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对权威的服从》 方宏进解读

《对权威的服从》

关于作者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曾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工作。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是主张通过实验来发现和总结人类的社会心理模式,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量化研究。除了米尔格拉姆实验之外,他还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揭示了人际交往的紧密关系。

关于本书

《对权威的服从》是作者进行的一场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总结报告。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实验的设计方法、多种实验场景和条件变换下的实验数据,最后得出了令人震惊的实验结论。本书在出版后也引起了学术界长期的质疑和批评。质疑者多年来大量重复进行米尔格拉姆实验,虽然对实验数据做出了各种修正,但最终未能推翻最初的实验结论。批评者指责米尔格拉姆实验以欺骗的方式让志愿者参与实验,指使他们在权威压力下伤害陌生人,最后又将这样令人窘迫的实验结果公之于众,给实验志愿者造成了心理创伤。

核心内容

本书主要讲述了著名的米尔格拉姆试验的设计出发点、组织方式和实验结论。作者邀请志愿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以进行科学研究为名用可能致命的电压电击陌生人。尽管大多数志愿者不太情愿,但最终还是服从了权威的指令。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人们服从权威的心理、纾解内心矛盾的方式和反抗权威的心理过程等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他认为当人们进入一个群体后,人们的道德和良知可能无法抵抗权威的命令。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对权威的服从》,副标题是“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8万字,我会用26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人类行为与权威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服从权威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规则之一,也是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可是,如果权威发出的指令是错误的,甚至是邪恶的时候,人们的反应会怎样呢?回顾一下二战时的纳粹德国,屠杀几百万犹太人,对周边国家发动侵略,可是仅仅依靠希特勒和几位纳粹党高层,也很难实现。最后真正动手的,其实也是当时的普通德国士兵。这些普通德国士兵,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在平日里遵纪守法。但正是在希特勒的权威之下,他们最后却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人们内心的道德和良知,到底能不能抵抗权威发出的邪恶指令呢?《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给出了它的答案。

这本书在当年出版的时候,可以说,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关于人类心理与权威的关系问题,此前也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他们主要还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预测。而这本书的亮点,就在于作者选择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式,对人们在权威之下的行为反应,开展量化的分析——这位作者的实验,后来也成为心理学研究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因此《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理论研究著作,它其实是一份加强版的实验报告。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测试,作者给出的结论是:当人们融入一个群体之后,在权威的指使下,人们就可能会违背良心,去伤害无辜的陌生人;虽然在心中可能并不情愿,但他们却难以拒绝。

刚才说到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就叫做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这个实验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米尔格拉姆是犹太裔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先后在耶鲁、哈佛等大学任教。在学术思想上,他主张通过实验测试,来研究人的社会心理问题。他提出了好几项通过实验总结出的社会心理学规律,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这本《对权威的服从》。

介绍完了这本书的主题以及作者基本情况,接下来为你讲述本书的四个重点内容:一、作者研究对权威服从问题的出发点;二、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抽象的社会心理学命题,具体设计成一个科学实验的;三、这些实验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四、米尔格拉姆对实验结果做出的分析和感悟。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内容,作者进行这项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当年,有一个叫做阿道夫·艾希曼的人,他是纳粹德国的一位中层军官,纳粹德国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的执行负责人,直接指挥杀害了大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因此也被人们称做“死刑执行人”。二战结束后,艾希曼跑到阿根廷躲了起来。1960年,以色列情报机构找到艾希曼,并将其抓获,随后对他进行了公开审判,罪名是“参与指挥犹太人大屠杀”。

这场审判在当年可谓万众瞩目,非常轰动,很多集中营的幸存者出庭作证,各国媒体纷纷报道。然而在审判中,艾希曼认为自己无罪,他辩解说,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依照上头命令行事而已。虽然艾希曼自己不承认罪行,但他最后还是被判处绞刑。对艾希曼的这场审判,不但在当时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更是引发了一场学术界的思考。

当时28岁的米尔格拉姆,正在担任耶鲁大学的助理教授。作为一名犹太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他当时也在密切关注这场审判。艾希曼当时为自己所做的无罪辩护,引起了米尔格拉姆的重视。都说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那如果上边下达的命令明显是反人道、丧尽天良的,军人也会认真执行吗?由此,引发了米尔格拉姆进一步思索:由于服从权威,而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仅仅是德国人、或者说是某几个民族特有的行为,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性行为呢?因此,他动了心思,决定要仔细研究一下,一个普通正常人在权威的指示下,到底有可能做出什么程度的恶行来?

