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3 为什么体验比概念更重要?

为什么体验比概念更重要?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爱弥儿〉》。

在上一讲,我们主要讨论了卢梭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个关键词,自由。在卢梭的想象中,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凭借自己的本领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既不会奴役他人,也不会被他人奴役。除此之外,他们的欲望和能力始终协调发展。他们既不会受到欲望的宰制,也不会因为能力不足而受限。无论是在同他人的关系里,还是就其自身而言,这样的人都是自由的。把爱弥儿培养成这样的自由人,这就是卢梭的教育目标。

在这一讲,我们再来看看,作为导师,卢梭怎么让爱弥儿学会各种知识,并且理解人类社会的道德。

教书还是育人?

在我们通常的认识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实现知识的传承。在中国古代,至少是在童蒙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背书。孩子不一定理解那些“之乎者也”,但他们必须做好知识的容器,四书五经,一个字也不许背错。而西方社会呢?至少在卢梭以前,教学的形式也差不多。学生在学校里要学习复杂的拉丁文文法。在他们日后的生活里,这样的知识未必会派上什么用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出错。

卢梭对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人们搞混了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不是那些被前人写进书本里的陈旧的知识,一代代的学生也不是把这些知识传承下去的工具。教育的主体应该是人。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围绕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来设计。

体验优先于概念

既然教育要围绕学生来展开,那教育者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在这个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一个敏锐的洞察。他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感官比理性成熟得更早。

一个小婴儿刚刚出生,就拥有一套健全的感官系统。他能听能看,能闻能尝,触觉也很敏感。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你经常会看到,他用小小的手掌抓握各种东西,有时候还会把它们放到嘴里啃咬。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尝试理解这个对他们来说很新鲜的世界。通过感官来学习,这对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事。而理性就不一样了。人类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言。孩子通常要到一岁左右才会说话,至于识字,那就更晚了。在人生的早期阶段,他们很难通过概念来认识世界。因此,卢梭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体验,而不是概念。

卢梭的这个观点,你可能会认同,也可能有点怀疑。很多家长都盼着孩子早点开口说话,然后赶紧教他们识字。孩子认字越早,就说明他越聪明,最好是在五岁以前就把《唐诗三百首》都背下来,这才算是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卢梭认为,这样的教育方法就本末倒置了。与其教给孩子一个概念,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如让他在大自然里直接感受美和丑的事物。你可以带他到乡间走走,看看美好的阳光和田园,把这种对美的感受,通过感官,牢牢地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这比让他学会一个空洞的概念要有价值得多。假如一个孩子学过很多概念,但却缺乏现实的体验,那他就只是记住了一大堆用文字组成的空壳。在这样的教育中,他的感官也会逐渐麻木。最终,他就只能对着那些被别人形容为“美”或“丑”的事物,机械地说出“美”或“丑”这样的词汇。他可以正确地使用语言,但并不真的理解自己在说什么。

我觉得卢梭的这套说法还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想一想的。语言方面的教育倒不一定真像他说的这么不重要。但是,对现实世界的体验的确是我们理解概念的必要支撑。你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往往是在获得了某些全新的体验之后,才突然理解了曾经读到的某个词、某句话、某本书的意思。织布工人知道什么是“丝丝入扣”,掌勺师傅知道什么是“烈火烹油”。而当人们用空洞的概念去讨论从未体验过的事物,往往就很难得出可靠的结论了。

除了告诉我们不必太早让孩子识字,卢梭还建议我们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在卢梭那个时代,很多父母为了防止孩子磕碰受伤,给他们裹上厚重的襁褓。孩子在里面倒是很安全,只是他们的手脚都被束缚得动弹不得。卢梭不赞成这种做法。他给爱弥儿穿宽松的衣服,让他的四肢可以自由地活动。爱弥儿学走路的时候,卢梭也不担心他摔倒受伤。在他看来,疼痛也是一种必要的体验。爱弥儿需要用触觉去感受这个世界的软硬和冷热,这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反对道德说教

在爱弥儿的道德教育方面,卢梭也坚持“体验优先于概念”的原则。他相信孩子生下来就有基本的良知,可是他对大人口中的“善良”“邪恶”这些概念,是无法理解的。有时候,孩子也没办法分辨一些具体行为的对错。比如,给一个婴儿的手里塞一只小鸟,他可能会像抓握其他东西那样握紧拳头,把小鸟弄伤。这时候,大人会觉得孩子的做法很残酷,可是卢梭相信孩子并没有恶意,他只是在像探索其他的事物那样,用触觉感知手里的东西,并不会意识到他伤害了一个生命。这时候,教训孩子是毫无意义的。即便孩子被父母的责骂吓住了,停止了他的行为,他也不会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只有等他再长大一点,认识到小鸟和他自己一样,也是一个生命,他天性里的同情心才会发挥作用,让他知道伤害小鸟的行为是恶意的。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对道德的认识。在他这里,道德是知识和同情心的结合。当孩子的理性随着年龄和教育发展起来,对世界的认识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他与生俱来的同情心也逐渐趋于完善,他也就拥有了清晰地分辨善恶的能力。这个过程和学习知识一样,也需要在体验中完成。因此,卢梭反对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他在书里模拟了一个老师对孩子进行说教时发生的对话:

老师:那件事情不应该做。

孩子:为什么?

老师:因为那样做不对。

孩子:哪里不对了?

老师:你那样做,别人会反对的。

孩子:我做了别人反对的事情就代表不好吗?

