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不平等社会》 袁泽解读

《不平等社会》|袁泽解读

关于作者

沃尔特·沙伊德尔,美国斯坦福大学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同时,他也是人口统计学、经济史学等领域的专家。沙伊德尔已经出版了十几部著作,包括《罗马与中国》《剑桥希腊罗马经济史》等,并在前现代社会和经济史、人口统计学和比较史学等领域发表了大量文章。

关于本书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沃尔特·沙伊德尔回溯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经济史,从长远的时间维度追寻和解释经济不平等。他为我们详细讲述了经济不平等诞生的原因以及历史上打破经济不平等的方式。

核心内容

一、从人类社会演化的尺度上看,经济不平等是如何诞生的?

二、历史上,人类社会经济不平等程度最低的时候都发生了哪些事?

三、对于普通人来说,该如何面对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经济不平等?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袁泽。本期我要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做《不平等社会》,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从整个人类进化的尺度上来看,经济上的不平等是怎么出现的?我们又该怎么看待这个层面上的经济不平等?

说到经济不平等这个话题,你可能会联想到各个层面的原因。比如,这里面有个人原因,是能力差异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还可能有社会因素,比如资源分配不均。甚至还有运气成分,有些人就是运气特别好。

但是,这本书观察不平等问题的角度,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它说的,不是经济不平等的个案,而是站在整个人类进化的尺度上去思考,经济不平等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从这个角度看,作者认为,所有社会结构上的经济不平等,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累积差异的能力不一样:累积差异的能力越强,不平等就越严重。

这本书的作者是沃尔特·沙伊德尔,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同时,他也是人口统计学、经济史学等领域的专家。

接下来,将分成三部分为你分享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具体说说人类进化过程中,经济不平等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为什么说经济不平等来源于人类累积差异的能力差别。第二部分,我会带你看看,这种不平等是怎么被打破的,人类社会经济水平差异最小的时候,都发生了哪些事情?第三部分,我们跳出这本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该怎么面对这种结构层面上的不平等呢?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著名经济学家何帆老师,我们来听听他的看法。

先来说第一部分,从整个人类进化的尺度上来看,经济不平等是怎么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前面说了,它源于人类累积差异的能力。什么叫做累积差异呢?你想啊,人和人之间,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总会有一些差异。比如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小伙儿,他的捕猎能力特别强,可以打到更多的猎物。那这个差异,自然就会引发更大的差异。比如说,打到的猎物多,也就比别人吃得饱,变得比别人更强壮。还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女性,留下自己后代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由他来领导整个部落,部落的总体战斗力也可能大大提升。放到今天也一样,我们每个人,在某个方面总会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和别人的差异,差异越大,优势越明显,你的机会也就越多。

但是,请注意,刚才我说的“差异”,和“累积差异”并不一样。这个部落里是有人强壮,有人瘦弱,但你能说这个部落存在严重的经济不平等吗?并不能,因为在那个时候,强壮、擅长打猎这个优势,是没有办法累积下来的。现在是能比其他人多吃一点,多找几个对象,但是等年龄大了,自然会有比他更强壮、更有精力的年轻人。到时候,他还是要和部落里的老人一样,靠着吃其他人剩下的食物过活。

所以,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原始部落还不具备累积差异的能力,社会结构中的经济不平等,也就不会出现。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累积差异的能力,开始出现了呢?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食物得到了驯化,农耕社会开始出现。具体来说,其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第一个关键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由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变成了耕作或者放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让食物有了稳定的来源,人们可以不必到处迁徙,而是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也就满足了累积资源最基本的条件。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以储存在家里。有了固定的田地,可以保证未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食物从地里产出。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财富转移模式的改变。对于有稳定产出的农民、牧民来说,财富的转移模式是亲属之间的垂直转移,也就是上一辈人的财富,由下一代亲属直接继承。而不是像狩猎-采集的族群那样,是同一代人之间的横向传播。

