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谈话》 闫霖解读
《高难度谈话》| 闫霖解读
关于作者
道格拉斯·斯通,美国知名的沟通专家,担任“哈佛谈判项目小组”的副主任。曾经深入参与1980年美国伊拉克人质冲突谈判,结束南非种族隔离谈判等。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沟通技巧的书籍,是哈佛大学谈判小组15年研究的成果。作者经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导致高难度谈话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应对一场高难度谈话。
核心内容
内容可以归纳成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造成高难度沟通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解释了导致出现高难度谈话的三种原因,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建议。第二个重点是解决高难度谈话的具体谈话流程,作者告诉我们遇到高难度谈话时,应该先谈什么,后谈什么。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高难度谈话》,本书一共大概30万字,我将用25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当你遇到有可能产生冲突的环境的时候,怎样才能化解冲突,还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种谈话,会让你感到非常紧张,你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措辞,否则就会产生冲突,而且还会破坏关系,这种谈话就是高难度谈话。比如说,面对蛮不讲理的客户,处理消费者的投诉,或者公司突然遇到了公关危机,需要平息人们的愤怒。在这些场景下,沟通就变得非常艰难,如果处理不好,后果就会很严重。在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应对呢?怎样才能既处理好关系,又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呢?本书就是在解答这些关键问题。
对于这些沟通上的难题,市面上已经有一些书籍,比如说《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等等,这些都是教人们怎样在冲突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每天听本书”栏目对这两本书都有解读。但《高难度谈话》这本书有个特点,就是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咨询,先后花了将近15年的时间。所以这本书对产生高难度谈话的原因,分析得更深入和全面。能让你从根本上认识到沟通难题到底难在哪里,以及怎样才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作者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谈话工具,在面对高难度谈话时,要怎样开始、怎样把控过程以及怎样收尾。
本书有三位作者,主要作者是道格拉斯·斯通,他是美国知名的沟通专家,还担任“哈佛谈判项目小组”的副主任。他还曾经深入参与1980年美国伊拉克人质冲突谈判,结束南非种族隔离谈判等。这本书是哈佛大学谈判小组15年研究的成果,一直是全球畅销书,而且是美国白宫1600名高层政治官员的必读教材,还是哈佛大学MBA沟通训练必读书目。
本书内容可以归纳成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造成高难度沟通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解释了导致出现高难度谈话的三种原因,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建议;第二个重点是解决高难度谈话的具体谈话流程,作者告诉我们遇到高难度谈话时,应该先谈什么,后谈什么。
说完了本书的基本概况后,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高难度谈话?
我们都知道,要想解决问题,就需要先找到问题的根源。表面上看,高难度谈话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原因。但是,作者经过了数百次的研究后,发现了所有高难度谈话都有几个共同特征,这些就是导致产生高难度谈话的根本原因。作者总结出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关于“发生了什么”,第二个原因是负面情绪,第三个原因是发生在人们心里的自我对话。咱们来一一解释一下。
先来说说产生高难度谈话的第一个原因,是谈话的双方都只关注“发生了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太关注事情本身了。在有些谈话中,人们如果太关注事情本身的话,这反而会让谈话变得困难重重。比如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了,双方都太在意谁对谁错,谁应该为此负责任,谁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在事情本身上太过于“较真”的话,就会引发一场高难度谈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关注事情本身呢?书中说因为人们会相信三种假设。首先,人们常常假设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于是就会摆事实、讲道理,拼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指责对方是错的,进入了一种争辩的怪圈。其次,人们有时候还会假设对方一定有不良的企图,会误会别人的动机,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恶意。最后,人们常常有一种受害者心理,会假设自己很无辜,所有的不幸都是由对方造成的。比如说,几个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最后失败了,赔了钱。本来大家想好好总结一下经验,但是聊着聊着,大家就开始互相指责,都说是别人的责任,没人愿意检讨自己,最后闹得不欢而散。所以,前面提到的这三种假设,是造成高难度谈话的原因之一。
