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天后的世界》 陈章鱼解读
《5000天后的世界》|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5000天后的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互联网理论家、思想家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1994年写了一本书叫《失控》。
1994年,那个时候电脑还是稀罕物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移动电话还是大哥大,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更是没有出现。可就是在1994年,凯文·凯利就在这本《失控》里,预言了很多今天大热的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网络社区、虚拟现实、网络经济、虚拟货币等等。
而且,凯文·凯利在这本书中不仅预言了未来的技术发展,还预言了未来的商业世界。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他就已经预言了免费经济,而且断言科技巨头们将会出现“赢者通吃”的趋势,未来的财富排行榜,会被这些IT精英占据。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间,凯文·凯利的这些预言一个一个从书中进入现实。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位老先生眼光可太毒了。凯文·凯利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人们开始称呼他为互联网的观察家、预言家,甚至是“未来学家”。
这本《5000天后的世界》,就可以说是凯文·凯利最新的预言。
书名中这个5000天是怎么来的呢?5000天相当于是十三四年,凯文·凯利写这本书是在2019年,他发现从2019年往前推十三四年,这段时间内社交媒体出现,然后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再往前推十三四年,这段时间内互联网出现,然后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
在凯文·凯利看来,从互联网出现到普及经过了大概5000天,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一次革命;社交媒体从出现到普及,又过去了大概5000天,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次革命;凯文·凯利预言,接下来的5000天,会有新的技术出现和普及,又一次改变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信息社会的第三次革命。
接下来,我会分成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说说,什么样的新技术会带来第三次信息革命?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如果凯文·凯利的预言成真,那么新的信息革命又会怎样改变商业世界?最后在第三部分,我们来聊聊凯文·凯利思考未来的方法,从他这里学几招。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样的新技术会带来第三次信息革命?
凯文·凯利发现,每一场信息革命中,都会有一个新的硬件成为主角。第一个5000天里主角是电脑,第二个5000天里的主角是智能手机。那么,在接下来的5000天里,谁会成为主角呢?凯文·凯利预言,新的主角是智能眼镜。
你可能会问,智能眼镜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看看前两个主角,电脑是通过一块显示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智能手机让这块屏幕可以变得可以随身携带,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进入信息世界。智能眼镜能引发这么大的变化吗?和手机比,无非是之前那块屏幕在兜里,现在这块屏幕架在鼻梁上,这么点变化还能引发一场信息革命吗?
实话实说,我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冒出了同样的疑问。别着急,智能眼镜还要再加上一项技术才能发挥出改变世界的威力。凯文·凯利把这项技术称作“镜像世界”。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镜像世界”就是把这个世界的各种信息数字化。通过数字计算的能力,我们就有了加强现实的能力。我们透过智能眼镜,可以看到比肉眼更多的东西。
凯文·凯利说,在不久的将来,现实世界中所有的道路、建筑等实际存在的事物,都会收录在镜像世界中。我们会和这个镜像世界互动,最终我们能够像搜索文本一样搜索物理空间。比如,你可以跟电脑说“请帮我找到所有能看到日出的沿河的公园长椅”。我们能把物体超链接到一个物理网络中,就像网络超链接文字一样,这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催生出各种新产品。
在书中,凯文·凯利举了个例子,这个镜像世界已经不再是三维世界,而是四维世界。它可以像我们看视频一样,选择快进或快退。走在城市街头,你可以告诉你的智能眼镜“我想看看这里100年前的样子”,就可以将100年前的影像叠加在实景之上。凯文·凯利在书中很骄傲地说:“在镜像世界中,‘历史’将变成一个动词。”
你可能还会问,是,智能眼镜加上镜像世界听起来挺酷的,而且一定能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多出许多便利。比如前边凯文·凯利举的那个例子,要是用在教育上,或者出门旅游的时候,那确实都不错。但是,把整个世界数字化,工作量将是惊人的。如果仅仅是多了一种学习或体验新方式,那些巨大的工作量投入真的值得吗?