这是为什么呢?在采集-狩猎时代,首先要确保的,是这个族群里的人都能够活下来,因为一旦脱离了族群,一个人想要避开野兽的攻击、找到充足的食物,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所以资源需要水平传递,满足部落里其他人的生活需要,这可以说是让部落保证生命力的唯一选择。但到了农耕社会,就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了,每户人家,靠着自己的产出,基本上能保证自己生存下来。每个人只要种好自家的土地就行,没有必要对其他人负责,所以积累下来的财富,当然是要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也就意味着,财富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还很有可能越来越多。与之相比,同辈之间的财富和资源的传播,多数情况下是被直接消耗掉了,根本留不下来。

你看,当原始社会的人们没有累积差异的能力时,也就很难形成经济上的不平等。相反,他们还会尽力地去保持平等。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种情况:

在坦桑尼亚,有一个名字叫做“哈扎”的部落。这个部落还保存着人类很古老的生活习惯。所以通过他们来观察,是现在所能采集到的一个很合适的样本。通过这个样本,你会发现,他们在分配食物的时候,遵循的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平均主义。部落里的所有财产,都是可以共享的。如果部落里有人想要私藏一些食物,留给自己的家人,也不是不行。但是,一旦这种行为被发现,就必须要把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共享。有的时候,打到了大型猎物,部落里吃不完,他们还会主动分给其他部落。这样的结果就是,哈扎部落的成员几乎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没有自己专属的领地,更没有一个领袖或统治者。

可以说,正是因为社会功能的细分和完善,有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财富的垂直转移这两个关键的要素,人类的私有资源、财富才开始逐步积累下来,才开始有了累积差异的能力。从这个尺度上来看,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不平等出现的第一个节点。

当人们开始积累财产和资源的时候,就自然会出现下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该怎么保护这些资源和财富不被别人夺去?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做到这点。人类累积差异的能力,不但要有出现的条件,还需要被保护,让它稳定发展。

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其他人帮忙了。大家相互抱团,有人来抢,人多了当然也就不怕了。抱团最开始可能只有几十人,是小规模的家庭组织。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可能就会发展成为几千人、几万人的更大的族群,这也就是原始国家的雏形。

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想要良好地运转,内部一定会出现不同的分工。少数有能力的精英,会很快地占据那些没有被及时消耗掉的资源。不但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着更高的生产技能,积累财富的能力也就更强;可能还有一些人天生就有领导才能,可以带领整个群体统一行动,抵抗外部的侵略或者是进一步改善生产力。你看,到这一步,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经济不平等已经在所难免了。

国家的形成的确使得个人的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更加重要的是,这也为资源在少数人手中累积和集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在3500年前,可以被称为“国家”的组织,面积加起来不超过地球陆地面积的1%,但是它们已经控制了大约一半数量的人类。而到了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王朝时代,这两个帝国大约占据了全球10%的面积,控制的人口数量最多能达到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三。

在这样的古代庞大帝国中,为数不多的统治者,占据着绝大多数资源。作者把这部分最开始占据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叫做“最初的1%”。他在书中提到:“国家的最初形成,将少数统治阶层从大量的初级生产者中分离出来。”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累积资源的能力,从国家的建立开始,就形成了巨大的分化。那些获取、积累资源能力更强的人,自然就走到了社会的上层。而反过来,这又会进一步加强他们积累资源的能力和手段。这是在早期国家中一种普遍的“赢者通吃”的局面。在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国家的建立,是经济不平等的第二个节点。

而当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之后,城市化、商业化、金融部门的创新以及贸易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都使得拥有大量资本的人能够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相对完备的法律、社会制度来保护个人财产。这也导致了我们的现代社会,财富和收入上的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有人做了这样一项调查:想搞清楚需要多少亿万富翁,才能凑足全世界人类财富的一半?在2010年,需要388个。而到了2014年,只需要85个富翁了,这才仅仅过了4年。再过一年,2015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62个。你看,财富向顶端汇集的趋势非常明显。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们获取资源的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积累差异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经济不平等,当然也会随之加快了。

