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1 导论:像打磨石斧那样做调研

导论:像打磨石斧那样做调研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来到《给公职人员的调查研究指南》。

听了这个标题,你可能也感觉到了,这门课程的形式是比较特别的。正如你所见,我们把目标用户“公职人员”醒目地写在了课程的标题里,课程的内容也是围绕一个专门的主题展开的,讲的是调查研究的方法。

课程研发的初衷

为什么要研发这么一门课程呢?因为得到同学里有不少公职人员朋友告诉我,开展调查研究是他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下,公职人员朋友们投身调研工作,扎根基层,采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怎么设计问卷,才能采集到有效的数据呢?在座谈会上,怎么才能听到与会者的心声呢?走进基层做调查,应该和哪些人对话?怎么对话?……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实践中实在是层出不穷。假如调查者没能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就可能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调查的结果也可能受到干扰。既然调查研究是正确的决策和贯彻落实的基础,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当然就很有必要了。

公职人员朋友们都想要出色地完成调研任务,针对大家的这个需求,我们想从技巧上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这就是我们研发这门课程的初衷。这门课程的设计思路也很明确,它不是一门社会学的导论,而是一套实操指南。我会给你介绍调查研究中最常用到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带你熟悉调查的流程和要点,帮你建立关于调查研究的科学认识。

课程内容

我怎么才能做到这件事呢?当然还是用我们「得到听书」的看家本领,也就是对经典好书的解读。为了研发这门课程,我和我的同事们翻阅了大量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书籍,其中有两本讲授方法论的著作对我们的帮助最大,分别是廉思教授的《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和潘绥铭教授的《论方法》。廉思教授和潘绥铭教授都是国内一线的社会学家,他们的这两本书,前一本更注重实践应用,后一本更聚焦学理辨析,各有所长。除了方法论类的书籍,我们还参考了中外历史上几部经典的调查研究名著,比如,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美国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的《街角社会》、罗伯特·帕特南的《独自打保龄》,这些经典的文本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当然,作为一项「得到听书」研发的知识产品,这门课程属于听书会员的增值服务。只要你是我们的听书会员,这门课程你就可以免费收听。

基于这些经典的书籍,我会为你介绍调查研究中最常用到的四种方法,分别是问卷法、座谈会、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这四种方法各有各的适用场景,对研究人员的时间、精力和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问卷法适用于定量研究,工作的重心主要在问卷的设计上;座谈会和深度访谈适用于定性研究,除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调查者还要掌握访谈的技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问卷调查更多;田野调查是这四种方法中难度最高的一种,要求调查者掌握综合的调查技能,投入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但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往往也最有深度。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为你一一介绍这四种方法的操作要点,帮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调研工作中事半功倍。最后,我还给你梳理了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希望能帮你交出一份满意的最终成果。

调查研究的基本心法

当然,在这里我也必须提醒你,调查研究可不是一项听一听就能掌握的技能。这是一种复杂的实践工作。调查者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还得有能力和陌生人接触、建立关系、提出恰当的问题、提炼有效的信息,并且应对现实中的种种突发状况。这些任务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以我们这门课程的体量,很难涵盖这所有的方面。不过,你也不必因此就对调查研究望而生畏。接下来,我想和你分享一条调查研究的基本心法。只要你在工作中比照着这条心法来行动,就能避免很多常见的错误。

这条心法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我曾经在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学习社会与文化人类学。这个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我记得在讲解调查方法的第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支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打磨得很漂亮,剖面光滑,边缘锋利。老师问我们,当年打造这支石斧的祖先,是脑子里先有了这张图片,再找到一块石头,打磨成这个样子的吗?不少同学都举了手。老师说,不对,他敢断定,祖先的头脑里,最初并没有这支石斧成型的样子。他只是找来一块石头,一边打磨,一边在头脑里对手中的半成品作出评价。直到石斧打造好的那一刻,他头脑里关于石斧的想象才最终定型。

老师讲这件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真正想说的是,调查者进行一项调查研究,其实也很像是打造一支石斧。在进入调查现场前,我们对调查的结果可能已经有了预期,但现实的复杂性一定会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不能把头脑里的成见强行框定在现实上,只想着搜集资料来佐证现成的观点。这样做,只会得到一个扭曲的结果。但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头脑空空地走进调查现场,期待现实会告诉我们一切。因为这么做就好比漫无目的地打磨石块,最终你得到的东西,一定不是一支漂亮的石斧,而是毫无用处的碎片。一项有效的调查研究,是在预期和现实之间不断的磨合中形成的,也是在调查者和调查对象之间不断往复的对话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就像石斧不断地被打磨,关于石斧的想象也不断地被修正,最终二者交汇在一起。

明白了打造石斧的道理,你就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调查者和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了。调查对象可不是像科学研究的样品那样,全然被动地待在调查现场,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去理解。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有主动性的有血有肉的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我们和他们的思想互相碰撞,彼此塑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调查对象是和我们一起生产知识的合作伙伴。只要你在工作中牢牢记住这一点,你就会用真正的平等、尊重的态度和调查现场的每个人相处,而这,就是调查研究中理想的社交关系的起点。

好,理解了这条基本的心法,我想你已经准备好,学习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了。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先分析每一种调查方法的适用场景,再给你讲解每种方法具体的操作流程。另外,我还在必要的地方给你补充了相关的书单,上面的书籍在「得到听书」都有解读,方便你延伸学习。

接下来这一讲,我们就正式进入课程的内容。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