我们会发现,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质疑,包括对企业家和民营企业的质疑,一直都没有消停过。这些质疑也许来自特权阶层对市场的抵触,也许出于传统道德对金钱的鄙视,也许是知识分子和大众对市场缺陷的批判。但无论如何,一旦这种质疑转化为对市场的否定和打压,就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所以作者认为,市场的逻辑需要不断重申,市场的地位需要有人捍卫。这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他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在1984年,也就是25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深度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几十年来,张维迎一直站在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的立场,强调产权保护与企业家精神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成为呼吁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人物之一。这本《市场的逻辑》集中体现了张维迎对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态度,也见证了中国改革的艰难。

正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从这本书2010年最初出版到现在,世界上发生了很多让人惊讶的变化。这些变化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建设任重道远。但不管怎么说,人类只有遵循市场的逻辑,才能享受合作互利的成果,避免相互伤害。这个道理既适用于国与国之间,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所以,市场的逻辑,不仅值得关心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深思,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选择生活方式的重要参考。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为什么说市场经济造就现代社会的繁荣,也包括中国改革的成功;第二部分,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有一只“隐形的眼睛”,具有强大的自我纠正能力;第三部分,为什么说人们目前对市场的很多批判其实都是一种误解。希望今天的解读,能帮你用市场的逻辑来看待社会现象,并且用它参照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市场经济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繁荣?

你可能知道,经济史学家有这样一个发现: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现在,长达250万年里,99.4%的时间里财富没怎么增长。直到大约15000年前,全球人均GDP才达到了90国际元(国际元就是按照1990年的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单位)。然后呢,从那时候到1750年,又是一万多年过去了,人均GDP才勉强翻了个番,变成了180国际元。但接下来,从1750年到2000年,人均GDP暴涨了近36倍,飙到了6600国际元。

也就是说,人类在过去250年里,也就是在整个时间轴上只占短短0.01%的时间里,创造了97%的财富。如果把这些数据画成图表,我们也会看到,人类的财富增长曲线,一开始是一条漫长的水平线,在最后的0.01%这段像火箭一样飞速上升,几乎变成了垂直线。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增长都主要发生在过去一二百年。

为什么人类的经济奇迹只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出现呢?难道是人变聪明了吗?当然不是,人类的智慧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就算是现在的人,也不一定比孔子、孟子、老子或者西方的古代哲学家更聪明。那是不是资源变多了呢?也不是,地球上的资源肯定越用越少。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本书的解释是,这是因为人类开始采用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就是市场经济。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按照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的说法,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他说,在自愿交易的社会中,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名声。但是因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让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甚至比你主观上想给社会作贡献时还要多。

市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力量呢?因为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它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自己说了算的制度。在市场上,你要赚钱就要给别人供有用的东西;如果你不能给别人创造价值,你就没有收入。所以你必须努力满足别人的需求。价格就是一个信号,告诉你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没有价值。当两个企业竞争时,我们说谁更有优势,就是说谁能创造出更大的消费者剩余价值。消费者剩余价值,就是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和他实际付出价格的差距。一个企业创造的消费者剩余价值越大,意味着它实际上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

那么,企业怎么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价值呢?作者告诉我们,靠的是创新。市场竞争不只是价格竞争,而是看谁能生产新产品,或者应用新的技术,或者开发新的市场,找到新的原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等等,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价值。谁能做到这些,谁就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也正是企业之间这样的创新竞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让我们在最近几百年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对,人类生活越来越好,主要是因为技术不断进步啊。但作者提醒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有的体制下技术会进步,有的体制下技术就不会进步?作者研究了很多历史数据和资料,得出的回答是,只有市场经济能让新技术快速投入使用,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技术发明,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没有被推广,没能给普通人带来什么好处,就是因为没有市场需要,没有实现商业化、产品化,直到很久之后,市场需求成熟了,它们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蒸汽机。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机装置,是公元1世纪数学家希罗发明的汽转球。但这个装置并没有被用于生产。因为那个时候,大多数生产依赖于人力、畜力或简单的机械,没有迫切的需求来推动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另外,社会高度依赖奴隶劳动力,与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相比,使用奴隶更方便,这也减少了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兴趣。一直到了18世纪,英国的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确立了保护产权和经济自由的制度,才激发企业家把蒸汽机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才出现了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和现代经济增长。可见技术应用和市场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市场经济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分工。要知道,按照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社会财富的增加来自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则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但这背后还有个“推手”,那就是劳动分工,它和市场规模有关。简单地说:市场越大,人们就越可能做更细分的工作,也就是专业化和分工。这样一来,技术进步的速度就会加快。快速的技术进步又会带来更多的财富,然后市场规模又进一步扩大,如此形成一个正循环。在现实中,比如,很多学者都认同,中国的大规模市场是推动创新的重要优势,并且有利于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因为有了市场的推动,技术才能更快地进步,并改变人们的生活。

