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传》 徐玲解读
《汉密尔顿传》| 徐玲解读
关于作者
罗恩·彻诺,曾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五次获得普利策奖,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传记作家。罗恩·彻诺的代表作有《摩根财团》《汉密尔顿传》《洛克菲勒传》《华盛顿传》等,获奖无数。《财富》杂志称罗恩·彻诺为“美国传记作家的代表”。
关于本书
这本书既是一部个人命运传奇,也是一部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这本书出版后盘踞《纽约时报》畅销榜长达100周,在2015年还被改编成同名音乐剧,斩获11项大奖,成为百老汇的又一经典剧目。
核心内容
一、在美国独立战争中,22岁的汉密尔顿成为华盛顿最得力的副官。
二、汉密尔顿是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之一,也是《联邦党人文集》的主要作者。
三、汉密尔顿是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一手打造了美国的财政金融体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汉密尔顿传》。
汉密尔顿是谁?拿起一张10元美钞,上面那个五官精致、自带忧郁文艺范儿的男子,就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比起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等人,汉密尔顿的名气似乎不够大,但其实,他是美国建国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汉密尔顿,那么,美国能否成功建国,能否开启之后200年的超级国运,真的很难说。为什么汉密尔顿对美国这么重要?这期音频会告诉你答案。
先来问你一个问题:美国是什么时候建国的?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1775年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1783年战争打赢了,英国正式承认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是不是到这儿,美国就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了呢?并没有。独立战争胜利,只是美国建国的第一步。
实际上,那时候还不存在所谓的“美国”,而只有13个州。这13个州在独立战争期间,共同签署了《邦联条例》,规定各州拥有自己的主权。也就是说,这13个州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组建一个统一国家,而是想在赶跑英国之后,各过各的小日子,只维持松散的联盟状态。
按照这个方向发展,那么最好的情况下,美国会成为第二个欧盟,由很多个小国组成;而最坏的情况,则会像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各国,彼此打得天昏地暗。独立战争胜利后的几年里,13个州之间的政治冲突和贸易冲突越演越烈,很可能发生内战。所以,美国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这13个州,必须成为一个共同体。1787年,为了调和矛盾,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这就是著名的制宪会议。制宪会议用新宪法取代了《邦联条例》,美国这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美国建国的第二步。
不过,光靠一部宪法就可以运转一个国家了吗?当然不能。当时,像税收、铸币、海关、央行等最基本的行政体系都还不具备,当然也就无从谈起管理国家。只有当联邦政府真正打造出了一套国家机器,并让它良好地运转起来,这才可以说,真正完成了建国大业。这就是美国建国的第三步。
为什么说汉密尔顿重要呢?就是因为,在美国建国的这三个关键时刻,他都是关键人物,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独立战争中,他是华盛顿最得力的副官;在制宪会议上,他是新宪法的起草人之一,还担纲撰写了《联邦党人文集》系列文章,力挺新宪法;联邦政府成立后,他成为首任财政部长,一手打造了美国的财政金融体系,并指明了美国的工业立国方向。
所以,本书作者罗恩·彻诺说,这本书既是一部个人命运传奇,也是一部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值得一提的是,罗恩·彻诺本人也不是无名之辈,他曾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五次获得普利策奖,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传记作家之一。这本书出版后盘踞《纽约时报》畅销榜长达100周,在2015年还被改编成同名音乐剧,斩获11项大奖,成为百老汇的又一经典剧目。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从美国建国的三个阶段,来说明汉密尔顿怎样影响了美国。
第一,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年仅22岁的汉密尔顿成为华盛顿将军最得力的副官,执掌军中机要。他凭什么?
第二,1787年制宪会议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著作《联邦党人文集》,是怎么产生的?
第三,作者认为,如果说华盛顿是“美国之父”,那么汉密尔顿就是当之无愧的“美国政体之父”。为什么这么说?
好了,下面就先来说第一个重点:美国独立战争中,年仅22岁的汉密尔顿凭什么成为华盛顿将军最得力的副官?