以上就是作者进行此项研究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内容,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抽象的社会心理学命题,具体设计成一个科学实验的?

作者当时在耶鲁大学工作,因此他通过刊登招募广告和电话邀请等方式,招募周边社区的志愿者,来耶鲁大学参加一项实验。当时,他并没有告诉这些志愿者这项实验的真正目的,他在广告里宣称:这个实验,是研究如何通过肉体惩罚,最终提高学习效率的。每个志愿者,最后可以领取4.5美元的酬劳。

广告打出去之后,吸引了大批志愿者跑来应聘。作者前后一共招来了几百个人,这些人都是精神正常的普通人。这里面有学生、白领管理人员、技工等等;学历分布范围也很广,从博士高材生到高中毕业生,应有尽有。为了让受试者的职业和年龄比较平衡,最后确定受试者中工人占40%、白领占40%、专业人士占20%,而在年龄上是20到30岁的占20%、30到40岁的占40%、40到50岁的占40%。

然后,作者又安排了一个托儿参与实验,这个人是位47岁的会计,给人的印象温和亲切;作者另外又找了个31岁的高中生物老师来扮演大学教师,负责安排指挥实验,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就不是那么友好了,冷冰冰的没有任何情感流露,态度显得严厉。每次当有一位志愿者来报到时,他们就让这个托儿也假装是志愿者,跑来俩人一起抽签,看看是由谁来当实验中的学生?谁来当老师?反正是不管怎么抽,真的志愿者都会抽中当老师的签,那个托儿就去当学生。

接下来这两个人被带到一个像模像样的实验室里,那个态度冷漠严肃的所谓大学教师出来给他们布置实验任务,安排好后他就离开了,告诉志愿者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麦克风问,他会通过扩音器回答。这个托儿当学生坐在一间屋子里,双手被绑住固定在椅子上,手腕子绑上了说是能够通电的电极。这个志愿者其实是服从权威实验中真正的受试者,咱们接下来都统一把他们称为受试者,则被安排在旁边的一间屋子里,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提问内容,通过麦克风向旁边屋里那个所谓的学生问问题。

受试者面前有一个电击操纵设备,一共有30档代表不同电压的电击开关,明确标注着从最低的15伏电压,到最高的450伏电压。那个显得严厉的大学教师给受试者布置的工作是,由他通过麦克风一个一个地读出问题,以及每一个问题可能的四个答案,旁边屋里的学生通过手边的按键选择对的那个答案。学生选择的答案如果跟受试者手里问答表上的一致就算答对了,可以接着问下一个,答错了就用电击教训他。再答错一题,就提高一次电击的电压,直到最高电压450伏。

受试者被告知,把电击指标和回答问题正确率统计在一起,专家们就可以具体分析研究体罚对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了。好了,一切看起来蛮像是严格的科学实验的。其实这些所谓的问题和答案都是为了糊弄受试者编的,例如问“美丽的”,答案选“小姑娘”,就算对;选“小伙子”,就算错。受试者按照这么个问题单子提问,前两三个问题那个扮演学生的托儿都回答正确,接下来就开始不断地出错。按照大学教师的指示,受试者这时候就该按动开关去电击那个学生,而且要不断提高电击的电压。虽然那个所谓的大学教师告诉受试者,电击只会让学生感觉有些疼,但是不会造成永久性的组织损伤,没有什么危险。但是在这个电击操纵设备上,却对不同电压的开关做了相应的标记,从“轻微”,到“强烈”,再到“危险”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验中这个托儿其实并没有真的被电击,这位中年会计事先接受了简单的表演培训,他只不过是在按照电击标记的程度来表演痛苦感,从开始的无所谓,到轻微的抽搐,再到痛苦的呻吟,直到最后高声求饶,说自己有心脏病,已经扛不住要昏过去了等等。实验的真实目的,是想看看这些被临时招募来的普通人,在所谓科学实验的权威指令下,到底能够下多大的狠手去电击那个跟他无冤无仇的陌生人。

