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 张凯解读

《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达纳·卡斯帕森,冲突调节的专家,尚普兰大学人际冲突专业的硕士。同时,她也是一位舞者,曾三次获得芭蕾舞国际协会颁发的最佳舞者奖。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引导如何化解一段冲突、达成一次有效沟通的社交类工具书。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的这本书叫做《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副标题是“如何增加你的有效社交”,这是一本社交类的工具书。

作者叫达纳·卡斯帕森,是一位冲突调节的专家,你可能觉得奇怪,怎么还有专门调节冲突的专家,其实不但有,而且还有这门专业呢。作者是尚普兰大学人际冲突专业的硕士,尚普兰大学是美国一座特别有名的大学,有趣的是,她还是一个在舞蹈领域有很高成就的人,拿过的大奖不计其数,三次获得芭蕾舞国际协会颁发的最佳舞者奖,是一位舞蹈界的高手。

解决冲突和舞蹈这两个领域我们看起来是跨的有点远哈,但是在作者看来,一点都不远,她是从舞蹈中的即兴表演方法里面悟出了一套解决冲突的技巧,靠着这一套技巧,很快就在冲突调节领域冒出头了,被很多企业和大学院校聘为顾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会和别人发生冲突,出门把别人的车给刮了,谈判的时候对方语气强硬,和对象、同事、父母吵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吧。那么在冲突发生后,通常会有这么几种反应,一种是回避,就是尽量的不和别人产生矛盾,能闪就闪能躲就躲,不惹事。另一种是迁就,就是我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别人,行行行,你说啥都对,我让着你。还有一种是强迫,就是我一定要说到你服,不管气势还是道理都要把你压下去,跟你死磕到底,最后一种是妥协,双方各让一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你可能觉得,前三种不太好,要么伤人,要么伤自己,最后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是应该被提倡的。但是作者说,上面这些都是无效的社交方式,不要看表面上好像短时间的抑制了冲突或是双方把情绪发泄了,其实本质上都是在激化它,并不利于双方的关系朝正向发展。那真正有效地解决冲突的是啥呢,作者说,是协同,通过坦诚的沟通,了解双方的差异所在,最终找到一个共赢的方案。

协同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但是听归听,做起来可不容易,你想,双方在一个事情上谈不拢,本能反应肯定会生气,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些反应,所谓的协同,就是一方得抑制本能反应,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这个事。

双方要都能做到还好,要是一方能做到,另一方却表现出明显的对抗姿态,比如你想和对方心平气和地好好谈一下,对方就是气呼呼地要和你玩情绪发泄,那你要怎么办,所以说协同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作者的方法,如何引导别人从而化解一段冲突,达成一次有效沟通。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有效倾听和高效沟通。

先看有效倾听。什么是有效倾听,我们先举个例子,假如你的耳机线绕在一块了,我们平时都遇到过这个情况吧,你是直接拿起耳机的一头从线团里面开始拉,还是抓着这个线团先抖一抖,让它散开一些,我们都有经验,肯定是先抖一下比较好,因为线绕在一块的时候,很难看出来到底哪里最难搞定,等它松散开了,就能找到那个头,解开也就更容易了。

我们遇到冲突以后也是一样,要先把注意力从冲突中转移一下,别急着上去就撕,要先找到那个矛盾的源头,找到那个双方产生矛盾的节点。那怎么找到这个节点呢,需要做到有效倾听。有效倾听不是说只让你认真听,最主要得听出来对方背后的意思,在对方表达情绪,死守自己观点的时候,就是你收集信息的最佳时机。

首先得听出来,对方到底要干嘛。比如有段台词是这么说的,你无情你无耻你无理取闹,对方说,你就不无情不无耻不无理取闹了?旁人根本不知道他俩到底为啥吵架,这段话就是攻击与反击的死循环。是冲突的最低级解决方式,首先要避免这种低级错误。

有效倾听其实就是听出对方的潜台词。比如说父母给自己孩子打电话,说这几天家里降温了,让他多注意身体,别的也没多说什么,孩子立马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了,说明他父母想他了。又比如说孩子总喜欢打人,老师去批评他的时候这孩子还嬉皮笑脸的,其实背后意思就是这孩子想通过这种反常的举动,让大家多关注他一下。再比如说情侣吵架,女生说男朋友“你就天天知道玩游戏,你跟电脑过日子去吧,这么大个人了,幼不幼稚”,我们过滤掉那几个攻击性的词,可以看出来,这女生就是需要男朋友多关注一下自己罢了。

要听出对方背后的意思,作者在这里给我们辨析了3个概念,就是需要区分行动、利益和需求的差别。我们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这些需求演变出不同的利益,然后我们会选择不同的行动计划去满足这些需求和利益。啥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在医院里面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某一家人的亲人在医院里去世了,按照风俗习惯,这家人想烧一些纸来悼念去世的亲人,可是医院的规定是不准烧,怕一不小心引起火灾。这家人要烧纸,医院不准烧,这时候双方在行动上就冲突了,要是双方都在这个层面交流,那肯定没办法沟通了,但是他们在利益的层面其实是没有冲突的。你看,这家人的利益是悼念亲人,医院的利益是保证人身安全,双方利益明确后这件事就变得可以协商了,患者家属能不能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悼念亲人呢,比如烧纸可以,但是要在卫生间的水池里烧,这样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