如果说人生起点就像一副随机发放的牌,那么汉密尔顿抓到的牌,实在是烂得不能再烂了。首先,他是私生子,出生在西印度群岛上,也就是南美洲与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海地区。当地的黑奴数量是白人的好几倍,所以一直有人怀疑,汉密尔顿有一定程度的黑人血统。私生子加黑人血统,这种身份标签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会让人一辈子抬不起头。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汉密尔顿12岁那年,他和母亲一起得了一种怪病,母子两人躺在床上垂死挣扎。最终,汉密尔顿挺过来了,而他的母亲撒手人寰。由于私生子没有继承权,母亲留下的一点微薄遗产也被法院收走,汉密尔顿只能靠社区救济艰难度日。为了谋生,他刚满13岁就进入一家贸易公司当小职员。
从这时候起,汉密尔顿的天赋逐渐显现。这个年仅13岁的小伙计不但能记住各路商船的航线,跟踪货物的去向,还能熟练处理公司往来账目,甚至是颇有手腕地催债。当贸易公司的老板不在时,可以非常放心地把公司业务交给汉密尔顿打理。一切迹象显示,如果没有重大意外,小汉密尔顿很有可能成长为加勒比海上的一名成功商人。
然而,汉密尔顿17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的飓风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飓风引发的海啸几乎将当地夷为平地。悲恸当中,汉密尔顿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诉说所见所感。他的父亲是一位没落的苏格兰贵族,虽然早就抛弃了他们母子,但汉密尔顿还是定期和父亲通信。当地一家报社的主编偶然读到这封信,被它的文采和思想深度深深打动,立马把它匿名刊登了出来。结果,这封信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共鸣,连当地的总督都派人来打听,信的作者到底是谁。
当大家发现,作者竟然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时,都大为震惊。当地的商人立马决定,捐一笔钱,送这个天才少年去北美深造,当地的神父还专门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就这样,天才少年汉密尔顿怀揣梦想和介绍信,在1773年的某一天,登上了开往北美大陆的航船。
按照原定计划,汉密尔顿本来应该学医,学成之后回到故乡,造福乡里。然而,历史的偶然,把这个异乡小伙的命运和美国独立事业紧紧绑在了一起。注意这个年份,1773年。这一年,北美发生了什么大事呢?是的,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它被认为是美国开始争取独立的标志性事件。
汉密尔顿在倾茶事件的几个月前抵达了北美。他就读于纽约的国王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遍读政治和法律的经典文献。他还忙里偷闲加入了学生社团,与同学们切磋写作、辩论和演讲技巧。事实证明,这些技能成为了汉密尔顿日后驰骋政坛的利器。
几个月后,当倾茶事件的消息传来,汉密尔顿立马从纽约跑到波士顿,在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在《纽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政论文章,积极支持反抗者。显然,当时才18岁的汉密尔顿懂得乱世出英雄的道理,他感到自己崭露头角的机会来了,必须抓住。他积极参加集会、发表演讲、写作战斗檄文,呼吁北美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他的文章笔锋犀利、旁征博引,圈粉无数。年轻的汉密尔顿俨然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不过,汉密尔顿的人生从来不按套路出牌,总是不断地反转。在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小伙儿将要凭笔杆子出名的时候,从莱克星顿传来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汉密尔顿立刻决定,投笔从戎,加入反抗英军的大陆军!这让熟悉他的人大吃一惊。汉密尔顿个子不高,只有1米7,一副瘦瘦小小、弱不禁风的书生模样,之前也没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这样一个人扛枪上战场,不是去送死吗?