作者巧妙设计的这个实验场景包含了若干重要的元素:

第一,将要遭受电击惩罚的是一个和和气气的中年人,受试者并不认识这个人,跟这个人没有任何恩怨纠葛。从受试者的角度看,要不是因为抽签时走运,坐在那等着被电击的就应该是他自己。

第二,实验过程中两个人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被电击的那个人在另外一个房间,而且是被绑牢在椅子上的,他没可能跑过来暴打受试者,受试者不会因为担心自身安全问题而要下狠手收拾对方。

第三,权威人士不在现场。那位所谓的大学教师只出现那么一小会,把任务交代好后就离开了,此后受试者有问题提出,这个教师只是通过一个喇叭来回答他。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凶神恶煞的人在受试者旁边威胁恐吓他,受试者如果不服从这个所谓的大学教师的指挥,也没说会有什么惩罚措施来对付他。

第四,电击设备上明确标记了比较高的电压会给人造成不适甚至是危险的,就算受试者不知道用450伏电压去电击是能要人命的,他也可以对高电压电击会给人造成的伤害一目了然。

第五,多数实验设计的场景中,尽管受试者和被电击的人不在同一间屋子里,但是受试者可以通过扩音器听到乃至通过玻璃窗看到被电击者的痛苦反应,抽搐、惨叫、求饶等等。

作者这样的布置安排,就是要看看,在一个貌似权威的指示下,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任何威胁的安全环境中,对另一个陌生人可以施加什么程度的伤害。“人们会如何服从权威”这样一个抽象的命题,在这样一个精心安排的实验中可以被具体地测试了。

说完了实验的设计安排后,我们再来说第三个内容:这样一个系列实验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它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作者进行的第一次实验一共选取了40名志愿者做受试者,让他们一一来到实验室进行测试。这次实验布置的场景中,受试者是看不到旁边屋里的学生的,但是他可以听到那个学生发出的声音,例如呻吟、惨叫到敲墙。随着学生不断地答错问题,受试者按要求就得不断提高电压档次去按开关电击那边的学生,当电压逐步高到一定程度时,旁边屋里的学生发出的动静开始不大对劲了,明显的是越来越痛苦,渐渐地受不了了。这时候如果受试者提出要停止电击那个学生,那个所谓的大学教师就会从扩音器里敦促他,“没关系请继续”“实验需要继续进行”“他没事你接着做下去”等等。

按照作者事先确定的实验原则,如果受试者连续三次明确要求停止实验,那么实验就终止,实验结果为受试者反抗了权威的指令。反过来,如果受试者在反复敦促下继续进行实验,直到受试者连续三次用最高档的450伏电击学生,实验也就终止了,实验结果为受试者服从了权威的指令。

实验前作者曾经在身边的心理学系同事和学生中进行小范围的调查,让大家预估一下,会有多大比例的人会在这么安排的实验中,服从这么个形式的权威指挥,用理论上可以置人于死地的450伏电压电击一个陌生人。大部分人认为不会超过10%,有的人认为可能只有1%。

那么真实的实验结果到底如何呢?40个受试者当中,有26个人坚持到最后,连续三次用450伏最高电压电击那个学生,尽管那个学生发出的声音从惨叫到敲墙到最后悄无声息,这占总数65%的受试者就这么一路电下去,直到被告知实验完成才罢手。

这个结果当时让作者本人和他的同事们都非常震惊,这难道是真的吗?怎么办呢?调整受试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受试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位置,让多个受试者参与或同时安排两个教师来指挥,让教师去回答问题错了也电他,乃至安排女性受试者参与,作者通过变换这些实验场景和条件,希望做出更加全面的检测。他们前后一共进行了19次同样规模的实验,尽管随着实验场景和条件设置的变化,实验结果的数据会有所不同,但是总的实验结论却是一致的:多数人会在权威的指使下对陌生人进行伤害。

