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教徒的礼物》 张鱼歌解读

《清教徒的礼物》| 张鱼歌解读

关于作者

肯尼斯·霍博,霍博兄弟中的哥哥,1926年出生于苏格兰,终生致力于不同国家的制造业文化研究。

威廉·霍博,霍博兄弟中的弟弟,生于1929年,现代语言学家、投资银行家。他是跨党派经济政策研究机构——伦敦财政研究学院的创办人。

关于本书

本书追溯了美国开国至今的工业管理文化史,将其成功归因于企业家继承了17世纪清教徒移民的精神理念,并认为美国正是依靠“清教徒的礼物”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二战胜利后,美国又将这一礼物带到日本,帮助后者迅速崛起,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经济奇迹。此后,这种精神又影响和推动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崛起。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管理的黄金时代结束,本书认为这正是背离伟大管理文化经验的结果。因此,本书呼唤重拾清教徒的精神,重申美国管理黄金时代的管理要义。

核心内容

传统的美国社会,美国公民价值观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第二,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第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道德观念;第四,善于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

这四个价值观特点都来自清教徒的哲学,是清教徒带给美国的礼物,也是美国梦的精神力量来源。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清教徒的礼物》,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4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过去200多年美国的公司、美国的企业家们的成功,跟他们的祖先17世纪清教徒移民流传下来的四大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种精神财富是美国经济成功的关键。

这四大价值观是什么呢?这本书里是这样总结的,它们分别是:第一,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第二,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第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道德观念;第四,善于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理解呢?这几条,这一看平平无奇,有的还挺虚无缥缈的,像什么“人间天国”,为什么说这些东西造就了美国经济和那么多美国知名大企业在今天世界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呢?作者解释说,美国人的创业、经营、管理,都是遵循着这些从他们的祖先清教徒那儿流传下来的精神内核,以及从法国人那里学习的“重视技术”的理念。这就是我们今天着重要讲的。此外呢,作者还根据这些理念,总结了美国成功企业的25条管理原则,我们也会择要为你讲解几条。

在这之前,还是依照惯例先介绍一下本书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霍博兄弟两个人,哥哥叫肯尼斯·霍博,出生在苏格兰,终生致力于不同国家的制造业文化的研究;弟弟威廉·霍博,是一位语言学家、投资银行家,他也是一家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叫伦敦财政研究学院的创办人。这兄弟俩都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生前好友。80年代初,哥哥霍博发表了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日本工业管理怎么向美国学习的,德鲁克看了以后给他写了一封信,建议他就这个主题写一本书,还说,书出版之后,他要买一本来看。遗憾的是,这本书是2009年在美国出版的,德鲁克是在2005年就去世了,没能看到这本书。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把美国的成功和清教徒精神之间做了个连接。作者试图从早期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先贤们身上,找到美国精神上的源泉和传承。而且作者认为,“清教徒精神”不光是帮助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他们还进而认为,二战胜利以后,美国托管日本,又将清教徒精神作为礼物带到日本,帮助日本从战争废墟当中迅速崛起,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经济奇迹。此后,还影响和推动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所以,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早期移民美国的清教徒价值观,在包括美国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本的崛起等等这整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核心和重要的作用。

那么,清教徒是一些什么人呢?这得从当年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说起,当时英国的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独立的宗教,称为“国教派”。然而“国教派”在英国掌权之后,某些方面变得和他们之前反对的罗马教廷大同小异,而一些不满国教派、主张继续改革的人,就被称为“清教徒”,他们反对教会系统的权威,他们认为《圣经》是唯一最高的权威,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奉行勤俭清洁的生活,所以被叫做“清教徒”。

我们熟悉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最早提出了清教主义哲学思想,还预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前面说了,清教徒的精神可以归纳为四点,现在再重复一遍,作者认为,传统美国社会美国公民的价值观有四个特点:第一,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第二,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第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道德观念;第四,善于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这四点就是美国梦的精神来源,也是清教徒馈赠给后世的礼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清教主义哲学的四点理念。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这四点就是美国梦的精神来源,也是清教徒馈赠给后世的礼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清教主义哲学的四点理念。

第一点,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这一点最早体现在早期移民美国的清教徒领袖约翰·温斯罗普的讲话中。1630年,温斯罗普率领一批清教徒成功移民新大陆,建立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在起航之前,他对追随者说,新英格兰将是“山巅之城(city on a hill)”,这句话出自《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换句话说,早期的移民运动是清教徒奉上帝之名,远赴新大陆,他们承载着建造人间天堂的使命。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新大陆不看你是谁,只看真本事。”这句话道出了美国精神的内核。这一点在后来的美国社会也得到了继承,比如那些拥有伟大使命的公司和创始人,往往出身平平,这些创始人带着“清教徒式的理想主义”,希望改变世界。

