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导读:一场超越现实的思想实验

导读:一场超越现实的思想实验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来到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爱弥儿〉》。

这是咱们听书精品课“读懂经典”系列的第二门。上一门课咱们读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国富论》一样,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也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经典。《国富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而《爱弥儿》则对现代人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可以说,这两本书都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文明世界的基石。提起《国富论》,你会想到“看不见的手”和“自由市场理论”。那《爱弥儿》呢?今天有不少教育学者主张,教育要遵从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不要死磕书本,而要在场景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动手动脑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这些理念,你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呢?如果追溯起来,你都可以在《爱弥儿》这本书里找到它们的源头。

一场思想实验

《爱弥儿》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一般的说法是,这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也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小说。教育小说,也叫“成长小说”,是一个专门的小说类别,通常讲的是一位主人公从幼年到长大成人的经历。作者会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投射到主人公身上,用故事来呈现一个理想人格的养成过程,当然,有时候也会呈现养成失败的过程。这类小说里有不少著名的作品: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徒岁月》、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毛姆的《人性的枷锁》都是其中的经典。这几本书出版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而《爱弥儿》出版的时间是1762年,比它们都要早。

可能是因为早,在写作风格上,《爱弥儿》在教育小说里也显得不太典型。从可读性上讲,假如你期待的是读小说那样畅快的体验,那我还是建议你去读前面的这几本。卢梭在《爱弥儿》里并不追求精彩的情节和文学性。往往在几十页长的观点陈述里,你只能找出三五页有情节的内容,这些情节也完全服务于说理的目的。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我觉得倒不如用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个概念,说它是一场“思想实验”。

所谓的“思想实验”是一种在想象中进行的实验。实验者首先要设定一系列的条件,然后按照逻辑,一步一步地推想接下来情况会怎么发展。卢梭在《爱弥儿》里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

为了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卢梭虚构了一对师生,其中的老师就是卢梭自己,或者说,是卢梭的一个理想化的人格。卢梭假定书中的自己具备成为一个老师所需要的全部才能,以及需要教给一个学生的全部知识。除此之外,虽然《爱弥儿》写完的时候,卢梭已经五十岁了,他却假定书里的自己还很年轻。这是为了保证在他和年幼的学生之间没有年龄造成的隔阂,两个人可以建立起真正坚固的友谊。

接下来,卢梭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理想的学生,爱弥儿。爱弥儿是一个男孩子,身体健康,智力上属于常人的水平。设定到这里还算正常,毕竟,一套成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来培养罕见的天才的。卢梭希望,他的理论具有普遍性,能够把天资平平的孩子也培养成才。可是接下来,卢梭的设定就有点古怪了。首先,他让爱弥儿出生在一个显贵之家。这倒不是卢梭看不起穷人,只是在他看来,穷人从小就不得不面对来自生活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已经足够让他们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了。而和穷人比起来,富人无所事事,胡思乱想的时候更多。因此,他们比穷人更需要受到人为的教育。

接下来的这条设定就更奇怪了,卢梭让爱弥儿一生下来就成了孤儿。为什么非得这样呢?这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在卢梭的这场思想实验里,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就是爱弥儿必须服从的人只有卢梭一人,所有原本属于爱弥儿父母亲的责任和权利也全部由卢梭来承担。在教育爱弥儿这件事上,卢梭不允许其他任何人插手。卢梭一生只教爱弥儿这一个学生,而爱弥儿一生也只有卢梭这一位老师。你听到这儿可能会想,卢梭这么设定是不是有点霸道呢?自己想过把当老师的瘾,怎么把人家父母都写没了?请别忘了,这是一场思想实验。卢梭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他需要探究,用他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地教导一个学生,将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格。

出于同样的原因,卢梭还规定,除非师生二人自己乐意,否则世上没有人可以将他们分开。卢梭不是爱弥儿一门课程、一段时间内的老师,而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导师,将会陪伴他从出生到成人、成家的全部时间。把卢梭和爱弥儿绑定在一起的也不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而是他们彼此间真挚的情谊。在卢梭看来,师生之间不应该只是一种冷冰冰的管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只有当这两个人在精神上深深地彼此依赖,把学生的成长当作他们共同的使命,真正的教育才能得以发生。

思想实验可靠吗?

好,到这里,你已经了解了《爱弥儿》这本书基本的架构方式。现在,让我们稍微停一停,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点反思。用思想实验来推演出一套教育理论,这种写法,你可能觉得很新奇,很有趣。不过,它会带来什么问题吗?

