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的艺术》 杨霁琳解读
《谈判的艺术》| 杨霁琳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惠勒。他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塔夫茨大学跨校合作的“谈判研究计划”中谈判教学方案的共同总监,也是非营利性机构“共识达成研究所”的董事会联合主席,同时还是专门给MBA、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及政府官员教授谈判课程的资深教授。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指导你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如何与利益相关者达成一致的谈判类“行军地图”。传统的谈判理论都建立在谈判双方筹码、地位静止不变的基础上,本书首次提出动态谈判策略,并吸收了大量创造力、情绪、社会影响、人际沟通、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告诉你如何应对谈判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不但适用于商务谈判,而且在生活中的每一次诉求表达,都值得借鉴。
核心内容
一、谈判为什么是动态博弈;二、静态谈判技巧的误区;三、动态谈判的技巧。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谈判的艺术》,副标题是“如何在混乱与不确定性中达成一致”。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0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教你掌握动态博弈的三个谈判原则,让你在谈判中更加从容不迫。
说起谈判,有一个场景你一定不陌生,那就是砍价,每次在商场中和售货员讨价还价,都是一个小小的谈判过程,场景虽小,但双方也会轮番使用各种谈判技巧,比如说经常被用到的“掀桌策略”,就是掀翻谈判桌假装不买了,这是考验演技的策略。在你转身的十几秒里,售货员会判断你是否真的要放弃,还要判断你给出的报价到底值不值得继续交易,如果她叫住了你,那么恭喜你,你的演技不错,你会如愿低价买到心仪的商品,但是如果她看出了你的伪装,或者你的报价确实在她接受范围外,那你可就尴尬了,这个时候你要么重回谈判现场,完全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要么就不得不放弃你原本很想买的东西。
人是贪心的动物,以往我们认为,只要条件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就能达成谈判。但现实中,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个达成交易必须要符合的底线,但却没有一个最高的上限。比如你是卖家,你也许有一个最低的底线,就是这个商品要赚回的成本,但是不会有一个价格你觉得“够了,我不想再多赚了,这是我认为最高的价格了”。只要可能的话,你会希望价格越高越好,同样的,买家会希望越便宜越好。所以在谈判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对方给出的价格其实也可以接受,但总忍不住继续讲价,最后的结果要么是交易谈崩,要么就是以某一个价格成交之后,忍不住又后悔自己是不是还能再往前走一步?
同样的,在任何一个谈判中,什么时候该再往前一步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什么时候就该赶紧答应呢?这些问题,在《谈判的艺术》中都能找到答案。另外,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是它不仅仅适用于商业谈判中为自己争取利益,也适用于生活中与人相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零零的个体,我们的言行和需求都会影响他人,也会被他人影响。所以,掌握了谈判的艺术,无论是和家人还是朋友相处,都能让我们更容易关注到对方的需求以及我们关系的动态变化。在作者看来,谈判不是剑拔弩张的意志较量,而是双方你来我往的诉求表达。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惠勒,他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塔夫茨大学跨校合作的“谈判研究计划”中,担任谈判教学方案的共同总监,同时也是非营利性机构“共识达成研究所”的董事会联合主席。多年来,他是专门给 MBA 、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及政府官员教授谈判课程的资深教授。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生活中的谈判更多是一场动态博弈,而非静态博弈;第二个重点是,在动态谈判中,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目标,而要识别“等效交易”;第三个重点是,不要被线性的、单次的谈判技巧所误导,生活中很多谈判应该要学会配合对方。另外,还要随时判断是否还有谈判余地,如果风险太大,赶紧见好就收。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强调谈判是一场动态博弈。其实关于谈判技巧的书,机场书店里同类型的书能有一打,但在《谈判的艺术》这本书之前,大部分讲谈判策略的书,说的都是静态博弈。什么是静态博弈呢?静态博弈就是在出手之前,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会出什么,但是一出手就决定胜负的博弈,形象点说,就是石头剪刀布。也就是说,在以往的书中,教你的都是上谈判桌之前的技巧,比如怎么预估对方的底线、怎么为自己争取到最大利益等等。
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旦上了谈判桌,双方的一来一往都是动态博弈。对方在你提出报价之后,是可以随时改变预期和交易意向的,所以在动态谈判的过程中,双方的筹码、态度、地位关系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你的每一个言行,甚至是每一个手势,都可能改变初始条件,可能让稳操胜券的谈判谈崩,也可能出乎意料地获得客户认可。就比如说砍价,以往的谈判技巧类书籍会告诉你,要拦腰砍,要使用锚定原则先报价,要用掀桌策略,但却没法告诉你,如果对方不接你的招,这个时候该怎么办?这本书的作者说,博物馆再完美的鸟类标本,也没有办法展示小鸟在微风中如何俯冲和翱翔,再好的静态模型,都没有办法涵盖真实世界中谈判的复杂性。
所以在谈判过后,很多人会非常懊恼,他们希望谈判能随时暂停,好让他有时间想一想对方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权衡一下接下来该说什么,最好能再添加一个回放功能,但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你必须得即兴发挥。作者说,随机应变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特殊心态:就是对你当前处境的明确认识,加上你应对事情的积极信念。一个好的谈判者不能只是积极倾听,而是要高度关注,动用你所有的感官去领会对方的意图,留意他的面部表情、说话口吻以及姿态等等。
作者提到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往往你内心的声音最能干扰你的关注点。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日常社交中,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内心也在说话?“嗯,他说完之后就该我了,我应该说些什么呢?他刚才说他叫什么名字来着?”
