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4 自然的人如何走向社会?

自然的人如何走向社会?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爱弥儿〉》。

听完了前面两讲,你已经看着爱弥儿从婴儿长成了少年。在卢梭崇尚自然的教导下,爱弥儿身体强健,知识全面,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精神上也安定富足。

“第二次出生”

现在,我们来到了全书的第四卷。爱弥儿已经十六岁了。卢梭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爱弥儿进入了青春期。

这可能是很多父母最慌张、最没办法的时候。卢梭也深感困扰。他写道:“在以前,他向来都很听我的话,但现在不这样做了。他不再信任他的向导,不再甘心受到别人的管束,成了一头暴怒的狮子。”

除了性情变得躁动易怒,爱弥儿的身体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他的面孔变得棱角分明,腮下长出了绒毛般的胡须。他的嗓音变得浑厚,在卢梭听来显得很陌生。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开始对异性变得敏感。稍稍跟女孩子发生接触,他就会羞得满脸通红。

卢梭非常重视青春期阶段的教育。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一辈子会经过两次出生,为了存在,经过一次,为了生活,再经过一次;为了做人是一次,为了做一个男(女)子,又是一次。”卢梭所说的“第二次出生”,指的就是青春期的开始。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为什么卢梭这么重视这个时间点呢?他倒不只是在强调性别意识从此时发生。在他看来,青春期的到来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这是爱弥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节点。

我们来回想一下爱弥儿从出生到此时的生活:他跟着卢梭在乡下长大,在大自然里学会了各种知识和技能。十几年来,他的父亲、母亲、导师和最好的玩伴都是卢梭。也就是说,除了卢梭,爱弥儿身边并没有什么对他来说真正重要的人。他当然也不是丛林里的野孩子。他见识过社会,还跟人做过交易。但是,这些人和他之间并没有产生深刻的情谊。他对这样的情谊也并不渴望。在人生最初的十几年里,爱弥儿宇宙的中心只有他和卢梭两个人。

卢梭认为,按照他的设定和人类的天性,爱弥儿的这种状态是很自然的。这是因为人从出生开始,原本只有一种最基本的欲念,卢梭称之为“自爱”。所谓的“自爱”,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是一种对自身生命的爱惜。婴儿一生下来就渴望生存下去,他会本能地吮吸乳汁,一感到身体不适,就会哭闹起来。这些都是自爱的表现。因为爱惜自己的生命,婴儿也会喜爱那些保护他生命的人。这就是他对父母的爱的起源。因为爱弥儿是个孤儿,在他身上,这种爱就表现为对卢梭的依恋。

在卢梭的设想中,对于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自爱几乎是他的欲念唯一的来源。这是因为卢梭所谓的“自然状态下的人”并不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里。在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候,他们行动的唯一目的就是维持自己的生活。

在卢梭的教导下,爱弥儿直到十六岁还保持着这种自然人的状态。对他来说,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探索身边的大自然,这就是他每天的生活里最主要的内容。他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别人打交道,也不在意社会对他的看法。

可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一种不可抑制的躁动之中,身边的其他人,尤其是同龄的异性,对爱弥儿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头一回感到和别人建立连接的强烈渴望。这种欲念显然超出了自爱的范畴。看来,在人类文明的背景下保持自然人的状态,即便是对爱弥儿来说,也是件不大可能的事情。

自私还是博爱?

卢梭明白这一点。在他看来,一个关键的时刻到来了。爱弥儿当然要成为社会的一员,但他在此时受到的引导将会决定他在加入社会以后,还能保有多少善良的天性。摆在爱弥儿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残酷自私的人格,一条通往伟大的博爱精神。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条路。爱弥儿为什么有可能变得自私呢?卢梭认为,自私是过度膨胀的自爱导致的。那爱弥儿的自爱之心又为什么会过度膨胀呢?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到来给他的生命注入了一股巨大的能量。在这股能量的作用下,爱弥儿渴望和他人建立连接,他也开始不自觉地在意他人的眼光。这种念头可能让他误以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对他的评价。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就会努力地在人前炫耀自己。他也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更出众,遇到优秀的人,就满怀怨恨。在虚荣和嫉妒的驱使下,他的心渐渐变得冷酷。虽然他无比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他并不真的关心任何人。他在乎的只有一件事:自己能不能在浮华的名利场上做那个最耀眼的赢家?

这种风险在什么情况下最大呢?卢梭说,要想让爱弥儿堕落成一个自私的人,那就带他去巴黎吧。你肯定还记得咱们在第一讲里提到过,卢梭对巴黎的社交生活无比厌烦。虽然他常年混迹在巴黎大大小小的文艺沙龙里,但是即便在成名以后,他也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他受不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奢侈和无聊的攀比。在他的心目中,朴实的日内瓦还多少保留了一些人类天性里的纯真。而巴黎,简直就是一座罪恶之城,是丑陋的人类文明的样本。

在故事里,卢梭还真的带爱弥儿去了一趟巴黎。这当然不是为了让爱弥儿堕落,而是他相信,自己多年来对爱弥儿的教导,已经让他养成了不会被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心。当然,爱弥儿也没有让卢梭失望。他很快就厌倦了巴黎的生活。他对卢梭说,别在这儿浪费时间了,咱们走吧。

按照故事的发展,爱弥儿显然没有变得冷酷自私。他走上了另一条路,要成为一个具有博爱精神的人。

一个原本只知道自爱的人,怎么才能变得博爱呢?这里的关键在于同情心的发展。在上一讲,咱们提到过“同情心”这个概念。在卢梭看来,它是人类天性里就带有的一个因素,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因为有了同情心,道德才不只是空洞的规矩,善意的行为也才有了真诚的动机。