那说到这,就会有一个问题:富人和穷人的差距会一直扩大吗?是否有哪些因素,会打破这种不平的局面呢?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说说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有人主张通过法律手段,还有人主张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调节不平等现象。

但我们回到作者的观点,站在整个人类进化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不平等来源于人们累积差异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打破社会结构层面上经济不平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消除人们累积差异的能力。所以,在作者看来,历史上能够明显打破经济不平等的,就是以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为代表的破坏性事件。这些行为击碎的,就是累积差异的能力本身。

(1)我们先来看看,战争是怎么打破这种经济不平等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战争直接摧毁了人们累积差异的手段和工具。

首先,战争打乱了国家原有的经济秩序,一般来说,战时的国家都会采取政府管制的经济手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土地还是商品的价格,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此外,像股票、债券等市场,也会受到冲击。我们从累积差异的角度来看,像是买卖土地资源,又或者是发行股票、债券等行为,都是人们运用已有的资源,来获取更多财富的重要手段,都会使差异不断扩大。但现在,这些手段被严格限制。

拿二战时期的日本来说,日本曾一度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在1938年,也就是战争初期的时候,富人群体的收入,占全国收入总数的19.9%。然而在随后的7年里,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这个比例一路下跌,到了1945年,降到了6.4%。为了满足战时需要,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案。比如,1942年的“食品控制令”,政府开始强制给农产品定价,除了满足生活基本需要,所有的稻米都必须卖给国家;还有很大一部分地租都必须转换成短期国库券,类似的政策还有很多。

还有,战时的通货膨胀也是打破经济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就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钱变得不值钱了。还是拿二战时的日本来说,消费价格在1937—1944年间上升了235%,紧接着在1944年到1945年,这短短的一年间又跳到360%。一方面,人们的实际收益严重贬值,另一方面,股票债券大幅度下跌。这无疑会进一步破坏累积差异的手段,缩小不平等的差距。

当然,战争对于经济还有着更为直接的破坏,那就是直接摧毁大量的物质资源。战时的日本损失了80%的商用船舶,25%的建筑。不但如此,25%的机器制造业,30%到50%的化工业,都停止了生产。根据1946年的美国战略轰炸研究报告,盟军当时向日本投掷了160800吨炸弹。多数人的财富和资源就此蒸发,而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本身,更是用来累积差异的方法和手段。

(2)除了战争以外,纵观历史,作者还发现了一个很意外的规律。那就是每当人类遭到大规模的瘟疫、饥荒的时候,也正是社会经济不平等程度最低的时候。

按照我们通常的认识,每当到了大的灾难发生的时候,最先遭殃的,一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他们没有充足的食物储备,更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障。而富人则有着高得多的抗风险能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绘的就是这么一个场景嘛。按理说,这个时候的贫富差距不是应该更大吗?但作者在经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后,发现每当这个时候,不平等的程度就会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就拿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规模瘟疫之一——黑死病为例,来说说其中的道理。黑死病的恐怖程度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这场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了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这场瘟疫对于富人和穷人的影响,和我们想的一样:与住在城里,占有大量资源的官老爷和富人们相比,死的更多的确实是当时的穷人。薄伽丘在描述当时的情景时,写过这样一段话:“零星分布的小村庄里,充满了没有医生或仆人可以帮助的穷苦不幸的农民和家属。这些人随时可能倒在路边、田野里、自家小木屋中,就像动物一样死去。”

你看,穷人显然是受影响更大的一方。那为什么统计显示这个时候的不平等程度,却是很低的呢?瘟疫也并没有像战争那样,直接让富人们累积差异的手段和工具瘫痪呀。

原来,不平等程度下降的真正原因是死亡率提高,带来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富人们的土地并没有因为黑死病而大量减少,急剧减少的,是能在这边土地上耕作的劳动力。因此,土地的所有者不得不出更高的价钱,来找到为自己工作的人。

