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冲向火星》 李方圆解读

《冲向火星》|李方圆解读.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一本公司传记,名叫《冲向火星》,它记录了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早期艰苦卓绝的创业故事。

不用我多说,你一定在各种新闻媒体里,听过SpaceX的诸多报道。无论是可重复使用的“猎鹰”火箭,还是“星链”卫星、“龙”飞船,还有马斯克津津乐道的第一性原理,以及他的疯狂。甚至,提起SpaceX,你可能都觉得有些信息过载了。

但这本书的内容,依然有独到之处。首先,它聚焦的不是今日风光无限的SpaceX,而是SpaceX从刚创立到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的早期创业过程。毕竟,想要搞清楚一家公司为什么成功,就必须回到初创时代,深挖这家公司的基因。

那个时候,SpaceX只有一间空荡荡的厂房和寥寥几十名员工。但就是这一小群人,在不到四年时间里,发射了第一枚火箭,在第六年成功把火箭送入预定轨道。这样一个没经验、没有充足资源的初创公司,是如何征服大型复杂项目的呢?这本书主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且,这本书的焦点并不局限在马斯克身上,超过一半的篇幅聚焦在SpaceX的创业团队,他们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一起经历的几次刻骨铭心的失败。本书作者,美国记者艾瑞克·伯格,得到马斯克的亲自授权,采访了几十位SpaceX初创员工,呈现出创业历程中的很多细节,属于小井深挖、小中见大的作品。这些生动的细节,你可能没有听说过。

今天,咱们用一种特别的讲述手法,跟随SpaceX的一位团队成员,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一同经历他由面试入职到完成第一枚火箭发射的工作历程。选择这种解读方式,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沉浸感,让我们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这场创业之旅。虽然解读视角是新的,但所有情节,都忠实于原著。此外,在本次解读中,我将结合《卓越基因》这本管理学经典的部分观点。这本书揭示了企业走向卓越的关键因素。走,让我们借一位SpaceX员工的眼睛,揭开SpaceX成功的六张拼图。

拼图一:一流的人才

你叫布莱恩·比耶德,那一年,你刚满23岁,刚在美国宇航局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一天,你突然接到一位好友的电话,邀请你去他的新公司,SpaceX参观。他兴奋地说,老板来自硅谷,身家千万,还有个疯狂的想法,造一枚火箭飞往火星。你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去了。

SpaceX的办公室无比简陋,只有一些灰色隔板隔出来的工位,你纳闷,真不知道有什么好参观的。很快,有几位员工过来,问了你关于火箭动力系统的各种问题,你意识到,这不是一次参观,而是一场面试。

你只好硬着头皮回答。几轮过后,马斯克本人来了。他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打了你个措手不及。无关技术,也无关工作经历,而是:你这头发是染的吗?你乱了方寸,但灵机一动反问道:“这是你为了活跃气氛出的破冰题吗?还挺奏效的。”你们两个人都笑了。接着,马斯克又抛出个出人意料的问题:你在地球的某个地方,有一面旗子和一个指南针,你把旗子插在地上,按照指南针的指示向南走了一英里,接着转身向东走了一英里,又向北走了一英里。此时你发现自己回到了棋子所在的地方。请问,你处在地球的哪个地方?

你仔细想了想说,在北极点。这是正确答案。正当马斯克要问下一个问题时,你有了新的想法:也有可能在南极点的北边,接着解释了自己的思路。马斯克明显被激起了兴趣。这之后,他没有再出考题,而是跟你讨论起了你的兴趣爱好,和你会在SpaceX负责的具体工作内容。

在几天后的凌晨1点,你收到了Offer。

后来你知道了,这就是马斯克的招聘风格。他会抛出一些出其不意的问题,看看候选人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不看绩点,不看背景,不看知识储备,只看思考能力。而对于行业经验丰富者,他会连珠炮式地发问,追问各种技术细节,看看你到底有多少水分。据说,15分钟内,他能大概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不是水货。共事几天,就能判断这个人到底实力如何。他说,市面上滥竽充数的人多得是,有真材实料的是少数。而他要的是真正的人才。

后来,你还听说,一旦马斯克锁定了人才目标,会各类方法无所不用。以参观为名,吸引候选人来面试就是一种策略。而对有家室和职业顾虑的人,他也有一套。在你来之前,SpaceX已经招来了两位资深的工程师,跟马斯克组成了三剑客,他们分别是负责动力系统的汤姆·穆勒和负责火箭结构的吉姆·汤普森。