总之,市场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分工的系统性力量,是一种“利己先利人”的制度。它能让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欲望,变成为他人创造价值、为社会增加财富的动力,创造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奇迹。

那为什么市场经济会有这样的动力机制呢?这就要说到两个更基础的因素:自由和产权。在市场经济里,没有人能强迫别人买什么,只有当别人觉得值得,他才会付钱。所以,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自由,就没有市场。而自由的保障,是靠对产权的尊重。产权不仅指物质的财产,也包括创业自由、知识产权等。如果每个人的自由权利都受到尊重,那么任何人都只能通过让别人更幸福,才能让自己更幸福。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作者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同样遵循着这个逻辑。我们知道,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前,政府拥有一切生产资料,政府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人们没有创办企业的自由。政府制定的价格也不是真正的价格,而是政府收取和分配财富的方式。改革开放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从包产到户,到放开价格、允许发展私营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等等,都是让市场发挥作用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资源、精力和时间用来为别人创造价值,这样,社会财富就增加了,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好了。

作者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变化不是企业所有制的变化,而是人们划分权利(或者说实现利益)的基础不一样了,从职权变成了产权。

在计划经济或国有经济下,个人获取权利(利益的利)的基础是职位高低,职位越高的人权利就越大,所以大家都想升官。比如原来坐火车要分等级,硬座还是软卧,都是依级别而定的,坐飞机更是如此。甚至一个人能不能买车、能不能装电话也是按级别规定的,处级干部给你安一个分机,局级干部有一个直拨机,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安电话的。所以在计划经济下,权利是跟职位挂钩的。

而在市场经济下,只要你有钱,就能享受市场上的任何服务,包括买车、装电话、坐软卧、坐飞机等等。但在过去,农民连种地都不能自己做主。正是因为这种产权制度的改变,你才能够通过为别人创造价值而获得幸福。每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就这样在亿万百姓追求幸福的奋斗中被创造出来了。

当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也有人抱怨市场经济滋生了很多弊端,比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等,他们反而怀念起过去的计划经济。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抱怨呢?这就是书中探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今天第二部分的重点: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有强大的自我纠正能力?

提到市场经济,人们普遍会想到亚当·斯密讲的“看不见的手”。这本书则告诉我们,市场不仅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只“隐形的眼睛”,这只“隐形的眼睛”,监督着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赋予了市场经济强大的自我纠正能力。那么,这只“隐形的眼睛”是什么呢?它就是市场竞争。

在作者的老家,流传着一句谚语,叫“匠人要发,房子快塌”。也就是说,盖房子的工匠想要赚钱,就要把房子盖得差一些,等房子倒塌了,工匠就可以接着盖房子赚钱了。但在市场经济中,我们会看到无论是乡下的工匠,还是城市里的房地产企业,他们的行动逻辑并没有遵循这句谚语,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他们道德特别高尚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存在市场竞争,你的产品质量不好,消费者就会抛弃你,选择你的竞争对手。那些坑蒙拐骗的企业,有可能会在市场中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它们总是趋向于被淘汰。这就是市场这只“隐形的眼睛”在发挥着监督作用。

作者告诉我们,真正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并不是各种职业打假人,或者一些消费者权益组织,而是市场竞争。竞争才是最好的约束。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学校里只有一家食堂,它是没有足够的动力提供优质的饭菜和服务的,但是,如果这家学校里有好几家食堂彼此竞争,商家就会竭尽全力地服务消费者。因为饭菜做得不好,它就很可能会破产关门。

书中引用了一个概念,叫“消费者主权”。这个概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家米塞斯提出的,米塞斯说:“正是消费者花费的每一分钱,决定了所有商业活动组织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状况曾经被称为市场民主,即每一分钱都代表一次投票权。”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才是真正的老板,他们决定了每一种商品是畅销还是卖不出去、每一家企业是赚钱还是亏损。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由消费者说了算的经济。书里还举了个例子,就是很多人不满意明星收入太高。其实,明星的收入也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千千万万的消费者愿意去看明星演出的作品和代言的广告,才给明星带来了高收入。再比如说,保姆这个行业为什么工资越来越高?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雇主在用价格的方式展开竞争。从本质上来看,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的收入,其实都是由消费者决定的。

市场竞争和消费者主权,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些不存在市场竞争的领域,也就不存在消费者主权。举个例子,在几十年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邮政业都是由政府垄断的,这就导致邮政服务质量往往很糟糕。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就曾在专栏文章中抱怨过:“在加拿大、意大利、以色列、阿根廷等很多国家,没有人相信邮件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送到对方手里。美国的芝加哥,也发生了大量的信件被烧毁、丢弃,甚至堆放了好几年也没有送出去的丑闻。”而今天,各种快递公司的服务都相当之好。这也是因为引入了市场竞争,让市场竞争这只“隐形的眼睛”发挥了监督作用、发挥了强大的自我纠正能力。

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固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和便利,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扩大了贫富差距、一些企业家因为对利润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还有市场失灵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等等。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种种批判,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源于他们对市场的误解。而经济学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去澄清这些误解,向人们解释真实的市场是怎样运作的。

这也引出了我们今天第三部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说很多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往往来自误解?