确实,有不少人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曾经有人引用一个奇幻故事来讽刺镜像世界:曾经有一个暴君,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下令制造一个和地球一样大的地球仪,他要在这个地球仪上再现地球的一切,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棵树。在暴君的逼迫下,全世界的人都参与劳动。建造这么大的地球仪,需要很多材料,这些材料只能来自地球。于是地球仪一天天地变大,地球却一天天地缩小。等到地球仪造好,原来的地球已经被用完了。暴君这才发现,尽管花了这么大力气,但是人们的工作不过是把地球拆碎又拼了回去,结果是地球一切照旧,大家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这个镜像世界会不会也像故事里的暴君的地球仪一样,到头来只是无用功呢?凯文·凯利在书中告诉我们,不会。智能眼镜加上镜像世界,未来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可远远不只是多了一种教育或娱乐的方式。
他怎么能有这样的底气呢?因为他找到了一条标准,可以衡量一项技术能不能引发下一次信息革命。什么样的标准呢?请记住这两个关键词:“大规模”和“实时”。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都是让人类又多了一种大规模、实时的能力。
这么说有点抽象不好理解,咱们先用这个标准回顾一下前两次信息革命。
互联网之所以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因为它让人类第一次拥有大规模、实时地共享知识的能力。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能让人类大规模共享的知识,都不能实时。古代社会中不乏这样的案例,生活在远方的老百姓,驻守在边塞的士兵,可能过去了很多年还不知道国家已经改朝换代了。反过来,能实时共享的知识,就做不到大范围,只能在小圈子的人群中传播。
这个两难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才算得到解决。
凯文·凯利在书中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过去,就算一个人再博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也不可能随口说出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鸡蛋卖多少钱一斤,除非他自己就住在加德满都。可是有了互联网,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我还真的去网上搜了一下,有旅游网站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物价,2023年5月加德满都的鸡蛋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7块钱一斤。
即使是这样琐碎的信息,都已经可以做到大规模实时共享,更何况那些重要的知识和理念。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的出现能成为第一次信息革命。
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的组合之所以能引发第二次信息技术的革命,因为它们又给了人类一种大规模实时的能力,那就是大规模实时地保持联系。
在这之前,这也是个两难问题。想要保持实时的联系,就做不到大规模,你站在村口吼一声,邻村的乡亲都听不见。反过来,想要大规模地保持联系,就做不到实时,毕竟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给远方的人发个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回应。
当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出现之后,这个问题才彻底得到解决。比如此时此刻,你在听我给你讲这本书。不管你我身在哪里,你有问题也好,有感触也好,在下边留言,我马上就能看到,还能回复你。而且不只是你我,几千万得到用户,不管在天南海北,也是马上就看到,还可以一起讨论。你看,大规模实时的两难被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智能手机加上社交网络,可以成为第二次信息革命。
说回到凯文·凯利预言的下一次信息革命,那么,智能眼镜加上镜像世界,会给人类多一种怎样的能力呢?
凯文·凯利说,人类将拥有大规模实时协同工作的能力。
我们现在虽然有了电脑、手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但是在一起工作这件事儿上,“大规模”和“实时”这个两难就又出现了。
如果你体验过居家办公,相信这种感觉会很明显。虽然现在有很多先进的工具,让我们可以共享文档,可以开视频会议,但是总还是感觉效率不高。和同事面对面几句话就可以说清的工作,改成远程之后,可能就要占用半天时间。而且,一项工作需要的人越多,这种效率的损耗就会越明显。如果是很多很多人协同工作,那就没有办法做到实时了。
反过来,想要做到实时,就没法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至少没有办法参与复杂的工作。我们开个脑洞,通过互联网,咱们可以呼吁全世界的人在北京时间明天零点这个时刻一起原地蹦一下。这个可以实现,但是更复杂的工作,我们就想象不到全世界的人要怎样协同了。
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社交新闻网站Reddit曾经策划过一个社会实践活动,集结上百万的网友,一起进行一场艺术创作。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呢?每位用户分别选择一个像素点,填涂任意颜色,上百万个像素点最终组成一幅画。这已经是目前大规模实时协同的极限了。但是,每个人只能操控一个像素点,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让这么多人一起做更复杂的工作。
