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十诫》 奥小绿解读
《管理十诫》| 奥小绿解读
关于作者
唐纳德·基奥,1981-1993年间,担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首席运营官和董事;1993年期间,担任投资银行艾伦公司董事长;2004,再次当选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他还曾在多家知名公司担任董事,包括伯克希尔·哈撒韦、麦当劳、华盛顿邮报集团、家得宝公司、亨氏公司以及圣母大学。作者纵横商界60多年,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直透本质的管理感悟。
关于本书
作者根据自己一生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一系列企业和个人最容易掉进去的陷阱,称之为“管理十诫”。作者纵横商界60多年,仍然觉得谈论成功的方法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只能谈谈自己的失败经历,从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精炼出管理十诫。连惜墨如金的比尔·盖茨都亲自推荐此书。巴菲特更是不吝溢美之词,亲笔作序极力推荐,并说:“唐纳德·基奥最强的能力就在于他总能迅速看穿事物的本质,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的这本书是《管理十诫》,说的是在管理中必须避免的十大陷阱。在说之前,我不得不先惊叹下,这本书真的是厉害了!可能很多人要问了,厉害在哪?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是一本很普通的管理书啊。
厉害有三,一是作者唐纳德·基奥。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他所任职的公司,你一定不仅听过,还喝过。没错,就是可口可乐。他曾两度出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兼任首席运营官,在可口可乐公司效力长达31年。他还是多家知名组织的董事,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麦当劳、亨氏公司等等。
二是厉害在这本书得到了一众商界大佬的推荐,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由巴菲特、比尔·盖茨和杰克·韦尔奇联袂推荐的管理经典。巴菲特还洋洋洒洒地作了一篇长序给他背书。看出分量了吗?
三是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只说失败,不说成功。你可能觉得奇怪了,一般的管理类书说的不都是成功的秘诀吗?这本书怎么光说失败?我就想知道怎么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 CEO ,怎么走上人生巅峰,什么失败,与我没有关系。你这么考虑就错了。商界瞬息万变不说,每个类型的公司打拼之路也不同,卖煎饼果子的能和卖奔驰的经营方法一样吗?卖计算机的和卖婴儿米糊的也不能一样吧?所以,世上本就没有什么通用的成功秘诀。而通用的是什么呢?是失败的原因。毕竟只有真正理解了失败,减少失败,反过来才能增加成功的机会。
作者基奥纵横商界60多年,仍然觉得谈论成功的方法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只能谈谈自己的失败经历,从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精炼出管理十诫,因为每家公司失败的表现形式各异,内在核心却是共通的。基奥还敢打包票:所有失败的企业肯定都犯了其中至少一诫。如果误入歧途又不及时改正,下场可以想见。就是这么神奇,有木有?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十诫都是哪十诫呢?第一诫:不愿冒任何风险。第二诫:思维僵化,我行我素。第三诫:把自己完全孤立封闭起来。第四诫:犯了错误,拒不承认,目空一切。第五诫:只求发展,漠视商业道德。第六诫:不用心思考,对该做的事情一知半解。第七诫:自己不去把握,完全信赖专家。第八诫:行政作风盛行,团队臃肿。
第九诫:信息错位,沟通不畅。第十诫:对未来心怀恐惧,悲观主义色彩浓厚。第十一诫:丧失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咦,好像有什么东西乱入了,第十一诫是什么?别担心,这些戒律都是环环相扣、逐步递进的,而第十一诫更是全书彩蛋,且听我慢慢说来。
为了进一步看清楚11条戒律,我把它们划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第1-3诫,思维方式;第二板块,第4-5诫,个人品行;第三板块,第6-9诫,信息获取;第四板块,第10-11诫,处世态度。
那我们就从第一板块——思维方式说起。这一板块包含的是第1-3诫,说的是不敢冒险、思维僵化、故步自封。这3诫的共同点很明显,都是行动不积极,都怪思想有问题。