这两人已经在稳定的航天机构工作多年,有优渥的薪水和稳定的生活。为了说服他们,马斯克把相当于两位工程师两年的年薪存到了代管账户里。这样一来,就算公司有什么变故,两个人的收入在未来两年还能有所保障。

穆勒仍在犹豫时,马斯克问他下周末能不能再见一面。穆勒和妻子早已计划好,周末要办一个派对,用家里的新彩电和朋友们看球赛,所以他婉拒了马斯克。结果是,马斯克带着几个动力系统的专家直接现身穆勒的聚会。那天,穆勒只看了一个进球,其他时间都在回答马斯克的问题。三个月后,他加入了SpaceX。

还有一位工程师,原本不打算接受Offer,因为妻子已经在旧金山的谷歌找到工作,而SpaceX位于洛杉矶。没想到,面试回家后,妻子告诉他,今天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谷歌CEO拉里·佩奇通知她,可以去洛杉矶的谷歌工作。原来,马斯克打电话给拉里·佩奇,利用私人关系把这名工程师的妻子调到了洛杉矶。这位工程师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接受了Offer。

后来,你听说,有一位航天科学家,为了写一篇业内人才发展的文章,列出了自己在过去十年教过的,表现最优秀的十名学生,竟然发现,他们有一半在为一家创业公司,SpaceX工作,这让他大为震惊。再后来你听说,马斯克亲自面试了公司的前3000名员工。

在马斯克看来,事业都是人干出来的。有人,才有一切。在管理学经典著作《卓越基因》里,作者吉姆·柯林斯指出,一家企业能走向卓越,首要基因就是人才战略。人才高于一切。

你暗暗地想,这位求贤若渴的钢铁侠,似乎跟媒体报道里出口狂言、被合伙人踢出局的形象不太一样。在入职的面试中,你触碰到了SpaceX从0到1走向成功的第一块拼图:一流的人才。

拼图二:共同的愿景

面试后,你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从加利福尼亚农村的普通家庭,进入美国宇航局工作,你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SpaceX最终打动你,是因为一个挺抽象的因素,它的愿景。在面试的时候,马斯克目光坚定地跟你说,这家公司的愿景是,让人类建立真正的太空文明。他说,阿波罗登月之后,美国航天事业停滞不前,技术老化,缺乏想象力和使命感。于是他决定,那我们自己干吧。成立公司,造火箭和飞船,带领人类去火星。

你听得热血沸腾。你是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大学生,但有一点,你对航天充满了热情。整个大学期间,你一直跟好友泡在航天实验室,鼓捣真空罐和小卫星,你原本只是对造火箭感兴趣,从没敢想过,自己可以肩负这么大的使命。

后来你得知,SpaceX早期的员工,都是被实现火星移民的想法感召而来。汤姆·穆勒,SpaceX的动力总设计师,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试射火箭模型,在高中时,他拿着伐木工父亲的焊枪去参加科学竞赛,造出了一个火箭发动机。只要跟他交谈几句,就能感觉到他对火箭的热情。肖特威尔是SpaceX的销售副总裁,这位女士为SpaceX拿下了早期的一系列销售合同。她在高中时见到了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工程师,当时就觉得她太酷了,她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卓越基因》这本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家锁具公司,原本的愿景是,成为美国占主导地位的锁具供应商。后来改为,我们让世界变得更安全。前者只是目标,后者才是愿景。目标是用来完成的,而愿景却有魔力和火花,将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汇集在一起。

后来,你听到外面有报道说,马斯克给你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灌了迷魂药。他刻意招徕刚毕业的学生,因为你们没有另一半需要陪伴,不用天天回家吃饭,也没有孩子需要照看,所以可以一门心思为公司卖命,让马斯克榨干你们的每一滴血汗。

那不是马斯克的事业,那是你的梦想。

一流的人才,共同的愿景驱动,这构成了SpaceX创始文化的两大关键拼图。你最终接受了Offer,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同时也是SpaceX的14号员工。

拼图三:自由的文化

入职的第一天,你就大受冲击。你来到公司,发现门没锁,前台也没有人。一会儿,有人递给你一堆文件,里面记录了大致的系统设计方案,你被告知,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系统的负责人。