凯文·凯利预言,借助智能眼镜和镜像世界,我们将找到一种让上百万人同时参与一项工作的方式。
为什么有了互联网,有了视频通话,感觉还是不如面对面交流效率高呢?因为我们虽然可以实时共享知识,实时建立联系,但是我们没法实时共享与世界交互的方式。
比如说,你电脑出了问题,你向懂行的朋友请教应该怎么办,就算是开着语音和视频,最后的结果也大多是你满头冒汗,他着急上火,因为很多详细的动作还是无法展现,只能转化为语言或图片,沟通中就难免出现不顺畅。
但是,借助智能眼镜和镜像世界,我们就可以共享和世界交互的方式了。你的朋友眼前会出现一台和你的电脑一模一样的虚拟影像供他研究,你的面前也会出现你朋友的虚拟影像供你学习,哪怕像螺丝应该拧几圈这样细微的动作,也都可以清晰展现,我们交流和合作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凯文·凯利提醒我们,镜像世界已经在当下开始发展。你现在就可以买一副智能眼镜,去体验它的魅力。不过现在的智能眼镜可能要花费你上千美元,而且功能也还不全,更多是用在游戏娱乐上。不过没关系,再过十年,估计就会出现在工作中可以使用的智能眼镜。它的应用场景会走出办公室,进入到机械修理、劳动培训、产品设计等等领域,再过二十多年,会出现更实用的智能眼镜,供每一个人来使用。这就是凯文·凯利眼中的下一次信息革命。
说完了凯文·凯利眼中的下一次信息革命,在第二部分咱们来说说,在凯文·凯利看来,这一次信息革命又会给商业世界带来哪些改变。
凯文·凯利自己觉得,这部分的猜想其实会更有意思,更开脑洞。因为我们可以想到某个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场景,但是更多衍生的场景,我们其实想象不到。比如,马车的时代,人们就在想象不用马作为动力的车辆。所以汽车替代马车,当时的人们是可以想象到的,但是更多衍生的场景,比如汽车电影院,那就是马车时代的人们根本想象不到的机会。
那么,假如真的如凯文·凯利所说,接下来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中,智能眼镜和镜像世界成为改变世界的新方向,又会给互联网的商业版图带来哪些改变呢?
首先是“注意力经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根据凯文·凯利的猜想,那时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可能和现在的互联网差别不大,还是更多依赖广告。不过,在未来,获取人们的注意力可能不再是唯一获取收益的方式。因为在镜像世界中,人们的注意力会更容易被追踪,所以,在商家早期的争夺战中,注意力经济可能就被榨取得差不多了,这种方式难以持久。从长远来看,经过一番厮杀之后,镜像世界很有可能实行按月缴费的订阅模式,就像我们的宽带费用一样。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未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消费内容。因为智能驾驶普及之后,我们在路上就多了大量时间。我们要好好计划一下,未来在不需要自己驾驶汽车后,车上的时间应该怎么利用起来。我们可以戴上智能头盔,在虚拟的世界里遨游,或是戴上智能眼镜看看别处的风景。总之,车内的时间都可以交给VR和AR,让科技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这也给了内容提供商更多的机会。
其次,新的商业机会开始慢慢浮现。构建那个镜像世界,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凯文·凯利预言,未来将会进入“沉浸式计算”的时代,简单来说,就是计算设备不只是摆在桌上的电脑和放在兜里的手机,计算会成为环境中一种无所不在的存在,我们就沉浸在与计算机相关联的世界中。
这样的话,在“沉浸式计算”的时代,硬件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除此之外,对于数据的需求也会大幅增长。未来会出现很多新兴的公司,它们占有数据并管理数据。对于个人来说,打理自己的数据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数据中介”。就像是房地产中介帮人买房和租房一样,人们可以选择把个人信息的管理事务交给代理人。数据会成为未来的新石油,成为一种战略资源。
最后,凯文·凯利认为,今天互联网时代,一家巨头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在未来依然有效。只不过,上一个时代的巨头,它的光环未必能延续到新的时代。纵观技术的发展史,一个领域的主导者,很难在下一个时代的平台上继续称雄,总会有新的公司冒出头,就像是PC时代的IBM,软件时代的微软,互联网时代的谷歌,手机时代的苹果。未来最成功的那个公司,很可能是今天某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
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凯文·凯利在书中特别提到了中国,他认为中国正在迸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他预言,中国会出现下一个时代的苹果公司。
说完了凯文·凯利的预言,最后,我们来聊聊他的思考方式。毕竟凯文·凯利不是半仙,他的预言不是靠铁口直断,而是基于思考。我想你肯定也好奇,他怎么能看得这么准呢?咱们肯定不只是佩服他,更想学一学他的心法。
在这本书当中,凯文·凯利也不藏着,非常坦诚地展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用进化的观点去看待技术。
凯文·凯利说,他会不停地追问:“科技想要什么?”他相信科技是有生命的。
你可能会问,这种思考方式科学吗?怎么感觉神神叨叨的呢?请注意,我们这里不是宣扬什么“万物有灵”,不是说存在什么神秘的力量。用进化的眼光看待技术,把技术当做一个有生命周期的活系统来看待,这里边的关键在于“看待”。这是我们研究和观察的一个视角,帮助我们从细碎中抽身出来,看到更大的规律。
我们都知道,一屋子的空气是由大量的气体分子组成的。假设我们拿着一个能看到分子的超级放大镜来看空气,就会发现,里面的气体分子在不断混乱地碰撞。那我们现在有个任务,要预测这个系统未来的行为变化,该怎么预测?