第二点,喜欢自己动手、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美国从一开始就是徒手建立起来的联邦国家,不同于那些建国很久、等级制度森严的欧洲国家。早期移民注重亲自动手,他们信奉工匠精神,他们自己修房子、修汽车、修水管,并且为此感到特别自豪。举个例子,20世纪初美国迷恋汽车,作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可以在星期六的早晨给汽车修修补补。直到20世纪60年代,哪家公司的总裁如果亲手疏通了水管,一定会把这件事写进公司的大事记中,以此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美国人”。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也成了美国管理者区别欧洲管理者的特点。

再举个例子,美国历史学家布鲁克·欣德尔在二战军中发现,碰到吉普车坏了的情况,美国军官可以告诉维修工问题出在哪里,但是英国军官一般是让别人诊断问题出在哪儿。这就是英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传统美国社会的第三个特点是集体主义精神。这一点好像在我们看来存在争议,甚至在美国社会也存在不同看法。很多学者认为自殖民地时代流传在美国社会的只有张扬、自私的个人主义,在我们的印象里,美国人也是更崇尚个人主义的,但是作者在书里说,“真相要更复杂、更令人欣慰”,因为,实际上清教运动是很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的。早期移民的领袖温斯罗普在一次讲话中说:“为了避免沉船、供养后代,我们必须团结得像一个人,我们必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所以早期移民是非常倡导集体主义观念的。

清教主义的第四个特点是善于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清教徒移民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否则他们不可能到达美国。历史学家记载的情形是这样的:“清教徒一群一群、一个镇一个镇地移民,一定居就是一个社区,所有单位都治理得井井有条……社会不是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有机体,为明确的目标运行着,各部分都服从整体,各成员都贡献力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位置。”

以上就是清教徒精神最核心的四个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宗教信念、动手能力、集体观念和组织能力。早期移民的清教徒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特点,才能成功到达新大陆,然后建立起新的联邦国家。

尽管如此,移民美国大陆的清教徒运动仍然是非常艰难和残酷的。1606年,一批殖民者从英格兰首先起航,前往弗吉尼亚州,出航的时候144人,到了第二年年底只剩下38人。后来又有几批规模更大的移民,死亡率也非常高,差不多每1万个人当中只有2000个人活着。这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五月花号”,五月花号在1620年起航,到达美洲马萨诸塞后只有50多人活下来了,死了一半的人,包括他们的总督。

直到1630年,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叫约翰·温斯罗普的领导者,率领了一批清教徒成功到达了美洲新大陆。这位约翰·温斯罗普,充分汲取了之前移民的惨痛教训,包括准备不足和缺乏有力的组织管理等等。温斯罗普的成功,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讲的四点理念。比如,投资组织这次移民的马萨诸塞海湾公司,创立者本身是信奉清教价值观的富商,这家公司资金雄厚,它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非常成熟和超前,后来的人发现它成功地预示了美国管理黄金时代那些龙头企业甚至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

在1630年那一年,他们用小船运了1000多人,之后的10年里,他们用200艘船又运了14000多人。第一批移民包括制革工人、纺布工人、渔民、牧民、泥瓦匠、蜡烛商、军官、医生、裁缝等等。这些人共同建起了这个国家的雏形。这当中非常核心的一点是:他率领的移民行动拥有强大的信念,每当有人问起这次大移民的使命,温斯洛普都回答说:清教徒奉上帝旨意去新英格兰建造人间天国,同时作为商人,他们还必须让投资有回报,获取财富,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它们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都是美国的早期移民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之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向美洲大陆移民的运动,包括17世纪80年代英国贵格会教徒向宾夕法尼亚殖民。贵格会是清教徒的一个激进的分支,他们和清教徒希望净化英国国教不同的地方在于,贵格会的教徒希望净化整个基督教。

那么,清教徒移民带到新英格兰的价值观是如何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传遍整个美国的呢?作者的答案是个人和集体在国内的迁移。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摩门教徒的迁移。

像马萨诸塞清教徒一样,摩门教徒也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移民的。摩门教徒的领导者杨百翰,领导摩门教徒在1846年从伊利诺伊州迁往今天美国中部的大盐湖山谷一带。他们在那建成了一座城市,就是今天犹他州的盐湖城。