既然这些前提假设是导致产生高难度谈话的一个原因,那么我们就需要针对这些假设,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了。如果你遇到了一场高难度谈话,你可以这样去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不要想去争论对错,而是要去了解他人是怎么想的,争论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想一想,你上次和别人争论或者是吵架的场景,你们通过争论,让问题解决了吗?而且在一些事情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双方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如果对方的看法,你并不能认同,你也不必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你最好是能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允许对方和你有不一样的看法。在心态上,能接纳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这不等于你一定要认同对方的看法。因为我们谈话的目的,是要去了解对方的看法,最后能解决问题,而不是要争论谁更正确。
除了这一点,你还需要察觉你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假定对方一定有不良目的,让你们之间的矛盾和对方的意图无关。换句话说,如果别人说了某句话,让你生气了,千万别认定对方是在故意气你,人很容易就把自己受到的影响,和对方的动机混为一谈。一定要把这些区分开。最后你要调整的心态是,要放弃指责,反思自己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指责别人,就好比是把别人告上了法庭,强行把别人放在了被告的位置,对方也只好为自己辩护了。而且当一个人只顾着指责别人的时候,就等于扮演了受害者角色,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把所有的责任都推脱给别人。但是很多事情都不止是单方面的责任。所以,遇到冲突,先别着急指责别人,看看有哪些过错是由自己引起的。刚才说的这些,是产生高难度谈话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关于负面情绪的。在高难度谈话中,人们很容易产生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这是因为人往往是非理性的,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人们在冷静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沟通,但是有的人在很生气的时候,就管不住嘴了,什么难听的话都往外说,平时明白的大道理,在这时候都不管用了。比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妻子的抱怨,其实是在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丈夫不用太在意妻子说了什么,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抱抱对方,哄哄对方。如果这个时候,丈夫太较真儿,不但对妻子的情绪视而不见,还非得跟对方争个输赢,那结果肯定得吵个天翻地覆啊。所以啊,遇到了高难度的谈话,必须要管理好情绪,不要被情绪掌控。
那应该怎样做呢?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了解自己的情绪脚印,也就是去认识你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都养成了自己的一套回应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比如说,现在想一想,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最容易消极?什么情况你最容易生气?有没有那么几个点,只要别人踩到了,自己就会立刻发飙呢?如果有,自己就要格外警惕了,最好能提前打好预防针。
每天听本书栏目还说过一本书《非暴力沟通》,那本书里也提到了两个很有效的管理情绪的办法,在这里也简单和你分享一下。一个是你可以改变你对事情的看法。因为人们的感受,是来自对事情的看法不同,看法转变了,就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这个技巧是来自于著名的情绪 ABC 理论, A 代表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外界的诱因, B 代表你的信念,也就是你的看法, C 代表产生的情绪反应,或者一种行为结果。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比如说你在坐地铁,有一个人总是拍你的肩膀,你第一反应是以为他不尊重你,所以你有些生气。后来你发现,原来他是在提醒你有个小偷在偷你的手机,这会你还会生他的气吗?没准儿你还会请人家吃顿饭,感谢人家呢。另外,还有一种技巧可以管理情绪,就是你还可以去讨论你的感受。人的情绪不能被压抑,只能被疏导。就像河水一样,需要流动,当一个人可以去描述自己的感受,就等于疏导了情绪。 无论谈话的双方,谁有了负面情绪,都应该先处理情绪,再讨论内容。
第三个原因是发生在自己心里的对话,也就是关于自己自我认知层面的对话。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关乎到一个人的面子、尊严和自我价值感。这些其实都和人的天性有关。有一本讲人际关系的经典书籍,是戴尔·卡耐基写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里讲了大概80条与人相处的技巧,归根结底,这些技巧都是根据人性的特点总结出来的。比如说不要批评别人、要真诚地赞美别人、要牢记他人的名字等等。之所以要这么做,都是为了满足人性的需要。比如说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爱、有归属感等等。所以为人处世的智慧,离不开对人性的洞察,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一定是一个了解人性的人。
同样,在心理学界中有一种类似的说法,说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意识。简单来说,自我意识是指一种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比如说“我是谁”“我是不是足够好”“我是不是值得被爱”等等。有时候我们会说某些人总是在刷存在感,这种有“存在感”的需要,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谁不希望别人能够认为自己很重要呢?谁不想成为那个更自信、更快乐、更成功、更好的自己呢?所以你一定会发现,有时候人们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往往就是想要别人能注意自己、能关心自己。
