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怎么开展田野调查?
怎么开展田野调查?
你好,欢迎回到《给公职人员的调查研究指南》。这一讲,咱们来说说四种调查研究方法中的最后一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的特点
“田野调查”这个词来自英文里的fieldwork。我一直觉得这个翻译有点奇怪。其实它的本意就是实地考察。和咱们前面讲过的三种方法比起来,田野调查特别强调调查者亲身进入调查对象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感。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首先是因为,人,只有在他所处的情境里才能被充分地理解。在前面讲过的三种方法里,调查者主要是作为外来者,从想要调查的人群当中抽取一个样本,对他们提出问题,搜集答案。这样得来的信息,都是调查对象讲给我们听的。我们和真实的社会现场之间,总还是隔着一层。在深度访谈当中,调查者有时候会有机会走进调查对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但访谈的时间毕竟只有短短几个小时,远远不够我们充分地了解调查对象所处的情境。
而在田野调查当中,调查者面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田野调查要求调查者花上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深度地融入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最终建立起一种内部视角,能够设身处地地同情和理解调查对象。
这种内部视角,在社会学家看来,是极为珍贵的。这是因为只有人才能理解人。有不少人一提到调查研究,就想到数据和图表,好像只有这些客观的信息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但其实,社会学研究中并不排斥调查者的主观感受。恰恰相反,如果一个调查者充分地融入了他所调查的情境,他的主观感受就能折射出更深层的真相。这就好比你作为单位里的一员,去向外人介绍你的单位,作为家庭成员,去向外人介绍你的家庭,你作为内部人士的洞察当然是表面的数据无法取代的。
当然,经我刚才这么一介绍,你也能感受到田野调查的难度。这种方法需要调查者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掌握综合的调查技术。我们前面讲过的问卷调查、座谈会和深度访谈,都可能成为田野调查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田野调查还要求调查者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顺利地进入现场,并应对种种难以预料的突发状况。总的来说,在我们这门课程介绍的四种方法里,田野调查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不过,假如你的研究目的是真正深入地了解某个社会群体,尤其是边缘群体的生存处境,那田野调查就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
接下来,我还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给你介绍田野调查中几个主要阶段的工作方法。
进入田野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阶段,进入田野。所谓的“进入田野”,并不只是调查者进入调查现场这么简单,而是包含了正式调查之前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这其中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踩点。踩点,就是对可能的地点进行一轮初步的实地探索,这是为了评估研究的可行性,确定最终开展调查的地点。
什么样的地点适合开展田野调查呢?首先,你需要确保你想要调查的人群在该地点具有一定的规模。比如,你想要了解本市游商小贩的活动情况,那他们常去进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或者本地著名的夜市就可能是理想的调查地点。接下来,你还需要在调查地点附近找到适合你入住的小区或者旅店。没错,在田野调查当中,调查者通常需要在调查地点附近,甚至是内部居住下来,生活一段时间。这不只是为了方便调查者前往调查地点,更重要的是,调查者可以直接地感受到这一带的生活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调查者就会熟悉调查地点附近的生活设施、居民的作息规律,乃至于文化习惯。这些知识能够帮助调查者建立一套感性的认识,从调查对象的角度理解他们的生活情境。
一旦找到了符合研究要求,又方便入住的调查地点,调查者就要尽快入住,着手准备后续的研究了。这里之所以强调“尽快入住”,是因为社会现象总是处于变动之中。一个理想的调查地点,不会总是保持原状。所以调查者最好是把握住进入田野的时机。
不过在入住之后,调查者倒也不必急于展开正式的研究。在最初的几天里,我们要做的事情有点类似于闲逛,社会学的说法叫“环顾”,也就是亲身进入调查现场,多走,多听,多看,对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大致的了解。
在“环顾”这一步,我们可以试着对想要调查的人群进行定时定点的监测。你可以每天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在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地点蹲守,数一数有多少目标人员出现在了现场。几天下来,你就可以根据每天记录的数字,大致算出在整个调查地点,目标人群的总数。按照社会学家潘绥铭的经验,用这种方法估算出来的数字,通常比陈旧的统计数据,或者现场直接询问得来的数字更加准确。
