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 一坛·粥解读
《动物精神》| 一坛粥解读
关于作者
阿克洛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首席教授,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成功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引入经济学。
罗伯特·希勒,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201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者,除了本书,有《非理性繁荣》、《终结次贷危机》、《金融与好的社会》等著作。
关于本书
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为何无法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源?传统经济政策为何无力重振全球经济繁荣?本书既是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广大民众的解惑之作。
核心内容
经典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中各类问题的分析都存在误导性,因为它们忽视了人性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而这些力量中有很多都与“动物精神”相关。所以,越是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动物精神”,越有可能是理解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
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叫《动物精神》。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西方经济学领域对这次经济危机做出了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就是很多经济学者出来解释金融海啸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很可惜,这里面大部分都是事后诸葛亮的精明,而不是事先警告大家危机即将来临。第二种就是经济学界里面很多人重新提出凯恩斯主义,谈到了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性。仿佛只要出现经济危机,凯恩斯就是唯一的救世主。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动物精神》,从这两个角度都给出了新的解读。这本书在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一度非常火。白宫奥巴马拿这本书看,政府官员跟着看,后来世界上很多人也都抢着看。而这本书的两个作者来头确实很大,一个是乔治·阿克洛夫,他是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另外一位作者是罗伯特·希勒,近年更是火得不得了。罗伯特·希勒为什么火?第一是他首创了“非理性繁荣”这个词,还被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引用过,第二是,在金融海啸爆发的几年前,他就开始关注美国投资者对房地产的热捧,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一次的金融海啸,最早,而且准确的预言它会发生的人,就是这位罗伯特·希勒。
其实,这两位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金融海啸还没有爆发,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主流经济学界的一些问题和漏洞,就着手写这本书。谁知道一场金融危机,反而成就了这本书的大卖。
我们先来解释下书名,讲讲什么叫动物精神。大部分时候当我们谈到凯恩斯主义时,都会说起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这个观点,但是很多人就忽略了凯恩斯曾经提过动物精神这个事儿。动物精神这个词就来自凯恩斯。它是指在经济行为里面,撇除掉人类理性这一面,影响我们做决定的那些东西,就可以叫做动物精神。今天我们说的这本书,就从五个方面诠释了动物精神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的。
首先是信心。本书作者之一阿克洛夫就发现,他的一位挪威籍的亲戚就曾经在挪威北部一个小镇花了一百万美元投资房产,这很不可思议。要知道,挪威是什么地方,那里可不是北京王府井,更不是纽约的第五大道。在靠近北极圈的世界角落花费一百万美元投资房产,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其实这就反映出当时的世界发达国家都处在房地产投资热中,大家都预期房价会持续上涨,所以才会对高风险投资信心满满。
这种信心,你说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呢?所以作者就指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只抓住了信心的部分含义。他们认为信心是理性的,其实信心指的不完全是理性的东西。信心还包括什么?人对未来的一种盲目预期。就像刚才那种,你看大家都在买房子,然后房产价格不断上涨,所以你也跟风而行,但是呢,你没有冷静掂量一下自己的收入水平能不能承担房产贷款,也没有考虑到房价下跌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这个时候,人实在不是理性的。