书中罗列了人们对于市场经济最常见的三种误解——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三种,并逐一进行了澄清和反驳:

第一个误解是:市场扩大了贫富差距。作者说,这种流行观点其实并不符合事实。事实是:如果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在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平均而言,那些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同时却是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地区。比如浙江一带做生意的人比较多,富人也多,但利润都很薄。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大部分人都不做生意,做生意的人一定赚大钱。为什么?因为当地的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在这些相对落后的地方,做生意赚钱,往往还需要关系和背景。结果就是贫富悬殊。作者的结论是,市场越开放的地方,收入差距反而越小。

其实,思考贫富差距,我们不能只是从货币收入的角度去衡量。举一个例子,在饥荒的年代,有的人有馒头吃,有的人没有食物,从金钱的角度看,他们可能贫富差距不大。但实际上呢,却是生与死的差距。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有的人有自行车,有的人没有,看起来贫富差距也不大,但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阶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前很多贵族和富豪们才能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普通人也可以轻松获得。比如乘坐飞机,普通舱和头等舱的价格可能差距很大,但其实大家在本质上享受的是同类的服务功能,只在边际的体验上有一些区别而已。还有,普通人家里的汽车和有钱人的豪车可能价格相差几百倍,但其实是同一类产品,实现的是差不多的功能。从这个视角看,市场经济其实减少了不平等。

关于市场的第二个误解是,对利润的追求让很多企业忽视了社会责任。作者并不认同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他认为,企业好好服务消费者、好好赚钱,就是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竞争中,一家企业赚的钱越多,说明他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越大。利润本身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你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消费者就用金钱来投票,肯定你的贡献。相反,单纯说“社会责任”,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指标。难以衡量,也难以判断。假如有一家企业,生产的所有商品都免费提供给消费者,它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吗?其实很可能是在浪费资源。再比如说,如果有一家企业长期亏损,关闭的话,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不关闭的话,会导致股东的利益受损。那么,到底该怎么做?社会责任的视角,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企业决策,需要的是清晰的目标,而不是空洞的大词。对所有人负责,结果往往是对所有人都不负责。更何况,当企业家们迎合舆论,大谈社会责任时,其实很容易走向虚伪,说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话。

关于市场的第三个常见误解是,市场会失灵,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书中引用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来反驳这种流行观点。奥地利学派先后成功预测了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预测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一套更科学的商业周期理论。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危机并不是市场失灵导致的,而是因为美联储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过低的利率扭曲了资源配置的信号,导致投资过度扩张。当过度的投资和消费转化为严重的通胀压力时,美联储不得不停止货币扩张,利率上升。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开始坍塌,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资金突然不足,投资项目纷纷下马,大萧条发生。也就是说,经济危机不是市场失灵导致的,而是政府失灵导致的。

所以,这本书提醒我们,市面上一些流行的对于市场缺陷的指责,很大程度上是批评者的臆想和由此导致的外部干预的结果。比如有人说,某些行业不能搞市场化,那么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就只好偷偷摸摸地“打游击”,结果出了问题,更印证了它们不能搞市场化,要施加更多的管制。这就像赵本山和范伟演的小品《卖拐》,一个人明明没有病,却硬说他有病,不断有人给他吃药,最后吃出病来了。作者认为,这是特别需要我们警醒的。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这本由张维迎所著的《市场的逻辑》,分析了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澄清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的种种误解,对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启迪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循市场的逻辑,利人利己,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幸福。

书中强调,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追求幸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市场的逻辑和强盗的逻辑。互惠互利的市场交易是市场的逻辑,损人利己的战争、偷窃、欺诈等行为则属于强盗的逻辑。现代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逐渐用市场的逻辑取代了强盗的逻辑,由此,才有了现代社会的繁荣。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市场中也会有强盗的逻辑,比如坑蒙拐骗等行为,但是通过市场竞争这只“隐形的眼睛”,能够在长期博弈中最大限度地淘汰那些不合格的商家,实现自我纠正,保障消费者主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市场涌现出了种种的不满和批判,而其中的很多批判,往往并不符合事实和逻辑,而是源于深深的误解。要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动力,我们就要不断重申市场的逻辑。

另外,在这本书的修订版中,还增加了对企业家精神的论述。关于这部分内容,得到听书之前讲过作者张维迎的另一本书《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那里面有更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一听。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可以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你还可以点击“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自己说了算。在市场制度下,任何人都只能通过让别人更幸福,才能让自己更幸福。

  2. 市场依靠“看不见的手”激励人们做出行动,还依靠一双“隐形的眼睛”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这双眼睛就是市场竞争。

  3. 人类只有遵循市场的逻辑,才能享受合作互利的成果,避免相互伤害。这个道理既适用于国与国之间,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