除了采集数据,在进入调查地点最初的几天里,我们还要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按照目标人群的生活方式,设想他们需要用到哪些设施,再观察这些设施的数量是否充足,位置是否便利。潘绥铭教授长期研究中国的地下性产业。当他进入一个调查地点的时候,就会留意附近有几家诊所,因为这是目标人群经常需要用到的。观察目标人群需要的生活设施,其实也是在提醒调查者从目标人群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调查地点的环境。同一个地方,我们生活在其中可能感觉很便利,但对其他的人群却未必如此。调查者必须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目标人群的处境感同身受。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在环顾的过程中,并不只是我们在单方面地采集现场的资料,现场的人们也会对我们的出现做出反应。因此,作为调查者,我们要始终保持友好和低调的姿态。潘绥铭教授的原话是“混个脸熟”,让人们“见怪不怪”,甚至“视而不见”。只有当现场的人们习惯了我们的出现,不再把我们当作陌生的外来者,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和目标人群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
好,到这一步,调查者就算顺利地进入了田野。田野调查也就来到了下一个阶段。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接触目标人群,和他们建立稳定的关系了。
要想做到这件事可不容易。作为外来者,我们怎么才能被目标人群接纳呢?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社会学家都有一条相似的经验:只要找到目标人群里的关键人物,和这个人交上朋友,我们就掌握了进入目标人群的钥匙。
这里说的“关键人物”通常在目标人群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只要我们取得了他的信任,他就能为我们的身份提供担保,帮我们引荐有价值的访问对象,甚至在我们和调查现场的其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庇护。关键人物在我们和当地的社会网络之间充当了一个枢纽的角色,有了他,接下来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在这方面,社会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的研究《街角社会》。这项研究完成于1943年,调查的对象是美国社会里的意大利移民社群。你可能有印象,在那个年代的美国,意大利移民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群体。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因素,他们的身份总是和“黑手党”之类的非法组织联系在一起。再加上他们的生活圈子比较封闭,美国的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一直是恐惧和排斥。
这种情况给怀特的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怀特并不是意大利移民。他生长在一个经济条件相当优越的家庭,还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而意大利社区里的居民普遍都比较贫穷,受教育程度也偏低。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怀特和调查对象之间的隔阂。怀特一走进意大利社区,就会被一眼认出来不属于那里。当地人不理解怀特的研究,对这个文绉绉的学生也充满了提防。
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要怎么开展呢?怀特找到的突破口就是当地的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名叫多克,是意大利社区里的一个青年。多克从小就生活在这里。他没读过什么书,年纪轻轻就出来混社会了。没什么事情做的时候,多克就和他的发小们一起在街头闲逛。多克这个人为人很仗义,花钱也比较大方,所以他在朋友们中间是个小小的领袖。社区里的老人也都是看着他长大的,大家都熟悉他,信任他。
经过中间人的介绍,怀特认识了多克,这给他的研究打开了局面。怀特和多克年纪相仿,这两个人一起打保龄球,渐渐成了好朋友。多克还介绍怀特加入了当地的俱乐部。怀特和多克的发小们一起在街头闲逛,要是一个外人看到这伙人,绝对认不出来这里面有一个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在和多克接触的过程中,怀特不仅认识了很多深度访谈的对象,还亲身体验了意大利社区里青年人的生活。他发现,这里的人们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危险、好斗。相反,意大利移民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可以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稳定。这个发现让怀特的研究具有了开创性的意义。
我们能从怀特的研究里学到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怀特和多克交朋友的方式。在田野调查里,平等和尊重是调查者和调查对象交往的首要原则。这个原则不只体现在表面的礼节上,更重要的是,调查者要真诚地放下架子,放下成见,确实把调查对象当作想要结交的朋友。田野调查之所以强调“进入现场”,强调和调查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为了让调查者充分地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尽可能地把自己代入调查对象的角色。在调查现场,我们不是冷眼旁观的研究者,而是街坊邻里,是亲近的朋友,是好奇的学生。只有从心底里形成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和调查对象建立真实的可靠的友谊。
