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3 怎么开好座谈会?

怎么开好座谈会?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给公职人员的调查研究指南》。上一讲,我为你介绍了问卷调查法;在这一讲中,咱们来聊聊另外一种调查方法——座谈会调查法。

在社会调研领域,座谈会调查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开一场座谈会,你可以同时调查在场的多个对象,效率很高。早年毛主席在进行农村调查的时候,就经常采用座谈会的方式来做调研,并最终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这些大名鼎鼎的经典之作。

座谈会的“求异”原则

当然,开好一场座谈会,还是有很多门道的。要想通过座谈会搜集到广泛又有用的信息,我们就得掌握座谈会的原则。

什么原则呢?

社会学家潘绥铭提醒我们,在运用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陷入一个思想误区,以为座谈会的最终目的是“求同”。

什么意思?我给你打个比方,假如现在我们在开一个座谈会,讨论“什么水果好吃”。结果呢,有六个人觉得苹果好吃,一个人觉得香蕉好吃,还有一个人觉得葡萄好吃,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如果你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人觉得苹果好吃”,甚至“苹果就是更好吃的”,那你就陷入了潘老师所说的“求同”的误区了。因为,在这个结论里,只有主流意见,而没有其他意见。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带着“求同”的目标开座谈会,我们会很容易忽视少数人的意见,而把目光都放在大多数人身上。因为“求同”,我要获得最一致的意见,那如果大家意见不一致怎么办?那我自然是会看看大多数人是怎么说的。但你发现没有,其实“求同”恰恰是对座谈会最大的浪费。前面我们说过,座谈会的优势在于它能充分获取多方的意见,简单来说就是集思广益,而“求同”却过滤掉了多元的、差异化的信息,将集思广益变成了“民意测验”。

所以,好的座谈会不应该是“求同”的,而应该是“求异”的。那什么叫作“求异”呢?

“求异”说的是,主持座谈会的人要努力发掘不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各个调查对象也在积极发掘彼此之间的差异。

这是什么意思呢?别着急,我们还是用前面这个例子来说明。假如说现在我们在讨论“什么水果好吃”,这个时候,认为香蕉好吃的人不仅摆出了观点,还非常积极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甚至跟观点不同的人争论了起来,这就是一种调查对象积极发掘彼此差异的表现了,对于一场座谈会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他们的争论不断获知新的信息,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他们观点背后的思维模式,真正达到了座谈会集思广益的效果。

当然,除了“求异”原则之外,关于座谈会,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有的时候,是不适合用座谈会来开展调查的。什么时候不适合呢?就是在调查主题关乎隐私和敏感内容的时候。这其实也很好理解。一组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突然你来问一个家庭隐私的问题,或者问一个关于财产收入的问题。这个时候就算对方愿意私下跟你透露,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也可能就不想说了。如果强行发问,不但可能会招致对方反感,而且很有可能换来一个编造的虚假答案。

前面聊的,便是座谈会的“求异”原则和注意事项,明确了这些之后,你就可以着手准备一场座谈会了。

如何准备一场座谈会

那么,要如何准备一场座谈会呢?一般来说,一场座谈会,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其实就是设计座谈提纲,和选定调查对象。咱们一件一件来聊。

先说设计座谈提纲。座谈会的提纲,除了开场和结束语之外,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作为引子激发大家讨论,因此不用设计得特别复杂。不过,这些问题的提问顺序却是很有讲究的。

怎么个讲究法呢?我们就从一场座谈会的第一个问题说起。第一个问题,我们该问什么呢?

