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DeepSeek之后,我们要保护什么?

【终版】deepseek加餐.MP3

面对越来越好用的、说出来的每句话都让我们叹为观止的DeepSeek,我们需要充满警醒地保护什么?

我想到两件事:一件来自和菜头老师新近的公众号文章。一件是春节期间翻到的一个二十年前的文件夹。

大概率我这次和你说的都是错的。略有价值只是这个问题。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有标价,未来最好的AI也许是最多人使用的,而且会免费,因此也代价高昂,那个代价到底包括什么?

历史上使人陷入危险乃至毁灭的,不一定都是明确的坏事,有很多(一开始)是好事。

我们用怀疑的角度再谈一次AI吧。

01:49 贾老师使用部分AI工具的感受

06:26 我们要保护什么?

20:38 用语言建立一个自己的精神

26:42 我们在追寻什么?

划重点

  1. 所有的表达者都在期待着成为某一个群体的“嘴替”。

  2. 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

  3. 提出一个好问题固然宝贵,但能够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办法,而不仅仅是生成一片“颓答”,这件事情仍然更加困难。

  4. 在AI时代,这两种能力——进行深度长谈和独立表达——变得尤为重要,值得我们保护。

  5.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随时间消逝,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电影《银翼杀手》

  6. 船在海上,马在山中。

《长谈》和菜头

刚刚在看了一期《大西洋月刊》上的播客访谈,内容是探讨现代注意力经济()的剥削机制。主持人克里斯·海耶斯(Chris Hayes)在其新书《海妖塞壬的呼唤:注意力如何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资源》中提出以下观点:数字时代的技术公司通过操控人类生物本能,比如如渴望社交关注和危险警觉等,以算法和通知系统强制劫持注意力,并把它商品化并出售给广告商,这一过程将原本属于人的内在经验(注意力)被资本异化为外部商品,导致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精神疏离,他认为这就是一种剥削。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这期播客引发传播的原因是其中分析了马斯克和注意力经济之间的关系,在访谈中海耶斯宣称:川普、马斯克等人物利用"算法偏好负面情绪"的机制,证明在注意力争夺中,恶意行为比善意更具传播效率。马斯克比川普更为极致,他斥资440 亿美元购买了推特这个平台,把他变成自己的私人讲台,因此毁掉了大约250 亿美金的平台价值。但是通过利用因此而产生的关注,他成功助选一位总统上台,于是为自己赢得了上千亿美金的回报——这段话符合很多人先前的猜测,黑红也是红。现在,克里斯·海耶斯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说:“这是整个注意力时代最不可思议的寓言。川普和马斯克这两个人似乎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你应该尽一切努力去追求它,即使这意味着要像疯子一样行事。这对他们两人来说都奏效了。”这段话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中文互联网上的一些令人不适的现象,为什么一些让许多人极度厌恶的人物可以一直活蹦乱跳,而他们的各种表演丝毫不会受到平台的干涉。从协助平台、协助算法去收割大众注意力这个角度去理解,似乎一切都能都讲得通了。于是,这篇访谈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开始传播,人们需要针对现实的理论解释。

我个人接受并且承认海耶斯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对他那套《资本论》的剥削分析方法不感冒,对他的解决之道更是看完头皮发麻,恨不得拔腿就跑。他说要限制青少年屏幕使用时间,请政府建立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在这个乌托邦里肯定不限制屏幕使用时间,也不需要监管。现实是黑红也是红,恶名也是名,甚至要更好用些,更容易赚些,于是网络世界也好,现实世界也罢,都是黑红泛滥成灾,避无可避。针对这个现实提出的问题是:人们可以做点什么?目前我所能想到的答案暂时只有一个,那就是长谈。我是不相信什么禁令的,什么屏幕时间限制的。真要限制了,人们在手机屏幕上只会变得更为投入。如果每天每个人只能打开手机访问网络两小时,那么在那两小时里全国连汽车喇叭声都听不见,大部分人会如饥似渴地刷屏,觉得这是每熬过 22 小时之后自己可以得到的最大犒赏,一定要用透用尽。那时候的黑红,怕是会黑到连光线连 X 射线都逃不出来。

在我看来,为什么注意力会被收割?因为注意力没有更好的去处。所以,和禁止相比,我更愿意去思考还有什么美好的,有趣的方式消耗注意力?注意力总是要消耗的,无非是在哪里消耗的问题,如何消耗的问题。不允许消耗在特定领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我推荐长谈。好处之一是它耗时,起码2 个小时以上,长谈 2 小时意味着 2 小时没有刷手机。好处之二是它建立联系,每天反复拿起手机来刷,这是建立起人机之间的深厚联系。但是从远古开始,人类就有在人和人之间建立深厚联系的传统。所以不需要重新学习,这件事人人都会。好处之三是专注,一次长谈要能维系得下去,需要专注听对方的话,然后专注去理解和思考,再给出反馈。能够有两三个小时保持这种状态,就是一种注意力训练,而这种训练本身没有任何勉强的地方,大部分人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但是专注力会得到提升,起码能得到一次两小时保持专注的经验。最后是乐趣。和人长谈一次,把一个问题讨论彻底,表达出双方真实的思路和想法,这件事本身就让人感觉到愉悦。结束之后,有些时候会感觉到精神松弛,有些时候则会感到智力略微提升,而有些时候甚至会产生行动力,着手做出一些生活中的改变。除此之外,通过长谈和交流,人和人之间会产生羁绊,得到信任、支持、启发等等一系列感觉,它们让人觉得内心充盈、温暖、安全,几个小时的时光没有虚度,甚至在回家之后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个别情况下有可能在未来数十年间持续发挥作用。

当然,现在的问题是长谈也消失了。通常来说,和朋友间见面的时间都被手分割为小块。以前人们还假装在聊天的间歇看手机,如今在很多见面的时候,人们是在看手机的间歇里聊天——一桌人不说话,都低着头看手机,这是一种常见的场景吧?

所以我认为需要把长谈恢复起来,尤其是那种2、3人之间的,私密的,四目相对的,没有手机存在空间的长谈。总有些事情是微信里写不清楚的,也总有些事情是通话里讲不清楚的,需要面对面坐下来谈的某件具体的事情。类似创业者在创业之前,类似选校择业之类重要决策之前,类似企业主准备进入新的领域之间,都会发生密集的长谈,开诚布公地讲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希望得到对方的分析和建议。利用这些反馈重新思考问题,于是得到启示乃至新的认知——人们的确会长谈,人们也有这个能力,甚至也有合适的对象,但是可能缺乏合适讨论的问题。和注意力剥削经济学相比,这才是我最关切的问题——当注意力被稀释和收割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可能会问不出问题来。每天刷屏幕上万次,看到几万条碎片信息从眼前经过,大脑其实处于一种宕机状态,只有情绪感受,没有任何思考。即使因为强烈情绪而产生一些思考,那些思考和自身、自身处境也没有多少关系,更不会是生命中需要认真去考虑的重大的、本源的事项。今天,当我们和人聊天时,我们心不在现场,我们的心在手机里。因此,在这个春天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可以和朋友约一次见面,在见面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从讨论为什么我们现在聊天的时候经常看手机开始?

摘自公众号《槽边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