第二种动物精神的表现是公平。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当某一种商品需求增加时,因为供求不平衡,价格就会上涨。但是这个理论忽视了公平对市场的干预。在这本书中就讲了一个故事:在冬季的美国东北部地区,经常会闹雪灾。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分析,雪灾过后,五金店的除雪铲应该会非常畅销,所以这个阶段除雪铲价格应该上涨才对。可是,作者就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居然有82%的受访者认为在暴风雪之后,把除雪铲的价格提高是不公平的,这根本就是发顾客的灾难财嘛!所以在美国的很多五金店,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不会提高除雪铲的售价。这就说明大家非常看重经济交往中的公平。而这种公平,也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经济上的理性行为。
第三种,我们再来说说腐败和欺诈。即使在一个健康法制的经济环境里,同样会出现这类反社会倾向。腐败和欺诈代表了经济运行的阴暗面,但是你知道吗,它的另一面却是创新。这个观点是不是很颠覆你的认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济领域的创新,其实本身就意味着对原有规则的破坏。只不过成功的创新可以惠及众人,作为一种新规则被普遍接受,而失败的创新就会被斥以欺诈和“钻空子”。
第四种是货币幻觉。通俗地说,就是人缺乏对货币价值的理性认识。作者罗伯特·希勒在书中就提到,他曾经看到过美国波士顿列车上设置有一块告示牌:禁止吸烟,否则处以10日以下监禁,或50美元以下罚金。这两种惩罚条例的价值对比非常不相称。首先,这条法令是在1968年颁布的,在之后几十年里,50美元因为通货膨胀已经贬值了80%。况且假如在1968年你触犯了这条法令,只要一天花5美元就可以免受牢狱之灾,也是相当划算了。制定这个法令的立法者就陷入了货币幻觉,50美元不是50年刑期,立法者没有发现这笔罚金的法律威慑力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一种动物精神的表现是故事思维,这是动物精神中很好玩的一个。作者指出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经济学家一样,可以把复杂多变的经济生活抽象成为精密的数学公式。你什么时候见到过,有人会先用计算机建模算一算交易盈亏的指数,然后再去买菜或做生意的?那么,经济生活在我们一般人眼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很简单,在我们观念中,经济发展只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喜剧模式,这类故事从数据角度分析,其发展脉络是从0到1,再从1到N。与之对应的经典故事有《灰姑娘》《洛克菲勒自传》等,很多创业者都会沉浸在这种故事模式中,期望自己可以依靠创意和奋斗获取更大的财富回报;第二种则是悲剧模式,它与前者正好相反,发展脉络是从N到1,再从1到0,这类经典范例包括《红楼梦》《罗马帝国衰亡史》等,有趣的是,往往是一些成功人士更容易接受这种故事模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从现有资源中获得更大利益的可能性已经降低,但是失去它们却非常容易,所以越是到了成功的顶峰,危机感也会越大。但是请你仔细想想,这两种故事模式有什么理性可言呢?
人类是一种感性动物,我们只会被故事所吸引。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是繁荣还是萧条,哪一种故事更吸引人,哪一种判断就会获得大众的共鸣。
好了,刚刚我们聊了信心、公平、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故事这五方面是怎样影响人们做决策的。通过对五种动物精神的分析,作者想要告诉你,经典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中各类问题的分析都存在误导性,因为它们忽视了人性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而这些力量中有很多都与动物精神相关。所以,越是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动物精神,越有可能是理解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
既然,动物精神影响这么大,那么,作者就试图参考五种动物精神,对经济危机中出现的投资泡沫、高失业率、贫富分化等问题进行一番全新的解读。作者得出了哪些结论呢?一起来看。
第一个结论是,货币幻觉催生了人们对于房地产的盲目信心。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坚信房地产是投资领域“永不沉没的航母”,他们坚信不动产是一个凌驾于宏观市场经济的存在,什么地方的房价都只涨不跌,因此投资房地产就像是投资黄金一样,不但稳健而且获利巨大,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举个例子,次贷危机后美国衰落最快的城市是底特律。这是一座位于美国东北部的重工业城市,也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总部所在地,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东北部工业中心,城市人口长期保持在600万人以上。在2008年之前,底特律北部一套230平方米的住宅差不多要45万美元,随后金融海啸爆发,引发大批居民外逃,底特律房价大跌,230平方米的住宅价格一度降到2300美元,房价缩水接近200倍。2013年12月3日,底特律宣告破产。但是很快从2014年开始,不少先锋艺术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受这座城市低廉房价和空置厂房的吸引,开始进驻底特律,他们先是改造底特律城区,然后开始创业,做艺术设计、举办展览,忙得不亦乐乎。也许在未来,底特律会成为一个拥有文化产业的新城,到那时这里的房价会回升到危机前也说不定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还会坚信房地产投资是绝对安全的吗?没有什么产业可以逃出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残酷规则,不动产的永久繁荣不过是房地产商兜售给消费者的一种“货币幻觉”。