你可能会想,当然是开门见山了,需要了解什么情况,直接问不就好了吗?这其实是很多调查者经常会犯的一种错误。开门见山的提问,很容易在开场时就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大家还没有进入轻松的表达状态,对会上的其他人也没有卸下防备。这种时候就切入正题,你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真实、足够深入的答案。

不能开门见山,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鉴廉思教授的经验。廉思教授在和不同人群开座谈会的时候,会根据这些人的特点,为他们设计一个合适的暖场问题。比如,在调查单身女性青年的座谈会上,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属于什么星座,您平时对星座有什么样的了解?”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廉思教授真的想了解人家的星座吗?当然不是。这个问题是为了从调查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打开大家的话匣子。在调查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一场座谈会上,廉思教授的暖场问题又换成了:“可不可以用三两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的特点,再告诉我们,你们平时在哪一项爱好上花钱最多?”这个问题起了一个很友善的话头,先让大家谈论自己的爱好,再逐渐把话题引到“消费”这个主题上。

一般来说,提出暖场问题的目的并不是直接获取调研所需的信息,而是活跃气氛,让大家不要过于拘谨。所以,这一类问题首先必须是简单的问题,不能太难回答;其次,还要让调查对象感到亲切有趣,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这里有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暖场问题的设计,需要结合调查对象的特性,不能生搬硬套。星座的问题,可以激发女青年的表达欲,但要是跟老年朋友提出来,恐怕就不合适了。

当然,在完成了暖场之后,座谈会后续的问题也应当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先从回答难度低的问题入手,然后逐渐深入。廉思教授在书中给我们举了些例子,比如,你要开展一个大学生就业座谈会,你就可以从大学生的专业入手,问他们说,“现在大学里的专业种类繁多,是什么因素让您决定选择目前就读的专业”,之后的下一个问题,便可以问“那您所在的专业提供了哪些方面的就业技能培训?”你看,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就能够将话题从大学生最熟悉的就读专业,很自然过渡到了这次调研所要了解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类似的,假如你要开展一个手机用户座谈会,你可以先问“您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这个手机品牌的”,然后进一步提问,“您觉得这个品牌的手机与其他手机相比,优缺点在哪儿?”这样,我们的问题也很自然地由浅过渡到深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刚刚在讲述座谈会的开展过程和问题设计的时候,都反复提到一个词,叫“自然”。没错,一场理想的座谈会,它的过程必须是“自然”的。

什么叫“自然”呢?潘绥铭教授告诉我们,“自然”指的是调查对象能够像日常交谈一样,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一场座谈会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让调查对象忘了自己是在参加一场座谈会。

这很有意思。一般来说,我们都希望调查对象能够认真严肃对待我们的问题。这当然也没错,但对于一场座谈会而言,让大家能够自然地、不紧张地、无须防备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

我们要知道,当我们在进行座谈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我们需要和具体的人进行互动来获得我们的调研材料。换言之,一场调研的结果,其本质其实是由调查者与调查对象合作完成的,所以,如何让这场“合作”变得顺利,如何扫清这场“合作”当中的障碍,都是调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就像我们上一讲说的,调查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有一个基本职责,是帮助调查对象扫清填写问卷的障碍;同样的,调查者在进行座谈会的时候,也需要帮助调查对象扫清开口说话的障碍。因此,我们才需要暖场,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让调查对象放松,让他们不恐惧或不抗拒,而不是上来就单刀直入,直奔核心问题。

好,说完座谈提纲的设计,我们再来谈谈挑选调查对象的问题。

应该如何挑选调查对象呢,廉思教授在他的书里列了三条标准,我为你归纳为三个“足够”——足够相关、足够陌生、足够平等。

第一是足够相关,也就是说,要研究某个主题,那就得找跟这个主题最相关的人。

比如,你要讨论课外辅导班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你会找谁来座谈?你可能会找到中小学的学生、他们的老师和他们的家长。如果你找来的是大学生,那这个群体显然就不合适,因为他们和你研究的主题无关。

另外,廉思教授告诉我们,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年龄、性别、收入情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背景比较相似的人放在一组里进行讨论,因为这样的话可以促进大家沟通;不过,有些主题的座谈会,反而需要我们将不同背景的人放在一组,以方便我们比较不同人群的观念。比如,假设你现在要研究的是青年的婚恋观念,那你就可以把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青年放入一组,来激发他们讨论乃至争论。

好,聊完足够相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条,足够陌生。

这一点很有意思,为什么选择调查对象,要选足够陌生的呢?咱们前面提到,一场理想的座谈会当中,沟通应该是自然的,那假如参加会议的人互相都很熟悉了,这些人之间的沟通岂不是最自然的吗?