在这些实验中他们还观察到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有趣现象。比如,他们观察到随着学生痛苦反应的增加,受试者开始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不自在。这或许说明在受试者内心中,不应该伤害别人的道德良知和服从指挥完成任务的理念相互之间在激烈交锋。又例如他们观察到随着受试者和那个学生的接触程度的增加,要求停止实验反抗权威的比例也明显增加。当受试者完全看不见学生,只是透过墙壁听到一些学生的声音的时候,要求停止实验的反抗者只占35%;到了受试者和学生坐在一起,受试者可以近距离看到学生的痛苦反应时,要求停止实验的反抗者上升到了70%。看起来,感同身受才是唤起人们道德良知的有效方式。还有就是通过一些方式降低教师的权威性,例如安排两个教师和受试者在一起,实验过程中关于该不该停止实验,这两个教师又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受试者强烈要求停止实验的比例也会增高。

上面我为你介绍了这个服从权威实验的结论,接下来我们说说本书的第四个内容,作者本人是如何分析判断这个实验结论的?

由于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研究著作,它其实是一份加强版的实验报告,所以作者并没有在本书中对人们为什么要服从权威、反抗权威的心理机制等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是作者还是结合实验结论对若干问题进行了梳理。当人们屈从于权威的压力而执行一个违背道德良知的命令时,人们是如何在内心说服自己,解除焦虑和痛苦的呢?作者罗列出了八种可能的方式。

第一种,通过绑定的环境因素找到解脱,例如我们必须遵守承诺、尽职尽责完成任务等高尚的社会行为规则,让受试者认为做完实验是自己的职责,从而忽视对他人的伤害。

第二种,让自己沉浸于完成任务的技术细节中,追求细节实施的精雕细琢、尽善尽美,这样就可以不去关注所完成的任务对他人到底带来什么影响。

第三种,把自己想象成为权威的代理人,自己是在实现权威的、而不是自己的意愿,自己不需要为实施的行为承担责任,权威既然比自己高明伟大,那么自己行为的后果就由权威去承担吧,自己无需再对此担忧了。

第四种,把人类组织的行为赋予高于人类的地位。在本实验当中,当大学教师强调“实验需要你继续电击”时,受试者会觉得实验是一个高于个体的存在,个人不应该去质疑或者反抗,而忘记了去问“这个实验是哪些具体的人设计的?”“设计这个实验的人为什么要我们这么做?”

第五种,以更加宏大和高尚的目标转移关注点。例如在本实验中受试者愿意相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是高尚的、有助于全人类发展进步的科学研究,自己参与其中是合理的合法的,是在完成一项崇高的任务,哪还顾得上被电击的人吱哇乱叫。

第六种,对被害者的人格进行贬低,强调被害者是愚蠢顽固的,“这么笨的人就该惩罚他一下”,这下自己下手电击他人的行为就变得可以宽容了,“谁叫他那么傻呢?”

第七种,内心默默地否认。受试者可能对电击他人是不满的,内心对那个什么大学教师也不服,自己可以想出N个理由批评这个实验,但是这一切都是他在自己心中默念的。人们这样进行了内心的反抗后,就可以为自己真实状态里从事的恶行找到解释,“我是不同意这样做的,我其实是反对这些残忍行为的”,这样就不会再受到良心谴责了。

第八种,不亲手执行就行。作者在实验中观察到,当按下电击开关的事由另外一个人去做,受试者只需要发出指令时,大多数受试者都坚持施加到最高电压的电击。人们把自己归结为一系列行动当中的一环,当自己的这一环没有直接伤害到他人时,就比较容易心安理得。

作者特别强调说,这些受试者都不是坏人,他们大多还都在积极努力地表现自己的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但是他们可能就已经成为罪恶行径的帮凶。作者认为这就是所谓“平庸的恶”,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才使得纳粹的极端主张能够在德国畅行无阻。而这样的社会基础其实不仅仅在当时的德国存在。作者认为受试者行为的关键是他们将自己交给了权威,相信自己是执行权威意志的工具,一旦这样的关系被确定,他们就无法脱身了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反抗这种邪恶的权威呢?作者在本书中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作者认为反抗不仅仅是表面的受试者拒绝执行权威的指令,而是在深层级上受试者重塑了他与权威之间的关系。打破原有的相互关系,受试者需要敢于面对关系不确定所带来的恐惧。从内心产生怀疑、到把怀疑明确表示出来、再到对权威提出质疑、再到对权威提出挑战,最后直到做出反抗行动,对受试者来说这是一串艰难的过程。反抗者要敢于承担搞砸了实验、破坏了科研进度等等责任,为了维护道义而不惜破坏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

