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玩转创业》 成甲解读
《设计思维玩转创业》成甲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杜绍基,香港人,是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荣誉院长,香港思基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美国加速者顾问有限公司总裁。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有近40年工商实战管理经验,同时担任多个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顾问工作,曾任合唱团指挥、话剧团团长和教会执事等职务。他在2000年因有幸认识彼得·德鲁克,人生开始转折,致力于推动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帮助无数管理者在工作上卓有成效。
关于本书
世界级的设计公司 IDEO 把一套设计思维的理念应用于商业领域中,成就了许多企业的发展和成功,这就是本书要详细介绍的“设计思维”模式。本书通过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将帮助创业者重新构建消费者、设计者及生产商三者之间的新默契,在众多数据中找到最有价值的创新点子和高质量的商业解决方案。
核心内容
第一,传统创业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缺陷?
第二,如何用设计思维改变创业认知?
第三,怎么把设计思维运用到创业过程中?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书叫做《设计思维玩转创业》,这本书听它的名字就知道是一本关于创业的书。现在,创业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国家也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是你看,过去没有什么设计思维,大家创业也能成功,为什么今天要说用设计思维来创业呢?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这就是今天这本书想要讨论的问题。
今天我们讲三点:第一,过去人们创业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第二,如何用设计思维改变创业认知?第三,怎么把设计思维运用到创业过程中?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三个话题。
在讨论这些话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作者叫杜绍基,是位香港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大概可以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两个阶段。在上半场,他就是一个有着丰富商业实战经验又有很多爱好的商业前辈。他从1980年就开始创业,在中国的内地、香港和美国创办了关于出口贸易、制造、批发等各种公司,但同时他还在合唱团任指挥、话剧团任团长、教会任执事,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不过从2000年开始,他的人生就进入了下半场,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了一个人,就是德鲁克先生。德鲁克是企业管理界中的思想大师,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是管理学的奠基之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所以,当杜绍基老师在和大师近距离请教之后,就深深被其折服,开始致力于推动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在国内的传播。
他在2006年到2012年的时候担任了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首任院长,在这期间他为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培训了3000多名的志愿创业导师和认证培训师。而这支团队十年期间培育了大概20万名的青年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每一年全球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创业者满怀热情地加入到创业浪潮中,可是大部分的新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三年。有人统计过,今天中关村的创业公司平均寿命都不超过一年,所以很多创业者非常后悔,觉得当时要是没那么冲动去创业,可能还会好一点。
这就引出了这本书的第一个话题,很多人都在创业,也有人成功,但是很多人失败,那传统的创业方法有什么问题呢?杜绍基老师在长期的创业培训当中发现,大部分创业者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他们往往是相互模仿,看到有什么热门的潮流,所谓的商机就投入其中,结果因为服务和商业模式缺乏差异化,就只能在红海里血拼。比如前些年的百团大战,现在的外卖身陷 O2O 配送的企业竞争,这种情况下想要胜出,概率是非常小的。像这种创业失败,大家想想也比较好理解。
不过还有一类创业者不一样,他们可能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也不会盲目跟风,做出的产品往往一路还很成功,可是有意思的是他们最终也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像这种失败,往往不是因为产品竞争力弱了或者是性能下降了,而是客户的需求变了。尽管客户他们看起来还在购买同一种东西,但是实际上他们购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价值。
