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国家的财富如何增长?
国家的财富如何增长?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国富论〉》。
在上一讲,我给你介绍了《国富论》全书立论的原点,也就是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认识。在他看来,价值并不存在于贵金属制成的货币当中,商品中凝聚的劳动才是价值的尺度。
既然真正有价值的是劳动,那一个国家的财富自然应该用劳动的产出来衡量。照这样讲,国家要想富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高生产力。
生产力要怎么提高呢?
分工提高生产力
亚当·斯密提出,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分工。
这个观点,咱们今天的人听了,可能觉得很寻常。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大规模分工协作的时代。就连小孩子都要趁早考虑上大学要学什么专业,以便在全社会的大分工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可是在亚当·斯密的时代,清楚地指出分工在生产活动中的意义,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的。《国富论》出版的日期是1776年3月9日,巧的是,就在前一天,詹姆斯·瓦特改良的第一批蒸汽机刚刚投入生产。也就是说,在亚当·斯密构思和撰写《国富论》的十几年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幕才刚刚拉开了一道缝隙,工业化带来的大规模协作的生产模式还隐藏在未来的阴影里。
有意思的是,亚当·斯密和詹姆斯·瓦特同是格拉斯哥大学的校友,两个人的关系还不错。瓦特在大学的第一份差事还是亚当·斯密帮他安排的。可是在长达950页的《国富论》手稿里,亚当·斯密却仅在一处提到了蒸汽机。他大概也没有预见到,自己提携过的年轻人瓦特将会在人类的技术文明史上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其实这也不奇怪,当瓦特的蒸汽机生意终于步入正轨的时候,亚当·斯密已经过世四年了。如果说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那《国富论》就诞生于黎明前的残夜。亚当·斯密没能见证分工在后来的工业化生产中被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
那亚当·斯密又是怎么认识到分工的意义的呢?这很可能跟他从小成长的环境有关。亚当·斯密出生的地方是苏格兰的柯科迪港。这座港口城镇的规模不大,贸易却相当活跃。亚当·斯密在港口的叫卖声中度过了他的童年。这段经历很可能启发了他关于商业的种种思考。在柯科迪港附近有一家制造大头针的工厂。亚当·斯密显然对这里进行过细致的调查,因为他在《国富论》的开篇以及几次重要场合的演讲中,都提到了这家工厂。
说是“工厂”,这里其实也没什么像样的机械设备,厂里的工人也只有10个。但是他们的生产效率却让亚当·斯密非常惊讶。亚当·斯密说,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说,制造一枚大头针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今天去上班,到了公司,领导派给你的任务是亲手制造一枚大头针,那你很可能在下班前是做不出来的。
怎么才能把这件很难的事情变简单呢?答案是“分工”。
根据亚当·斯密的调查,制造一枚大头针,要先把铁丝拉细,再用锤子锤直,把铁丝切割成针的长度,再把针尖削尖,用白粉把针打磨光亮,在针的另一端装上圆头,最后再用纸把针包装好。这中间总共有18道工序。
在一家10个人的工厂里,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人每人负责两三道工序。哪怕他们的设备很简陋,只要努力干,一天也能生产出12磅重的大头针,而一磅大头针就有4000多枚。也就是说,10个工人一天的产量超过了48000枚大头针,平均每个人生产了4800枚。这项原本由一个人一天都完不成一枚产量的任务,经过了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效率就神奇地提高了不只4800倍。
分工为什么能提高生产效率呢?亚当·斯密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分工可以让人们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极其熟练。
一个人每天连续几个小时,一门心思地处理同一道工序,那他很快就会找到最快捷,最省力的方法。我们今天在很多短视频里就能看到熟练工人的手艺有多惊人。
其次,分工还能帮我们省下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中间消耗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这种情况,亚当·斯密的描述非常形象,我想直接给你念一段原文:“一个人在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总会要闲荡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而且当他开始一件新的工作时,他也很难一下子就全神贯注。照他们的讲法,心安不下来,总有那么几分钟他要漫无目的地东摆弄西摆弄一下。”你听这种说法,是不是很熟悉呢?当你在处理所谓的“多线程任务”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扰呢?亚当·斯密认为,切换任务几乎必然会造成工作效率的损耗。在当时苏格兰的乡下,像工厂里这样专业化的分工还没有形成,一个做工的人每天差不多要在20种任务间来回切换。亚当·斯密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甚至会助长懒散的性格,让人们无法适应高强度的专业劳动。而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分工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亚当·斯密还提到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的第三点原因,这就是分工会带来技术上的革新。他发现,很多机器上的精巧的设计都是由一线的工人发明出来的。
