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权力的悖论》 刘梓峰解读

《权力的悖论》| 刘梓峰解读

关于作者

达契尔·克特纳,加州大学伯克利心理学教授,伯克利社会交互实验室主任,被誉为“改变世界的50位远见者之一”。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的社会心理学书籍,本书作者提出“权力的悖论”模型,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人们在处于掌权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从而走上滥权的道路。本书介绍了大量心理学实验都指向这一结果。而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告诉你如何才能对抗权力的悖论,让你长期掌握权力。

核心内容

权力的悖论,就是一个人掌权了以后,由于很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开始滥用权力,结果反而很快失去权力的那么一种过程。拥有权力的感觉会削弱人们的同理心、设身处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感。在现代社会,只有具有同理心、愿意真诚地沟通、并且能为集体带来利益,才能获得权力。要想长期保证权力,就要持续地理解、奉献、感恩、真诚交流,并时刻警惕权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欢迎每天听本书,我们今天讲的书叫《权力的悖论》。听书名,男生们可能会热血沸腾:Power,Yes!我猜你肯定觉得这本书有很宏大的叙事,讲的都是政治斗争啊、战争啊,甚至政治哲学什么的,其实并不是。这是一本关于权力的社会心理学科普读物,讲的是人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和用到的事。

首先来看一个实验,社会心理学家请来一群收入水平不同的人,让他们在电脑上玩掷骰子的游戏。每个人投掷5次,然后让他们把5次投的点数之和告诉研究人员。如果点数之和比12点多,就可以获得50美元,如果是12点或者比12点少,就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并没有人会核实他们说的是真的假的。然而呢,这个骰子被设置成,不管怎么投,5次后的点数之和固定为12点。也就是说,其实被测试的人如果诚实的话,他们就得不到那50美元。

你觉得,有多少人会为了钱而谎报点数?这些人的谎报行为跟他们的收入水平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的银行账户有10万美元的存款,那么50美元的奖励对你来说似乎没什么诱惑;但是如果你的银行账户存款只有30美元,那么赢得这50美元对你的生活质量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50美元理论上说对穷人更有价值也更有诱惑力,那么自然他们在实验中谎报自己的点数比12点大的可能性也更大。然而事实上却是,富有的参与者更有可能撒谎来赢得这50美元的奖励。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实验跟权力密切相关。这本书《权力的悖论》会帮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个现象。

本书的作者达契尔·克特纳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被誉为“改变世界的50位远见者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同时也是畅销书《快思慢想》的作者丹尼尔·卡尔曼评价这本书,说它是近几十年来最出色的科学著作之一。因为作者通过对权力问题的研究,重新发现了社会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种种行为模式。

那么,这本书所谓的“权力的悖论”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试想,一个人拥有了权力以后,心态会发生什么改变?这个人极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然后就开始滥用权力,结果反而很快会失去权力。概括起来说,就是快速崛起、掌权、滥权、再快速失权,这个过程被作者称为权力的悖论。其实,这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历史上由于滥用权力而失去权力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商纣王、隋炀帝、宋徽宗……拥有权力的感觉就像多巴胺分泌过剩,令掌权者总是处于一种很嗨的状态,最后近乎于癫狂。当然,任何一段历史都不是能那么简单的被概括为一个人快速崛起掌权,而后因权力的悖论又滥权,导致最终失去权力。因此,克特纳是从心理学层面,也就是从个人层面来解释权力问题,为我们审视权力的转移,不论是历史事件、政治,还是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一种心理学的洞察。