比如买手机,如果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买的是性价比,考虑的是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高的性能。可是如果是一个公司主管或者是经常要和客户打交道的话,买手机可能功能需求未必是第一位的,而能够显示身份才是重要的,所以仍然是买同一种东西,但是购买的价值已经是完全不同了。这就好比买手表一样,如果从功能的角度,很多人是没有必要买手表的,因为手机就完全可以解决计时这个问题,但是人们买手表已经不考虑它计时的功能,更多的认为这是一种身份价值的体现。
可是传统创业方法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百年前有一家向印度出口五金产品的英国公司,他们一直以来有一个非常畅销的产品,是一种便宜的挂锁,这种挂锁有多畅销呢?这么说吧,在一百多年前从英国每个月就要出口一整艘船这种锁运到印度。有意思的是这种挂锁它并不太牢靠,其实只要用一枚别针就能把这个锁打开。
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虽然印度人的收入不断增加,但这种挂锁的销售开始了急剧的下降,下降的速度还很惊人。如果你要是这家五金公司老板,你会怎么办呢?你可能会想说,现在锁卖不出去肯定是因为大家有钱了嘛,对安全性的要求就提高了,因此应当让锁的安全性更高一点,让它质量更好一点。你的这个想法就是当时这个英国公司老板的想法,所以他重新设计了挂锁,增加很少的成本,但是质量却大为改观,就是没有钥匙能轻易打开这个锁。但是改良之后的挂锁依然卖不出去,没过几年,这家百年的公司就宣告破产了,而挂锁生意在印度市场的失利是造成破产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经过改良之后的产品仍然在印度市场失败了呢?这是很多传统创业者没有办法能够想明白的事情,而这其实暴露了传统创业者的一种思维模式上的缺陷,那就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公司、创业者的所有导向都是围绕这个产品怎么样,怎么让产品做得更好,而真正决定产品价值的却是用户。
因此如何改良过去创业者思维的方法,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用设计思维帮助我们改变过去创业的认识。设计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为视角,通过用户来改进产品,与传统创业思维正好相反。具体怎么做呢?让我们还是来看印度这个锁具的案例。当时印度的市场上还有另一家规模很小的竞争对手,他们的规模不及这家老牌公司的十分之一,连生存都很困难。可是这家小公司意识到,锁具的销量锐减很可能是用户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征兆,那他们做了什么?针对用户对挂锁的需求,他们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专门派人到居住在城市和乡村居民家中去生活,仔细留心用户对挂锁的使用习惯,结果通过大量调查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对锁具的使用习惯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别。是什么样的差别呢?
事实上,印度人对锁具的使用和他们所在的区域有极大的相关性。比如对居住在乡村中的印度人而言,挂锁本身就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秘现象,就是小偷他们一般也不敢或者不愿意去开这种锁,因为觉得这样会非常倒霉,冒犯神灵,所以这个时候钥匙就根本派不上用场,如果你给他配一把钥匙,他反而还要弄丢,所以像英国那家公司提供的高质量锁其实并没有什么用。而居住在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他们有高安全性的需求,那种老式的挂锁不够牢靠,即使是重新改进设计后的锁,对他们而言也还是不够安全。所以用户的需求才是影响产品销量的关键。
了解到了市场变化的原因,就能够找到解决方案。所以这家小公司就把挂锁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别的产品,一种是没有锁头和钥匙的,就是说钥匙都没有,只有一个简单的拉栓,这个价格就是过去这种老式挂锁的三分之一,可是真正的利润却是过去的两倍,他们把这种锁就卖给乡村里的居民。而另外一种锁就是非常牢固了,配有三把钥匙,售价也是老式挂锁的两倍,利润也要高得多,这种锁就专门卖给城里的中产阶级。结果这两款产品一经推出,马上就被市场所接受,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占领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市场,这家小公司也成为了向印度出口五金产品最大的欧洲公司。
你看,在创业中如果用产品思维去思考问题,往往只是对产品进行改进,而并没有了解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只有站在用户的视角上去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说来说去不就说要关心用户需求吗?这个大家都知道,也没有什么很稀奇的。可是你要明白,知道用户需求和能够做到满足关心用户需求,这是两码事。有时候嘴上说要关心用户需求,其实根本不知道用户需求的是什么,甚至没有办法去发现用户很明显的痛点。比如现在出差出行用的行李箱都是带轮子的拉杆箱,我们觉得行李箱肯定要有轮子,要不然这么重该怎么拉。其实行李箱早就在18世纪就已经普遍使用了,而当时是没有轮子的,非常沉重,携带也不方便,按理说早就应该有人想办法解决了吧,可是从18世纪一直到1972年才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在皮箱底上装了轮子,外加一根皮带用来拖着走的行李箱。
而今天大规模使用的拉杆箱,是一直到1991年才由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一名机长设计出来的。这个机长最开始的时候只是试着卖给其他机长和空乘人员,没想到大家都觉得很好用,做多少卖光多少,他后来就专门辞职创业去生产和销售拉杆箱,这家公司就变成了今天在航空箱包里面颇有名气的品牌 Travelpro 。可是在这个创业故事背后,让人震惊的是这样一个行李箱配轮子的需求,要在行李箱出现了200年之后才得到满足,它的出现甚至比人类登陆月球的时间还要晚。由此可见,想要真正找到用户的需求,看起来很简单,在找到之前可能并不容易发现。