前面提到的这些,都和高难度谈话有关。比如说在一场高难度谈话过程中,人们会想,我的人格有没有被冒犯,我有没有失去尊严等等。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当别人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很少有人能坦然接受。虽然嘴上说是对事不对人,但人们还会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只要人们感到自己受到了冒犯,尊严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人格受到了侮辱。那问题可就严重了,那谈话就上升到维护自己形象的层面上了,于是沟通就变成了一场战争。如果有任何一方,抱着这种绝不妥协的架势,这话还能谈下去吗?所以啊,在进入一场高难度谈话之前,要为自我认知做好铺垫。这就需要我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这里给你介绍几个具体的方法:首先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和别人的看法混淆。比如说,有些人的观点被否定了,他自己会很生气。为什么会生气呢?因为他的内心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把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和否定了自己这个人联系在了一起。但是你发现没有,有一些具有大智慧的人,无论别人怎么侮辱他,他都能不动声色,继续谈笑风生。因为他们知道,那只是别人的看法而已,自己的价值,和别人的看法没有任何关系。其次,不要追求完美,允许自己犯错。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普通人,都会犯错,所以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如果别人指责自己,也是很正常的。最后,不要企图控制一切。有些人心中有一种掌控欲,每当别人不按照自己的标准回应他的时候,就恼羞成怒,于是想更进一步地控制对方。或者有一些人很喜欢讨好别人,其实这背后也是因为一种掌控欲,只不过是想通过讨好的方式来掌控别人罢了。我们并不能控制一切,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喜好。我们能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
以上这三个原因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个重点,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高难度谈话?首先是人们的固有思维模式,相信一些假设,会假设自己是对的,错的在于对方。还会误解对方的动机,假设对方有不良的意图。还会假设自己是受害者,所有的责任都是对方造成的。相信了这些假设,就产生第一种“发生了什么”的谈话模式。其次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影响谈话的关键因素。最后,是关于内心深层次的自我意识,人们会在心里展开自我对话,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很没面子,那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去展开激烈的争吵,谈话就变成了一个战场。根据这些原因,你可以在谈话之前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比如说你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清单,来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些模式中去。
现在你知道了产生高难度谈话的原因,也意识到了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你遇到了一场高难度谈话,要具体怎么做呢?书里也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谈话工具,也就是明确告诉你,高难度谈话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要展开一场高难度谈话,有以下几个步骤。分别是:谈话之前先明确你的目的,然后从中立的角度开始谈话,要用心聆听对方,还要清楚有力地表达自己、引导话题方向,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咱们一个一个地说。
第一步,你需要找到一个明确的谈话目的,否则就会聊着聊着偏离了方向。在开始之前,先问问自己:“我和对方谈话的目的是什么?”“我究竟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但不要带着错误的目的去沟通,最常见的错误目的是想要去改变别人。比如说,要别人能听从我的意见,要别人按我说的去做等等。这些愿望本身都没有错,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只能去尽量影响别人,却无法改变别人。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目的,就是为了一时的痛快,去发泄情绪,和对方大吵一架。这两种目的都不是有效的目的,那什么是有效的目的呢?应该是为了让彼此互相了解,交换各自的意见,分享各自的真实想法。
第二步,从中立的角度开始谈话。一场有效的沟通,最好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上,并且邀请对方一起来探讨问题。这样能让对方产生一种安全感。对方才能和你敞开心扉,才敢说真话。这就需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不但不会被指责,而且即使自己不回答你的提问,也是可以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室友老王,经常把脏盘子堆积在水池子里不洗,你不但感到很烦恼,而且还不得不自己去洗。有一天你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于是你打算和他谈谈。你要怎么开始呢?如果站在中立的角度,你可以这样说:“老王啊,我知道咱们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所以咱们俩可能对于洗盘子和什么时候洗有不一样的看法,我想,我们能不能就此谈一谈呢?我希望把我自己的想法告诉你,也很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样开始,对方和你好好谈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但是如果你上来就说:“你怎么总是不洗盘子呢!你能不能注意一下个人的习惯呢?”这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的开场白,无论你怎么说,都很容易引起争辩。因为老王也有自己不洗盘子的理由,也许你们对什么是干净的标准也不一样。没准老王也觉得你太洁癖,忍你很久了。所以啊,要以第三方,也就是一个中立者的角度去开场。