有人会说,权力这事是政治人物关注的,跟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其实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作者发现,权力的悖论这个规律在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同时用心理学理论解释了这个现象,还把如何对抗这种悖论的方法告诉了我们。接下来,我们就从三方面说说这本有意思的书,第一,什么是权力;第二,怎样用心理学解释权力的悖论;第三,怎样保住权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权力。说起历史上关于权力的理论,做出最有影响力、最惊世骇俗的解读的,当属马基雅维利了。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成书于1532年,对学术界和政界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在现代军事与政治方面,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比《君主论》更有影响力。这本书如同今天的“黑鸡汤”一样,像一把利剑挑起了统治者的遮羞布。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在歌剧中经常被引用,“君王既要像一头威严勇猛的狮子,又要像一只狡猾机敏的狐狸”。以马基雅维利的话说,权力经常被等同于暴力强权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奸诈。他告诫君主,如果你想长期掌权,就要在民众面前装成一副正气凛然、威严神圣的样子,背地里则要为目的不择手段,把对自己有威胁的对象一一除掉。

然而,作者克特纳指出,马基雅维利是在一个非常暴力的时代写出这本《君主论》的。当时的谋杀案件比今天要常见好多倍,强奸行为也无可厚非,执行酷刑已经成了一道公共景观,通常还有人在一旁唱歌或者吟诗。当时的社会,大部分滥权行为没法抑制,因为人们大多是文盲,没有新闻媒体之类的东西来约束掌权者,也没有组织有素的群众运动和民兵队伍,更别说普及个人权力的概念了。

当然,《君主论》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如今则是另一番景象。时代到了今天,《君主论》显然是不适用于当今这个时代的。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怎么给权力下定义呢?如果你认为权力跟你的日常生活没关系,那就错了。作者克特纳指出,权力这个概念,其实不只存在于那些手握强权的统治者手中,每个平常人的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参与权力的争夺。哎,这个观点是不是很颠覆?每个人都可以?怎么可能?其实不然,因为作者定义的权力可能跟你们心中对权力的概念有所不同。通常我们会把权力和地位、财富、声望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然而,作者克特纳说,权力,指的是改变他人状态、对周围的事物和关系造成影响的一种能力。比如你说,哎,这个人在这个小团体中很有影响力,哎,那个人说的话大家都会听一听。这个,就叫做有权力。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有影响力和有权力不是一回事儿啊!

然而克特纳指出,影响力和权力之间的差异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这些其实都是权力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以前的社会,等级分化不仅明确,而且正当,如同神授王权一样,贵族天生就是贵族,和平民是不一样的,所以权力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它可以更精确、更高效地完成目标而不用担心会被别人质疑。而如今的社会则不同了,现在提倡人人平等的观念,信息也透明、开放很多,你没点儿人格魅力、没点儿真东西别人凭啥听你的?回想一下你身边那些比较有影响力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较权威的人,他们要不有一定的专业实力、有一种特别的人格魅力;要不就情商很高,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和领导力。回顾一下历史上的那些明君或领袖,他们通常都具有一种人格特质,放到今天就是影响力。因此,古代的权力和今天的影响力,这些都是互通的,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古代君王拥有的权力,暴力、带有强制属性,现在社会中的权力更加温和,说白了更像是一种技术活。

以上我们解释了权力的概念,然而,拥有权力并不完全是好事儿,还记得权力的悖论吗?作者告诫我们要警惕权力的悖论带来的后果,如果稍有不慎,让滥权的欲望占了上风,那就要注意了,你会在失权的路上狂奔而去。作者的话站得住脚吗?我们来看看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怎样解释权力的悖论的。

在作者克特纳做过的一系列社会实验中,第一个是测试人的同理心的实验。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让一组人在做实验之前先回想一个自己掌权的经历,也就是影响力比较大的经历,而让另一组人回想一个自己被影响的经历。然后给他们看一组人只露出眼睛的照片,看眼睛猜照片中这个人的表情。通常,有70%的人能全部答对。然而在做这个测试的时候,回想自己掌权经历的那一组人,正确率明显低于常人。也就是说,仅仅是回想自己掌权的经历,就能削弱人们读懂别人表情的这种能力。