没想到的是,汉密尔顿真就去了。不但去了,而且他作为炮兵连上尉连长,统领68名新兵,严格军纪、勤于操练,展示出很高的军事素养。年轻气盛的汉密尔顿,急切希望摆脱自己的书生形象,通过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但是,战争初期,双方的实力太悬殊了。由业余民兵组成的大陆军,根本不是英军的对手。没过多久,纽约沦陷。
就是在从纽约撤退的途中,汉密尔顿遇到了华盛顿。一路上,汉密尔顿从容冷静地指挥他的炮兵连,用炮火掩护华盛顿军队顺利撤退。稍作休整后,华盛顿对英军发起偷袭。汉密尔顿率领当时仅存的两门大炮,用密集的炮火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把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俘虏了1000多名英国士兵。
这次成功偷袭虽然是一场小胜利,但它证明了英军并非坚不可摧,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成为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密尔顿也因为在这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名声大噪。有一位高级将领回忆起迎接他们胜利回来的情况,说: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儿,矮小瘦弱。他把手放在大炮上轻轻拍着,好像那是他心爱的玩具。当有人告诉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密尔顿时,我目瞪口呆。
可惜的是,汉密尔顿没能继续他的征战生涯。华盛顿手下能打仗的人很多,能写出一手漂亮文章的人却很少。对华盛顿来说,汉密尔顿就像是天赐的笔杆子,他立马请求汉密尔顿做他的副官,相当于秘书,专门为他处理公文事务。
有机会待在这样一位大人物的身边,一般人可能会欣喜若狂,汉密尔顿却多少有些失落,这与他在沙场建功立业的梦想冲突了。再三犹豫之后,他终于接受了华盛顿的邀请。汉密尔顿就像一部写稿机器,他能快速捕捉华盛顿想要表达的思想,再用庄重、凝练的笔调一挥而就。汉密尔顿很快就成为了华盛顿最为器重的副官,从一个异乡小伙,进入了美国政治的核心圈。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波士顿倾茶事件后,汉密尔顿支持独立运动,发表了一系列战斗檄文;独立战争打响后,他又投笔从戎,22岁时成为华盛顿最得力的副官。
独立战争足足打了8年,最终取得胜利。按照正常逻辑,接下来,就该组建一个新政府,来好好管理这个新生国家了吧?事实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战争胜利后,华盛顿将军解甲归田,重新过上庄园主的日子;而汉密尔顿则娶妻生子,成为纽约市的一名执业律师。似乎美国的政界精英都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组建一个统一的联邦政府。各州只需要根据之前签订的《邦联条例》,成立一个邦联国会,协调各州利益就可以了。
然而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这个制度安排竟然引发了一场军事暴动。怎么回事呢?独立战争期间,由于经费不足,大陆军一直拖欠军饷,有的官兵甚至有6年都没拿到军饷。他们都盼望着战争胜利后,能拿到这笔钱回家置业。但在当时,税收权都在各州,国会没有资金来源,就是个空架子,根本拿不出钱来付军饷,怎么办?国会只能找各州去要,但各州是爱理不理、能拖就拖。
愤怒的官兵们集结起来,挺进费城,控制了军械库,荷枪实弹地包围了国会。这场暴动后来被称为“费城兵变”。独立战争的英雄们转眼间就变成了叛民,真是一个历史的讽刺。当然,错不在军人,而在孱弱无能的国会。而国会的无能,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的《邦联条例》严重限制了它的权力。
而且,《邦联条例》引发的麻烦还不止于此。独立战争后,英国把美国排斥在大英帝国的内部贸易体系之外,对美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国会想以高关税对英国进行报复,但是,13个州各有各的贸易政策,各打各的小算盘,根本做不到统一行动、一致对外。更奇葩的是,拥有港口的州还以邻为壑,对内陆州的进出口商品征收高额“过路费”。各州矛盾越演越烈,有识之士开始担心,刚刚独立的各州会爆发一场内战。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州才同意派出代表进行磋商,共同修订《邦联条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1787年制宪会议,汉密尔顿作为纽约州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本书作者认为,对制宪会议贡献最大的有三个人:华盛顿、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其中,华盛顿是会议主席,而麦迪逊是会议记录员。那么,汉密尔顿在制宪会议中做了什么呢?