你目瞪口呆。想起在美国宇航局工作时,就算登录一台电脑,都得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和多次培训。而你在洛克希德·马丁,这家航天巨头公司工作的老同学,在项目上只负责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合格供应商,生产战斗机起落架上的一个螺母。

在SpaceX,一切都反过来了。你的同事大都是二十来岁,你们每个人都要独当一面。你无需请示,也没有人告诉你该干什么。你要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把事干成的决心,自我驱动地开展工作。在这里,没有上下级,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如果你需要帮忙,吆喝一声,懂的同事就会停下手中的活帮你。

你本就对火箭充满了热情,这种自由的文化更加激发了你的学习心。那段时间,你就跟头牛一样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常常睡在桌子底下,被同事踢醒帮忙解决问题。在这期间,也有很多伙伴,因为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没人依靠的工作环境,选择了离开。

那时,如果你知道,在SpaceX北部,有另外一家初创公司,文化跟SpaceX惊人的相似,你可能会迫不及待地跟它隔空击掌,这家公司就是奈飞。后来它出了一本书叫《奈飞文化手册》,揭秘了奈飞文化的核心密码。第一,一流的人才,高度自驱,把业绩当作尊严。第二,自由的环境,同事之间关系扁平化,任何人都可以自主规划时间,自由决策。第三,“低情商”,当然这里要打个引号。彼此直来直去,有问题随时指出,谁也不需顾及谁的面子。你们如同两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自由的文化,是你初入SpaceX发现的第三块拼图。你暗自琢磨,为什么SpaceX可以构建这样的文化?当然,这与志同道合的人才和共同的愿景分不开。或许,还是因为办公室里各色各样可口的零食呢?马斯克每周给团队250美元买零食。你们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最爱的就是高热量的薯片和甜食。或许,是因为每天工作完后,跟同伴们联机打游戏的时光吧?办公室里欢声笑语,让你感觉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亲如朋友。又或许,是因为办公室的杂务和买咖啡的任务,是由所有人共同负责的?某一天,你接到了副总裁给你端来的咖啡,还有一次,你看到她在用吸尘器打扫会议室。

不知为什么,你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这些小事。可是在那日复一日的高压下,如果没有这些小事,你会感到很难熬了。

或许,是因为他呢?你想到了马斯克。打游戏的队伍里,经常有他。他跟你们一起开怀大笑着,那一刻你觉得他很亲切。他鼓励每一位年轻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会议里,有好几次他点名让你发言。他还说,如果你觉得这场会议对你没有帮助,大可以直接离开。

后来,在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他跟你们一起将树脂涂抹在发动机燃烧室的内壁上,他那双看起来很贵的皮鞋彻底报废,原本要去的派对也错过了,但他似乎没有留意到。你在他身上看到了真实,看到了包容。

但你也知道,那只是他的一面。与之相伴的,是他对目标近乎残酷的追求。这也促成了SpaceX的第四块拼图:以极致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拼图四:极致高效地解决问题

一次上厕所的时候,你发现马斯克把火箭发射的日程表贴到了墙上。他在会议上的敲打又浮现脑海:“加把劲啊,我们离完成目标只有三天了!”你又想起,他理直气壮提出荒谬要求的样子,而当你和同伴抗议时,他从不接受,只会问一句话: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让这件事情变得可能呢?

不过,你也发现,跟他共事也有几个好处。

首先,不管你遇到多棘手的问题,他都会想方设法提供支持。通常的方式是,他先提出几个想法,给你们一到两天时间攻克。在此期间,可以随时发邮件寻求帮助,他在几分钟内就会给出答复。他最讨厌听到“这不可能”或者“一般来说不是这么操作的”答案,而是希望你跟他说,我需要一根弹跳竿或者一个喷漆背包,那么他一定能想办法搞到。

而且,他总能当机立断做出决策,绝不浪费时间。他跟高管出差考察供应商,要不要录用,在对方的工厂就直接定了,不需要开会,不需要走流程,当下拍板,就这么简单。加上他本人很精通工程技术,很多设计上的决策,他都能很快拍板。他想要把一个人招来,十分钟后就能拿出招聘合同,当晚就要这个人开工。

马斯克成了推动全员的加速器,你和团队成员时刻感到他在背后拿着小鞭子催促着自己。你们没日没夜地工作,一周的工作时间长达八十个小时。后来,全速前进似乎成了你和同伴们的工作惯性。