作者认为,摩门教徒这次内部大迁移,可以媲美我们前面提到的两次移民运动:包括1630年清教徒移民到马萨诸塞和1682年贵格会教徒移民到宾夕法尼亚。虽然摩门教徒不需要长时间的海上航行,但是他们也穿越了1300多英里的草原和沙漠。在这次移民大行动中,杨百翰制定了更周全、严密的计划,他首先选好路线,然后派数批年轻力壮的教徒沿着路线开路、架桥、造木屋、种庄稼,等待后续的大部队收割。大部队到达盐湖峡谷的时候,他们可以收割庄稼,到那年冬天的时候,几百个小木屋建好了,水坝也建好了,有粮食吃、有房屋住、有水喝,杨百翰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如何设计嵌套系统,一环一环紧密相连。

同样,摩门教徒的移民使命也是一样的:建造人间天国,同时创造更多财富。

此外,摩门教徒还懂得如何调配大型资源,显示了他们非常强大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他们在盐湖城设立了永久移民基金,把那些仍然留在伊利诺伊的摩门教徒迁移出去。1852年一年他们迁移出了一万人。后来他们开始用大规模的车队把犹他的产品运到密苏里,返程的时候带上新移民到犹他来。他们还用这样的思路走出国外,传教士漂洋过海到英格兰、威尔士招募纺织工、钢铁工等工人,引进了新的移民。所以,从摩门教迁移的过程来看,我们提到的四点精神宗教教义、动手能力、集体观念和组织能力,是缺一不可的。美国的建国过程,从头到尾都体现了清教徒移民的价值理念。

作者认为,除了这四个清教徒的特点,还有一个因素对美国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18世纪的法国赋予美国的第五个特点,就是技术。法国是非常重视技术的。18世纪,法国就成立了一个综合理工学院,专门培养理工技术人才。而美国制造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正是美国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开始接受法国影响的时候,也是法国开始强调理论用于实践的时候。所以这时候,美国开始在技术领域效仿法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会比其他国家都更能做到敞开胸怀拥抱技术呢?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几点原因:第一点,美国早期移民的几个州都普及了公立教育。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对新技术新机器持支持的态度;第二点,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相对不分阶层;第三点,那些有机械能力、技术能力的移民在早期享受到了很多好处,这样的人很可能在社区或者农场成为领导者,而且会做得很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虽然是工业革命发祥地,但是从社会结构上看,英国的工业社会适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技术理论还没有那么重要,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技术理论变得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美国和法国都创办了传授技术理论的教育机构,所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主要是美国的事情了。

传统的清教价值观,加上法国技术的影响,很快开启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道路。美国在19世纪最后30年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重要人物。首先是打造美国制造系统的主要功臣,历史学家认为这个功臣是一个叫罗斯维尔·李的陆军军官。他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担任厂长期间,大概是1815年到1833年期间,实现了零部件的统一规格化,零部件经过严格的标准化,可以互相替换,为工厂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重要人物,比如麦卡勒姆,比如泰勒,比如杜邦。

麦卡勒姆也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他7岁从苏格兰来到美国,接受了几年初等教育以后,做过木工、建筑师、土木工程师,都很成功。后来他加入了纽约-伊利铁路,当了分公司的经理。麦卡勒姆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M型组织结构,他把分部型结构和直线职能制结合起来,也就是既按照地域划分分公司,也会在各分公司从上到下设置直线的指挥线,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组织、沟通和信息的有机运行。

泰勒发动了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科学管理”运动,他的这套效率原理后来应用到包括制造业、商业、教育、教会、军队等全社会的范围,发展成为泰勒主义。

另一个人杜邦,祖籍法国,他的贡献是把杜邦公司从一家结构松散、管理落后的企业改造成了第一家现代制造公司。他按职能把公司划分为独立经营的分部,通过股票期权解决了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他采取纵向一体化策略,建立公司自己的销售网络和自己的研究所。

杜邦、通用电气、AT&T等龙头企业进入鼎盛期,“自下而上”成了20世纪中叶美国公司管理的精髓。

所有这些,迎来了美国管理的黄金时代。从1920年一直持续到1970年,这50年间起主导作用的是实力强大的大型制造公司和大型服务公司。技术天赋、先集体后个人的道德观念、非凡的组织能力以及美国梦,清教精神在这些公司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战以后,美国管理黄金时代的原理和实务传到了日本,开启了东亚国家的黄金时代。在日本,起到具体而又关键作用的是被称为“西方三贤士”的三位美国管理工程师:萨若松、波尔金霍恩和普罗兹曼。他们在日本发动了一场管理革命。三贤士具有的传统的清教精神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诚信、朴素和敬业,致力于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以及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等等。因此,美国的管理思想能在日本扎根下来,并启迪和催生了松下电器、丰田汽车等优秀的企业。这场日本管理革命最终创造了日本经济的奇迹,使日本用了三十年时间从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

