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行宇宙》 金燕西解读
《穿越平行宇宙》| 金燕西解读
关于作者
迈克斯·泰格马克,MIT物理系终身教授,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权威。《科学》杂志“2003年度突破奖”第一名获得者,被誉为“最接近理查德•费曼的科学家”“当今最具原创力的物理学家之一”。未来生活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智库创始人,致力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关于本书
《彗星来的那一夜》《蝴蝶效应》《银河系漫游指南》《奇异博士》等众多烧脑科幻大片争相借鉴的主题——平行宇宙!在另外某个星球、甚至某个不同的宇宙中,存在另外一个甚至无数个你,过着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在那里,逝去的挚爱仍然还在,某个不可挽回的错误还未曾发生……
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权威——迈克斯•泰格马克教授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可能发生!苍茫宇宙可分为四层多重宇宙,每一层多重宇宙又包含无数层平行宇宙。也就是说,所有已经发生的和即将可能发生的,都有可能在不同平行宇宙中重演!而生命、宇宙和万物的终极问题的答案也隐藏其中!
核心内容
本次音频会为你从两个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暴胀理论是什么?什么是“永恒暴胀”?第二部分,泰格马克解析的四层平行宇宙分别是什么?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书是《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理论,那就是:平行宇宙并不只是科幻片中的概念,而是真实存在的。
平行宇宙是什么?我们来打个比方。想象在另一个时空中,世界的各个方面都与我们相同,但不同的是,那个时空中的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或是希特勒成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那个社会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与我们平行,但完全不同的轨迹。这就是平行宇宙。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你是否还想过,在亿万光年外的宇宙中,会不会有另外一个“你”存在?或许你们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做了不同的选择,所以现在已经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或许你也曾有遗憾,就像《大话西游》里说的,如果上天可以给你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你愿意接受吗?以往我们会说,可惜人生没有如果。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在遥远的时空之外,另一个你,不,是无穷多个你,正面临着相同的人生选择。
本书作者迈克斯·泰格马克出生于瑞典,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他曾写过一本探讨人工智能的畅销书《生命3.0》,还创立了与A.I.相关的生命未来研究所。不过,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平行宇宙理论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泰格马克在书中写道,多年前,平行宇宙还只是一个有些怪异的概念,但21世纪以来,科学界开始严肃对待这个话题。多数人的结论就是,平行宇宙肯定存在,这已经没什么可怀疑的了,真正的问题在于有几层,以及有几种类型的平行宇宙。 这听起来有些疯狂,但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确可以用前沿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知识,来解释科幻小说里的平行时空了!
泰格马克教授站在物理学的前沿和宇宙的边界,为我们展现了四层多重宇宙的理论。他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宇宙仅仅是广阔空间中的一个小角落,其他的宇宙,藏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甚至连科技都探测不到的地方。除了平行宇宙以外,这本书涉及大量复杂的宇宙学理论,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量子力学、数学结构等等,难度系数非常高。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曾详细介绍过这本书,如果你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推荐你去听听这门课。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重点依然是弄清这四层多重宇宙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我将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将为你介绍平行宇宙模型最底层的理论支持,那就是暴胀理论。如果想了解平行宇宙,暴胀理论就是我们必备的理论知识。在这个基础上,第二部分,我再详细和你聊聊,泰格马克所提出的四层多重宇宙到底是什么。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正在颠覆我们的认知,如今的我们,仿佛站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关键时刻,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许将迎来彻底的改变。
