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经验的疆界》 成甲解读

《经验的疆界》| 成甲解读

关于作者

詹姆斯·马奇,管理学界排名第二的“大师中的大师”,仅次于彼得·德鲁克。他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学名誉教授,当代一流的管理思想家。

关于本书

本书通过独特的视角对经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经验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和局限,指引组织和个人该如何从经验中学习。

核心内容

一、本书研究经验的独特视角:抽离与整合。二、什么是低智学习?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如何突破?三、什么是高智学习?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如何突破?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解读的书是《经验的疆界》,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30页,我会用37分钟的时间和你讲解这本书的精髓:我们该如何从经验中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是詹姆斯·马奇。他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学名誉教授,是管理学公认的大师中的大师。有两位咨询顾问制作了一个管理大师排行榜,然后问上榜的大师这样一个问题:谁是你们心目中的大师?根据收到的回答,他们又制作了一个“大师中的大师”排行榜,发表在2003年12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排名第一的是彼得·德鲁克,排名第二的就是詹姆斯·马奇。

詹姆斯·马奇本身非常博学,并且研究领域非常宽泛,从管理学、组织学到行为学、心理学,甚至美学,他自己还出了八本诗集,所以他的涉猎范围特别广泛。有一次他就讲到了如何学习的话题,尤其是关于经验对于一个人成长、进步有什么作用和价值。我们常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说的是没有经验的人处理事情就不容易做好,同时我们也说,“姜还是老的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说有丰富经验的人,处理问题更高明。显然,通过经验学习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主要的增进知识和能力的途径。通过经验学习对我们生活有很重大的帮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者马奇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经验学习是万能的吗?什么时候经验学习最有效,什么时候经验学习又不可靠呢?如果我们能够弄明白这一点,对我们一生的经验积累学习都会有很大的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本书《经验的疆界》要讨论的内容。

这本书很薄,只有128页,其中还有35页是参考文献,正文的内容只有90多页,但是这本小册子却信息量非常大。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取其精要,把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和大家分享:第一,本书的核心特点和内容是什么?让大家对这本书有一个总体了解。第二,什么是低智学习?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如何突破?第三,什么是高智学习?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如何突破?

先来看看这本书的核心特点和内容是什么。前面我们提到了詹姆斯·马奇是一个特别博学的人,所以这本书第一个特点就是视野特别开阔。虽然是描述的一本经验什么时候有用,什么时候没用的一本书,但是他讨论这个话题不仅仅是从经验本身讨论,还涉及到了人类历史的结构、组织行为、复杂系统的思想,甚至进化论、文学叙事、传播学理论等等学科知识。

这是这本书第一个特点,采用了跨学科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这一点和我们此前讲到的《穷查理宝典》的作者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式很像,他的观点也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解决办法不应当局限于这个问题所在的学科,而是所有和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都应当拿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特点,言语非常精练,信息密度特别大,是一本每页都有洞见的书。往往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但是背后却有很多复杂的信息,包含着大量潜在的前提的知识。所以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读起来可能并不那么轻松,和我们想象中的一本小册子耗费的精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总体印象,尽管这本书会让我们阅读起来有点困难,但是这些经验语言背后却隐藏着非常有价值的深刻观点那就是,经验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积累和应用的一种能力。但是我们很少去审视经验,站在一个新的或者更高的角度上看经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和经验究竟该怎么相处才能让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是很少去探讨的,但这本书言简意赅又非常有洞见地指明了它,我们如果能读懂这本书就能够更好地比别人理解,原来经验应当这样使用才能带来更大的价值。

作者认为要向经验学习,而向经验学习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呢?他非常创造性地归纳为两种学习方式,叫做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低智就是较低的智慧水平,高智就是较高的智慧水平。低智学习学的是什么,局限性是什么,高智学习又是怎么学习,局限性是什么。这两个学习方式分别来看,就是我们的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内容。

先看第一个学习方式——低智学习。什么是低智学习呢?其实简单而言就是,不求理解因果结构情况下直接复制和成功相连的行动。听起来有点抽象。你看前些年很多人在看到别人买房子之后赚了钱,他就立刻跟上买房子,结果后来也赚到了很多钱,他这种成功就是直接复制别人行动的成功。现在我们都知道香港的首富李嘉诚,他在最早起家的时候也是看到国外在做塑胶花,有这个新的行业,他觉得这个事情可能搬到香港做也有市场,所以他也是复制了在国外的成功案例到香港,给他的创业带来了第一次最大的成功。所以这些看到别人取得成功之后拿过来自己跟着学习就叫低智学习。