有位当时的修道士记录道:“劳工短缺随之而来,底层人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扬眉吐气,三倍与以往的工资也很少能吸引其为上流社会效劳。”还有更直观的记录:“工人们是如此的自高自大和残忍,以至于他们根本不在意国王的命令。任何人想要雇佣他们,就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要求。因为雇主没有选择:如果不迎合工人的傲慢和贪婪,他的水果就无法采摘,成熟的粮食就无法收割。”

你看,如果我们把这个现象和人类进化过程中经济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也就是人们累积差异的能力联系起来,就很好理解了。土地本身并没有减少,这也就是说,累积差异的工具还在。但真正给富人带来麻烦的是,启动这个工具的成本变高了。

说得具体一些。在没有发生大规模灾难的时候,人口持续增长是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普遍现象,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也很充足。这对当时掌控着生产资料,尤其是掌控土地的精英阶层来说,其实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这个时候的劳动力成本会变低。而像黑死病这样的大规模瘟疫,导致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其中消失的,也包括大多数劳动力。劳动力短缺的时候,价格自然就会提高了。

所以,大规模瘟疫带来的后果是,土地所有者蒙受损失,劳动者获益。死亡率带来的工资上升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说战争直接摧毁了人们累积差异的手段和工具,那么类似瘟疫这样的灾难,则是让累积差异的成本变得更高了。

书中除了战争和瘟疫,还提到了历史上的“颠覆性的革命”以及“国家的崩溃”都是打破经济不平等的因素,作者把它们称为“矫正历史上经济不平等现象的天启四骑士”。关于其他两点,我们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当然了,像战争、瘟疫这种大规模的灾难,并不是在改善这种经济上不平等的局面,而是在社会结构层面,打破了不平等发生的条件,让富人原有的累积差异的优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经济的恢复,不平等的现象仍旧会越来越明显。只要人类具有累积差异的能力,一部分人就可以把优势转化为比普通人更多的财富,累积、传递下去。

到目前为止,我们会发现,就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化来看,历史上能够缓解经济不平等现象的手段,听起来都比较悲观。但作者在书中提到,其实也有着和平的解决方法,比如说像是现代社会中土地政策的改革、发展经济和教育、加强民主等等。区别是,这些方法对于经济不平等的冲击,并没有像大规模的暴力和灾难那么明显。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面对这种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经济不平等,该怎么做呢?关于这个问题,我特地请教了何帆老师。何帆老师有着20多年的政策研究和市场咨询经验。同时何帆老师也是得到App《何帆大局观》《何帆报告》等课程的主理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他的看法。

何帆老师认为,在社会结构层面,21世纪仍然可能会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平等,这是一种宏观层面的经济学现象。

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怎么办呢?如果你并不富裕,首先要做的,当然还是努力上学,努力工作,终身学习,不断寻找机会。当你足够努力,你也就值得拥有更多,有权利要求得到更多。这些仍然还不够,在国家层面,也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穷人比富人更需要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养老金和失业救济。国家需要通过更多的政策创新,减少不平等带来的痛苦。但话说回来,至少你要让自己不断进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努力。保证永远不要掉队,未来才会有实现理想的机会。

好,以上就是我为你分享的这本《不平等社会》的精华内容了。

从整个人类进化的尺度上看,经济不平等源于人们累积差异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不平等的差距也就越大。就目前来看,似乎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限制社会结构上经济不平等的进一步扩大。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许我们终身都无法摆脱种种的不平等。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只要保证不掉队,就永远都有机会。

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很多,欢迎阅读原书,在得到电子书中就可以找到。

撰稿、讲述:袁泽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经济不平等源于人们累积差异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不平等的差距也就越大。国家建立加剧了这一点。

2.打破社会结构层面上经济不平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消除人们累积差异的能力。历史上能够明显打破经济不平等的,就是以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为代表的破坏性事件。

3.作为普通人,面对经济不平等时,至少要让自己不断进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努力。保证永远不要掉队,未来才会有实现理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