第二个结论是,当经济陷入衰退时,货币幻觉和公平会加剧失业率高涨。
在19世纪末期,美国曾发生过一次经济衰退,市场物价大幅度下跌。部分企业主面对企业破产的危机,就去找工人商量:“你们看,物价下跌了,你们也该减薪水了,我们企业主也不是不讲道理,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你们工人就要求我们加薪,那么现在物价既然已经下跌,我们是不是可以少付你们一些薪水呢?”结果工人回答是:“减薪?!门儿都没有。”
当时的产业工人不是不知道企业面临倒闭危机,理性接受企业主的建议才是双赢的选择。但是工人们依旧沉溺于“货币幻觉”,即使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没减少,他们也无法接受货币面额上的削减。这种对于货币面额的执着就制约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而这一灵活性本来是能够挽救企业的。
可不要怪19世纪的工人太糊涂,换成是你,公司老板以物价下跌为理由要减你薪水,你愿意啊?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执着于货币幻觉的人也有不少。2008年金融海啸后,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可独独失业率这个指数无论政府出台什么样的刺激政策,就是居高不下。但问题是市场上并不是缺少就业机会,经济学家发现有很多失业者实际是自愿失业,他们对当下的工作待遇薪资不满意,宁可保持观望也不愿意工作。
针对这类失业危机,作者就指出货币幻觉除了会让人执着于名义货币,还会刺激人性的公平需求。即使在人力资源市场空前萧条的前提下,每一个“待价而沽”的人也都不太愿意把自己“降价销售”。只要公平感还在作祟,就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价来换取就业机会,这等同于在侮辱自己。
第三个结论是,盲目追求公平导致贫富分化。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种族大熔炉之称。像华裔、拉丁裔、非裔都是美国重要少数族裔。但是,这些族裔在美国社会中的财富地位却有所差异。比如美国东海岸的亚裔群体,他们的人均收入就高于同地区的白人。拉丁裔美国人呢?生活得也不错,人均生活水平和美国白人基本持平。不过,唯独黑人族裔和印第安原住民一直保持高失业率和贫富分化。黑人可以成为体育明星、当总统,与此同时,黑人犯罪率居高不下,黑人族裔依然被排挤到社会边缘。黑人族裔的境遇与华裔、拉丁裔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黑人不够努力上进?还是美国社会依旧存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呢?都不是。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不同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历程。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少数族裔中的爱尔兰裔、拉丁裔以及亚裔群体,他们在历史上确实遭受过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扮演着边缘群体的角色。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他们逐渐地融入进了美国社会,获得主流文化的认可。这得益于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竞争性社会,当这些少数族裔实现了“美国梦”,财富地位上升了,身份平等自然就得到解决,社会尊严也就有了。所以这些群体走的是“先竞争,后公平”的路子,是通过奋斗赢得的平等。
而美国黑人和原住民就跟亚裔、拉丁裔有所区别。他们是美国社会的受害者,而不是边缘人。首先,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场景中:原住民曾经在美国西进运动被驱逐和屠杀,黑人族裔是种植园主的奴隶。时代给这两大族裔的心灵上打下了屈辱感的烙印,使他们更加在意种族之间的平等。
其次,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平权运动后,美国社会开始正视历史上的罪恶,通过法令等政策性手段给予了黑人平等权利。有人说,这下好了呀,他们该过上好日子了吧?但是有别于亚裔、拉丁裔,这种平等并没有经过社会竞争的洗礼和打磨。它非常脆弱,并且掩盖了黑人族裔的高失业率以及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美国主流社会以为承认黑人的身份平等就大功告成了,而黑人自己又不愿意作为美国梦式的奋斗者,而是继续以受害者的心态出现在社会中。例如,在美国学校里,黑人学生对于教育质量的变化就远比白人更敏感,贫穷家庭的黑人也比白人更多地放弃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所以,美国黑人族裔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缺失了通过竞争获取平等地位的过程,也就失去了支撑公平的财富基石。