(为了保证我的解读准确无误,我采访了剑桥大学物理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博士生邓诗雨,在此感谢她对本文的支持。)
在开启平行宇宙之旅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暴胀理论,暴是暴风的暴,胀是膨胀的胀。泰格马克说,就像双十一买东西总会赠送点试用装一样,平行宇宙其实是暴胀“大礼包”中的附带品。暴胀理论乍一听很陌生,但不要被它吓到了,实际上,暴胀理论和我们熟悉的大爆炸宇宙论有关。
我们知道,宇宙起源于一场炽热的大爆炸。这是如何发现的呢?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观测到,我们周围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而且退行速度和距离成正比——这就是说,与我们距离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就越快。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这项观测证实了俄国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在1922年提出的膨胀宇宙理论。泰格马克说,正如牛顿证明太阳系的自然状态就是永恒运动,比如地球和月球不可能永远保持静止一样,弗里德曼的研究也揭露出,宇宙的自然状态是永恒运动的。
那么宇宙是怎样运动的呢?弗里德曼的膨胀宇宙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分开的物体都在相互远离。作者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就像烤箱中的蛋糕一样,随着蛋糕的不断膨胀,蛋糕顶上的巧克力片也不断分离。在这个理论中,过去存在一个时间点,宇宙处于一个高温、高压和高密度的状态,我们现在看到的万事万物,都处在同一个点上,我们称这个点为“奇点”,宇宙在一次大爆炸中从奇点膨胀开来 。但遗憾的是,弗里德曼提出这个膨胀宇宙理论的时间是1922年,这对当时的人来说太过于超前,以至于被大众忽略了。直到1946年,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并计算出宇宙是由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这才奠定了大爆炸宇宙论在科学界的地位。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38亿年前,那时候的宇宙比太阳内核还要热,分布着几乎均匀的炙热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就是气体在高温和强电磁场下的状态。宇宙从“奇点”迅速膨胀,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就慢慢降了下来,40万年后 ,宇宙在膨胀中开始发生与太阳表面一样的事情,那就是发出光线。发光便产生了一种电磁辐射,我们称为宇宙微波背景,或者也可以称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注意,宇宙微波背景可是了不起的发现,这种辐射充满整个宇宙,通过它,科学家可以测量出宇宙在不同时段的辐射温度。如果时间越久远,温度越高,这样就可以间接证实大爆炸理论 。
我们知道,按照大爆炸理论的说法,宇宙是从一个奇点膨胀开来的,但根据科学家的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在宇宙中的各个方向上都几乎相同,其中的差别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如果宇宙大爆炸发生在一个位置,那么这个方向的辐射温度就应该比其他地方更高。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均匀的辐射温度仿佛在告诉我们,如果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那么这个爆炸应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在无限多个点上,这样听起来太耸人听闻了,大爆炸怎么可能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呢?这就是宇宙学中所谓的“视界问题”,视是视力的视,界是边界的界,视界就是我们能观测到的最远区域。但作者说,有没有可能在大爆炸发生很久之后,某种物理过程让温度统一了呢?他举了个例子,当你把冰箱里的牛奶倒入热咖啡,过一会儿温度就会达到一个均匀的温热状态。
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混合的过程需要时间,然而宇宙中相隔遥远的区域根本没有时间来“相互混合”。所以,传统的大爆炸理论无法解释这个奇怪的“视界问题”。
到这个时候,暴胀理论就该登场了。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个理论呢?因为暴胀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为何从宇宙四面八方传来的辐射温度是均匀的,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我们窥探到平行宇宙的真相。198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阿兰·古斯提出了暴胀理论,这个理论严格地依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计算得出。古斯认为,宇宙在初期的一段时间里,以极大的速率膨胀,这个快速膨胀的过程就叫作“暴胀”。值得注意的是,暴胀的速度与我们在母亲肚子里早期的成长速率相似。那时候的每一天,我们的每个细胞基本上都会生成两个细胞,所以细胞总数每天都在翻倍,从1个、2个、4个、8个再到无数个,这个成长速度是惊人的。
但当我们的细胞翻倍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迎来一个比较从容不迫的减速增长阶段。宇宙的成长过程也是这样。宇宙的初期是一个不断翻倍的加速增长阶段,并紧接着一个比较从容不迫的减速成长阶段。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查看我放在文中的图表。作者强调,这个暴胀的过程发生在转瞬之间,那是有多快呢?通过古斯团队的计算,宇宙在不到10的负35次方秒之间,就增长了10的26次方倍 。这相当于说,宇宙在瞬间,就从一颗微粒,膨胀到我们可观测宇宙那么大。