你看,只要双方不要老盯着行动,而是去寻找能让双方都满足的利益点,那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协商的。

再举一些例子。当一个人说我需要一把枪,因为这个地区太不安全了。他的行动是去买一把枪,背后的利益是保证自己人身安全,需求是安全感。当一个人说,“我们以后每天轮流做饭”。他的行动是以后隔一天做一次饭,那这背后的利益是让自己更清闲一些,需求是他想要更多的自由时间。当一个人说我需要一辆车,行动是去买一辆车,这背后的利益是自己去哪都方便而且开车很帅,需求是他需要自主权。

你可能会说,这样区分有啥意义呢,这背后的意义可就大了,它能转化一个冲突,把它上升一个层次,让解决冲突从不可能变成可能,你看,有时候双方就是太依赖行动,总是在这个层面上去捍卫自己的立场,你要这么做,我要那么做,行动的选择性是很少的。但是如果双方转而去关注利益和需求,去为最后的利益和需求想办法,那选择性就多了很多,双方就有了协商的余地了。

分清楚这些。如果需求利益一样,行动计划不同,那就很好办,调整一下就行了,比如说我和好朋友都要变瘦,这是我们的共同利益,需求是都要变的好看,我俩的利益和需求是一样的,但是我俩的行动计划不一样,我主张少吃,他主张运动,我俩相互结合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我们没有冲突。

如果两个人需求不一样引起了冲突,这个时候就得求同存异了。比如说一对情侣,女方不让男方抽烟,因为这样对身体不好,男方觉得抽烟可以放松。好像听起来俩人都没有什么大错误,但是为啥还是吵起来了。仔细听听,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女生的需求是健康,男生的需求是放松,并且女生说的是客观事实,男生说的是情绪情感,这俩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所以是没法沟通的,只能说是相互发泄一下情绪。解决的办法就是找到居中的方案,比如女方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式让男生放松情绪呢 ?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需求和利益这个东西往往不是特别明确,就像我们前面为啥要区分行动、利益和需求这3个概念,因为我们平时经常就把它们弄混,再说需求这个东西,别说你了,可能当事人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啥,这时候当不太确定对方的真实需求的时候,作者建议,首先就是要大方地去问,去猜,这样能引导对方思考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当抓住对方一个可能的需求的时候,首先就要确认。确认不代表着同意,我们只需要确认他们的需求点和我们猜测的是不是一致,但并不是说就同意了他的观点。区分这两点是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做法解绑。这样做对拉近双方的距离很有好处,因为当感觉自己的话被听进去时,双才是在一个频道上沟通,所以你就算是心里不赞同,但是也要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书里作者举了个例子,一个说“我不希望这些小孩到我的地盘上来”,你可能这么问他:“你不喜欢孩子?他们没有破坏任何东西,这就是块草地”,这是没有确认过的问题,有确认的回应是这样子的,你可以说:“好吧,你不喜欢孩子穿过这里。是他们经过时做了什么,还是你只是单纯地不想让他们在你的地盘上”。 你可别小看了这两种回应,第二个说法就代表着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立场是讨厌孩子,对方会觉得你是听懂了他的话,不是和他站在对立面,但是,了解了他的立场不代表赞同。这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个点当作突破口,找到他的需求或者是利益,就能更准确地进行下一步沟通。

那我们确认了他的观点,接下来还要接纳他的情绪。这就需要共情能力了。我们在回应对方的时候,共情代表着我们接纳了对方的情绪,具体要怎么做呢?作者的建议是,可以原地不动、注视、微笑,也可以引导对方,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听的过程中,最好不要给出自己的意见,因为一给意见,倾听就到此为之了。你就开始输出观点了,这样不利于安抚对方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控制住给意见的冲动,可能他本来想找你大吵一架的,后来发现,好像你人还挺懂我的,还关照我的情绪,好像还不错,这样吵架的欲望也就悄悄地没了。

如果我们倾听了问题,也尝试沟通了,但还是出现冲突了呢。就比如说和同事为了一个方案在争论,眼看着两个人的情绪就要上来了。这时候可以在心里问自己三个问题。1.我的行为和目标一致吗?我是为了吵赢这一场,获得情绪上的快感,还是为了解决问题。2.这种情况下,什么对我才是最重要的,是保住面子,还是表达出来我真正的观点。3.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是我立场不坚定,还是我被情绪左右了。就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让自己冷静下来。其实这个就是一个心理学模型,让我们能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关于倾听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情绪可以理解,有问题可以解决,但是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对方做得不对就直接说,但是,不要直接去评价。比如说有个同事拖延症特别严重,你可以告诉他你的进度会影响整体,但是不能说他能力不行、没有团队意识、不负责任。你要说的是,他所做的事情让你生气,影响进度,需要他改正。但是控诉、贴标签,会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层面,这会让很多人接受不了,也容易开启攻击或者是反击模式。