作者想要告诉你,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关键是人们过分重视身份公平而忽视了竞争。公平仅仅是一个起点,最终必须落实到竞争上来。
第四个结论是,经济运行的阴暗面会引发经济衰退。
你能想象到吗,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直到1932年时还没有成文的《证券法》和《信托契约法》。这种无序的市场经济造就了美国的繁荣,但也酝酿了经济危机这个怪物。直到上世纪大萧条后,市场经济立法的重要性才逐渐被公众认可。
可是,是不是有了完善的经济立法就可以消除经济领域中的腐败和欺诈呢?作者梳理了美国在近三十年内金融领域发生的衰退,发现几乎每一次危机后,财经界都会爆出腐败或欺诈丑闻,而且都集中在新兴领域内。例如,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明明是“烫手的山芋”,经过包装后就可以被评级公司给予80%为3A级,95%为A或A以上的最优评级。
所以,即使是一个法制的市场经济,欺诈和腐败还是会一点点侵蚀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最终导致经济局势动荡不安,以及随后发生的经济复苏进展缓慢。为什么腐败和欺诈屡禁不止呢?还是动物精神在捣鬼。两位作者强调市场经济存在一个弊端。市场并不能自动地生产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能生产人们认为有需要且愿意为此付钱的东西。可不要小看它,人的动物精神就钻了这个空子。假如人们愿意为药品付钱,市场经济就生产药品;可如果人们还愿意为假药付钱呢,市场经济同样会生产假药。这种经济模式携带着腐败和欺诈的基因。
第五个结论是,比起积极的政策扶持,讲一个好故事更有助于提振发展信心。
2008年金融海啸后,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和媒体都在强调重振信心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快速走出经济衰退阴影的国家和经济体却寥寥无几。欧洲的希腊及西班牙等国一直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即使是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经济萎缩的危机。
与之相反,作为金融危机首当其中的受害者——美国,在之后数年内就恢复了元气,依旧以一个制造业强国的姿态在向前发展,与巴西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和中国也没有因为金融海啸的打击就停止了快速发展的脚步。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有没有一个“好故事”来重塑经济发展的信心。
“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大群体的信心,往往紧随故事而上下波动。”为什么很多国家会深陷数年之久的经济萧条呢?就在于人们深陷于悲剧故事思维中无法自拔。先来看看希腊,这个国家的政府将自己的国际角色定位为被纳粹德国侵略的受害国,拿历史旧账作为退出欧盟的理由,要挟德国来换取更大利益。这种受害者的故事模式就是典型的悲剧故事思维,也是最败坏宏观经济发展的“坏故事”。
与之相反,美国就非常善于创造“好故事”。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联邦政府和社会精英都在反复强调“美国梦”信念: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获得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援助。这种精神的本质就是一个从0到1的“好故事”。中国和印度在这方面与美国也很类似,这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都存在“复兴”的故事基因。一旦经济生活中萌发出新的增长因素,比如说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那么经济增长信心就会被重塑,新繁荣就会被激发出来。
今天的内容我们说得差不多了。现在来回顾一下这本《动物精神》的主要观点:
动物精神,是指在经济行为里面,撇除掉人类理性这一面,影响我们做决定的那些东西。在洞察宏观经济时,必须以人性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参考点。因为人是经济生活中的主角,而人性中所包含的动物精神则是人们行动的真实动机。人类的动物精神会让严谨的经济学理论在人性这里绕一个弯。作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一番全新的解读:比如货币幻觉不仅可以催生对某个产业的盲目乐观,还会使市场丧失调节能力;机会公平远比身份平等对弱势群体的意义更大;经济运行的阴暗面会引发经济衰退;比起积极的政策扶持,讲一个好故事更有助于提振发展信心。
同时,作者也指出,市场经济并不只有一种形态,它的游戏规则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着调整。1929年的“大萧条”,让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70年代后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滞涨”又让民众普遍恢复了自由放任的经济信仰。由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政府又一次需要在经济生活中有所作为。但是无论任何一种运行规则,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人性中动物精神的影响。
撰稿:一坛·粥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