这种学习有一个特点,就是可能你不一定会太多思考它背后的因果关系,而是只考虑可能别人成功了我也有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像唐骏的书的名字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是一样的道理。你觉得看到别人成功了你也可以做,别人是很勤奋、善于学习、不耻下问,你也可以复制这样的行为,勤奋、努力学习、不耻下问。我们经常听人说,一定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可以更多地向别人学习,复制别人的成功。

如果我们再深究一点,就会发现低智学习有三种复制成功的机制。第一种是试错,亲自摸索、不断尝试、观察结果,回避与失败相连的行动。比如今天我给想要结识的女生送了一束花,她不喜欢,我第二天就不会送花,我送她一本书,第二天她拿着书很开心地走了,你就学到了可能我以后要多送她一些类似的书籍,像这种获得的经验就是一种向自己的成功学习。

第二种是模仿,向别人的成功学习,别人采取了什么行动成功,那我就采取什么行动。比如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你看到国外成功了我在国内引进,你看到别人买房子赚钱了我也买房子赚钱,模仿别人的成功,这也是一种复制成功的方式。

第三种是天择,这个稍微有点难理解,它的意思是说,我们不仅模仿和成功相连的这些行动,我们还会模仿和成功相连的属性。什么是和成功相连的属性?比如我们做成这个事,当时采用了什么规则,先后顺序是什么,那天穿的衣服是什么,就是形式、属性、规则我们也会去模仿。比如你看到那个人,人家高考成绩很好,是穿了一身红衣服,那你高考的时候也穿红衣服。或者说你看到这个公司经营得好是因为前台由大长腿美女接待,然后由大帅哥来谈业务,你就发现这个组织形式很好,你也让前台安排美女,后台安排帅哥。这样的模仿流程、制度的方式就是天择,寻求比较好的制度、形式或者是流程来模仿。

试错、模仿和天择都是我们大多数人学习的方式,尤其是模仿这种方式。我们上学的时候看到学霸用哪本参考书我们就买哪本,我们看到同事减肥成功,我们就模仿他减肥的方式。复制成功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重要方式,我们通过复制自己与别人取得成功的一些方式来积累自己的经验、生存能力。

既然复制成功这种学习方式特别常见,又在生活中多数情况是有效的,它有什么局限性吗?作者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只是这样直接复制成功,很可能我们模仿的这个成功因素并不可靠。比如你看到别人炒股做了千万富翁,你也去炒股,这就是模仿别人成功,但是没有看到这个人以前是亿万富翁,炒股炒到了千万富翁。这就是我们如果直接模仿看起来的成功很可能是不可靠的,因为一件事情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特别多的,你只是从你看到的成功表象去模仿、学习,很可能就会掉到坑里。你看到别人吃了这个东西减肥了,你就去吃,但是可能你并不了解他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他是不是坚持了其他运动等等。你觉得喜欢的女生上次收了你的书很开心,是因为她喜欢读书,可是你没想到上次是她正在找垫桌角的东西。所有这些你没想到的因素,可能都会影响到事情的成功。所以,每个人遇到问题时自身的情况不一样,环境条件也不一样,这时直接复制成功是很危险的事情。

第二个方面,作者很有洞见地提出复制成功这件事有时是有效的,这种有效可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比如,你和对方打球,你知道对手的弱点是左手接球不好,你每次都打他的左手,在前期经验是有用的,但你打得越多反而把对手这个弱点给练强了,到最后经验就没用了。所以作者说直接复制成功经验的这种方式很可能导致边际收益越来越低,也就是经验越用越没用。

第三个方面,也是作者很有洞见的一个发现,就算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大家都在用,很有用,你也一直在用,但很可能你用的这个经验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是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最高效的角度来看经验,比如我们现在键盘上字母的排列顺序都是QWERT这样的方式,但这样的方式其实并不是最高效的,而是因为最早生产的键盘,如果人们打字速度太快,就会卡住出故障,所以,如果按照大家最熟悉的字母排列方法设计键盘的话,键盘就很容易损坏。因此,发明人设置了这个非常别扭的字母排列方式,就是为了降低人们打字的速度,从而让键盘能够持续地使用。可是后来这种故意降低人们效率的方法,成为了键盘的主流布局方式,现在人们打字时学习的是过去经验,可并不是一个好的经验,但是人们也慢慢习以为常了。