关于未来的制度安排,大会上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只需要修改《邦联条例》,在保留各州主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国会的权力,但不设总统。另一派意见认为,应该彻底推翻《邦联条例》,削弱各州主权,组建一个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并有一名有固定任期的总统。这就是麦迪逊力挺的“弗吉尼亚方案”。两派意见争锋相对,大会很快就陷入了僵局,很可能无果而终。
这时,在会议上一直沉默寡言的汉密尔顿突然拍案而起,发表了一篇长达6个小时的激情演讲。他主要说了什么呢?他赞同强化联邦政府的权力,但他不赞同把政治权力完全交给民众。汉密尔顿似乎向未来穿越了200年,看到了美式民主滑向民粹主义的危机。他提出,参议员和总统在行为检点的前提条件下,应该实行终身制,这样,国家的长期政策才不会受制于民众的短视、狂热和反复无常。同样的,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也应该实行终身制,让司法判决不受民意裹挟。
汉密尔顿的提议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君主制的复活,吓坏了制宪会议的代表们。相比起来,麦迪逊支持的“弗吉尼亚方案”就显得要温和多了,代表们同意在这个方案上进行调整。经过4个月的拉锯式谈判,代表们最终达成一致。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共同成为新宪法起草小组的主要成员。新宪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要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把美国从一个松散的联邦,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有人怀疑,是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合作演了一出戏。如果不是汉密尔顿抛出那么惊世骇俗的提议,新宪法可能没那么快就通过。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深了这种怀疑。
制宪会议后,新宪法还需要拿回各个州去审议。至少要有9个州审议通过,新宪法才能正式生效。而当时有舆论认为,新宪法剥夺了州权,会让美国走向独裁专制,反对的呼声很高,在民众中也引发了巨大争议。眼看着制宪之路就要功亏一篑,汉密尔顿决定马上采取行动,掀起一场舆论战。
他召集好友麦迪逊和约翰·杰伊,三个人共用一个笔名,在主流媒体上展开密集的舆论攻势,向公众解释新宪法的意义,为新宪法进行辩护。他们以每周3篇的惊人速度发表文章,在短短7个月时间里共发表了85篇文章。其中,汉密尔顿独挑大梁,一个人就写了51篇。
后来,这些文章被集结成书,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也最重要的一部政治学著作——《联邦党人文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当时人们把拥护新宪法和联邦政府的人称为“联邦派”,后来这一派的人成立了联邦党,汉密尔顿是主要领导人。
《联邦党人文集》对美国非常重要。首先,它的系列文章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舆论走向,让新宪法精神深入人心。如果没有这些文章,新宪法还能不能在各州通过,是值得怀疑的。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这部文集成为了之后200多年美国的治国基础。美国政治本质上是一种“法治政治”,一切问题最终都要还原到宪法层面。那谁来解释宪法呢?就是《联邦党人文集》。这部文集被誉为解释美国宪法的“圣经”,被美国最高法院反复引用。这部文集的主要作者汉密尔顿,也因此和美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促成了美国新宪法的诞生。他还主创了《联邦党人文集》,阐释宪法精神,奠定了美国200年治国基础。
新宪法生效后,华盛顿众望所归,被选为第一任美国总统。但是,想让联邦政府顺利运转起来,必须要有一套最基本的行政体系,像铸币、税收、海关、邮政、央行等等,而这些当时统统没有,华盛顿要怎么行使他的总统权力呢?
华盛顿的内阁成员也少得可怜,只有三个职位:国务卿,主管外交;战争部长,主管国防;最后是财政大臣。这个职位至关重要,需要负担起前面说的构建整个基础行政体系的重任。这么关键的任务,交给谁呢?
华盛顿反复斟酌,最后决定把昔日手下最得力的一名干将招来,这就是汉密尔顿。虽然汉密尔顿的明确职位是财政大臣,但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密尔顿的实际地位相当于一国总理,统领整个行政体系,华盛顿总统则是国家元首。
那么,当时年仅34岁的汉密尔顿,能否担当起这个重任?毕竟,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代表就能实实在在干好实务。而汉密尔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但是个文笔一流的思想家,更是一个罕见的管理奇才。
汉密尔顿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创建美国海关。为什么这件事最重要、最紧急?因为根据新宪法,关税是联邦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占了财政收入的90%。如果关税收不上来,那么联邦政府马上就会断粮和瘫痪。然而,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殖民地时期,北美民众对英国的苛捐杂税深恶痛绝,而现在联邦政府自己要征税,民众其实也不乐意。
为了尽快掌握美国的外贸数据,汉密尔顿创建了一支高效的征税官队伍,定期向他汇报各州累计关税,以及灯塔、信号灯、浮标、船舶载货单等各类详细数据。汉密尔顿是最早懂得利用统计数据来进行管理的政府要员。他发现数据中有一些疑点,表明存在严重的走私行为。
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个难题。在独立战争期间,走私代表着对英国的反抗,是英雄主义行为。而现在,猖獗的走私行为让新生的联邦政府面临财务危机。虽然明知打击走私会带来民怨,但汉密尔顿坚决组建了缉私船队,在近海巡逻,这就是后来的美国海岸护卫队。
在汉密尔顿的努力下,再加上战后的经济繁荣,很快联邦政府就摆脱了财务困境,有了财政盈余。这时候,汉密尔顿开始腾出手来建立国家的信用体系。独立战争期间,为了筹集军费,国会发行了数量庞大的国债。市场普遍担心政府没有还款能力,所以,这些债券的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它的面值。汉密尔顿认为,只有政府信守承诺,以面值按期赎回债券,才能建立起国家信用,以后也才能以合理的价格发行新债。
于是,汉密尔顿决定建立政府偿债基金,定期赎回债券。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没想到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原来,当初有一部分债券,是被当作津贴发给士兵的。由于急需生活费,很多士兵以极低的价格转让了债券,比如面值1美元的债券仅卖15美分。而买下这些债券的人往往是投机商,他们通过内幕消息提前知道了政府偿债计划,以低价抢购了大批债券。也就是说,如果政府赎回债券,实际上是喂肥了投机商,却让独立战争的老兵们吃了大亏。
那么,是不是应该取消投机商的获利资格,直接偿付给那些最初持有债券的士兵呢?汉密尔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成为了之后200年美国证券市场运作的基石。汉密尔顿指出,政府不干预金融交易,证券自由转让,买卖双方自负盈亏。这在今天看来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但在当时,这句话意味着支持投机商、反对爱国士兵,从而引发了沸腾的民意。部分民众认为汉密尔顿冷酷无情,是金融资本家的代言人。
让汉密尔顿引发更大争议的是建立中央银行计划。当时美国还没有统一的货币,各种地方货币和外国货币在市面上流通,非常混乱。联邦政府想要规范货币发行,并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当然需要一个中央银行,为什么这个提议会引发争议呢?