亚洲的黄金时代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传到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直到90年代传到中国大陆。

说完了美国的管理原理成功传承并发扬光大的过程,我们回头看看美国,为什么美国管理的黄金时代在1970年代就结束了呢?作者认为,原因是1970年代以后,过去的通才型管理者、亲力亲为的伟大传统遭到了新泰勒主义的严重摧毁。新泰勒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专家崇拜,其本质可以说是传统美国社会四个清教特点的反面。我们知道四个清教特点是建设人间天国、亲力亲为、先集体后个人和组织能力,而新泰勒主义是用无数的专家来代替一个通才,造成了责任分散、不好问责的状况出现。

受新泰勒主义的影响,公司出现了以下普遍特点:一是管理者只能是那些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专家崇拜从此产生;二是唯文凭论,而不是看重管理者的实践经验;三是运营模式自上到下;四是很难责任到人;五是违背集成决策,把理论解决当作现实解决。

专家崇拜对龙头企业产生了两大影响:第一,共治式领导被帝王式的统治替代;第二,整个公司都把制作好看的数据作为第一要务,甚至重过生产优质的产品或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在专家崇拜的影响下,还出现了大量的商学院。商学院培养管理专家,在今天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作者认为不应该轻视那些理论薄弱但是有实战管理经验的管理者。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呼吁有必要重新学习那些让美国在20世纪中叶变成工业政治强国的管理原理。这些从生产管理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一共有25条,作者认为,这些原理经过适当调整,也可以用于其他行业,比如政府、军队、服务型企业、慈善机构、俱乐部、医院,甚至家务的管理。

最后我们来说说这25条管理原理,这些原理涵盖了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系统和常规,结构和层级,决策,财务,培训和用人。对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有些管理原理可能不太适用,但是大多数仍然可以借鉴参考:

原理1 :所有成功的组织,不管多么简单,都由系统嵌套而成。这是首要原理。组织本身是大系统,只有确定大系统的目标,才能确定子系统的目标。所以在这个主旨下,所有管理者的工作方法都必须具有系统性。

原理2:所有系统都离不开常规工作的补充,这些常规要定期审查和更新。常规流程非常重要,否则员工会很快倦怠,因为他们必须一次又一次重新解决同一个枯燥问题。

这两个原理是关于系统的。接下来的是关于结构和层级的原理,在这里我们摘取几个来讲。

比如原理3 :任何组织最重要的子系统都是层级,其基础很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直线职能制。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下属的失败就是你的失败;第二,跨部门团队提出的建议,只有上报给一个权限足够大的人去推行才会生效。

原理7:一人一上司。意思是一个员工只能接受一个上司的命令,否则权力、纪律、秩序和稳定就会受到威胁。

关于决策的原理,书中提到原理9 ,“集成决策”带来正确的决定。

任何重要提议,都要构思好实施细节再决定是否通过;管理的四个步骤(计划、决策、执行、跟进)应该视为一个整体,由一群人贯彻始终;采取措施防备意外。决策的制定者必须为决策的失败负责。

关于财务方面的原理是:像回避瘟神一样回避债务——如果不可能做到完全回避,那么尽可能减少借债。

在用人方面,原理23:互补是任命的关键之一。互补意味着可以弥补短处,有利于打造团队。

最后一条:像回避瘟神一样回避炫耀和张扬,一切成功都归功于整个团队。谨记自己不过是平起平坐的人中的第一位。

这就是作者总结的美国成功的奥秘:清教徒精神,主要包括四个原生的精神特质,分别是宗教信念、动手能力、集体观念和组织能力;同样重要的是对技术的重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众多成功的企业和商业巨子;同时,清教徒的精神还传播到亚洲的日本等国,带动了当地的变革;最后总结了基于清教徒价值观的25条管理原理,我们着重介绍了其中的7条,其他的我们将在“文字稿”里为你呈现,而关于这本书更多的内容,留待我们一起到书中去探寻。

《清教徒的礼物》电子版,罗辑思维商城有售,欢迎浏览、订购。

撰稿:张鱼歌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