在卢梭的培养下,少年爱弥儿是富有同情心的。他会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激动到热泪盈眶。但是因为卢梭刻意让他和社会的各种习俗保持着距离,爱弥儿有时候会显得有点不谙世事。他只有在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时,才会感到同情。在那些社会要求他表现得悲伤的场合,他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作为一个在自然条件下长大的孩子,爱弥儿没有任何矫饰的情绪。

可是现在,青春期的能量打破了原先的状态。爱弥儿即将和他人相连,成为社会网络中的一员。他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社会的知识,从而能够理解更多人的处境。这个时候,只有当他的同情心和社会知识同步增长起来,他才能成为一个博爱的人。

怎么培养爱弥儿的同情心呢?卢梭认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同情心运作的规律。在这个问题上,卢梭有三点观察:第一,我们会自然地同情比自己可怜的人,而不是比自己幸福的人;第二,在别人身上,我们只会对自己也可能遭受的那部分痛苦产生同情;第三,我们同情别人的程度并不取决于别人的痛苦有多深,而是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想象出别人的痛苦。更具体地说,卢梭认为,我们通常不会对那些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感到同情。相反,我们会同情朴实的农民。在封建时代,有不少王公贵族视平民的性命如草芥,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永远不会沦为平民,也不会经历平民才会经历的苦难。而且由于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他们甚至无法想象那种苦难是什么滋味。

你听卢梭这么说,可能觉得他的看法太悲观了。但是卢梭认为,当我们认识到人类同情心的种种局限,也就有了养成同情心的方法。卢梭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让爱弥儿意识到,即便一个人拥有极大的财富、权势和名望,他的生活里仍然可能存在可怕的困苦和危难。爱弥儿不必艳羡别人的生活,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另外,他也让爱弥儿明白,人的命运是复杂多变的。你随时可能落入任何人的境遇,体验到他们正在体验的欢欣或者痛苦。所以,不要以为任何人的处境与你无关。最后,他还教会了爱弥儿不用阶级身份的眼光看待他人。爱弥儿要爱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人,而是全体的人类。

卢梭的这些主张,帮爱弥儿树立了看待他人的基本观念。在他的引导下,爱弥儿安全地度过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他没有变得自私或者爱慕虚荣,而是保持着质朴、善良的内心。

苏菲

借助青春期的能量,帮爱弥儿养成博爱精神,这是卢梭的情感教育的第一个方面。当然,爱弥儿对异性的兴趣仍然在与日俱增。这种自然的欲念最终会点燃爱情之火。作为故事的作者,卢梭给爱弥儿安排了一位理想的恋人。在爱弥儿二十岁的这一年,他遇到了少女苏菲。

苏菲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呢?我给你简单说说卢梭的设定。首先,苏菲和她的父母亲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家境并不富裕。但她的父母都生在富贵人家,虽然后来家里穷了下来,夫妇俩也都保持着良好的修养。苏菲不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就十分惊艳的美女,但她很耐看。相处得越久,你越会发现她的美丽。刚见她第一面的时候,你大概会觉得她是个很朴实的姑娘。她身上也确实没什么特别突出的优点。可是当你和她熟悉以后,你就会发现,她身上的所有特点和谐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可爱的整体。苏菲在审美上有着不错的品位。她的身体协调,运动能力很强,而且能歌善舞。她擅长那个时代通常由女性承担的各种工作,能把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她的性格很敏感,头脑聪明,但不算有高深的智慧。她的脾气有点急躁,但是因为良好的家教,她学会了忍耐。除此之外,苏菲还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的判断力。在即将遇到爱弥儿的时候,她正比照读过的文学作品里的样板,期盼着一个品行高尚的男性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我不知道你听完这些关于苏菲的描述,感受如何?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一个女孩子确实很美好。但你也可能皱起眉头,觉得卢梭对女性的想象有点落伍。女人就非得会做家务吗?苏菲到了年龄,就非得待字闺中,整天想着自己的如意郎君吗?她不能有点自己的梦想吗?另外,卢梭为什么要让苏菲在智慧和家境方面都比不上爱弥儿呢?

无论你喜不喜欢卢梭对苏菲的设定,我想说的是,你的看法都有道理。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卢梭塑造出来的苏菲有不少可取之处。和爱弥儿一样,苏菲也质朴、善良。她的自尊心很强,在挑选伴侣的时候看重的是对方的道德品质而不是外在条件。这些都是苏菲性格中的闪光点。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卢梭把自己对于女性的理想凝聚在了苏菲这个角色上,而这种理想显然带有鲜明的父权制的色彩。在卢梭的认识里,女性自然的义务是相夫教子,针对女性的教育也应该把培养贤妻良母作为首要目的。女性在家庭里应当处于从属的地位,她要以温柔的方式影响丈夫,而不是发号施令。另外,女性还有义务保持自己外表的吸引力。同时,她又不能过分“妖艳”,让丈夫感到不安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卢梭的这些观点的确很陈旧,他完全是把男性的需求当成了衡量女性的标准。在这里,卢梭还用自然主义为自己辩护,让他给女性制定的这些标准显得理所当然。这是《爱弥儿》这本书在现代受到最多批评的一点。

不过,我想提醒你,人们批评的是卢梭刻板的性别观念,而不是苏菲。苏菲愿意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在故事里,爱弥儿跟着卢梭从巴黎归来,在旅行途中遇见了苏菲。这两个年轻人互相爱慕,互相尊重,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会有结果吗?此时的爱弥儿已经长成了一个相当优秀的成年人,卢梭陪伴他的时间即将结束。他以后的人生会幸福吗?卢梭对他的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吗?在接下来的最后一讲,我会为你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