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4 人在经济生活里扮演什么角色?

人在经济生活里扮演什么角色?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国富论〉》。

在上一讲,我给你介绍了亚当·斯密最负盛名的“自由市场”理论。了解了宏观的理论,在这一讲,咱们再来看看,亚当·斯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

经济生活里的三种角色

具体的主张要落到具体的人身上。在一个国家里,国民的经济活动当然是极其复杂的。但是亚当·斯密采用了一种非常简明的分类方法,把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分成了三种角色,分别是,劳动者、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亚当·斯密认为,但凡一个人产出了经济价值,他的身份就逃不出这三种角色。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贡献价值的方式无外乎是三种:提供劳动、提供资本,或者提供土地。

在原始社会,情况是最简单的。一个人生产的东西完全就是他劳动的成果。亚当·斯密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基本尺度。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情况变得稍微复杂了一点。有一些人的手上积累了资本,他们开始用资本来驱使他人为自己劳动。资本不只是钱,也包括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设备,比如棉花和纺织机。这其中,机器设备尤其昂贵,个体劳动者通常没法独自负担。资本家为生产活动购买原材料,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为生意可能遭受的失败承担风险。因此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正当的。甚至,资本家的活动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种特殊类型的劳动。

接下来,历史上又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的所有者把土地出租给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作为回报,他们收取地租。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劳动者、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这三种身份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一个人有时候可以同时拥有两种甚至三种不同的身份。比如,一个花匠自己购买种子和工具,在自家的花园里培育花草,在他身上就集合了劳动者、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这三种身份。亚当·斯密的分类方式看上去很简单,但对于当时的欧洲社会确实很有效,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千奇百怪,但他们都可以被纳入这三种身份。他们获得的回报也可以据此分成三类:劳动的工资、投资的利润,以及土地的地租。

明确了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三种角色,接下来,我们就挨个儿来看看,亚当·斯密对这三类人抱有怎样的态度,基于这些态度,他又对国家的经济活动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

土地所有者

我们先来看看土地所有者。

在这三类人里,亚当·斯密对土地所有者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批判态度。虽然他承认,地租是一种正当的收入渠道,但他并不认为土地的所有者为最终产品的价值付出了多少努力。

在当时,有些地主在收租的时候会强调他们对土地进行了改良。什么样的改良呢?这指的是,他们提供了灌溉用的水渠、圈地的围栏之类基本的农业设施。可是亚当·斯密对这类的说法不以为然。他发现,在很多田庄里,水渠、围栏这些设施在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一直疏于打理。疏通水渠、修补围栏这类的工作反倒是落在了租用土地的农民头上。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地主甚至会对土地上完全跟人力无关的东西也收取地租。对于这种现象,亚当·斯密就有点看不下去了。他举例说,在苏格兰海边的岩石上生长着一种海草。海草烧成灰,可以产生一种化学物质,用于制造玻璃和肥皂。有些地主的庄园跟海岸连在一起,他们就会向采集海草的人收取地租。在英国的设得兰群岛附近,渔业资源很丰富,当地人大都捕鱼为生。这里的地主会对定居在岛上的渔民收取地租,哪怕他们的收入来源根本不在陆地上。

在亚当·斯密看来,这类的地租是不合理的。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或许会认为,地租的范围只要在地主和承租人签订租约的时候约定清楚,外人倒也没什么好议论的。但问题是,从历史上来看,地主和承租人很少处在对等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契约也很难做到公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对领土上的一切东西都有征用的权力。直到亚当·斯密生活的18世纪,他所看到的土地所有者也主要是一些世袭贵族的后裔。他们继承了祖辈的田庄,靠地租过着奢侈的生活,却并不需要付出任何形式的劳动,甚至也不必像资本家那样精心地管理和运用资本。

亚当·斯密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让地主们失去了对经济生活的体感,他们的判断力也变得迟钝。可是他们手中掌握的土地,却是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资本家就必须在土地上开办农场和工厂。而按照当时英国的政策,普通的劳动者甚至很难脱离自己居住的地区,他们根本没法选择在哪一片土地上劳动。这样一来,地主在跟承租人订立租约时,议价权很高。地租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垄断性的收入。这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相当不利的因素。

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密认为,当时的英国应该借鉴北美殖民地的做法,尽量让土地在市场上自由地流通起来。

亚当·斯密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模式评价很高。那时候的北美殖民地正在争取独立,地理范围只有后来被称作美国“建国十三州”的东海岸地区,在广大的西部,无穷无尽的土地还有待开发。在这里,一个新来的欧洲人哪怕身无分文,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几年时间就能买下一座自己的种植园。北美殖民地的土地就好像一件寻常的商品,可以自由买卖,价格也很合理。

再看英国的情况,大片的土地掌握在世袭贵族的手里,很少进入市场,哪怕偶尔出售,价格也贵得离谱。而且按照长子继承制,这些土地还会原封不动地传到下一代贵族手上。亚当·斯密寄希望于自由市场,认为自由的买卖会把大块的土地切割成适合出售的大小,长子继承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瓦解。“看不见的手”会把土地的价格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这样一来,土地的使用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资本家和劳动者