第三步,怀着好奇心去了解对方。在说完了开场白之后,双方就进入到互动过程中了。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是聆听和清晰地表达自己。在聆听的过程中,有三个非常关键的技巧,首先,用开放式的问题打开对方的话匣子。开放式问题就是能引出很长一段回答的问题。往往是以“为什么”、“什么”,或者“怎样”这样的方式去提问。比如说,你问别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这就是开放式问题。如果你这样问:“你对这件事有没有看法?”这是封闭式问题,对方就只能回答你“有”或者“没有”了。也就没法和你说很多,谈话也难以进行下去,而且还容易让人以为你在质问对方,你也就没法了解对方了。同时呢,还要去认同并且回应对方的情绪。我们在前面说过,负面情绪是造成高难度谈话的关键问题,所以在谈话过程中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还要能引导对方的情绪。
而认同和回应对方的情绪是最有效的办法。比如说对方很气愤地和你说:“你是我见过的最自私的人!”听到这样的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忽略对方说话的内容,直接去回应他的情绪。你可以这样回应:“听起来你很生气对吗?”帮助对方慢慢的平息下来,逐渐恢复理智。而认同情绪的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能让对方感到,你在努力理解他就可以了。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说话,一个点头就够了。还有一个技巧,重复你听到的关键词。你有没有发现,人们在吵架的时候,常常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说过的话。这是因为他们不确定对方是否在听,或者不确定别人听没听懂。所以,在聆听的时候,最好能阐述自己听到的话,重复一些你听到的关键词,这样可以让对方知道你确实是在听。
第四步,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是双向的,除了聆听对方,我们也需要让对方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所以就需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表达自己有三个关键技巧,首先要直截了当,不要绕弯子。中国人讲话很委婉,喜欢说一些弦外之音,但是在高难度谈话中,千万不要让对方猜你的潜台词,否则会弄巧成拙。其次是不要把你的看法和结论当成是真理,强加给别人,你可以用表达感受,或者转述别人的看法的方式,来表达你的看法。
比如说,你和朋友在探讨父母是否应该打孩子,如果你说:“不管如何,打孩子就是不对的!”这样说,就会引起辩论了,没准对方还以为你是在控诉他打孩子呢。其实你可以这样说:“我看到很多书上说过,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或者“我小的时候,就老被父母打,我非常的难过,到现在我都很难原谅我的父母。”你看,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还有一个技巧是不要夸大其词,少用那些很夸张的词。比如说:“你从来都不在乎我”、“你永远都不会鼓励我”“你每次都这么不认真”等等,这些“你从来”“你永远”“你每次”都太夸张了,而且还很模糊。如果别人这么说你,你是不是也想辩解一下?“我是每次都这样吗?”“我是从来都这样吗?”所以啊,别夸张,有事说事,别给人贴标签。
为了确保能有效的沟通,避免你一直在说A,但是对方却听成了B。你也可以邀请对方来阐述他听到的话。比如说,问问对方“为了不产生误会,你可以简单地重复一下,我表达的意思吗?”这样就能减少误解,也避免你翻来覆去地说车轱辘话。
最后一步,引导话题方向,直到解决问题。假如你已经掌握了前面所有的技巧,但对方就是不配合你,该怎么办呢?你还有最后一招,就是“再构造”的谈话技巧。使用这个技巧,无论对方是否配合你,你都能让话题重新步入正轨。
那什么是再构造呢?再构造就是把对方说过的话,“翻译”成能为你所用的话。具体来说,就是你引导对方调整他的心态,如果对方处在高难度谈话模式中,你就引导他进入相应的学习型姿态。比如对方说“我就是对的,我的判断绝不会错”。你不用和他争辩,你可以这样再构造:“听起来,你十分肯定你的看法,而我也想和你分享我对此的看法。”假如对方说“这都是你的错,都是你造成的!”你可以这样再构造“我知道,在这件事上,我的确有一定的责任,不过我想我们双方都有责任。与其追究到底是谁对谁错,还不如我们一起找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 我们没法用一两句话就能扭转局面,因为再构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你能不断地引导话题方向,不断的再构造,就能保证谈话不偏离正轨。
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来为你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说到了造成高难度谈话的底层逻辑,第一种是“发生了什么”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争论谁对谁错,谁应该为结果负责等等。因为人们相信三个假设,分别是假设自己是对的,假设对方有不良动机,假设自己是无辜的。第二个原因是负面情绪,人们的负面情绪是谈话的关键。第三个原因是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人们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面子、自我价值等等,和对方争辩。我们还说到了,要根据这些原因,来调整我们的心态。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分别是:要停止争论对错,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不要假设别人有恶意动机。放下指责,反省自己的责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控制。还有,要为自我意识做铺垫,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在第二部分,我们说到了一个实用工具,也就是解决高难度谈话的具体步骤。第一步要明确你的谈话目的,正确的目的是为了彼此了解,解决问题,而不是改变对方,更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痛快,发泄情绪。第二步,从一个中立的角度展开谈话,在开始就要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第三步,怀着好奇心去了解对方。具体技巧是用开放式问题,回应对方的情绪,重复你听到的关键词。第四步,表达自己。表达要明确和直接,不要让人猜你的潜台词,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可以用表达感受的方式,也可以用转述别人的观点来表达自己,但不要用夸张和模糊的词汇。最后一步,如果对方很不配合,那么就用“再构造”的技巧来引导话题方向,直到解决问题。
撰稿:闫霖脑图:摩西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