有人说,要把东西运走,你会立即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开始打包。为了把火箭从厂房移到发射点附近,没有高级运输工具,你们不愿干等,就把火箭放到了一个带金属轮子的摇篮造型的工具上,然后在地上铺一块巨大的胶合板做缓冲,推动这个工具移动两米后,再把胶合板撤出,铺到前方,重复这个过程。你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狼狈不堪,用人力把火箭送往了目的地,只因为这是最快的方式。

《卓越基因》里提到,卓越企业遵循一项原则:怀揣最远大的理想,面对最残酷的现实。说的正是你们。

拼图五:容忍失败,在失败中快速学习

你本以为,火箭造好后,最残酷的阶段已经过去。没有想到,等待你们的却是三次刻骨铭心的失败。正是在一次次的失败里,你逐渐触碰到SpaceX的第五块,关于失败的拼图。

在火箭研发上,通常有两种设计路线。线性设计和迭代设计。线性设计在进入正式开发阶段之前,要花费数年进行各个部分的设计。迭代设计则很快从概念设计进入测试和制造,在原型机中捕捉缺陷,不断调整迭代。迭代设计能大大提高开发效率,但是挑战在于,你必须容忍一次次的失败。

在大多数航空航天企业里,没人愿意犯错,因为这会影响团队的绩效考核。但是马斯克却从不把失败计入考核,他经常鼓励你大胆尝试,先创造一个新东西再说,不行就当交学费了。你们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到2005年11月,仅用三年半的时间,你们就以惊人的速度,建起一枚整装待发的“猎鹰1号”火箭。

你本以为,经历多次研发失败后,你已经能对失败处变不惊。可是当正式发射来临时,你才意识到,一切才刚刚开始。

2005年11月,第一次静态点火测试就出现了问题,一个液氧储罐的阀门没关。队友紧急乘船上岛,手动关闭阀门后,发射时间又不够了,因为你们只有六个小时的发射窗口。

于是,12月份,你们再次进行测试。结果天公不作美,热带强风每小时30英里,超过了安全发射的风速范围。你们失望透顶,只好把推进剂泄出。就在这个时候,增压阀门失效了,火箭的薄壁开始向内塌陷,一级火箭的燃料箱完全坍缩变形。这意味着,你们必须重新造一个一级火箭。

2006年3月份,你们终于准备第一次正式发射。倒计时顺利,发动机点燃了,火箭冉冉上升。你的肾上腺素飙到了顶点。10秒之后,剧情急转直下,发动机着火,“猎鹰1号”化作烈火,一头栽了下来。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一切都化成了碎片。

你们来不及伤心,迅速赶往事故现场打捞碎片。原因竟然是一个B型螺母没有拧紧,导致了燃料泄漏。这一个价值5美元的螺母,因为发射前一晚在岛上被海水喷溅,被腐蚀后出现裂纹,导致了悲剧。你捶胸顿足,为什么我们如此不幸运?但随着复盘的加深,你发现,这次失败远不是一个小疏忽那么简单。

螺母的腐蚀不仅仅是因为前一天的海水,更是因为在这个炎热的小岛,你们将火箭暴露在毫无遮挡的发射场长达数周之久,离海边仅有不到100米。而即使没有螺母的问题,二级燃料箱的阀门也忘了关掉。为什么电脑没有监测到这个问题?因为你们压根没顾得上安装传感器。

这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让你们意识到,你们走得太快了,快到疏忽了太多的细节。你们引以为傲的效率,成了问题频发的导火索。于是,你们开始向传统航空航天企业学习。比如,在组装过程中,会有人专门记录每一个零件的序列号,你们也为火箭配备了各种检测设备。马斯克还找来了一个资深的首席运营官,他帮助SpaceX建立了库存管理系统和质检措施。尽管,在他要求专门雇佣几个系统工程师评估风险,并且严禁员工们在工厂穿人字拖后,马斯克把他辞退了,认为繁文缛节太多。

但不可否认,在第一次发射和第二次发射间隔的一年里,你感觉,SpaceX蜕变成了一家更成熟和更有纪律性的公司。

2007年3月,第二次发射来临。这一回,真的没有发生意外。你万万没想到,打败你们的,是一个意料之内的风险。

在第二次发射前,你的同事戴维斯一直很忧心二级火箭贮箱的晃动问题,如果晃动足够严重,就可能造成火箭失控。但是,戴维斯还有很多个问题需要解决,晃动只能排在第11位。由于你们规定,只解决前10个风险,所以选择了忽略晃动风险。