上面这些是怎样在冲突里听出对方的真正意思,获取到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信息。如果做到这些,有效倾听就算做得很好了,那接下来看看怎样通过说话,把冲突给化解掉。这就要做到高效沟通。

可以说,从我们学会说话之后,就开始了沟通,家长逗小孩子也是一种沟通,孩子哭闹发脾气也是一种沟通。男女朋友吵架也是沟通,工作里大家表达观点商量那就更是沟通了。只不过有的沟通是高效的,一拍即合,几个人说完后特别高兴,觉得事情有了新进展,有的沟通是低效的,感觉话也说了,好像没啥改变,还有的沟通是无效的或者说是有负面效果的,就比如说本来只是商量个问题,最后发展到吵架、打架、人身攻击,俩人翻出来旧账撕破脸,这种沟通还不如没有。

作者在这里说,想要持续地沟通,首先得有好奇心。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对方反对自己观点的时候,一定也有他的道理,那他的道理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出现了冲突,就觉得惹不起我躲得起,反正也没法沟通,干脆不说话算了,浪费时间。有时候吵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收尾,“好了好了,跟你没话说,你闭嘴吧,都闭嘴吧”。看起来是不再争吵了,但是这样也把冲突的原因给忽略掉了。甚至会让我们受到情绪的影响直接判断这个人就是个坏人。书里作者给出了一个练习的方法。先回想一次让自己真正发火的冲突,然后问自己5个问题,为啥这个人觉得自己有道理?为啥会做这些事情?他需要什么?我是不是对他也有责任?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让我俩有效对话?当你觉的对方不可理喻,不想对话的时候,脑子中过一遍这几个问题,就可以慢慢找到思路了。

作者在书里还说了一点,如果沟通进行不下去,就要在双方情绪变糟糕前及时止损,在冲突没有真正起来之前就控制住。书里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因为早上起床上学的问题发生冲突了,母亲每次喊他好几次,才会磨磨蹭蹭地起床。孩子早上刚起床也会有情绪,觉得妈妈同时唠唠叨叨,于是就对着干,故意不起来,或者是起床了磨磨唧唧半天才收拾好出门,还丢三落四的,总需要再拐回家里拿点东西。让这个母亲很崩溃,她越批评孩子,孩子越反感,于是就每天早上都在较劲。

其实这个情况,就是因为这个母亲的方式是具有攻击性的,一直也没收到好点的效果,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是停止这种方法,因为很明显,这方法一点效果都没有。然后就是分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需求、利益还是行动计划,可以看出来孩子的需求和利益是多睡一会,母亲的需求是让孩子早点起床。那有没有办法可以协调一下呢,比如母亲和孩子约定一下,多睡一会可以,但是得自己做早餐。

在很多时候,人们还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去讨论当下的谁对谁错。就是出事了先想这事跟我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我的责任,然后再考虑到底应该怎么做。其实这个是低效率的处理方法,冲突出现后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其次才是责任分担。

作者就为我们支了一招来避免掉进这个陷阱里。就是交流时多用“我”开头,少用你开头。比如对方如果说了一句很没礼貌的话,你有点生气,通常我们会这么指责对方:“你这样太没礼貌了”,这就是在明确地指责对方,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把它换成“你用这样的方式对我说话,我很生气”,这就会让对方关注自己的情绪,从而让对方思考自己的做法。当然这种表达看起来有点怪,其实觉得怪就是因为它并不常见,我们平时用指责型的口吻说话说习惯了,突然变换会觉得很不适应,其实这种方式会让双方的交流更加圆润可接受。再比如你给别人交代完事情之后,通常的做法你可能会问这样问,“刚才的话你听明白了没”,这里或多或少还是有点强迫的味道,如何换一种说法,变成“我说清楚了没”,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把责任直接甩给对方,这样就能给有效沟通提供保证。

最后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在冲突解决以后,核实每个人都达成的意见,这点特别重要。这个规律其实已经被大家经常运用了,比如说吃饭点菜的时候,最后服务员都会把菜单再给你报一遍,向你确认一下,你会点点头,这就是个简单的确认过程。再比如在网上买火车票、飞机票,付款前,都会弹出来你的信息,反复提醒你再看一下订单信息,这样就提醒你,我们已经达成一致了,如果再出现什么问题,我已经告知了,就可以避免之后的一些麻烦。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解决冲突的工具书。想要化解冲突,主要是从怎样有效倾听开始,透过情绪找到冲突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还要跟冲突对象共情,确定他的情绪,分清楚行动、需求和利益的区别,找到真正的重要的事情,为我们下一步有效沟通提供条件,在沟通时保持好奇心,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冲突,不论冲突多激烈,都要尝试继续沟通,在冲突解决以后,还要和对方确认一下意见,把责任都区分清楚。

冲突解决以后,不是说就高枕无忧了,因为我们很有可能会为了相似的主题继续争吵,所以每一次彼此对冲突的交谈、倾听、探究越多,就越可能让以后的冲突变少。

撰稿:张凯 讲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