这就是作者说的,一个东西用久了会出现“胜任力陷阱”,胜任就是能做一件事儿,胜任力会有陷阱的。就是你对一个事情越来越擅长了以后,反而会阻碍你学习更先进的东西。比如,当年IBM在做大型计算机的时候特别有优势,他们做的大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相对比较快,这个时候小型个人机出现的时候他们就看不上,正是因为他们在过去的经验当中很成功了,导致不愿意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以及可能更有效的事物。

我们复制成功经验的这种方式,可能导致我们反而学不到真正更好的经验。所以作者说这是复制成功这个策略存在的很常见的问题,那该怎么破解呢?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既利用复制成功的这种便捷性,又能够减少复制成功带来的陷阱呢?作者给了一个基本的建议,那就是建立开发与探索的平衡。

什么意思呢?开发就像我们开发矿场一样,你这个经验很好了,Excel用得很熟了,自然会给你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你就会一直用,这就是开发有效经验的价值。但是你还要探索新方法,要努力地多去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当自己在某个领域有了丰富的经验,熟练了之后要问自己:我这个方法是最好的吗?有没有新的可能性?我是不是应当多花一些时间去看看现在新的动向呢?比如,你在公司Excel用得是最好的,排版速度是最快的,你觉得很骄傲,但会不会其他人有更简便、更快的方式呢?如果你在公司一直做得很好,经验很丰富,而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的,就会阻碍了你的进步。

探索新方法虽然会不如你用已有的成熟的经验产生的效率高,但是很可能会帮助你发现全新的领域。所以你要秉持一个新的心态,在某个领域经验很丰富的时候,要用探索的心态去学习更新的知识,而且要知道新知识可能一开始不如你现在已经很熟的经验做得好,但是你未来很可能会有新的突破。所以这是第一个对于低智成功经验的局限性需要破解的地方,就是在拥有有效经验的情况下,仍然要多去探索新领域。

讲完了低智学习,我们来看第二类学习——高智学习,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三部分。高智学习是什么呢?高智学习简单言之就是,我们在模仿别人成功的时候不仅仅是直接模仿别人成功的行为,而是会多分析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会找因果关系,当我们掌握了别人成功的原因之后再来模仿别人的行动,这种学习模式投入的智力会更多一点,所以作者把它称为高智学习。当然了,这个名字可能会让人有一点误解,觉得这种低智学习比较原始,高智学习比较高级,但其实作者说这两种学习并没有高下之分,它们只是有各自擅长和适应的条件罢了。

比如我们在日常解决工作问题的时候,经常要分析一个问题究竟怎么样考虑才能周全,你会发现有的人考虑问题周全,有的人考虑问题不周全。低智学习就是直接模仿考虑周全的人怎么做,而高智学习就会总结分析他考虑周全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所以慢慢有人就分析出来,要把一个问题分析讲得透彻可能有四个方面,比如从自身而言他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从他所处的环境而言,他的机遇是什么,威胁是什么。如果能从这四个方面讨论的话,一个问题可能分析起来就更全面。这个就是后来形成企业分析的 SWOT 分析原理,它变成了一个模型。

我们接下来再处理其他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模型来处理问题,这就是一个高智学习,通过经验总结出了原因,然后再拿这个原因去处理其他事情。类似的我们会想,怎么样表达一个问题会让别人听得更清楚,能够理解得更快呢?有人发现,可能我要先讲结论,再讲支持结论的每一个论据,把每一个论据再分析透彻,就形成了咨询界最常用的金字塔原理的模型。

这些都是我们总结事情因果关系形成的经验,所以作者说高智学习往往会把我们生活当中,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总结成模型或者故事来传播。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还会有故事呢?这是在作者看来模型和故事其实是分析总结原因、因果关系的两种表达方式罢了。总结成模型是社会学家、管理咨询学家比较爱用的方式,来表达对原因的总结。而商业记者、大学老师、培训师往往喜欢总结成故事。