暴胀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物质在宇宙的早期都被挤压在一个极端靠近的地方,所以那时它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热平衡,就像冰牛奶和热咖啡混合一样,达到一个均匀的温度。后来,爆炸式的暴胀所带来的膨胀才让这些物质永远天各一方。作者还用人类细胞的发育来做类比,就像你鼻子上的细胞和脚趾上的细胞都拥有相同的DNA一样,宇宙中相隔甚远的区域都拥有相同的特征和温度;如同你的DNA都来源自一个受精卵的不断翻倍,同样,宇宙中相隔非常遥远的区域都有一个相同的起源,都来自最初那一小团暴胀物质的不断翻倍。 这不光解释了前面所提到的视界问题,还解决了大爆炸理论的其他缺陷,在这里我就不深入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作者说这种暴胀其实没有停下来,永远都在创造出新的空间。这听起来很疯狂,我们不是说我们的宇宙是先经过快速的暴胀,然后进入比较缓慢的减速增长期吗?这说得没错,我们知道,大约138亿年前,在我们如今栖身的宇宙中,暴胀的确终止了,注意,这里说的是“我们的宇宙”。我们的宇宙中有某些特殊的物理作用能够摆脱暴胀物质,但暴胀本身的性质是永不停歇的,这就是宇宙学家安德烈·林德所命名的“永恒暴胀”。“永恒暴胀”就像是无数个不停吹胀,却吹不破的气球。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就连大爆炸都只是一个更加宏大之物的一小部分,我们所称为“大爆炸”的事件,并不是以往我们所认为的“宇宙的开端”,而只是我们单个宇宙暴胀的结束。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在我们所处宇宙之外,暴胀还会继续进行下去,而且是永远进行下去,再孕育出无限多个宇宙。
好,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简单了解了暴胀理论。可以说,理解了暴胀理论,平行宇宙你就算懂了一半了。接下来的这一部分,我们将进入本书真正的主题,欢迎来到平行宇宙。
前面我们说到,在我们身处的宇宙之外,还有广阔的空间正在无限地膨胀,就像不断裂变的细胞一样,从而“生出”无限大、无限多的宇宙。而第一层和第二层平行宇宙就源于这种永恒暴胀。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简单说来,第一层平行宇宙和我们的宇宙相似,那里有和我们一样的星系、行星、地球,甚至还有一样的森林、湖泊、山丘。这个平行宇宙非常遥远,远到那里发出的光没有时间到达地球,所以人类观测不到,也不可能与它接触。
那么,生活在第一层平行宇宙中是什么体验呢?对于第一层平行宇宙的居民来说,他们眼中的物理定律和我们是相同的,但是他们的初始条件与我们不同。这怎么解释呢?泰格马克说,物理定律相同意味着我们可能有同样的能量守恒、万有引力等等,但我们初始的设定,比如粒子的位置略有不同,就会完全改写宇宙的历史。简单说来,那就是第一层平行宇宙中的学生在物理学课堂上学的内容是相同的,但他们历史课上的内容却完全不同,或许在他们的宇宙中,恐龙并没有灭绝、人类晚了几百万年才出现,又或许像我们之前说的,希特勒成了伟大的艺术家,秦始皇没能统一六国,等等。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那么,在平行宇宙中,是否存在另一个你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暴胀理论的预测,另一个你就在第一层平行宇宙中。为什么这么确定呢?泰格马克告诉我们,在永恒暴胀创造出来的无限空间中,只要是遵循物理定律的事,就一定会发生,而且发生的次数为无穷大。这要怎么理解呢?就像掷骰子一样,如果你掷骰子的次数足够多,即使是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一定会发生。所以,在无穷多的平行宇宙中,总会有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经历了相同的人生,并且生活在一颗与地球完全一样的行星上。
可能你会问了,在有生之年,我们是否能遇见平行宇宙中的那个自己呢?按照作者的说法,首先想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宇宙,你可能需要逐个检查10的10又118次方个宇宙,这是一个极大的天文数字 。这么大几乎等于不可能了。第二,我们与平行宇宙的距离非常遥远,虽然有些遗憾,但以我们目前的能力来说,没有人可以观测到任何一个平行宇宙。第三,永恒暴胀的速度太快了,人类观测设备的进步可能永远也跟不上暴胀的速度。正如作者所说,人类就像活在一片迷雾中,在雾气的边缘之外还有无限大的世界,只是我们无法度量、无法到达——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已经很浩瀚了,但也只是多重宇宙的一小部分。
好,我们说完了第一层平行宇宙。在揭晓其余三层多重宇宙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书中平行宇宙与多重宇宙的区别。道理是差不多的,我们只需要知道,第一层多重宇宙就是第一层平行宇宙的总和,书中有时会两个词交替使用,我们在这里也沿用这种做法。
接下来,我们便进入第二层多重宇宙的世界。
你是否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我们可观测的、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地球孕育出了生命?我们知道,生命的出现需要很多苛刻的自然条件,比如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等等。如果太阳的光强一点,地球的温度可能会高达几百摄氏度;如果地球的重力小一点,我们可能就无法繁衍后代 。作者说,从粒子的微观世界,到太阳的质量,我们的宇宙似乎经历了某种精细的微调,只要有一项有细微差别,可能根本就不会有地球存在。这就是宇宙的微调性。那么,为何这一切都正好处于允许生命出现的数值呢?就像有一双全能的大手将它们微调过一样。仅仅是因为巧合吗?还是说,真的有上帝存在吗?