可是,我们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熟人恰恰是最容易有顾忌的。你可以试想一下,在你的熟人面前,你真的可以畅所欲言吗?比如你面对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家人,你的朋友,是不是有些话其实对着陌生人说反而是没有任何负担的?所以,一般来说,座谈会在选取调查对象的时候都会遵循陌生人原则。选陌生人的问题,主要在于开场的时候容易尴尬或冷场,但只要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其实在后续进展的过程中,陌生人的场合反而会让调查对象比较没有负担地说出他的真实想法。

好,聊完足够相关、足够陌生,我们来聊聊最后一点,叫足够平等。

什么叫足够平等?足够平等,换句话说,就是避免“专家”,这里的“专家”两个字是打了引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显然,我们这里说的避免“专家”不是说要避开那些了解情况的人。但是,如果一个人由于过于了解情况,或者过于相信自己比别人更加了解情况,然后在座谈会上借由这种优势压制了别人的发言,甚至把一个集思广益的座谈会变成了对他一个人深度访谈,那这场座谈会也就失去了价值。

好,到这里,你已经明确了准备座谈会的注意事项,接下来,假定你已经完成了座谈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那么,下面你就要作为一名座谈会的主持人来主持这场座谈会了。

如何当好座谈会的主持人

那么,要如何当好座谈会的主持人呢?简单讲,主持人的核心职责,就是激发讨论。

只有激发大家讨论,我们才能够在座谈会上搜集到充分的信息。可以说,座谈会过程中的临场主持,跟前期的充足准备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有意思的,主持人,作为座谈会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发挥他的作用的方式,恰恰是让自己显得特别不重要。

什么意思呢?你想,我们说主持人的职责是要激发大家讨论,那么你要让调查对象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的表达,那主持人应该怎么做?没错,主持人应该适当“隐身”,把时间更多地交给调查对象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前面说,要避免“专家”型调查对象,因为他们会压制其他人的声音,同样的道理,主持人自己也应该避免先声夺人,而且应该尽量保持中立,避免参与到调查对象们的争论之中。

所以,这就是主持人所要做的第一个要点,倾听。只有主持人愿意倾听,调查对象才能够有更多更自由的讨论空间。

当然,主持人要“隐身”,要倾听,也不意味着主持人的存在感越低越好。除了倾听之外,主持人还需要做到的第二个要点,我将之归纳为: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座谈会上主持人的引导并非推进流程、抛出问题那么简单,除了这些以外,主持人还要尽量让大家保持积极且自然的讨论。比如说,如果有人发言太过积极了,以至于压制了其他人的发言,这个时候主持人就需要站出来引导其他人发言;相反,如果大家都不太积极,这个时候也需要主持人来激发大家发言;此外,如果在讨论过程中,有调查对象和身边人自顾自地“开起了小会”,也需要主持人出来破解。

那么,主持人应该如何做好引导呢?

廉思教授在他的书中分享了几个小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励。如果大家发言不太积极,就可以鼓励大家发言,比如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其他人怎么看?”如果大家发言过于积极甚至会抢话,就可以鼓励说:“大家都积极发言,非常好!大家的信息对我都非常重要,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人的发言,因此请大家依次发言”。

当然,正面的鼓励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将讨论拉回正轨。比如,有的时候,座谈会上会出现一两个太过积极的人,导致其他人的发言受到了压制,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负面的暗示。比如说,你可以把目光从他身上挪走,转而看向你的笔记本,或者其他人。你也可以在对方说话的间隙,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来打断对方滔滔不绝的表述,同时也给在场的其他人争取到发言的机会。这样一种暗示,一方面能够让对方停下来,给别人说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不会太过直接和强势,让说话的人产生抵触的心理。

所以,当好一名座谈会的主持人,实际上就是得在“倾听”和“引导”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是得“藏好自己”,把讨论交给现场的大家;但另一方面,又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跑偏的讨论拉回正轨。

好,听到这儿,关于怎么开好一场座谈会的几个要点,我就全部为你讲完了。接下来这一讲,咱们再来介绍如何做好深度访谈。

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