那如果能够更早地发现这些需求,是不是就意味着更早地在创业市场中占得先机?是这样的。那有没有办法能够更好地发现用户的需求,做出被市场更加认可的产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方法——设计思维。
什么是设计思维呢?这个概念缘起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的时候由一家名叫 IDEO 的设计公司把设计思维这个理念应用到商业领域,大大成就了许多企业的发展和成功。比如像苹果公司的第一只鼠标,世界上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台掌上电脑等等的产品设计都是源自于它。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像苹果、谷歌、三星、Airbnb 等公司都在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商业上的难题。简单来说,设计思维是一套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它关注的核心不是产品而是人,它通过各个领域的人跨界地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挖掘用户的需求,从而启发创新。
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设计思维这四个字当中带有设计两个字,所以很多人就误以为这个方法是设计师的思维,是应用于设计行业的思维,可能是需要艺术家去掌握的,或者是工程师去掌握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事实上设计思维可以运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只不过它最早源自于设计的方法论。
比如办公室设计,一次用户奖励的设计,甚至一次旅行线路的规划等等都可以应用。它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把生产者、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关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思路其实最适合应用在创业当中,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生产或设计什么产品,重要的是把消费者和生产的需求、和设计者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像小米的兴起,其实就充分地发挥了这个作用,让米粉参与到产品设计当中、系统的测试当中,推动设计师和生产者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如果能把设计思维也应用到创业或者是生活过程中,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那如何在创业中运用设计思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最后一个话题。作者说这要应用设计思维的六步心法,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六个步骤,分别是:第一步建立基本的认识,第二步进行亲身的观察,第三步把观点有效地陈述,第四步找出凝聚的重点,第五步去制作原型,第六步测试反馈。
听起来有点复杂,我们再提炼一下,其实这六个步骤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也就是启发灵感、孕育意念和落后执行这三个阶段。
“基本认识”和“亲身观察”这两个步骤就是属于第一个阶段“启发灵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去思考,创业真正的用户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次创业,找到用户真正的潜在需求。“观点陈述”和“凝聚重点”这两个步骤就是第二个阶段“孕育意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通过把用户的核心诉求转变成产品策略,来实现下一步要做的重点工作。最后就是“原型制作”和“测试反馈”,它们构成了“落实执行”这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是把此前的想法具体怎么做,能不能做,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实现起来。所以这就是基本上设计思维的一个流程。那具体怎么做呢?让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设计思维的第一步是建立基本认识,就是一定要对创业的行业背景有一个完整而充分的了解,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创业的话就有很大的风险。比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个年轻人,他们俩合伙花了40万去买了一家粥店的经营权。但是他俩以前从来没有过经营相关餐饮的经验,也不懂厨房的工作流程,更不知道如何做一碗好吃的粥。粥店老板得知后,很不放心,就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的经验传授给他俩,结果两个月过去以后,这家店生意惨淡,这两个年轻人在那里无所事事,他们说虽然自己尽量按老店主的方法经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经营的状况就一直下降。所以作者说,很多创业者都像这两位年轻人一样,对行业最起码的认识都一窃不通,凭着一时的冲动便希望创业成功,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所以,运用设计思维的第一步是先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事实,这样才有可能知道用户需要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一步。不过只是掌握数据、了解事实也是不够的,因为很多人觉得了解用户的需求或者事实就是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回答了以后提供给他们就好了。可是有意思的是,即便向用户问问题,用户往往也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像福特汽车的创办人亨利·福特曾经说过的,如果问客户对交通工具的性能有什么要求,他会说他需要一匹更快的马,因为当时大多数人的代步工具仍然是马。所以,只有能够了解用户真正的潜在需求,包括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但确实存在的需求,才有可能真的找到创业的机会。
