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爱弥儿度过了怎样的一生?
爱弥儿度过了怎样的一生?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爱弥儿〉》。
这是咱们这门小课的最后一讲。在上一讲的结尾,爱弥儿已经长到了二十岁的年纪,遇到了理想的伴侣苏菲。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他们结为夫妻似乎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一般的故事写到这里,差不多就该收尾了。但卢梭可不是一个寻常的作家。如果真把《爱弥儿》当作一本小说来读,那在接下来的这一讲里,你将听到最密集的故事情节。
爱弥儿周游列国
首先,卢梭没有立即让热恋中的爱弥儿和苏菲结婚。他告诉爱弥儿,你现在还不了解一个国家是怎么运行的,因此,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而在成为合格的公民以前,你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丈夫。他让爱弥儿离开法国,到各国去游历,领略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并且研究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律。除了要在书里阐发一番他关于政治的思考,卢梭这么安排,也是为了给爱弥儿和苏菲一个考验。既然他们认定彼此就是厮守一生的伴侣,那婚事倒也不急,不妨让这两个年轻人再冷静地各自成长一段时间。
爱弥儿是个听话的学生。苏菲也很尊敬卢梭,认可他的安排。于是,爱弥儿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多年后,爱弥儿在给卢梭的信里写道,在那几年里,他在许多民族中间生活过,在许多大海上航行过,足迹遍布许多沙漠。单是这些旅行的经历,就足够写成一本精彩的小说了。
关于政治,爱弥儿学到了什么知识呢?简单来说,他理解了卢梭的那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自然状态下的人像动物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但是随着理性的发展,他们的欲念逐渐增长,终于产生了私有制的观念。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已经无法回头。于是,人们出于共同的意愿缔结契约,组成社会,国家由此诞生。这些内容细说起来比较复杂,卢梭在他的另一本名著《社会契约论》里集中阐述了他的理论,得到听书也为你做过解读。感兴趣的话,欢迎你去听一听。
现在,让我们回到故事里。爱弥儿远游归来,和久别的恋人重逢。他们终于在苏菲的父母和卢梭的祝福下结为夫妻。卢梭看着爱弥儿有了幸福的家庭,对自己多年来教育的成果非常满意。尽管爱弥儿和苏菲一再挽留,他还是选择告别这对夫妇,去过退隐的生活。
在巴黎
书读到这里,我以为翻到下一页就会看到“苏菲和爱弥儿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看到电子书还剩下7%的篇幅,我意识到事情没这么简单。接下来,你将听到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它的画风和这本书前面的内容反差很大。
这个故事是通过爱弥儿写给卢梭的两封信来讲述的。在婚后最初的一两年里,爱弥儿和苏菲的确过得很幸福。爱弥儿帮忙打理苏菲家的产业,再加上他自己出身豪门,本来就有花不完的财产,这个家庭在经济上毫无负担。他们养育了一对子女。爱弥儿按照卢梭教育自己的方式教导他的儿子,而女儿的性情则越来越像苏菲。
就在这个一切看起来都很美满的时候,命运开始展现出无常的一面。苏菲的父母突然相继去世。没过多久,他们的小女儿也病死了。苏菲在巨大的打击下一蹶不振。为了让她离开伤心之地,爱弥儿做了一个只要卢梭在他身边,就绝对不会允许他做出的决定:他带着苏菲和儿子来到了巴黎。在接近巴黎城的时候,爱弥儿产生了一种可怕的预感:他自出生以来的幸福生活将会一去不返。
因为在年少时接受过正确的引导,爱弥儿的情商很高,待人接物非常得体。再加上他们不必为金钱担忧,爱弥儿一家很快就成了巴黎社交场上的红人。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成功地分散了苏菲的注意力。她不再整天沉浸在亲人离世的悲痛之中。表面上看,他们过得挺快乐,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戏,见不完的朋友。但是渐渐的,爱弥儿意识到,他和苏菲正在成为离心离德的陌路人。他不再认为苏菲是世上最美的女人,反倒把她当成了其他美女的陪衬。苏菲也面临着许多诱惑,对爱弥儿的态度越来越冷淡。最终,在他们婚后的第十个年头,苏菲与他人有染,怀了孕。这段名存实亡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在悔恨之下,苏菲亲口把事情告诉了爱弥儿。爱弥儿彻底崩溃了。他跑出家门,失魂落魄地在大街上狂奔。直到他终于累得停了下来,爱弥儿开始冷静地反思自己和苏菲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虽然此时他的心里装满了对苏菲的怨恨,爱弥儿还是公正地意识到,自己也犯下了和苏菲同等的过错。他倒没有出轨,但如果不是他不顾卢梭的告诫,决意要来巴黎,如果不是他狂妄地以为自己可以抵御花花世界的诱惑,他又怎么会在漫无目的的荒唐生活里迷失了自我,导致苏菲被冷落呢?对于苏菲的背叛,爱弥儿认为自己也负有相当的责任。他了解苏菲的为人,犯下了这样的过错,苏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悔恨。爱弥儿这时才意识到,他对苏菲仍然满怀深情。只可惜,夫妻之间的信任已经被彻底摧毁,二人的关系已经无可挽回了。
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爱弥儿决定把全部家产留给苏菲和儿子。他要跟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独自去远方流浪。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来一场“至死方休的旅行”。
孤独的历险
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爱弥儿只身一人浪迹天涯。他不必积累什么财产,一双灵巧有力的手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来源。在跟随卢梭学习的那些年里,爱弥儿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手艺。在流浪的路上,他有时做木匠,有时做苦工,在这座城市里,他是个办事员,在下一座城市里,他是个艺术家。
他在马赛当了海员,出海航向那不勒斯。在大海中央,他们的商船遭到了海盗的袭击。爱弥儿奋起反抗,甚至手刃了自己船上的一个叛徒。他被海盗俘虏,卖到阿尔及尔当了奴隶。但即便是作为奴隶,爱弥儿也靠着他的手艺和智慧赢得了主人的尊重。
经历了这所有的事情,爱弥儿并不认为自己遭遇了任何不幸。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完成生活交给他的使命。他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能力,妥善地照料自己的身体,谨慎地管理自己的欲念,同时,用精神体验着世界的广阔。他忘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失败,只是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个体,顽强地生活下去。
故事到这里,出现了一大块空白。卢梭生前并没有写完爱弥儿的这一封信。不过,他在和朋友的交谈中,提到了一些后续的情节,以及故事的结局。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爱弥儿流浪到了一座小岛上。奇妙的是,这座岛上有一所鲜花环绕的教堂。他在这里遇到了苏菲。此时的苏菲在教堂里做修女,她用这种方式为年少时犯下的错误赎罪。经过了岁月的冲刷,重逢的两个人放下了旧日的恩怨。爱弥儿也原谅了苏菲。他们重新结成了夫妻。这时候他们才发现,经过了多年生活的磨砺,对方和他们初次见面时相比,都增添了许多智慧和美德。他们将满怀对彼此的敬爱,走完剩下的人生。
如何看待这本书?