那怎么办呢?物理学家们会选择切换视角。他们不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站在了整个气体的宏观视角,把气体的性质抽象成了温度、压强、体积等宏观的物理量。虽然这样做会忽略非常多的信息,但是这么做,物理学家们不仅能找到精准的方程来描述这些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预测下一时刻的温度和压强。预测的问题从完全不可能,变成了可实现、可操作。
你看,温度、压强,这些物理量的提出,其实都为了简化描述大量分子的运动状态。你能说温度、压强都不存在吗?当然不能,它们和分子一样,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应该这样说,关于技术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在探索。但是凯文·凯利用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我们用生物逻辑去看待人类的技术发展,会比机械逻辑更能帮助我们接近真实的规律。
用进化的观点看待技术,能够发现技术进步的必然性。在这一点上,生物进化和技术发展的规律很像。凯文·凯利打了个比方,整个进化历程有点像一个固定线路的公交车路线,就是大的路线是设定好的。但沿途这车怎么开,是开快一点还是慢一点,中间并个线、插个队,这个完全由生物自己说了算。但一些重要的车站,无论是哪个司机开都得停。比如在地球生命发展中,很多不同的生物,都独立进化出了眼睛,就像是生命就想要一个眼球一样。这就是进化的趋势。
技术也是如此,如果宇宙中真的有其他文明,也会展现这样的趋势。无论宇宙中的哪一颗行星,无论哪一种文明,也一定需要掌握电,需要发明互联网。只要发明了电,电波必然会紧随其后,再加上互联网,接着Wi-Fi就会诞生。由此就找到了技术发展的趋势。
这是凯文·凯利思考未来的第一招。他推荐的第二招,是从当下的事实中调整一个变量,再去看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比如说,摩尔定律。凯文·凯利说,如果所有人都默认这个变化是持续的,那么你就可以反向思考,如果摩尔定律突然停止,这个世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又或者摩尔定律提到的速度突然加快呢?极端地说,假如这个速度变成了20倍,又会发生什么呢?
再比如AI,当AI特别普及,我们已经对AI习以为常,甚至平常到我们意识不到AI存在的时候,这样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反过来,如果未来有一部分人从来不使用AI,那又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未来AI的使用分层,比如分成强AI和弱AI,那这两群人又可能出现什么区别呢?
凯文·凯利举这些例子,就是鼓励你能用颠覆常识、质疑常理的态度去思考未来,这样才能在平平无奇中发现新的线索。
到这里,这本著名的互联网理论家、思想家凯文·凯利的《5000天后的世界》,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最后,我还想和你分享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打动我的点。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凯文·凯利一种浓烈的情绪,就是乐观。
凯文·凯利自己都承认,他可能算是个少数派,因为大多数人面对汹汹而来的科技浪潮时,会下意识地抱有悲观的心态,会不自觉地开始思考,这些技术是不是会在未来伤害到我们?就像面对AI的兴起,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甚至未来人类会不会被AI奴役?
凯文·凯利也不是只能看到科技的优点,看不到可能带来的负面。只不过在他看来,科技的过只占49%,科技的功要占51%,虽然仅仅相差2%,但是如果将这个比例放进时间的长河,这2%的差别就能积累出巨大的进步。过去200年,世界就是这样一点点改善和进步的。从这个规律看,未来的世界也将会继续进步。
我不知道他的这个预言能不能成真,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声音值得你去倾听。如果耳边大多是悲观的声音,那么我们需要多一些乐观,才能真的保持客观。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凯文·凯利认为,互联网使得人类拥有了大规模实时共享知识的能力,智能手机加社交媒体让人类拥有大规模实时保持联系的能力,未来,智能眼镜加镜像世界将使人类拥有大规模实时协同工作的能力,这将是下一次信息革命。
-
凯文·凯利认为,在下一次信息革命中,互联网商业的逻辑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更多机会会涌现,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可能现在还寂寂无名。
-
凯文·凯利在书中特别提到了中国,他认为中国正在迸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他预言,中国会出现下一个时代的苹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