权力削弱的另一个能力,是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作者克特纳依旧对两组回想不同经历的人进行了实验。分别让他们在自己的脑门上写一个让对面的人看得出来的字母 E,也就是反着写 E。结果显示,回想被别人影响的经历的人可以轻松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写出字母来,然而,回想有权力的人做这个转换视角的测试时,其失败的概率高出两倍。

除了同理心,权力还会削弱人的哪些能力?道德感,比如一系列实验说明,拥有权力的人更容易闯红灯,更容易在被警察拦下之后训斥回去,更容易在吃东西的时候吧唧嘴。开头掷骰子的那个实验结果怎样解释呢?富人比穷人更容易谎报点数赢得奖金。因为富人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中掌握更多权力,权力会削弱我们的道德感,让我们觉得撒个谎拿50块钱没什么关系。另外,吃饭、做爱、开车、讲话的时候,权力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冲动,不考虑自身行为对别人的影响。

作者做了一系列实验后,得出的结果都指明权力以及掌权的状态,会消磨人的同理心和道德情操,让人变得自私自利而且容易冲动。而同理心和道德情操,正是一个人掌握权力所必需的。作者说,滥权是平时社会中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我们不关注别人的感受,待人的时候粗鲁无礼,讲话的时候经常贬损别人,那我们可能已经输给权力的悖论了。就如自由主义大师艾克顿公爵所说的:“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一样。

那么,要想不被权力的悖论打败,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本书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首先我们看看,如何获取权力。在对别人施加影响力这个事儿上,克特纳指出,用委婉的手段来引导他人要比用强硬的手段更容易成功。最近有一项研究,对东帝汶及苏联各成员国,在1900年到2006年间的323次反对运动做了深入分析。其中一部分运动采取暴力战略,比如轰炸、暗杀、斩首、拷打、杀戮平民等;另一部分呢,则采取非暴力战略,比如游行示威、守夜监视、请愿、联合抵制。调查显示非暴力运动成功的几率为53%,而暴力运动仅为26%。高出整整一倍啊!

其实仔细想想,在当今社会,人们只有在权力被削弱的时候,才会诉诸于武力。在职场上的人,有些喜欢耍阴险的手段,但是这种做法不正说明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尚不及普通人么?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谈恋爱的时候更容易用强制的方式对待另一半的男性或女性,往往是在社会中没有影响力的人。就是俗话说的,在外面吃了瘪,却把火往爱他的人那里撒的那种人。情感类节目的嘉宾往往还要神补刀:这种男人或者女人是最窝囊的。同样的,在校园中,总会有嚣张跋扈、欺负弱小的学生,但他们显然也是同学眼中最没地位、最不受尊重、最没有影响力的人。

大国之间博弈也是如此,孙子就曾经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其次呢,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多么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啊!所以,以后大家还会叫嚣着:“啊最近小日本不听话啊?揍丫!”之类的话么?在今天的社会中,强制性手段更可能让人们失去权力,而不是掌权。因此,寻求强制性不那么强的影响力,才是如今拥有权力的真正体现。

那么,这样的权力要怎么获得呢?按照传统的权力观念来讲,一个人要想获得权力,就要用尽手段和力量,靠诡计和威吓来破坏、震慑对手,从而上位。然而如今,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方法行不通了。克特纳和他的实验室成员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权力并不是抢夺过来,而是他人赋予我们的。当我们有很强的同理心、又很会为他人着想、并且足够外向且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的时候,别人就会赋予我们权力。