其实,这和美国建国之初就已经出现的南北对立有关。当时,北方州的金融业和工商业发达,而南方州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南方州认为,建立中央银行会壮大北方势力,让他们利用手中的金融权力来压榨南方州。更进一步说,南北双方的深层分歧,是因为对未来美国的愿景完全不同。以杰斐逊和麦迪逊为代表的南方精英,希望美国成为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农业国;而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北方精英,主张学习英国的重商主义,成为工业强国。
因为理念不同,曾经和汉密尔顿并肩作战的麦迪逊,跳出来和汉密尔顿公开反目,指责中央银行计划违宪。理由是,宪法里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汉密尔顿则争锋相对,阐明了“默示权力”原则。这是指,联邦政府为了实现宪法明确赋予的权利,有权采取必要手段,例如成立中央银行。这种权力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默示”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汉密尔顿阐明的“默示权力”,美国联邦政府要怎样发展到今天的庞大规模。
最终,汉密尔顿赢得了这场大论战,国会批准作为中央银行的合众国第一银行成立。根据汉密尔顿的设计,中央银行面向公众公开发行股票,不到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这一标志性事件象征着美国现代金融业的开始。汉密尔顿后来被认为是“美国金融之父”。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三个重点,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一手建立了美国的财政金融体系,是当之无愧的联邦政府行政体系的总设计师。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给你讲到这儿,下面为你总结一下,汉密尔顿怎样影响了美国。
第一,汉密尔顿支持美国独立运动,发表了一系列战斗檄文;独立战争打响后,他又投笔从戎,22岁时成为华盛顿最得力的副官。
第二,汉密尔顿促成了美国新宪法的诞生,还主笔了《联邦党人文集》系列文章,阐释宪法精神,奠定了美国200年治国基础。
第三,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一手建立了美国的财政金融体系,是当之无愧的联邦政府行政体系的总设计师。
本书作者引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话说,“汉密尔顿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这位天才人物不但精确预见到了美国的未来,他的政治遗产直到今天还深深影响着美国。
当然,汉密尔顿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相反,他的缺点非常明显。可能是少年时代的自卑感还深藏在他的潜意识里,汉密尔顿一生争强好胜,又自恃才高,动不动就对别人口诛笔伐,结果树敌无数。他和华盛顿之后的三位美国总统,也就是亚当斯、杰斐逊和麦迪逊,都公开闹翻,导致自己政治声誉下滑,无缘总统职位。49岁那年,汉密尔顿又与曾任美国副总统的阿伦·伯尔发生争执,两人展开决斗,汉密尔顿中弹身亡。一代天才就此陨落,令人唏嘘不已。
撰稿、讲述:徐玲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波士顿倾茶事件后,汉密尔顿支持独立运动,发表了一系列战斗檄文;独立战争打响后,他又投笔从戎,22岁时成为华盛顿最得力的副官。
2.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促成了美国新宪法的诞生。他还主创了《联邦党人文集》,阐释宪法精神,奠定了美国200年治国基础。
3.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一手建立了美国的财政金融体系,是当之无愧的联邦政府行政体系的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