你看,很多人都抱怨自己的思维不够敏捷,但其实正是因为你太关注自己要发表的内容,反而让你很难捕捉到对方给你的、可以即兴发挥的机会。所以作者强调,动态谈判,一定要努力去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包括停止你的内心对话,尤其在对方提出了一项复杂的提议之后,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卡在某一个点上,这会让你忽略掉后面所有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中很有可能就有双方能达成一致的基础。
明确了谈判是一场动态博弈这个前提之后,我们接着来看看在动态谈判中,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目标,而要学会识别“等效交易”。什么是等效交易呢?就是和你预期的基准交易相比,一些方面不如基准交易,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更好、总体上和原来价值差不多的交易。比如你要吃一个汉堡和一包薯条才能吃饱,但现在买不到薯条了,换成鸡腿你也能吃饱,甚至能吃得更好,那薯条和鸡腿就是等效交易。
这点和我们以往学到的谈判技巧都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谈判课程都会强调,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底线,以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但是作者说,谈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每一个动作都表达了一个信息,如果你太执着于上桌之前的目标,就会忽视在谈判桌上不断变化的信息,这样反而会错失很多其他同等或者更好的交易机会。
作者就举了一个例子,1982年1月13日,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在华盛顿起飞后不久就出了故障,在波多马克河坠毁,机上人员全部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天气恶劣导致飞机延误,飞机排了好长时间队好不容易才上了跑道,尽管飞机已经结冰,但机长却坚持起飞。在飞机最后时刻的录音中可以听到,副驾驶一直在提醒机长要返回除冰,但就因为飞机已经延误,机长一心想早点出发,拒绝所有和他预期不一致的信息,副驾驶也没有强硬地坚持,最终酿成了巨大的悲剧。
这就是因为太过执着于自己的目标,而导致的可怕后果。但也许你会想,要是我们不紧盯着自己的目标,在谈判中会不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呢?作者说,不要紧盯着目标,不是没有目标。明白自己的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越是能具体地界定自己的预期,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就越能留意到哪些信息是和预期一样的,哪些是和预期相矛盾的。预期思维有助于我们关注正确的方向,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那“不要紧盯着目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由哈佛商学院的几位教授合著的《谈判力》这本书里,曾经介绍了一个谈判原则,就是寻找最佳替代方案,这个原则被很多谈判类书籍和课程都奉为经典,但是我们今天给你介绍的这本《谈判的艺术》,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做了更多的改进。
作者认为,最佳替代方案在理论上讲很清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很麻烦,因为在谈判过程中,按照最佳替代方案原则,只要对方的提议比你备选的最佳替代方案好一点点,你就应该接受它。但现实中,其实有更多的方案可能更加划算。而且,如果你在谈判时没有明显的备选方案时,那这个原则也就没什么用了。比如一个毕业生要找工作,他的最佳替代方案就是在其他地方找到的工作。但他能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好的工作完全是未知的,如果他没有同时拿到很多 offer ,那这个备选方案就没什么意义。
所以作者在最佳替代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谈判时我们要学会识别等效交易。作者举了个例子,有一家顶级公司希望凯伦去他们公司上班,但凯伦对现在的工作也很满意,她应该如何和新公司谈判呢?如果按照最佳替代方案原则,只要新公司提供的条件,比她原来工作好那么一点点,凯伦就应该接受新公司。但是凯伦担心换工作会有风险,于是她想,对方提出什么样的条件会让她无法拒绝呢?经过她的分析决定,把10万美元薪酬和标准的员工福利作为交易基准。