克特纳和他的实验室成员在各个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中,做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实验。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家在学校的条件都是差不多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共用一个地址、吃一样的食堂饭菜、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阶级差异相差无几。作者克特纳问每个学生,其他学生分别有多少权力?谁的权力最大?谁的权力最小?连带着做了大五性格测试,也就是目前社会心理学中评价人格最权威的心理学模型。然后隔一段时间,再做一次调查看看有什么变化。这个过程反复了几次。克特纳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外向、亲和、尽责、情绪稳定以及开放,都会影响学生的影响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外向。也就是说,外向的、亲和力强的、负责任的、情绪稳定且善于接受别人的想法的人更能在人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对你的评价高,又信任你,还希望你能影响他、带领他,那么你对他的影响力就非常强了,同时也说明你在这段关系中,拥有的权力更大。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中,也是一样。在集体中,这些东西最终都会归到一个因素中,那就是集体利益。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甚至是德行,对于一个集体有益处,那么别人对他的评价啊、对他的信任程度啊甚至是希望被他影响的意愿,都会增强。而这些东西,都是获取权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你为集体带来好处、带来发展,不仅大家对你的评价会更好、对你的信任程度会更高、还会希望你来带领他们。这就是权力的赋予。

但是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获利却不考虑别人,也不考虑自己做事的后果,那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被别人排斥的人。因为大家跟他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没有任何收获也不快乐。就比如在一个班级里面选班长的时候,大家通常会选那种为人正直善良、说话有分量,即便学习并不十分优异,但是有很强的影响力的人来当班长。而不会选到处惹是生非,恃强凌弱或者净耍些手段的人来当一样。因此,想要获得权力,一定要学会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只有这样,别人才会选择跟着你,让你带领他们、让你影响他们。

那么,一个人能实现掌权、能拥有权力还远远不够,他还要能保住权力才行。然而,这恰恰是最难的一点,也是打败权力的悖论的关键点。拥有权力的人通常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滥权之路,伴随着冲动和不道德的行为;而另一条,则是行善之路,伴随着提高集体利益的行为。当然,我们都应该知道要想长期掌权,该走哪条路。但是怎么走,是个问题。

克特纳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持续关注他人需求、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同时要真诚地和他人交流。这个做法其实很显而易见,当你从一个团体中脱颖而出、获得权力的时候,你就是这样做的。回顾一下之前克特纳所说的,当我们拥有很强的同理心、很会为他人着想、并且足够外向且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的时候,你更容易获得别人赋予你的权力;如果你能为集体带来好处和发展,那就更好了!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词儿:理解!奉献!感恩!真诚交流!所以,若要想长期保证权力的话,就应该继续保持,并且仔细想想克特纳所说的这几点,看看哪里做得还不够?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权力的悖论告诉我们,当我们掌权的时候,我们容易变得自私自利、冲动而且很难克制自己的欲望。我们的同理心很容易就被消磨掉,我们也更不容易被道德约束。当我们拥有权力的时候,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情形、那些社会关系很容易让我们忘记,这些权力是我们最开始努力得来的。我们很容易被拥有权力的感觉迷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付出应得的、是我们和那些“loser”之间最根本的不同。这都是权力自然而然带给我们的;或者可以说,我们本来所具有的那些品德,都被权力给消磨、泯灭掉了。这正是克特纳想要警告我们的。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权力会带给我们什么,那我们多半只能享受短暂的权力。一开始,权力会慢慢地积累,然后当我们充分感受到它的甜头以后,便一落千丈。

所以,如果我们已经成为拥有权力的人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学会继续保持,因为那些特质是我们在获得权力之前就学会的。最重要的是警惕权力的悖论带来的坏消息。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并时刻注意权力带来的对同理心的削弱和对道德感的消磨。

我们来总结一下, 这本书先告诉我们什么是权力的悖论,也就是当我们拥有权力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权力的侵蚀,走上崛起、掌权、滥权、再快速失权的道路。而权力这个概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它其实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跟每个人交流和接触的时候,都会遇到用到的东西,也就是影响别人的能力。至于如何获得权力,克特纳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会为他人着想,足够外向、亲和力强且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的时候,别人更容易赋予我们权力。在得到了权力以后,一定要学会对抗权力的悖论,努力不让权力消磨我们的同理心和道德感。继续关注别人的需求、懂得感恩、真诚交流。这样保持下去,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更长久地拥有权力了。

撰稿:刘梓峰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