和土地所有者的情况不同,资本家和劳动者比较直接地参与了生产,也就是创造财富的活动。对于这两类人,亚当·斯密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你可能以为,既然亚当·斯密被称作“资本主义之父”,那他多半是和资本家站在一起的吧?但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对广大的劳动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的原话是:“如果一个社会的绝大部分成员是贫穷而悲惨的,那么这个社会绝不可能繁荣和幸福。”而他对资本家的态度却是比较谨慎的。这是因为在他看来,资本家的利益并不总是与全社会的利益保持一致。

资本家当然也能从自由市场中受益。繁荣的商业意味着商品可以更方便地找到买家。可是与此同时,自由也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而这是与资本家的利益背道而驰的。在亚当·斯密看来,假如一个资本家纯粹地追逐利益,那他追求的无非是两件东西:更大的市场和更彻底的垄断。可是垄断违背了自由市场的精神。一旦在某个行业里出现了垄断现象,消费者就不得不接受更昂贵,而且也很可能更劣质的商品,却找不到出售同类商品的其他商家。资本家通过建立垄断来牟取暴利,这是以全社会的损失为代价的。

除此之外,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利益也经常发生冲突。劳动者的工资是由资本家发放的。按照自由市场的逻辑,工资应该发多少,这是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假如某个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更多的资本就会涌进这个行业。资本家之间就会彼此竞争,用更优厚的待遇来争取劳动者为自己工作。可是在现实当中,这些本来应该彼此竞争的资本家却经常联合起来,压低劳动者原本合理的工资水平。

劳动者当然也可以组成自己的工会,可是根据亚当·斯密的观察,工会在跟资本家的对抗中经常处于劣势。这是因为和资本家比起来,那个时代的劳动者掌握的信息很有限,他们很难理解社会运转的复杂机制,也很难对公共事务提出有效的意见。

而资本家的人数少,社交圈子又彼此重叠,聚集起来也就更方便。亚当·斯密看到,劳动者组织的罢工行动经常被资本家挫败,劳工领袖甚至会被治罪甚至处死。这种情况让他感到非常不平。为了让劳动者享受到自由市场赋予他们的正当权益,亚当·斯密建议,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对资本家的提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长期的检验。这是为了确保资本家不会滥用自己的影响力,损害公众的利益。

亚当·斯密相信,他的自由市场理论可以让社会中最广大的群体,也就是劳动者,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除了杜绝资本家的垄断行为,国家还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劳动力能够在市场上自由地流动。

就像我们前面介绍过的,自由市场可以让劳动力这种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产出最优质、最廉价的商品,供全社会享用。让劳动力自由地流动,这背后还有亚当·斯密的一个伦理学上的主张。亚当·斯密认为,对自身劳动的所有权是一个人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他说,一个穷人继承的所有财产就是他的体力和灵巧的双手。只要他不伤害别人,以适当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技巧,这就是他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亚当·斯密之所以提出这个主张,是因为在当时的英国,有两项制度侵犯了人们的劳动所有权。这两项制度表面上看起来都很善意。其中一项叫作《救贫法》,也就是救济穷人的法律。这项法律规定,英国各地的教区有义务救助本区内的穷人。另一项制度是在许多行会里实施的学徒制。学徒制规定,想要加入某个行当的人必须跟着师傅做满七年的学徒,出师之后,才能得到从业的许可。行会声称,这是为了保证所有的从业者都能掌握扎实的技能,以便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可是亚当·斯密透过善意的表象,看到了这两项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客观来讲,《救贫法》给教区的管理者造成了财务上的负担。管理者当然希望本区内的贫民越少越好。基于这种现实的考量,他们想方设法地阻止其他教区的贫民进入自己的辖区。

这样一来,《救贫法》就大大降低了贫民的流动性。其实,有的贫民并不是注定贫穷的,他们身怀技艺,只是在原本的教区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换一个新的地方,他们完全可以自力更生,不仅不会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还能为社会贡献有价值的劳动。只可惜,《救贫法》抹销了这种可能性。

行会的学徒制也造成了类似的影响。名义上,学徒制是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但亚当·斯密认为,像制造鞋子、帽子这类的技艺根本用不着长达七年的学习时间,哪怕是制作精密的钟表,学上几个星期,也就足够了。漫长的学徒期根本不能保证从业者的技术水平,相反,因为没法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合理的报酬,学徒工作的积极性普遍都很低。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对磨炼他们的技术有害无益。

亚当·斯密认为,学徒制真实的影响,是人为地提高了劳动者进入一个行当的门槛,这也就侵犯了他们的劳动所有权。真要想保证一个行业的服务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自由市场,让消费者用钱选出高水平的工匠,滥竽充数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好,到这里,我给你介绍了亚当·斯密划分出的人在经济生活里的三种角色,分别是,劳动者、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作为所谓的“资本主义之父”,亚当·斯密对这三类人的看法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他相信,自由市场可以动摇地主和资本家的垄断地位,给最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带来他们应得的财富。能让大多数的国民感到富足和幸福,一个国家才真正称得上富强。

在下一讲,我们进入《国富论》的最后一篇,看看按照亚当·斯密的设想,国家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