上面就是《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最后再一起总结一下。

第一,我们介绍了作者要研究服从权威这一心理现象的初衷。纳粹刽子手以他是执行命令来推卸其指挥大屠杀的责任,这种为了服从权威而不惜丧尽天良的行为到底是个别人或者个别民族的特性,还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社会行为呢?作者通过实验的方式具体检测普通人在安全的环境中会不会为了服从权威而去伤害一个陌生人。

第二,我们介绍了作者巧妙设计的实验方式。假装是在研究体罚是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招募普通人来扮演实验中的老师,指示他们对答错问题的学生进行电击,而且是多错一题就提高一档电击的电压,最高达到能够致命的450伏。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是找人扮演的,电击也没有真正实施,目的是要看在这样一个场景中,受试者会不会按照权威的指示去直接电击一个陌生人。

第三,我们介绍了实验的结论。最基本的实验当中,有65%的人在权威敦促下坚持到了最后,连续三次用450伏电压去电击答错题的学生。调整实验场景和改变实验条件后又多次进行这一实验,虽然实验数据相应地产生变化,但是总的结论是一致的,就是多数人在权威的指使下是会不顾道德良心去伤害他人的。同时通过实验也观察到受试者和受害人接触的距离,以及发布指令的权威的明确性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第四,我们介绍了作者对实验结论做出的一些分析和思考。受试者在道德良心和服从权威的冲突中备受折磨,他们有8种可能的心理方式来自我纾解。受试者只有认定自己是权威的执行者后,就不可能摆脱对权威的服从。而对权威的反抗实际上需要受试者重新定义自己与权威的关系,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道义和良知,敢于面对破坏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所带来的危险。

说到这,《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基本为你介绍完毕。这本书在出版之后,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震撼效果,但是在后续也持续遭到学术界的不停质疑和谴责。那些质疑的人认为,米尔格拉姆是结论先入为主,把那些支持其结论的实验数据都采用了,而不支持他结论的数据,都放弃了。所以他的实验结论有不公平的嫌疑。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不断有学者以各种改头换面的形式重复这一实验,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推翻这本书给出的那个让人纠结忐忑的结论。

但最终的结果是,虽然人们找出了不少本书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中的不足之处,此后人们进行的大量类似实验也得出一些不同于本书的统计数据。但是不论如何,这本书所总结出的核心结论——人在权威指使下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并没有被否定或动摇。对本书实验不够严谨的指责,以及新的实验在数据方面做出的修订,都无法推翻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警示:我们应该正视人性当中的黑暗一面。

而那些对本书实验进行谴责的人,则主要是出于道德的理由。他们认为,米尔格拉姆当时在组织实验的时候,没有告知志愿者实验的真正目的——说白了,就是把这些志愿者都给忽悠了。然后在一个有权威压力的场景中,让志愿者去电击一个陌生人,这个实验过程本身,就已经给受试人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然后米尔格拉姆接下来又把这一实验结果公之于众,这样更会让受试者觉得自己软弱无能、是恶行的帮凶,在内心充满对自己的谴责。换句话说,这个实验对这些志愿者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伤害到了他们的感情。

对于这个指责,本书作者进行了一些苍白无力的辩解,反正最后也不了了之了。它背后其实反映出,当学者进行心理学实验时,经常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尴尬。实验的真实目的,当然不能事先告诉受试者,否则实验将无法得出有效的结果;而这样出于学术研究目的所进行的欺骗,到底会对受试者造成怎样的心理伤害,以及这样的心理伤害又该如何应对呢?这其实后来也成为了社会心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但不可否认的是,米尔格拉姆开创性的研究,的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对于社会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撰稿、讲述:方宏进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