那如何能够挖掘到用户说不出的潜在需求呢?这就是设计思维的第二个步骤亲身观察。所谓亲身观察不是说就站在旁边看,而是说要调用同理心去换位思考,只有真正地去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情绪,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感受,才能够真正地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曾经有一个公益组织的赞助方要给伤残人士制作一个便捷的轮椅,设计师最开始就从帮助残疾人的角度去设计轮椅,设计了半年后新轮椅面市了。赞助方的专家都觉得这个设计很不错,这也考虑了,那也考虑了,很好。可是在项目评估的时候找来了一群伤残人士,结果他们纷纷表示这个设计很有缺陷。缺陷在哪儿?他们就说你们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和我们一起坐在轮椅上出去走一趟吧。结果他们坐着轮椅去了医院、商场、公园、公共厕所,回来以后所有的评委都知道缺陷在哪儿了。
原来设计师的设计只是流于表面,只有作为一名伤残者去使用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有很多细节是设计师在旁边观察无法注意到的,甚至伤残人士的情绪、需要的力度等等,只有拥有同理心,才能发现他们自己都说不出来但确实存在的真实需求,这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
创业机会的出现,不是说看到有一个机会或者认为有一个机会,而是我们借着同理心去感受他们真实面临的场景和诉求下,去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这才是给创业真正的启发,才能够发现真正的潜在需求。在这些潜在需求当中有一些环节要比其他环节更重要,有一些突破点比其他突破点更能够产生价值,像这样的想法作者称为洞见。洞见是设计思维整个的核心转折点,在此之前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观察,依靠同理心的帮助,直到发现洞见才能让整个设计思维推进到下一步真正的落实。
曾经香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健康用品叫做虎标万金油软膏,去香港的人可能都要采购这个药品。它最开始的目标用户就是老年人,因为它主要用于胸口不适,舒缓头晕的症状,所以过去的宣传工作一直都是围绕着老年人展开。可是有一天公司负责人发现,有一张来自美国的订货单数目相当大,所以他就打电话去问是什么样的客户,为什么订购大量的软膏?结果发现这是一个美国的篮球队要买的,因为这个药其实是能够对舒缓运动员的肌肉十分有效。结果原本是给老人家用来舒缓头痛头晕的软膏,变成了一个运动员必备的药品,这个过程就是把过去的数据和事实当中发现了特别重要的机会洞见。因此这个药品公司就把整个包装设计进行了大幅的改变,宣传的侧重点也由老人保健改为运动护理,结果销量大幅增加。这就是通过前面的基本认识和亲身观察之后找出洞见,从而指导创业的下一步行动。
不过很多时候在创业过程当中,洞见的发现并没有像这个药品制造厂这么幸运,我们需要在各种各样的潜在可能性中寻找新的机会。这就进入了设计思维的第二个阶段“孕育理念”,也就是设计思维的第三个步骤观点陈述。所谓观点陈述,就是此前发现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和信息,用最简洁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让团队成员都清晰究竟在设计什么。关于观点陈述,彼得·德鲁克有过一次有趣的经历。通用电气公司的CEO曾经请德鲁克为公司做管理咨询顾问,当德鲁克第一次来开会,CEO 叫齐了所有的高管,大家都准备洗耳恭听。德鲁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告诉我,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
CEO 说: “别开玩笑了……通用电气这么大的公司……我们花了这么多的钱请您来,您怎么问出这么简单的问题……”德鲁克坚持问道,“请告诉我,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各个副总七嘴八舌说了半天,好像都没说到一块儿去。于是 CEO 把大家叫到了会议室去开会,据说六个小时之后,他们还没出来。
如果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都会犯这种错误的话,我们该怎么避免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种方法叫“黄金30秒陈述法”。这个方法是指用30秒的时间陈述你的观点。只有在极短的时间当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你才是真的理解了你想要表达的事情。曾经有一个国际金融集团总裁告诉作者:假如公司的同事走入他的办公室,不能在一分钟时间内将所要提出的方案说得清楚明白,我就会请他们回去重新思考,因为不能简单表达,就意味着还未真正把方案想得透彻。所以,不断把自己的想法提炼出真正重要的内容,非常关键。
在观点陈述之后就是第四个步骤凝聚重点,意思就是以终为始地思考,去关注整个过程中真正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因为在发现各种各样的想法、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很可能把我们带离了真正要去的目的地,而这个时候提醒我们去凝聚重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何找到重点呢?一方面作者说只有找得多,不断地改进才能找到真正的重要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还要践行两个理念,那分别是“异花授粉”和“不要目不斜视”。