正式发射开始,一级火箭分离之后没几分钟,二级火箭开始偏离轨道,发生旋转,最终沉入大海。而事故的原因,正是前面说到的晃动问题。一个已知的问题,一个你们深入讨论过,最终被排在风险第11位,决定不予处置的问题,最终摧毁了你们的火箭。

为什么?你在心里感到不甘,我们明明看到问题了啊,为什么我们没有提前解决?但是你同时清楚,这就是SpaceX跟传统企业不同的地方,你们必须在重量和安全之间做出平衡。

你知道,航天领域流传着一个段子,火箭的一次任务,不可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高性能、安全、廉价。为了安全,火箭上固然可以加各种零件,但是这会导致火箭重量增加,折损性能,也提高了成本。而且,在已经很紧张的重量分配中,SpaceX还要考虑火箭回收所需要的燃料。你们必须在重量上锱铢必较,即使多一个螺母都要再三考虑,更不用说一个巨大的防晃挡板。

但是,你们始终没有妥协的是,发动机的效率。牺牲一点发动机的效率,也能让重量降低,并且也能将火箭送入太空轨道,但是你们死咬着不放低标准。因为你们知道,你们的目标是进入火星。今日在发动机上苟且一点,明日再苟且一点,你们就会得到一枚进入不了火星的烂火箭。

这次失败后,你们为火箭安装了防止晃动的挡板,并且规定之后的风险隐患要解决到前11个。而还会有什么错误发生呢?你也不知道,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让火箭飞起来,一次飞行中暴露的问题,比数月的分析更能给出定论。

第二次失败,让你品尝到在多种元素下平衡的艰难。现实从不完美,条件从没有完备的时候,成功就是在取舍中找到一条细微的平衡线。

2008年8月,你们开始第三次发射。如今,你们队伍日益成熟,技术也进步了很多。而且第三次发射,你们调低了任务目标,只要火箭进入轨道,就算成功。你胸有成竹,相信这次的成功是囊中之物。

而就在一级火箭完成分离后不久,灾难性的一幕发生了。它竟然向上反弹,撞向了二级火箭的底部,导致二级火箭翻滚着失去了控制。火箭上升的高度连第二次发射都不如,你们好像倒退了。这噩梦般的一幕,让你和周围的同事陷入死寂。随后,你听到了哭声。

后来分析事故,是残留在管道中的一些燃料,混合着燃烧室的氧气,产生了极其轻微的推力,而且只持续了一秒,但是就是这一秒和微不足道的推力,足以导致两级火箭灾难性的碰撞。

这个问题跟穆勒,这位动力系统总工程师的疏忽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在测试时的压强下,这个问题表现不出来。而它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只需要在飞行程序中修改一个数字就行了。可是,你们都不敢奢望还有第四次发射。

你们听马斯克说过,他的个人资产已经快耗尽了,所有家当都投在了SpaceX和特斯拉上。那时,他的特斯拉也正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他说,如果第三次发射还成功不了,那就是SpaceX命中该绝。

你们为这项事业付出了一切,第三次失败把你们所有的希望抽走了。但是就在这第三次失败中,你感受到了来自马斯克强大的激励力量。

他把你们召集到一起,本可以毫不留情地问责,表达他的失望。但是,你听到他说:“我们还有一枚火箭呢,大家振作起来,回到岛上去,在六周之内把它发射上天。”

那枚火箭本是为一位客户发射卫星准备的,因为客户不想把自己的卫星放在没有成功保障的火箭上冒险,所以暂缓了合作。马斯克决定,把这一枚火箭发射上天,再试一次。

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曾听闻他的各种花边新闻。你早已领教过他的独断专行,想要反驳他得列出一百个理由,而大多数时候,还是他说了算。你也对他的情感用事看不惯,他错怪你的队友托马斯,当众指责他是发射失败的罪魁祸首。托马斯怒不可遏地冲到他的办公室,把桌子敲得响亮,大吼道,他这辈子都不会再跟马斯克讲一句话。你心想,这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拼图六:马斯克的领导力