除了像怀特这样结交关键人物,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融入当地的社会网络。这里我再介绍一种技巧,来自潘绥铭教授的《论方法》。潘绥铭教授的团队长期研究边缘群体,他们接触调查对象的难度比一般的社会学研究更大。在多年的实践中,潘教授发现,用好日常沟通里的客套话,可以帮我们争取到更多的和调查对象深入交谈的机会。
用好客套话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我们要主动地和陌生人打招呼。在调查现场遇到可能属于目标群体的人,我们可以面带微笑,问一句,“上街啊?”“吃饭去?”通常来讲,这类礼节性的搭讪都会得到友好的回应。一回生,二回熟,下次再见到这个人,我们就能和他多聊两句。
另外,出于研究的目的,我们有时候也可以试着把别人的客套话当真。在调查现场,当一个人跟你说,“下次有空一起吃饭啊”,你虽然明知是客套话,还是要马上答应下来,不久后,就可以借着吃饭的由头登门拜访。
我知道这种做法会显得有点唐突,但是为了进入陌生的社会网络,调查者有时候就是需要打破常规的社交边界,哪怕这会让自己感到尴尬。克服社交中的害羞和怯场,这也是调查者的一项必要的自我修炼。
采集资料
好,到这里,你已经掌握了和调查对象建立关系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也成功地融入了目标群体的社会网络。接下来,田野调查就来到了采集资料的阶段。
在田野调查中采集资料,和之前讲过的三种方法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在问卷调查中,问卷的设计者决定了调查对象需要回答的问题。假如调查对象的回答文不对题,整个问卷就会被判定为失效。在深度访谈中,谈话的内容也是由访谈员主导的。受访人的讲述一旦偏题,访谈员就要想办法把话题引导回正确的方向。座谈会上的主持人对谈话的干预比较小,但座谈会的主题毕竟还是由主持人决定的。
和这三种方法比起来,田野调查中的调查者是存在感最弱的。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调查者对调查现场的干扰。基于这个原则,潘绥铭教授总结了田野调查中最主要的三种采集资料的方法,分别是旁听、聊天和体验。接下来,我来给你做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是旁听。旁听,就是调查者在现场倾听人们的谈话,但是尽量不参与谈话,甚至不让调查对象察觉到我们在场。最后这半句话容易引起歧义,所以我再多解释两句。从研究的伦理上讲,旁听不是偷听,调查者弱化自己的存在感也不是要刻意地隐藏自己。我们要做的只是尽量和调查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让他们习惯我们的存在,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家不把我们当外人。
之所以要采用旁听的方法,是因为旁听可以观察到调查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际关系。在其他的调查方法中,调查者总是借助问卷、座谈会、访谈之类的手段和调查对象进行沟通。在潘绥铭教授看来,这样的沟通还是由调查者刻意促成的,是一种人造的关系,和自然状态下的人际关系很不一样。在面对调查者时,即便调查对象对我们有充分的信任,还是可能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说出一些符合自身身份或者主流价值的观点。而在自然的社交场景下,面对朋友或者同行,调查对象就能卸下心防,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除了旁听,田野调查还要求调查者掌握聊天的技巧。我这么说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聊天谁还不会呢?这里我要请你注意,田野调查里的聊天要特别区别于我们前面讲过的深度访谈。在深度访谈里,访谈员要准备提纲,控制谈话的范围。而在聊天中,调查对象可以畅所欲言,调查者要做的反倒是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尽量不打断对方,不抢话头,并且通过饶有兴趣的表情和追问,鼓励调查对象把谈话进行下去。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有时候,我们需要回应调查对象的好奇心,和他们分享一些我们个人生活中的故事和经验。毕竟,聊天是一个交换信息的过程。我们敞开自己,也就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
田野调查中的最后一种采集资料的方法是体验。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关注自身的感受。调查者的体验往往是一项田野调查中最见功力的地方。当我们深度地融入了调查现场,我们也就和调查对象体验着相似的日常生活。在调查期间,你需要不断地追问自己:这里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是兴奋还是无聊?你居住的地方是繁华的闹市还是偏远的郊区?这里的条件是安全舒适,还是危机四伏?假如你和调查对象从事同样的工作,你会感到疲惫不堪还是乐在其中?……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关键在于,你的感受,也很可能是调查对象的感受。把你最鲜明的感受记录下来,这会帮助你理解调查对象真实的处境。
好,到这里,我为你介绍了田野调查中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最后,我想用潘绥铭教授的一句话作为这一讲的总结。潘教授说:“对于任何社会学调查来说,所谓‘追求真实’并不是‘挖掘宝藏’,而是‘创造条件’。”
作为调查者,我们要做的不是从客观世界里抽取我们所以为的真相,而是融入世界,让真相在我们面前发生。
到这一讲,我们介绍完了四种调查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一讲,我们来介绍调研报告的写法。
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