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谷路》 真真解读
《隐谷路》| 真真解读
关于作者
调查记者罗伯特·科尔克,本书的全部细节都来自他和当事人几百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没有虚构的部分;同时,他的文笔克制又富有人文关怀,擅长营造悬疑感。这两个优点结合,让他的每一本书,几乎一出版就会造成巨大轰动。他的书已经被网飞等知名媒体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品。
关于本书
2020年,《隐谷路》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的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泰晤士报》,都强烈推荐了这本书。本书还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读书俱乐部,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唯一入选的纪实文学。
核心内容
第一,发病前,加尔文一家有12个孩子,这日子到底是怎样过的?第二,这么多孩子患上精神病,加尔文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第三,科学家们是怎么看待加尔文家精神病频发的问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真真。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隐谷路》。隐谷路上住着一家人,这个家族叫加尔文家族。本书讲的就是这个美国家庭的百年历史。
那么,这个家族有什么特别的呢?本书有四百多页,究竟是什么事情值得大书特书呢?原来,加尔文夫妇在婚后二十年间生了12个孩子,其中10个是男孩,两个最小的是女孩,年龄最大的孩子生于1945年,最小的孩子生于1965年。真是一大家人啊。
但人多不是重点,重点是,12个孩子里,6个有精神病,而且都是男孩。剩下没病的孩子过的是什么日子?他们一边忍受着自己的精神病兄弟,一边成天担忧,担忧自己是不是下一个变疯的。这些患上精神疾病的孩子是不幸的。但家庭中的两个健康的小女孩更不幸,她们就像生活在精神病院里一样,而且她们两个人都遭受了精神病哥哥的性侵。
加尔文一家虽然不幸,但作为样本,他们为精神病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和贡献,他们一家人对后世的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科学家对加尔文一家的问题争论不休,可以说加尔文一家的治疗过程,就是人类对精神病的研究进度。
2020年,《隐谷路》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的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泰晤士报》,都强烈推荐了这本书。本书还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读书俱乐部,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唯一入选的纪实文学。
本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调查记者罗伯特·科尔克。科尔克可以说属于调查记者这一行里做得最出色的那批人,他调研的原则首先是一个字:真。本书的全部细节都来自他和当事人几百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没有虚构的部分;同时,他的文笔克制又富有人文关怀,擅长营造悬疑感。这两个优点相结合,让他的每一本书,几乎一出版就会造成巨大轰动。他的书有些已经被网飞等知名媒体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品。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问题出发,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先来说说发病前的故事:加尔文一家有12个孩子,这日子到底是怎样过的?第二,这么多孩子患上精神病,加尔文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第三,科学家们是怎么看待加尔文家精神病频发问题的?
加尔文一家的故事,本来是很美好的。一切开始于一对才子佳人的相遇。
美丽的少女咪咪,是一个来自没落上流社会的女孩儿。咪咪美丽,热爱艺术,虽然家庭条件没有过去好,但咪咪依然保持着上流社会的爱好和品位。多恩是一个英俊儒雅、聪明内向的海军军官,不管他是在学校,还是在海军,总能赢得周围人的喜欢。多恩不算外向,但每次他发言的时候,大家都会认真听他讲话,很有魅力。就是这样一对可爱的年轻人,他们结婚了。婚后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看上去是让人羡慕的一对。多恩和咪咪养成了一个爱好,就是训练鹰隼,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流社会和贵族的爱好。
在家时,多恩是一个完美的爸爸,在孩子眼里,他智慧、温和、沉默。但是在每天天亮的时候,他会用军校那一套,喊道:“起床!起床!出列,排好队!把地板楼梯前前后后都扫干净,所有人6点准时到餐厅吃饭!”他不是经常在家,要么是忙军队的事情,要么就是和当地人一起训练鹰隼。