可能都不是。作者从宇宙的微调性这一点推测出第二层多重宇宙的存在。在第二层宇宙中,那些看似“微调”过的数值改变了,这就意味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物理定律都发生了变化。物理定律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假如一条鱼,一辈子都生活在大海里,对它来说水并不是一种介质,而只是空旷的空间。人类眼中的那些水的特质,比如游泳时会受到的摩擦力,从这条鱼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基本的物理定律,就和空气对人类一样寻常;而对于鱼来说,它根本不知道水还有3种不同的状态,那就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再说深入一点,这些不同的固态液态气态,被物理学家们称作“相”,相就是相貌的相。如果从一条鱼的视角来看,很难知道,它感受到的所谓“空旷的空间”其实只是一种液相而已。
所以,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也是一样的。自大爆炸以来,我们身处于某种不变的物理定律之中,这就是当局者迷。或许我们就像鱼一样,从来都没意识到还有别的可能性。但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不是也只是某种介质呢?泰格马克告诉我们,这种想法完全不是空想,而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的结果。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也只是一种介质,不仅如此,这种介质还拥有许许多多的状态,远远大于水的3种相。那么,我们空间的介质到底有多少种呢?研究证明,大约有10的500次方种,甚至是无数种状态。你看,人类的局限性是如何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就像生活在海里的鱼不能见证水的固态和气态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自己身处的介质到底可以变成什么样!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造就了这么多不同状态的空间呢?答案依然是永恒暴胀。作者说,要让空间发生相变,也就是空间状态的改变,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是我们人类不具备的能量,只有暴胀可以做到。回到暴胀的初期,每个微小的空间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足以触发随机的相变。当这个小空间迅速膨胀为一个巨大的区域,它的内部便拥有相同的物理定律,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第一层多重宇宙;而一个个由相变导致物理状态不同的区域,就组成了第二层多重宇宙。如果物理定律都改变了,那个平行宇宙将会与我们非常不同。也就是说,如果那个宇宙中出现生命的话,可能会和我们长得非常不一样,说不定还会有穿越时空或瞬间移动这种“超能力”。
那么,我们能否抵达第二层多重宇宙呢?泰格马克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区域会停止暴胀,就像我们的宇宙一样,而有些区域会发生永恒暴胀,飞快地制造无限的空间,这样便会孕育出互相隔绝的时空区域,变成一个树状的结构。这可能比较难理解,如果你方便的话,可以查看我放在文中的插图,这样可能会直观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树枝间的U形区域就是暴胀结束的产物,而每个这样的U形区域里都是无限多个第一层多重宇宙。这棵树还会一直生长下去,就像不断发新枝一样,创造出无数多个这样的U形区域。所以,就算不看距离,我们与第二层多重宇宙也隔着永恒暴胀的空间——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穿过树的枝桠,到达那些有着不同物理定律的多重宇宙。 总之,第二层多重宇宙中的空间状态和物理定律都与我们很不一样,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抵达的另一个世界。
好,现在我们讲完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多重宇宙,这还没完。如果说前两层宇宙都是宏观上的,都和永恒暴胀有关,那么接下来你可以暂时忘掉暴胀理论,因为第三层多重宇宙会把我们拉回微观的尺度。
泰格马克告诉我们,第三层宇宙被称作“量子平行宇宙”,存在于一个叫“希尔伯特”的抽象空间中。希尔伯特空间,简单说来,就是和三维空间相对的,拥有无限维度的一个空间。这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具体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搜一搜,但在这里,我们的重点是搞懂第三层平行宇宙是什么。我们知道,量子力学里有一个我们熟悉的思想实验,那就是薛定谔的猫。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把猫关在一个盒子里,盒子里放置一罐剧毒的氰化物,罐子的开关和一个放射性原子相连,如果这个放射性原子发生衰变,罐子就会打开,释放氰化物,杀死猫。但由于原子的衰变是一个随机事件,所以我们不知道猫到底是死是活 。经典的哥本哈根解释认为,只有在我们打开盒子,亲自观察那只猫时,猫才会变成活着或死去其中的一种状态,但在打开盒子之前,猫一直都处于活着和死去的叠加态中,意思就是,既不是生,也不是死。