我们先来听一句话:“美国人需要电话,但我们英国人不用,我们有很多邮差。”你是不是一听就笑喷了,这是什么人才说得出这种蠢话?有了高科技不用,非得飞鸽传书,这智商也是醉了。这个人就是1876年的英国邮政总局工程主管查理兹爵士,他认定现行的报童就足够了,不需要改变什么,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
你在大笑之余,不妨静下来想想,很多人是不是也常觉得我就这样吧,不想辛苦。明明拿着3000元的薪水,租了房就不够吃饭;好容易下次好馆子,今后几天就不敢打车了。过得这么辛苦,跳槽其实是个好选择,但一想到要去投简历,要去面试,就算都顺利,还得花时间适应新公司新同事,说不定还不如这儿呢,就又犯懒,不愿意动弹了。这也很好理解,我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不敢拿安稳的现状去冒险。往小了想,棉被在冬天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挽留我们啊,怎么能不多躺会?但这种想法对普通人也许损失不大,可能不过是贪睡迟到罢了,如果哪位老板有这种想法,公司可能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这就是第一诫:不愿冒任何风险。
英特尔,你听说过吧?我要是告诉你,其实很早之前英特尔最主要的产品是半导体内存,你一定很意外,内存去哪儿了?这就是一个冒险的故事。英特尔一开始做内存做得风生水起,谁知道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半导体公司异军突起,抢占了半导体内存市场,英特尔业绩不断下滑,眼见着就要拜拜了。如果是不敢冒险的老板,估计也不敢轻易放弃半导体内存,还咬牙打拼呢。好消息是英特尔的老板不是别人,而是敢想敢做的安迪·格鲁夫。1985年的一天,格鲁夫来到共同创始人摩尔的办公室,问摩尔:“如果我们被裁,董事会请来一位新老总,你觉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摩尔回答:“他会放弃半导体内存。”格鲁夫想了想:“那就让我们自己来做这件事吧。”这个决定不可谓不痛苦,在那个时候,英特尔在很多人心目中就相当于半导体内存,差不多就像麦当劳就是汉堡,滴滴就是打车,郭德纲就是相声啊!但这次冒险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如果格鲁夫当时迟疑不决,抱着过去的辉煌不放,不敢冒险,“灯,等灯等灯”估计也就不存在了吧。作者基奥特别强调,如果要实现长久盈利,那么在短期内务必要进行创新。彼得·德鲁克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管理层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公司的现有资源进行谨慎的冒险,从而确保公司未来的永续经营。
第二诫的思维僵化、我行我素和第一诫有相像之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正如作者基奥所说,真正固执的人不但不愿意冒险,而且他们对自己的方法太有自信,觉得“成功秘钥在手,天下我有”。可是商场瞬息万变,怎么可能有用了几百年都不会失败的秘诀呢?这个问题,感觉应该采访一下诺基亚。在 iPhone 出现前,如果诺基亚在手机市场自称第二的话,没人敢称老大。2007年,iPhone 问世,但常年的绝对领先优势让诺基亚自负傲慢,抱着落后的塞班系统不肯放,一会自主研发新的,一会又投奔微软,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当时的 CEO 事后想来,颇有点微软卧底的意思,即使谷歌推出了免费的安卓系统,诺基亚仍然固执不改,坚持一条道走到黑,最后终于在2013年,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现在提起诺基亚,感觉都是年龄暴露帖了。
作为老板,应该具有习惯性审时度势和思考的能力,一旦环境变了,要迅速地适应新环境。我们楼下的小吃摊,早上卖米粥,晚上摊煎饼果子,在夏天卖凉皮,到了冬天就改小炖锅了。这种情况你肯定也很熟悉,这和管理大公司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愿不愿意去认清现实,做出改变罢了。
说完了不敢冒险和思维僵化,第三诫的故步自封就更可怕了。书里说的自我陶醉、高高在上,这不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吗?这种老板什么都听不进去,也什么都不想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谁要是敢跟他们汇报公司的困难、他的缺点,就等着被骂吧。作者基奥就在书中说了一位 CEO ,他一个人独占了一个大套间,最外面装有厚厚的玻璃门,推开玻璃门是秘书桌,走过秘书桌,再推开一扇门,才真正进了办公室。里面摆放着各式奇异的巴西艺术品,播放着柔和的轻音乐,点着各色的香烛,还有一排电视屏幕。试想一下,这么个环境,中层经理还怎么敢开口禀报一个坏消息?