如果是一般的谈判课程,事情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是《谈判的艺术》更加强调谈判的动态持续过程,强调和对方一来一往的过招,比如对方不愿意给出这样的高薪,那这个时候凯伦就只能放弃吗?作者提出,如果对方不能满足这么高的薪酬标准,你要想到可以提什么补偿要求来弥补这一点。比如提供股票期权,或者更好的福利,更多的假期等等。在这样的思路下,凯伦制定了对她来说三个等效的交易,交易A就是10万美元薪酬和标准福利,交易B是9万美元薪水和标准福利,再加一些股权激励,交易C则是12.5万美元的薪水,但是可以接受无福利,无股权。你看,这三个交易对凯伦来说都是等效交易,如果对方不能满足她对薪酬的期待,还可以从股权和假期等其他方面补偿,这就增大了谈判成功的机会,并且能从多个维度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在谈判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明白自己的预期是应该的,但不要只盯着自己原先的目标,要识别等效交易,从多个维度为自己争取利益。接下来咱们说说不要被线性的、单次的谈判技巧所误导,生活中很多谈判应该学会配合对方。
一般我们都认为,谈判比的就是气势,谁意志坚定,气场够足,赢的几率就大。但本书作者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人分成两队,一队作为买方,另一队作为卖方,然后让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报价和自己内心认为对方最低能接受的报价。最后的实验结果是,所有人打算提出的报价,都在他们自己认为对方能接受的报价范围之外,也就是说,在谈判之前,他们自己都认为自己的报价对方不会接受,那为什么还要提出这样的报价呢?询问后才知道,他们不是不想达成交易,而是他们认为,谈判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妥协,他们把谈判看成了是双方意志的较量。
作者说,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思维被一维线性的谈判模式给禁锢住了,我们通常都把谈判看做是一次零和博弈,就是如果你拿到收益,那他一定损失,反过来他拿到收益,那你一定损失的情况,但是有些谈判就必须要学会配合对方。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认为,谈判不是一条直线上争夺地盘的两个点,而是由外界限制因素、对方的底线和你自己的底线形成的一块三角形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任何一个点双方都能接受,谈判只是把成交点确定到离哪方更近而已。
所以,不要被一维的零和博弈模式限制了视野。比如前面提到的凯伦,她为自己增加的补偿条件,就很好地把交易点拉向了靠近自己这边。作者还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比商业谈判更加惊心动魄的谈判过程,在这个谈判中,可就不能再固执的认为,谈判是双方意志的较量了。这是一次和绑匪谈判的过程,作者有位学生叫丹尼尔,他和兄弟史蒂文创建了一家高端出版公司。有一天绑匪绑架了史蒂文,并向丹尼尔索要赎金。在这样的谈判里,很多策略都是不能用的,甚至谈判双方的地位都是不对等的。但是丹尼尔却认识到,对方也需要谈判,因为只有成交,他们才有利可图。
在丹尼尔的国家,绑架勒索钱财非常普遍,干这行的人都很精明,知道怎么煽动人们的情感。绑架人质后,他们首先会等几天才通知亲属,就是想让人质家人内心的恐惧达到一定程度才谈条件,往往那个时候,只要能让人质回家,家人什么条件都会答应。警察还告诉丹尼尔,和电视中不一样的是,在他们国家,绑匪不会先开价,也不会给出最后期限,而是会要求人质家人先开价,这就意味着,丹尼尔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价格来和绑匪谈判。丹尼尔查了自己的账户,账上还有100万美元,这就是他和绑匪谈判的本钱。
一个周日的晚上,电话终于响了,丹尼尔会开多少钱来赎回兄弟呢?他说,“我们现在马上可以付给你5万美元。”绑匪立马说,“这也太可笑了,你得抬高价格。”然后挂断了电话。
你看,丹尼尔准备了100万美元,为什么只开价5万呢?因为他觉得,第一个出价非常关键,有助于后面采取更多的策略,而他第一次无论开多高的价格,都无法让对方释放史蒂文,绑匪肯定希望得到更多,所以丹尼尔认为,第一次开价的目标不是交易达成,而是能够让谈话继续。5万可能要比绑匪的预期少一些,所以丹尼尔特意强调了“现在”,让绑匪有了未来能得到更多的预期。
你可能会疑惑,这不是拿兄弟的生命在赌博吗?丹尼尔解释说,他更担心自己出价太高,反而会让史蒂文有危险,因为如果他一开始就开价50万美元,绑匪一定会认为他们能支付500万美元,所以丹尼尔刻意将价格压得很低,但是,又给了绑匪一个“我之后会给你更多”的预期,不至于让绑匪立马撕票。而之后每一次和绑匪的谈判,丹尼尔都会在上一个价格的基础上提高一点点,并且以公司现金抽不出来,不得不去借高利贷为理由让绑匪继续等待,几个回合下来,最后以1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丹尼尔成功救回了自己的兄弟。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看到,有些谈判必须要学会配合对方。作者强调说,成功的谈判是由一连串小小的认同达成的。你需要判断对方的利益点,对于绑匪来说,撕票不是他们的目的,拿到钱才是目的,所以只要不断的给他更高价格的预期,就能让谈判继续。作者说,其实在其他谈判中也一样,学会识别客户的需求,让他觉得你的提议是为了满足他的需求,其实更有利于谈判的达成。比如作者就提到,一个房产经纪人发现,很多人在买房时,其实具体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并不是确定的。这位经纪人在陪客户看房时,会仔细观察,客户究竟更看重什么,是更低的价格?更好的采光,还是一个更好的地段?