所谓异花授粉,是指在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解决方案往往可能是跨行业和跨领域的,我们应当多去从不同的领域发现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尼龙粘扣,它其实最早是瑞士一名登山运动员偶然发现的。他每次户外郊游的时候就发现身上总是挂满了有刺的苍耳植物,他把这些植物放在显微镜上一观察,发现它们上面有很多挂钩,所以就很容易附着在过路的人和动物身上。因此他受到启发制造出了很坚韧又容易分开的尼龙搭扣,造就了非常大的一个商业机会。这就是异花授粉对跨领域机会的作用。
而“不要目不斜视”是说产品往往可能有很多的用途或者新的使用场景,只不过我们会受自己的定势思维所局限。前面提到的虎标万金油用在体育领域就是一个斜视了之后发现的重大拓展市场机会的案例。对创业也一样,想想自己的产品还可能应用在哪些场景中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就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找到真正的重点所在。
找到了凝聚的重点之后,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阶段“落实实施”。首先是第五个步骤原型制作,就是把在上一步认为重要的想法用最小的成本把它去实现,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粗糙原始的表达方式。比如用旧海报、纸板、胶带、塑料泡沫、木头或者是就是纸笔都可以,只要你能把你的核心想法和概念去展示出来就OK。因为只有把原型用手思考,才能真正地把我们的概念和想法表达清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比如宜家算是把原型制作这个概念应用到极致的典范,对于一个准备家装的家庭而言,最痛苦的事情可能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咨询,比如他们不知道装修一个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多少预算,要装多久,对更多具体的情况也就不了解。而宜家特别明白用户的痛点和难处,所以他们在自己的店铺内就装点成真实的家居场景,比如房间的隔断怎么设计,哪些家具可以用在转角,颜色怎么搭配,放了不同的灯饰后有什么不同的效果,所以客户就能够发现原来房间可以通过不同家具的摆放带来不同的效果。其实宜家就是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原型的产品,让用户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完善,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购买欲。
对创业而言也一样,有一个创业的想法之后想办法制作自己的原型,用最小的成本去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可行。当团队成员对这个原型已经比较满意了之后,并不是说这件事就完了,而是要把稍微能够成熟的一点产品拿给一部分用户进行测试,这就是整个环节的第六个步骤,也是最后一步,测试反馈。所谓测试反馈就是让用户对产品进行迭代,因为有时候即使设计得很好,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遭遇挫折是在创业过程中的家常便饭。爱迪生曾经就说过,真正能衡量成功的方法,那就是看你在24小时内塞进了多少个实验,这意味着必须快速试错、快速迭代。
当年美国宝洁公司就邀请了 IDEO 公司给他们旗下的一个牙膏品牌包装进行重新设计,主原因是客户投诉很大。客户投诉什么呢?当时牙膏管用的是螺丝纹,就是拧起来的牙膏盖,这样的话牙膏经常就粘在上面,干了以后这个盖子就拧不下来,导致牙膏还没用完就要去扔掉。IDEO 的工程师进行了一个大的突破,把原来这种螺旋形的牙膏盖改成直接开合的拉盖式的,这样一推盖子就开了,不会存在过去的这种问题。
刚开始大家觉得这个方法太好了,肯定会大受欢迎,结果进入测试阶段的时候发现,原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牙膏盖是有螺丝纹结构的,所以当换成一个拉盖式,用户还是去拧的,但是却拧不开。这个测试结果使他们意识到,其实他们的设计真正要对抗的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因此 IDEO 的团队根据用户的既有习惯,又改动了一下设计,在这个易拉盖的下面加了一小段的螺纹,这样用户习惯性一拧,然后就发现拧几下还是拧不开,然后一推就开了。结果这个设计正面地刺激了宝洁公司的销量,单单是头一年就突破了5000万美元,在以后的九年还为整个企业带来了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这就是测试反馈带来的价值。
上面这些部分就是设计思维应用的一个完整流程。不过这六个步骤,虽然是有先后顺序的,但又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循环的使用。像测试反馈这个步骤,虽然听起来是最后一步,但是在之前的各个环节中就已经反复出现,比如项目刚开始的时候你的提问就是在测试,亲身观察的环节也是在测试等等。所以整个过程是相互交叉的一个态势。有时候你试错了之后,发现可能最先提出的问题不太准确,或者是问题就是错的,这个时候我们甚至要把整个项目流程回到问题的原点,再从头定义问题,理清问题的核心所在,这才是设计思维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产品为本的真正所在。
这就是《设计思维玩转创业》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核心内容。回顾一下这本书的观点:首先过去的创业思维是以产品为导向,很可能产品做得很好,但是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产品跟不上变化,导致创业失败。那么设计思维就是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弥补这种产品思想的方式,是新的创业理念。而怎么样把设计思维应用到创业当中呢?分成了六个步骤,分别是建立基本的行业认识、亲身观察用户、总结观点陈述、凝聚最重要的要点、制作原型进行测试反馈、从而不断地进行改进和迭代。通过学习设计思维希望大家能够尽早发现创业的产品突破口,让你创业的道路变得更加顺利。
撰稿、讲述:成甲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