快醒醒,市场可不会顾及谁的自我感觉。我再跟你说一家老牌公司——柯达。很多人可能已经想不起自己最后一次冲洗照片是什么时候了,在很久之前,可不是这样的。以胶卷为主营业务的柯达公司,年销售额曾高达19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14.5万名员工。但你一定只猜到了结局,没猜到开头。其实发明出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就是柯达。可是柯达公司的高管们一想到胶卷给公司带来的巨大利润,就认为世界还没有那么快变化,也不可能抛弃胶卷。他们更是自信到忽视了胶卷业绩正在逐步下滑的事实。从他们的盲目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开始,柯达注定了从此是路人的结局。
说完了不愿冒任何风险、思维僵化和故步自封这三条思维方式的戒律,接着说说第二板块:个人品行。这一板块就严重了,完全跑偏了,这样的老板迟早要把公司带到阴沟里去。
第四诫犯了错误,拒不承认,目空一切说的是死不认错的“鸵鸟”老板,这样的老板很好认,口头禅准是三个字:我没错。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别人的错。可是谁能不犯错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才不会酿成大错。作者基奥在书中说起了巴菲特对美国航空公司的失败投资。1989年,巴菲特购入价值3.58亿美元的美国航空公司优先股,谁料航空业价格竞争之激烈超出他的想象,加上中东局势变动,美国航空公司转盈为亏,一度沦落到靠卖飞机才发得出薪水。好在几经波折,到了1998年,美国航空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巴菲特的投资才没有打水漂。
就算结局还算不错,巴菲特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英明神武。在巴菲特1996年致股东的信中,在谈及对美国航空公司的投资时,巴菲特说道:“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说,‘你都这么富有了,怎么就不能聪明一点儿呢?’回顾一下我对美国航空公司糟糕的投资决策后,我觉得这位朋友说得不无道理。”连股神巴菲特都会犯错,而且也会认错,谁比他更厉害?真的无所不能,从不犯错?
至于第五诫只求发展,漠视商业道德,《甄嬛传》都看过吧?华妃的狠毒和不择手段,你肯定记忆犹新。她说过的一句话,就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类老板:只要能达到目的,何必介怀采取何种手段和方法。可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华妃最后惨死,不就恰恰说明了这类老板的下场?
三鹿,你也不陌生吧?三聚氰胺事件一出,三鹿立刻倒闭,相关负责人开除的开除、免职的免职、入狱的入狱,最严重的是所有国产婴儿奶粉跟着遭殃,从此海淘奶粉成了国内诸多父母的必修课,从中国香港到荷兰、澳洲,已经把所有超市一扫而空。要知道,信任是任何公司基业常青的重要养料,失去了顾客或手下对你的信任,失败也就不远了。作者基奥特别提醒,所谓的不择手段,其实也不光说的是商业道德,还有做人的准则,因为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并不应该有断层,如果你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标准的道德观,那说你是商人还委屈你了,你简直是变色龙啊。
说完了思维和品行,我们说说信息获取。第6-9诫说的都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性,但与一般的告诫不同,作者基奥更强调的是对所获取的信息要进行再思考,要自己深入了解,不能别人给你什么、说什么,你都照单全收。这样只会产生几个问题:一是,疲于奔命;二是,根本 get 不到每个信息蕴藏的重要意义;三是,到最后只能完全信赖所谓专家。
这几诫,很多公司都逃不过。比如阿里巴巴,没有人不知道吧?早期阿里巴巴就在第6-9诫里栽过跟头。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没多久就赚到了钱,又接连拿到高盛、软银几笔大投资,口袋里有钱了,马云开始搞大事情。他先是觉得蜗居杭州不够高大上,决定把公司总部搬到美国,国内总部换到上海。可是他没有仔细想过,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企业多半是大型国企、外企,是够时髦的了,但用不上阿里巴巴,再高大上也没用。相反,杭州有大量制造类企业,正是阿里的核心客户。这犯的就是第六诫不用心思考,对该做的事情一知半解。
在搬总部的同时,阿里巴巴还开始疯狂扩张,开设了中国香港及美国、欧洲、韩国等办事处,用马云自己的话说,“一有钱,我们跟任何人一样,我们得请高管,我们得请洋人,请世界500强的副总裁。我们请了一大堆人”。这也是因为马云认为高管职位只能交给职业经理人,也就是专家,他认为他们懂得更多。这其实就是第七诫:自己不去把握,完全信赖专家。可谁知道,中国互联网的寒冬也接踵而至。一边是烧钱,一边是赚不到钱,阿里巴巴眼看着就要走不下去了。这犯的就是第八诫:行政作风盛行,团队臃肿。