当你找到了客户真实的需求,你就能提出他无法拒绝的提议,这样谈判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另外,作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还因为,很多谈判技巧都只适用于合作一次的情况,但生活中的很多谈判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所以动态谈判的关注点应该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转移到关注人际关系上来。作者说,以往商学院的谈判教学都过于强调利益最大化,所谓“双赢”也是以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为前提的。但谈判的行为和过程本身既然发生在人际交往的尝试中,必然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比如你在跟老板讨论年薪问题时,就不能只在乎这一次谈判的得失,还需要顾及未来你与老板的关系。
回到我们刚开始提到的场景,谈判中使用掀桌策略,或者步步紧逼,确实可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但也经常容易让交易谈崩。以往的谈判书籍都告诉我们该怎么开始,但却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结束。本书的作者说,你需要意识到,谈判是有余地的,超出了这个余地范围,交易就会谈崩。就像你手里握着一只鸟儿,你既不能握得太松让它飞走,也不能握太紧,以免它窒息。
他举了一个身边真实的案例,作者的一位朋友收到了一家知名大学的邀约,朋友很高兴,但这所大学通常的做法是先让聘用者在学校当一年的访问学者,之后再决定是不是能提供长期的职位。这个朋友就试着和对方谈判,后来,这所大学破例同意,从一开始就给他提供终身教职。接下来,就该谈薪酬待遇了,因为薪酬水平要比他期望的低一些,他又通过谈判,获得了更高的薪酬。但在谈判的最后,学校的系主任问:“我们谈完了吗?”这个朋友说,“就剩一个问题了,就是我的妻子,她需要先辞掉工作再到这里来重新找份工作,所以我们希望晚一年再过来。”系主任沉默了一会说,“关于这个问题,我随后再答复你。”两天后,这个人收到了一份这所大学撤回提供给他终身教职邀约的通知。
我们能看出,其实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进展得非常顺利,学校答应了这个人大部分的要求,而什么时候开始工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他非常的自责,认为自己亲手毁掉了一个原本能在专业方面前进一大步的机会,他真希望当时二话不说就直接接受了这个工作机会。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在谈判过程中,我们什么时候该极力争取?什么时候该见好就收,及时喊停呢? 作者认为,一般来说,要想知道自己距离悬崖有多远,还能确保安全的唯一办法,就是勇敢的向前再迈一步,不冒险就不会获利。但是没有冒险就没有失去,你必须权衡继续谈判可以获得多少利益、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还有搞砸交易的损失有多大。所以你需要判断的是,当你认为再往前进一步的风险,要高于可能获得的利益时,就该停止谈判。形象点儿来说,就是如果你谈判的只是一件你觉得还行、能更便宜最好,但买不到也不会遗憾的衣服,那你可以尽可能地争取最大利益。但如果你面对的是非达成不可的交易,你必须要先慎重判断谈判的余地范围。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大多数的谈判都是动态博弈,你不能在谈判桌上按部就班地抛出准备好的内容,而是应该时刻关注双方关系和地位的变化,及时更改策略。其次,我们说到了在动态谈判中,不能只盯着原先的目标,而是要学会识别等效交易。最后,我们说到了谈判不是双方意志的较量,有的时候要配合对方的需求。谈判虽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但是在你步步紧逼的时候,需要先判断是不是还存在谈判的余地,如果风险大于收益,那就该见好就收了。
其实,各种各样的谈判技巧有很多,也没有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正因为动态环境随时在变,谈判策略也不应该是生搬硬套、按图索骥的。我们用作者在本书开头的故事来结束今天的内容吧:很多年前,一支军事巡逻队被暴风雪困在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上,一个士兵在口袋里找到了一张地图,根据这张地图,他们规划了行军路线,修建了避难所,终于在三天后成功返回了营地。但研究后才发现,那张救命的地图根本就不是阿尔卑斯山的地图。为什么一张错误的地图还能帮他们返回营地呢?因为地图提供给士兵的除了信心外,还有时刻的警惕,当他们觉得找到的地方和地图不符时,就会重新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这让他们加深了对周遭环境的认识,不断放弃先前的假设,接受新的事实。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谈判的艺术》这本书的原因,作者在书中提供的那些技巧和原则就像是那张地图,让我们在随时发生变化的环境中可以有所参照,但又时刻警惕、不会落入经验主义的陷阱。
撰稿:杨霁琳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