比如我们非常熟知的吴晓波的著作《大败局》,在总结企业管理当中的成功或者失败经验的时候就是讲了很多故事,通过故事来启发我们经营的时候要避开哪些、注意哪些。我们也会通过学习记住“皇帝的新装”“乔布斯执着于坚持简洁设计原则”这样的故事,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所以,这些模型和故事都是我们人类高智学习、总结经验后的成果形式之一。

这种高智学习总结出来的原因往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原因应当是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越贴合现实越好;第二,就是要尽可能简单明了,能让人一听就懂。所以高智学习总结出来模型和故事常常具备的特点就是,既要有一定的复杂度和事实接近,又要足够简单能让人理解。作者把这两种特点用一个学术语言来描述,叫做“最大可理解复杂性”,就是复杂的程度要最大化,但是理解的程度也要最大化,它俩之间找一个平衡,就是最大可理解复杂性。

一旦高智学习有了这么一个前提约束条件,要符合最大可理解复杂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从宏观上来看我们可选的原因就很有限了,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总结出来的原因类型,就往往被局限在几个特定的类型模块里面了。比如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成功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往往会总结成这几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符合理性、很有逻辑,整件事情做得非常有条理。比如我们经常会分析一个人成功,人家第一步考虑得很周全,第二步执行很有力,第三步他运气又很好,所以最后他是成功了,他的成功经验是这样的。我们听这样的故事,往往会很相信这样的原因,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它符合逻辑。

第二种原因,很多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是因为它层层分解了,分解得很细致。比如这次战役能成功是因为每一个布点、每一个岗位都有专门的队伍和优秀的将领在值守,所以大家责任到人,才能够万无一失,任务成功。类似的就是金字塔原理,为什么大家觉得这个方法好呢?是因为它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了小的问题,所有小的问题加起来就构成了大的复杂问题,大问题层层分解成小问题,所以解决了下面小的问题,大的问题也就被解决了。我们认可这个观点的前提,就是我们相信把问题层层分解后,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是成功的原因。

第三种成功的原因是说,这件事儿有牛人、有伟人来支持。像我们说为什么乔布斯的苹果公司能够死而复生呢?是因为乔布斯很伟大,有远见卓识,他有独特狂妄的性格,但是又对产品质量极致追求,是这样一个超凡脱俗又与众不同的人物才打造了独一无二的苹果公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相信苹果能成功,是因为我们相信伟大的人物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说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功了就是成功了,存在即合理。我们之所以相信这个成功,是人家已经上市了,做到那么大规模了。现在有几亿人相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道理一定是有道理的,就是存在即合理。所以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用高智学习总结成功经验以后,最后那些原因从宏观层面来看,都会回到这几大原因上面。

当然人类总结的原因肯定不止这四类,作者只是说这四类是很重要的类型。还有其他的类型,比如与上面四种原因相反的原因也是我们常总结的原因。比如成功是靠理性逻辑这个原因的反面原因是,成功不是因为理性有逻辑,而是要成功就不要想太多,关键是先干了再说,通过不断尝试、不断试错,取得成功。再比如成功是因为有伟人的反面原因是,成功并不依赖某一两个伟人,而是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智慧的投入改变等等。所以,作者说,其实如果我们把人类总结的那些经验,从宏观上甚至他们的类型,就会发现,那些看似繁杂的原因,其实到最后,大家总结的不外乎是类似的主题。

这是因为大多数通过高智学习总结的原因,其实都是一些我们让自己能够理解,又相对复杂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最后就形成了这么几个常见的原因。所以,作者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们口中的真相往往不过只是大多数人的共识而已”。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并不看好这种总结成因果模式的经验分享能够揭露真相,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任何一个问题可能有无数个影响因素,要考虑的因素就太复杂了,而太复杂人们就不好理解。而如果想要人们好理解,你就要抽象和简化,一旦抽象和简化就会极大地偏离真相,所以最后得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它符合真相人们才相信,只是因为它好理解、有启发,人们才达成共识以为它是真相罢了。

所以作者说,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各种各样的经验总结和主题,往往会回到几个从宏观上看类似的主题原因,只不过在这些宏观主题下,你可以细分成很多不同的所谓的模型。比如前面说的SWOT模型就是一个层层划分的模型,你把一个问题分成了内部和外部、优势和劣势,就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这就是层层分解属性一个主题下面的模型而已了。像这样的方式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如果通过高智学习方式去学习,最后会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几个模板和思维框架里面。我们分析新问题的时候最后总会套到这几个原因里面来,作者说这当然有好处,就是对我们理解发生什么事情提供了一个维度,作者并不是说这种高智的经验分析得到的这些结论完全没有用,不是的。他只是说你不能完全相信它就是真相,它可能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学习,甚至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但它未必就是全部的真相。