老师:你不按别人说的做,就会受到别人的惩罚。

孩子:我可以暗地里做。

老师:别人也会暗地里关注你。

孩子:我在暗地里做。

老师:别人会询问你。

孩子:我骗他。

老师:骗人是不应该的。

孩子:为什么不应该?

老师:因为撒谎不好。

……

你听,这个对话好像会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这些话听起来可能还有点耳熟。这样的对话通常是怎么结束的呢?通常是大人不耐烦了,告诉孩子,这么做就是不对,没有为什么。可是这句话,就有点耍赖皮了。卢梭想告诉我们的是,单纯用语言讨论道德问题,只会构建出概念的迷宫。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有时候,强硬的道德说教也能教出一些听话的孩子。表面上你问他什么,他好像都懂了。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体验,他并不明白父母口中的“对”与“错”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他这里,道德被简化成了一条无聊的规矩,这就是“听大人的话”。这可不符合卢梭想要培养出的自由的人格。卢梭认为,只懂道理的孩子在精神上过早地衰老了。他们还没来得及体验什么,就已经被人类社会的条条框框限制住了。

私有产权教育

爱弥儿可不是这样一个苍老的孩子。在卢梭的教导下,他充分地使用感官来认识这个世界。他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虽然还不了解太多复杂的规矩,但懂得不去伤害他人,对动物也有同情心。这时候的爱弥儿已经自然地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他的话不多,也不会什么夸张的形容词。但他的表达很清晰,也很真挚。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弥儿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卢梭明白,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个不可扭转的事实。爱弥儿早晚要独立地生活在社会当中,他需要了解社会运转的基本规则。比如,他需要懂得尊重别人的私有财产。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卢梭其实非常反感“私有财产”这个概念。当他的那篇《论科学与艺术》的论文在第戎学院的比赛中获奖后,卢梭又写了一篇论文去参加下一届的比赛,标题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呢?在卢梭看来,就是罪恶的私有制。他在论文里是这么写的:

谁第一个将土地圈起来,胆敢说“这是我的”,并且能够找到一些十分天真的人相信他,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奠基者。假如这时有人拔掉木桩,填平沟壑,并且向他的同类大声呼吁:“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如果你们忘记果实为大家所有,而土地不属于任何人,你们就全完了!”那么,人类可以避免多少罪恶、战争、谋杀、苦难和暴行啊!

你听得出来,至少在理论上,卢梭对私有制深恶痛绝。但在教育爱弥儿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妥协。问题是,“私有制”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爱弥儿还小,怎么才能让他明白呢?卢梭想到了一个奇妙的点子。他要让爱弥儿亲身体验一次触犯私有制的感受。

卢梭把爱弥儿领到一个园子里,让他自己动手种蚕豆。爱弥儿很喜欢这项劳动。他每天给蚕豆浇水,期盼着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直到有一天,他发现有人把他种下的蚕豆全都铲掉了。爱弥儿非常委屈,他带着卢梭去找那个人理论,没想到人家比他们还要愤怒。原来,爱弥儿种蚕豆的那块土地是归这个人所有的。田主本来在那里种了瓜,但瓜秧已经被爱弥儿在种的蚕豆的时候毁掉了。爱弥儿这才明白,只有田主才有权处置田地里的作物。这一切当然都是卢梭计划好的。经过一番商讨,爱弥儿和田主达成了一项协议:田主送给爱弥儿一小块土地,而爱弥儿要把田里一半的收成交给田主,作为回报。经过这一番风波,爱弥儿不仅领会了“私有制”的概念,还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地产交易。这样的经验在同龄的孩子里可是很罕见的。

像农民一样劳动,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除了私有制这个例子,在教给爱弥儿其他知识的过程中,卢梭也都专门设置了场景,让爱弥儿在体验中学习。他和爱弥儿一起画地图,让爱弥儿明白了什么是子午线;他们在集市上识破了一个魔术师变的戏法,让爱弥儿了解了磁铁的性质;他故意在爱弥儿眼前扔下一块石头,让他思考重力的来源是什么;他带着爱弥儿走进森林,假装迷了路,让爱弥儿运用天文学的知识找到方向;他们还用化学实验鉴别不同品质的酒,自己动手制造各种实验器具。

这时候的爱弥儿已经13岁了。他的逻辑思维迅捷而敏锐,动手能力极强。他在实践中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还掌握了在田间劳作的各种技能。有趣的是,直到这个时候,卢梭还不让爱弥儿读什么书。他唯一允许爱弥儿读的书是《鲁滨孙漂流记》。因为在这本书里,爱弥儿可以学到各种荒岛求生的技能。作为一个以写作成名的人,卢梭说过一句很不符合他身份的话,他说,他憎恨书本,孩子真正应该阅读的只有大自然这本包罗万象的大书。这些说法的背后,当然也是他崇尚体验,反对概念的教育理念。

卢梭的教育也塑造了爱弥儿的世界观。他尊敬手工匠人远超过尊敬富有的商人。他对在室内久坐的工作毫无兴趣,因为在他看来,那样的工作都是有害身心的。卢梭用一句话来概括少年爱弥儿的生活:他像农民一样劳动,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好,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卢梭如何让爱弥儿在体验中学习各种知识,并且养成基本的道德观念。爱弥儿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在下一讲,我们来谈谈卢梭对爱弥儿的情感教育,以及他在女性教育方面的主张。

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