在咱们得到站内,我看到过万维刚老师关于思想实验的一个说法,让我很警醒。万老师说,物理学家有时候会借助思想实验来思考一些问题。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最主要的理由并不是实验太难或者太贵,在现实中没法进行,而是专业的学者对实验的结果都有共同的想象。大家都确信,实验的结果一定是那样,用不着在现实里再验证一遍了。这样的思想实验才具备合理性。实际上,咱们中学时代做过的那些物理题,什么“定滑轮动滑轮”“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本质上都是思想实验。因为了解牛顿力学的人对这些实验的结果没有异议,这些题目才会有标准答案。

好,这是物理学的情况。那研究社会科学的人也能用思想实验来构建理论吗?作为物理学家,万老师的态度是,要谨慎。毕竟,一个人里包含了多少复杂的、难以预料的因素啊。你大概听说过那个很著名的伦理学的思想实验:一群孩子在铁道上玩,一列火车开过来,眼看就要撞上孩子们了。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扳道岔,让火车开到另一个方向上去。在那个方向上,有一个无辜的人,撞死他,就可以救一群孩子。你是扳还是不扳呢?万老师说,这种问题,你想想就得了。真要是在现实里发生了这种情况,你下不下得去手,没人知道。

现在我们再来想想《爱弥儿》。听完我刚才的介绍,你也能感受得到,卢梭的这场思想实验要求的条件是相当苛刻的。一位全能的教师,从一张白纸开始,对一位学生专注地进行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中间不允许受到任何干扰,这件事在现实中实在是太难实现了,只能在想象里推演一遍。可是,卢梭又怎么能确定,当他把他的教育方法应用在一个真实的孩子身上的时候,这个孩子会做何反应呢?卢梭不能确定。事实上,爱弥儿之所以能按照卢梭的设想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除了得益于卢梭的教育理念,多少也是因为卢梭在书里扮演了上帝的角色,替爱弥儿写好了他一生的剧本。甚至在书里充当爱弥儿人生导师的卢梭离开以后,作为书的作者,卢梭还给爱弥儿编排了接下来几十年的人生,让他遭受了一系列残酷的挫折,以此来表明,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成功的,让爱弥儿拥有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内核。可是,发生在爱弥儿身上的一切,真的能在一个现实中的人身上复现吗?我们不知道。我想,卢梭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倒不能因此责怪卢梭,他只是在用他的时代允许的方式,努力地论述他在教育问题上的一套主张。他做过家庭教师,深知教育工作的艰难,也清楚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局限,这才在书里虚构了一个理想化的自己。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早已过时。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教育学史上经典中的经典,是近二百多年来每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看到一位学者对《爱弥儿》的评论,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头到尾读一遍《爱弥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不会认同卢梭的大多数观点,但他们将深受刺激。卢梭正是在故意地刺激读者,说些让你感觉不舒服的话。但你会因此陷入思考,不敢轻易地把他的话抛在脑后。”

我想,《爱弥儿》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它未必是一套科学、完备的理论,让你拿来就能用。但它提出的主张充满了奇妙的创意和持久的生命力,对每一代教育工作者都是不可忽视的提醒。

课程设计

接下来,我为你简单介绍一下课程的设计:

《爱弥儿》原书共分为五卷,卢梭按照时间的顺序,设计了爱弥儿每一个年龄段的教育方法。第一卷针对零到两岁的婴儿;第二卷针对二到十二岁的儿童;第三卷针对十二到十五岁的少年;第四卷针对十五到二十岁的青年;最后一卷,卢梭特别讨论了女性的教育和青年人的爱情教育。在每一个年龄段,卢梭的教育方法各有侧重。而贯穿这些教育方法始终的还有一条主线,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全书的最后,卢梭还写了一篇附录,讲述了爱弥儿在接受完卢梭的全套教育以后度过了怎样的人生。附录的篇幅不长,但信息量非常大。

我的课程设计基本遵照原书的面貌。在第一讲,我想先和你聊聊卢梭,看看他的人生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接下来三讲,我们来梳理一遍卢梭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成家的整个教育过程。最后一讲,我们来看看爱弥儿此后几十年的人生,再回到书以外,聊聊这本书在当时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我是邓一丁,欢迎你和我一起读《爱弥儿》。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