可是今天,你突然领悟,领导者的本质,不就是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拼尽全力地把事情完成吗?无论他多么不完美,他就是那个目光坚定,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的人啊。

他坚定地相信着人类移民火星的愿景,从那天起,你们被感召,自驱、无畏地奋斗。他拒绝听到“这不可能”的答案,用问题牵引你们,催促着你们去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第一次发射失败后,他还花了十几万美元,包下一趟零重力航班,让你们体验一把太空飞行的失重感。你还记起,在第二次发射失败后,他开始喜欢跟你们打赌。有一天,你听到他跟戴维斯赌,他能否在某个日期前完成一些测试。戴维斯用20美元下注自己可以,马斯克则下注一台酸奶冰淇淋机,赌他赶不上。后来,马斯克输了。那台战利品如今还在办公室,免费为你们提供酸奶冰淇淋。

领导者的风格本就不是千篇一律,有的人安静腼腆,有的人暴躁不屈,有人忧郁自省,它是领导者独特性格的产物。在《卓越基因》里,作者指出,领导力只有一条定义:它让人渴望完成必须完成的事。

在这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四年里,你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却也收获了对SpaceX最重要的那两张拼图。一张,是容忍失败,而且在失败中快速学习、快速调整的态度,另一张,就是领导力的真谛。

说起第四次发射,你任何时候都会眼眶含泪。第三次发射后的一个月,你们所有的人拼尽全力完成火箭的组装,其间险象环生,你们丝毫不敢松懈。2008年9月,第四场发射来临。火箭点火升空,烈焰垂直而起,一、二级火箭成功分离。发动机奋力将二级火箭推向稳定的绕地轨道。在火箭发射升空九分半钟之后,拉特卫星成功进入轨道。

发射成功了。整个现场炸裂了。你跳起来尖叫、欢呼,跟队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那是无与伦比的一刻,也是属于你们的荣誉勋章。

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但你还有一个重大的决定没有告诉我们。

后来,SpaceX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当然,也伴随着一次次的失败。它逐渐长大了,资金宽裕,有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在加入这家公司十年后,你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你辞职了。

这么多年,你在巨大的高压下工作,耗干了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有一半的创始团队已经离开。箭体结构总工程师汤普森加入SpaceX时,儿子12岁,女儿9岁,十年里,他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孩子的比赛,孩子们成长中的关键时刻。而今,他想珍惜跟家人相处的时光。动力系统总工程师汤姆·穆勒因为长期两地分居,最终婚姻破裂。

SpaceX的成功,是由你们这么多人牺牲个人生活换来的。在这份工作中,你们获得了很多,但渐渐地,你们也体会到这件事的代价。

而你还有一层担忧,SpaceX如今已经不是初创企业了。马斯克油门踩到底,冲刺式马拉松的行为,适用于一个几十上百人的小团队,但还适合大几千人的团队吗?你怀念,你们在深夜的发射场上,调侃着航天工业中的其他人,说他们是举止优雅的古典音乐,而你们是硬式摇滚,又乱又吵,恨不得上房揭瓦。这种文化,还怎么持续留存?你没有答案。只听说马斯克把“猎鹰1号”的发射照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只听说他还和当时一样,坚持不懈地推动着他的员工奋不顾身地向前冲,去创新、去测试。

好,故事到这里结束了。这本书也为你解读完了。在布莱恩·比耶德的视角下,我们拼凑出SpaceX在初创期,从0到1走向成功的六张拼图,分别是一流的人才、共同的愿景、自由的文化、极致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容忍失败和向失败学习的态度,以及马斯克的领导力。这六个词说起来很抽象,但是在SpaceX这个具体案例里,它因为每个人的奋斗,而显得真实和丰满。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也推荐你亲自去阅读原书。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特别说明:原书中布莱恩·比耶德并没有离职,而是转岗了。但是原书中提到,半数创始员工已经离职,而且很多是因为巨大的压力和疲惫。为了更精炼地体现这一情节,将解读版中布莱恩的结局设定为离职。

划重点

1.SpaceX在初创期,从0到1走向成功的六张拼图,分别是一流的人才、共同的愿景、自由的文化、极致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容忍失败和向失败学习的态度,以及马斯克的领导力。

2.一家企业能走向卓越,首要基因就是人才战略。

3.目标是用来完成的,而愿景却有魔力和火花,将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汇集在一起。

4.领导力只有一条定义:它让人渴望完成必须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