爱弥儿的故事到此结束。我不知道你听完这些,会是怎样的感受。我在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最初是感到惊讶,读到中间的一些地方,甚至有点担心卢梭的精神状态,但是读完了结局,还是感到了一丝释然。卢梭到底想用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什么呢?由于他躲在爱弥儿的书信背后,我们无法明确地知晓他的写作意图,只能做些猜测。有人猜想,卢梭是想要展现一种悲观的宿命感,他想要告诉我们,即便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个人也难以逃脱人生的苦难。也有人认为,卢梭是故意把爱弥儿放在极端的环境下,以此来向我们证明,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成功的,爱弥儿确实具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眼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坦白地讲,我不知道卢梭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你是否认为他达到了他的目的。但在我看来,卢梭或多或少是在爱弥儿的身上书写着他自己的命运。你能在爱弥儿和现实中的卢梭身上找到不少相似之处。和爱弥儿一样,卢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也在四处流浪。为了谋生,他也学习过各种技能。他在巴黎的名利场上暴得大名,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也和爱弥儿一样孤独。由于早年间的经历,卢梭的性格敏感多疑。他在人际关系里始终找不到安全感,到了晚年,甚至患上了严重的被害妄想症。他几乎把一生中交过的每一位朋友都处成了敌人,最终孤独地死去。这个结局和爱弥儿比起来,似乎是更加不幸的。
现在我还想告诉你,在卢梭的人生中有一些严重的污点,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污点会影响到《爱弥儿》这本书的可信度。卢梭是一个无情的丈夫和毫无责任心的父亲。他有一位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伴侣,名叫勒瓦瑟。勒瓦瑟原本是卢梭的女仆,卢梭对她有着纠结的情感。他一方面极其依赖勒瓦瑟照顾他的生活,一方面又因为勒瓦瑟没有文化而鄙视她。勒瓦瑟为卢梭生育了五个孩子,而卢梭对这些孩子没有丝毫爱意,只是为他们的哭闹感到不堪其扰。他以“家里需要安静的写作环境”为由,把这五个孩子全都送进了孤儿院。在当时法国的孤儿院里,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活不到周岁。而直到勒瓦瑟给卢梭生下了第五个孩子的十六年后,卢梭才同意和她结婚。在此之前,她都只是卢梭的情妇。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卢梭不愿给勒瓦瑟任何承诺。他曾经残酷地对她说:“我不会和你分手,但也永远不会娶你。”
我没有在这门课程的开头就告诉你这些,是因为我担心你对卢梭的反感会彻底毁掉你对《爱弥儿》这本书的兴趣。但现在,你已经了解了《爱弥儿》的主要内容,我就必须向你指出,作为一个教育哲学家,卢梭在个人生活里的表现是相当缺乏说服力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巨大的张力呢?我想,你或许可以把卢梭看作是一个创造力极强的理论的发明者,而他的理论是否可靠,则是由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今天的教育学者仍然承认,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他们自然的潜能;对于孩子的需求,父母要有节制地满足,避免让他们养成对别人颐指气使的性格;在场景中学习,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我们也仍然在课堂上使用教具和实验,因为相比于抽象的概念,具体的事物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可以追溯到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里的主张。当然,他的一些观点也已经被证实是陈旧和有害的,比如,他关于女性的看法,以及在处理婴儿哭闹的问题上缺乏科学根据的建议。
卢梭曾说过,《爱弥儿》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在这本有关教育的哲学论著里,包含了他对人性丰富的观察。在我看来,我们倒不必因为“卢梭”这个名字而对这本书多一分信任或者质疑,重要的是,在书里发现那些对你来说精彩的洞见,把它们运用到你的生活里,看看会发生什么。教育是一门关于每个人的学问。卢梭的理论远远算不上真理,但他在二百多年前提出的许多课题,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严肃地思考。
以上就是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我是邓一丁,感谢你,和我一起读《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