但这种解释与我们的常识不符。猫怎么会同时活着又死了呢?因此,物理学家埃弗雷特提出了另一种更有说服力的解释,那就是平行宇宙,这个解释也被称作“多世界诠释”。简单说来,当你向盒子里看的时候,猫同时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版本,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一只活着,另一只死去,但它们位于两个不同的量子平行宇宙。这两个宇宙在其他所有方面都是一致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在其中的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而且,两个版本中的猫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看起来我们一直在讲猫的事,但可不能小看了这个思想实验。这个结论对于你我,还有我们的宇宙来说,都是适用的。作者估计,这种分裂从大爆炸的时刻开始,并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快速地分裂出无数多个量子平行宇宙。也就是说,我们或许在出生的那一刻,便分裂成了无数个平行宇宙。理论上来讲,我们人生的所有可能性都在量子平行宇宙中变成了现实。
这听起来难以置信,可能你已经在敲桌子抗议了。我们怎么可能会不断地分裂成无数多个自己呢?至少我们完全感觉不到。但埃弗雷特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这个提醒简直是振聋发聩,他说:“那你能感觉到自己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旋转吗?”很明显不能。如果你给一个古代人这么讲的话,他一定会以为你疯了。我们也一样,我们的思维被囚禁在时代的局限性里——所以不能因为感觉不到,就否认量子平行宇宙的存在。借用作者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所栖身的这个现实世界,实在是比古人最狂野不羁的梦想都还要宏伟与庞大”。未来人对宇宙的认知会是怎样,或许我们想也想不到。所以,我们应保持敬畏和谦逊的态度,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家能够证实量子平行宇宙的存在。
前面三层平行宇宙都是科学界讨论已久的假说,而第四层宇宙则是泰格马克本人首次提出的,这就是他的“数学宇宙假说”。这不仅是泰格马克在专业领域最大的突破之一,也是四层平行宇宙中最大胆、最抽象的那一个。他认为,宇宙并不只是被数学所描述,宇宙本身就是数学,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由数学结构组成的,包括你我在内,就像我们的空间是三维的,1+1=2而不=4,抛物线的公式永远是y=x^2一样。这听起来实在是太疯狂了,但并不是没有逻辑。从微观上来看,作者认为,当我们剥开一层层的表象而看到存在的终极结构时,便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像颜色、质地这样所谓的“内禀性质”,有的只是数字、集合、信息、模式等一系列抽象的数学关系;从宏观上来讲,数学结构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并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而是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数学结构之中。所以说,前三层多重宇宙都遵循着相同的数学公式,而第四层宇宙就涉及不同的公式,对应着不同的数学结构。
虽然这一假说目前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但为物理学界开辟了一个终极脑洞。由于涉及大量的术语和演算,篇幅所限,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如果你感兴趣,推荐你去读一读原书。总之,数学宇宙假说就是泰格马克对于世界的终极思考,或许这也是平行宇宙的终极形式,在此之上的平行宇宙,那就是人类想象力无法触及的天地了 。
好,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泰格马克为我们普及的四层平行宇宙到底是什么。
第一层平行宇宙和我们的宇宙相似,但在我们可观测的范围之外,这些平行宇宙的物理定律与我们一样,但可能拥有不同的宇宙历史;第二层平行宇宙则是永远无法抵达的地方,我们中间隔着永恒暴胀的空间,这些平行宇宙拥有与我们不同的物理定律;第三层平行宇宙,也就是“量子平行宇宙”,存在于拥有无限维度的希尔伯特空间;第四层平行宇宙,则是数学宇宙,万物皆数学,而数学结构的不同衍生出了无数个平行的数学宇宙。
在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得不感叹自身的渺小;和漫长的宇宙时间相比,我们短暂的历史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泰格马克却说,我们这个短短的世纪或许是我们宇宙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科技发展迅速,我们拥有越来越强大的科技,足以毁灭我们自己,但我们或许也会将生命的种子播撒在宇宙中。这位顶尖的物理学家提醒我们,我们现在可能站在通向未来的岔路口,如果我们选择了生存之路,未来的宇宙将是我们塑造的,未来地球上的生命都将感激我们现在所做的决定。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人类的存在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我们自己的宇宙来说,我们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或许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并不是宇宙赋予了生命以意义,相反,是生命将意义赋予了宇宙。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第一层平行宇宙和我们的宇宙相似,但在我们可观测的范围之外,这些平行宇宙的物理定律与我们一样,但可能拥有不同的宇宙历史;第二层平行宇宙是永远无法抵达的地方,拥有与我们不同的物理定律,我们中间隔着永恒暴胀的空间。
2. 第三层平行宇宙是“量子平行宇宙”,存在于拥有无限维度的希尔伯特空间;第四层平行宇宙是数学宇宙,万物皆数学,而数学结构的不同衍生出了无数个平行的数学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