亚当·斯密在书里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最初版本的蒸汽机上,都得雇用一个工人,随着活塞的上下运动,工人要不断地打开和关闭锅炉与汽缸之间的通道。这个活儿听上去就很烦琐,很累人。在这些工人里有一个孩子,特别贪玩,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蒸汽机的两个部件之间拴上一根绳子,通道里的阀门就能随着活塞的运动自动开关了。这个孩子琢磨机械的原理,就是为了逃避无聊的工作。但他的这个设计真的很巧妙,在后续版本的蒸汽机上就被保留了下来。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瓦特讲给亚当·斯密的。总之,一线的工人最熟悉自己负责的工序,又最想要节省自己的体力,他们能推动技术的进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交易起源于分工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分工如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亚当·斯密看来,分工在历史上还发挥了一项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分工,一切交易才得以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回到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例子。猎人用他打来的鹿交换手艺人烧制的陶罐,这样的交易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猎人擅长打猎,而手艺人擅长烧陶。因为他们各有所长,换句话说,因为他们拥有各自的分工,他们用于生产自己专业的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才会比较少,而生产对方专业的产品所要花费的劳动则比较多。
在上一讲咱们已经说明,正是这种劳动量上的差异,构成了人们做交易的基本动机。现在我们做一种新的假设,假如你是一个擅长烧陶的手艺人,与此同时,你也是一个很好的猎人,你打一只鹿跟烧一只陶罐,付出的劳动一样多,甚至,打一只鹿对你来说还要更容易一些,那当我提出要用一头鹿来交换你的陶罐时,这笔交易对你来说就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不划算的。这样一来,交易也就不会发生了。
亚当·斯密认为,正是因为在原始社会里出现了初步的分工,交易才得以发生。人们因为擅长生产各种东西,在产出了足够自己使用的部分之后还有剩余,这些剩余的部分就可以拿去交易。在任何一场公平、理性的交易当中,交易的双方都只是用自己付出较少劳动就能获得的东西,去换取需要付出较多劳动才能获得的东西。也就是说,交易在正常的情况下,总是对交易的双方都有利。
这样一来,分工和交易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一个擅长生产陶罐的手艺人,用自己多生产出来的陶罐换到了各种食物和用具,这些通过交易得来的东西激励他生产更多、更好的陶罐,用于交易。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者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用于交易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交易也就变得越来越繁荣了。
市场保障分工
当然,你肯定也发现了,在交易和分工组成的这个良性循环里,两个因素是彼此成就的。一方面,分工的出现导致了交易的发生,并且让交易变得更繁荣;而另一方面,繁荣的交易也让分工朝着更全面、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良好的市场是分工的保障。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人从事的行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他对别人的依赖也就越强。一方面,他需要一个较大的市场,保证自己的产品总是能够找到买家;而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可以支配的劳动量都用在了他的专业上,他也就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别人生产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来满足生活所需。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只有在人口众多、需求多元、贸易繁荣的大城市里,他们的生活才能够维系。而越是在商业不发达的地方,人们就越需要掌握全面的基本技能,以便自给自足。
亚当·斯密发现,在苏格兰高地上有一些偏僻的小村子,两户人家之间的距离少说也有8到10里。在这种地方,“每一个农夫都必须既是自己家里的屠夫、面包师,又是自己家里的酿酒师。”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专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来服务他们。
而到了人口比较稠密的乡村里,就出现了专门的木工和铁匠。不过这些人的分工也谈不上有多精细。一个木匠必须掌握从打造家具到雕刻木雕,再到制造车轮在内的所有手艺。铁匠的情况也差不多。
可是就像咱们在前面提到的,在亚当·斯密的老家柯科迪这样繁荣的商港,一个人只需要从事像制造大头针这样一门非常狭窄的行当,甚至只需要掌握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两三道工序,挣来的钱就够他养家糊口了。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随着市场变得更大、更有效,分工也变得更丰富、更精细。
好,到这里,我们有了一根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在明确了劳动产出是衡量国家财富的标准以后,亚当·斯密指出,国家的富强取决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分工,而良好的市场可以给从事专业化工作的人提供保障。下一讲,我们沿着这根逻辑链条继续向前,看看在亚当·斯密眼里,良好的市场应该如何形成。
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