可是这种高智学习,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同时,也给我们打造了一个牢笼,那就是很多事情,其实它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或者很独特,但是因为我们喜欢接受听起来既有一定复杂性又足够简单的原理,导致我们喜欢把原因往熟悉的已有模式上面靠,结果反而把探索真正原因的机会扼杀掉,局限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高智学习存在的一个问题,它在给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一个工具的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真正地理解世界。这个问题该怎么破解呢?

作者说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相信经验和我们已经认可的模块来全部解释世界,而要尝试用更新的方法。比如说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先建立对一些看似现在不能接受的假设或者原因,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去验证、去尝试、去探索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像我们都知道开普勒有三大定律,而这三大定律最早是建立在他发现了太阳系的这些行星是有椭圆形运行轨道的基础上,可是有意思的是,开普勒发现行星在椭圆形轨道运行这件事情,他的数据并不是自己亲自观测的,而是来自于他的老师第谷。

第谷是在当时非常有名的天文学家,非常敬业、非常勤奋,他花了20年的时间记录了大量精确的天文数据,终其一生想要探究出来太阳系当中这些行星的轨道,可是没有成功。为什么?不是数据缺乏,不是知识不够、数学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一直有一个他相信的理论,那就是地心说,所有的行星都是围绕着地球转的。在这么大的一个他已经认可的模型里面永远找不出规律来,而他的学生开普勒拿到同样的数据之后,没有沿用老师一直以来用的那个经验模板,而是尝试有没有可能地球不是中心的,换一个角度算一下。结果历史成就了开普勒,而他能够跳出过去这种经验总结的因果关系就是因为换了一个新的思路,打破过去的框架才取得了新的成功和突破。

所以面对高智学习的时候要提醒自己,经验总结的这些模型也好,给我们印象深刻的道理也好,它有没有可能并不是真相,而只是我们现在能对真相理解的一个阶段而已。只有秉持这么一种态度才有可能不被经验束缚。

总体而言,作者说经验其实用一句话来描述,它是一个有用的老师,但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经验在什么情况下最有用呢?作者认为,经验在比如那些专门的、能够不断重复的、相对比较狭小、因素影响比较少的领域会比较有用。比如说像专业技能,做一个电工、泥瓦匠或者是歌唱家、乐手,这样的领域你不断地尝试、试错、积累经验,总体而言就是越做越好。一个十年的泥瓦匠就是比一个一年的泥瓦匠做出来的东西要棒得多,这就是经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相对来说不太可靠的领域,就是那些有复杂的各种因素影响的,然后经常会变化的,你又不能够经常重复去验证的领域,经验就没那么可靠。

这个时候你就要理解,经验可能只是解释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性,它的概率还没那么大,不能一直以你的这种经验作为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去应对。在这种领域上可能更好的方式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我们应当多去借鉴科学家经过严谨实验后得出的结论,而不要太相信自己一两次小样本经验总结出来的原因。

上面这些内容就是《经验的疆界》这本书我们要分享的最核心的内容,回顾一下全文。

第一,本书虽然文字很少,可是言简意赅,信息密度大,它采用跨学科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去讲述经验在我们生活中什么时候起作用,什么时候不起作用。

第二,作者把向经学习分成了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首先低智学习就是我们直接复制成功的行动,而不太考虑因果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会模仿错了成功的原因,或者说经验用得多了以后慢慢地会失去了效用。对此,作者提出的建议是,要多去尝试开发探索新的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要只是夜郎自大,自己做得好就觉得是最好了。

第三,高智学习与低智学习的不同是它会总结经验,可能总结成模型或者故事。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更便捷地理解世界,能拿到一些有用的工具来处理问题,但是它存在的问题是可能把我们自己局限在一些模型和框架里面,丧失了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对这种问题作者给出来的建议是,你要理解在复杂问题下经验往往不是一个好老师,你的经验往往不是最有效的,你要有更开阔的视野,要用更好的方法,比如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撰稿、讲述:成甲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