好在马云和高管及时醒悟,确定杭州为总部,开始大幅裁员。当时的 COO 关明生雷厉风行,大年初一飞到美国,把30多个工程师在内的美国团队裁得只剩下 CTO、一位IT和一位前台,这前台还转成了兼职的。香港、北京、上海办事处也全部关闭,这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后来马云反省这事儿时一度认为自己是个坏人,痛苦到哭,马云说:“我们清掉了很多高管,就像一个波音747的引擎装在拖拉机上面,结果拖拉机没飞起来,反而四分五裂。我们如果当时不做这样的手术,可能阿里巴巴就没了。”十多年过去了,还坚守在阿里的7位“罗汉”凭本事个个身居高位,就算是离开的,也大多在其他企业担任要职。而当时高薪聘来的专家,已经被证明并不适合阿里,纷纷离开了。当然,我们不能说专家都不靠谱,而是需要我们去判断,不能盲目。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尽信专家,也不如无专家。
至于第九诫信息错位,沟通不畅,对大公司来说,主要指的是主营业务定位不清,而阿里巴巴也才从这个泥坑中挣扎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阿里巴巴想要学习微信构建社交网络,力推来往,甚至给员工下指标、发红包。可是布局已晚,它的强势其实在于电商和支付而不在社交。想要从零开始抢地盘,谈何容易?好在阿里巴巴又很快认识到了这点,重新回归自己的优势领域。
阿里巴巴都绕了这么多弯路,其他公司就可想而知,所以不能不说是非常可怕的陷阱。因为任何事业都需要建立在对现实的清楚了解和把握之上,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然事业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说了这么多具体的失败,最后一个板块,也就是第四板块,我们说点虚的:处世态度。听起来虚,但实际是最核心的。就像之前说过的,工作和生活从来都不是断层,我们的态度不端正,做事怎么能好?就像第十诫对未来心怀恐惧,悲观主义色彩浓厚,说的是对未来充满恐惧。我之前一直在说要敢于冒险,但比不敢冒险更可怕的,就是恐惧。恐惧会绑住你的手脚,什么也做不了,不敢去奋斗,也不敢去冒险,那还谈什么成功?
你是不是曾经参加过团建?很多团建都有一个经典项目——高空断桥,也就是在离地七八米的地方,搭起一座桥,桥中间却是断开的,大约有1米多的空。每个人都被要求爬上高空,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再走回来。你在底下刚看到断桥的时候,就吓坏了吧,这要是摔下来可怎么办?你肯定一边爬,一边心里骂:谁出的馊主意。到了上面一看,更是吓得不敢动。虽然心里知道,没事没事,这要是在地面,那还不随便跨,何况身上还有安全带。可这脚怎么都迈不开了。这就是被恐惧绑住了手脚,整本书都在说怎么会失败,但基奥要提醒我们的是,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失败上,对未来怕得要命,肯定是要失败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第十一诫丧失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这条是全书最关键的:乐观主义和激情都是打造领导力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要想充满激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关注四个方面:顾客、品牌、员工和梦想。与这四个方面经常沟通,为之努力,一定会取得超乎你想象的满意结果。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这本书为任何企业、管理者、普通人剧透了,谁都可能面临的失败陷阱。这十条戒律告诉我们如果你放弃风险、顽固不化、故步自封、不可一世、破坏规矩、无暇思考、完全信赖专家和外部顾问、崇尚官僚主义、给出模糊的信息而且恐惧未来的话,那么注定要失败。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洞悉成功的秘诀,但只要能避开这些坑,就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工作和生活也将更加顺利。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多,有三点是我很想和你分享的:第一点是,不但不要惧怕变化,还应该积极欢迎和创造变化。你想想,如果没有变化,那么也就没有突破和发展的机会了。不大胆去开拓,永远发现不了新世界。这就是有变化要上,没有变化,制造变化也要上;第二点是,凡事要自己多想一想,不要迷信专家。专家也未必知晓一切,如果他们说的事事都准,那不如自己开公司了,何必从你这赚取什么咨询费呢?所以他们的建议可以听取,但不可全信,要自己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好奇才会引发你去探索,才会发现变化,才可能找到新机会。这三点不要说对老板很有用,就是不做老板,相信对日常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
这期节目最后推荐大家看一部纪录片《超级工厂》,这部纪录片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说的就是可口可乐公司。看完之后,对这本书提到的诸多案例会有更深、更直观的感受,相信一定有助于你更深地理解管理十诫。
撰稿:奥小绿 脑图:摩西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