而其他时候,都是咪咪打理一切:这样一大帮孩子,咪咪也选择军事化管理。这一家是慈父严母的配置。每当孩子们做错了,咪咪会严厉批评孩子们的行为。早晨,她监督每个孩子都要完成自己值日的家务,比如铺桌子、准备午饭、烤吐司、清扫灰尘、擦厨房的地板、清理桌子、洗晾衣服。做完家务,孩子们要去上速读课。邻居家的孩子来加尔文家画画时,也知道自己不会被表扬,只会听到自己做错的地方被咪咪分析得清清楚楚。加尔文家的一位老朋友回忆咪咪的时候说:“咪咪想让每个人都做到完美。”
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出去观鸟或采蘑菇,训练鹰隼。客厅里没有娱乐书籍,最好玩的书是《国家地理》杂志。多恩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咪咪婚后跟多恩改信了天主教。因此,所有孩子都得规规矩矩的,平日里要穿运动服和乐福鞋,周末要系着领带去教堂参加主日弥撒。在这个家里,有两套规矩:军校式的规矩和天主教的规矩。
从1945年开始,咪咪一直在生孩子,生到第十个孩子的时候,她已经子宫脱垂了,医生建议她切除子宫,而她还想要个女儿。两家的亲戚一直问:生这么多孩子干什么?钱就那些,而咪咪追求精致的文化生活,又要喂饱那么多张嗷嗷待哺的嘴,这两者是很难兼得的。不过咪咪改变了想法,比起文化名媛,她更想成为一个有很多孩子的英雄母亲。
咪咪渴望拥有一个大家庭,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这个原因她不愿意去细想:孩子能满足她过去不曾预期的需求。孩子是她幸福感的来源,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存在感的方式。
从小,咪咪就学会了掩盖人生中的痛苦。咪咪曾经失去了父亲;因为结婚,被迫离开她熟悉的城市和她喜欢的一切生活方式;婚后,咪咪是家庭主妇,多恩长期不在家,给家里寄一点点钱,咪咪感觉得到,比起多恩需要自己,她更需要多恩。在咪咪怀孕期间,多恩在海上服役,和同事的妻子发生了私情。咪咪虽然口头上不肯承认,但她总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她很想掩盖伤痛。于是,咪咪就想生更多的孩子,弥补自己生活的空虚。当孩子一个个来到世界,咪咪的生活焕然一新,她创造出了这么多陪伴自己的人,她不再是以前那个满心怨气的人了。
说到孩子们,这十二个孩子,个个都不一样。我说其中几个,你不用记住谁是谁,感受一下他们不同的性格就好。大哥唐纳德是个出色的运动员,高三时,唐纳德赢得了重量级摔跤的全国大奖。从很多方面看,唐纳德都像他父亲,帅气、矫健、讨人喜欢,在兄弟们的眼里,他是个了不起的楷模。但他有一点不像多恩,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老二吉姆比哥哥更开朗健谈,更爱玩,学习成绩也好得多,后来吉姆盘下了当地最时髦的酒馆。老三约翰是家中最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专注练习音乐,在大学里继续深造音乐,还获得了奖学金。在多恩眼中,约翰是一家里最好的孩子。老四布莱恩是家里最英俊的孩子,是一个音乐天才,听过一次的音乐,他就能在钢琴上弹出来,他跟哥哥不同,他没有走学术路线,而是组了一个乐队,他的乐队会有上千人来听。 老五迈克尔,直率聪明,热爱读书。老六理查德最有心机,上了空军学院。老七乔,性格温和隐忍,勤勤恳恳,在一堆男孩里,他是那个会细心保护妹妹的哥哥。剩下的弟弟和妹妹,也都个个性格不同。
面对这么多弟弟妹妹,大哥唐纳德努力表现得像个家长。但父母不在时,他也会捣蛋,欺负弟弟,制造混乱。会要求大家打架玩:老五跟老六打,老六跟老七打。他会让两个弟弟按住某个弟弟,自己打他,还叫别的弟弟轮流打这个无法动弹的弟弟。他说:“要是不打,或者打得不够狠,你就是下一个挨打的人。”起先,多恩和咪咪并没有干预这种事情。弟弟们告状,但他们不相信唐纳德会做这种事。
咪咪和多恩觉得,兄弟间的小打小闹,不应该插手。老五迈克尔回忆,有一次他被更小的理查德打得手肘脱臼。迈克尔也有一次用力扇过马克,马克半边脸都紫了。上学的路上如果每天不跟几个兄弟组成联盟,基本上都会挨打。多恩和咪咪后来知道了,也不是太在乎,他们想,这些小冲突最好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过多的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让他们学不会怎么跟别人相处。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加尔文一家的亲友,每次来拜访都觉得很惊慌:因为到处都是扭打在一起尖叫的男孩,而他们的母亲就仿佛看不见一样。等到圣诞节又会收到这一家寄来的明信片,一家人穿着睡衣,安安分分地站在圣诞树下微笑着,孩子们都很乖巧,像是完美幸福的一家人。没人指出这种令人不舒服的反差感,大家都愿意把原因归结于男孩多了就是很难管。
正在上大学的大哥唐纳德,渐渐出现了一些古怪的情况:在一次聚会上,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跳进了火堆里,多处烧伤。他还去殡仪馆打听棺材的价格。他甚至会打开煤气,把绳索套在自己的头上。当父母把唐纳德接回家,他坐在车里喃喃地说着上帝和前女友的名字,还说中央情报局的人在找他。回到家,唐纳德心中的恐惧爆发了出来,他大叫着:“趴下!他们在开枪射我们!”大家吓了一跳 。唐纳德最后勉强回到了学校,但最后,学校的医生认为,唐纳德不能再上学了。多恩和咪咪去接唐纳德的时候,他们看到唐纳德正在用啤酒洗头。
后来,二哥吉姆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一开始,他只是喜欢捣蛋,喜欢逃课,喝酒,故意犯事。但是有一次,在空军学院附属中学的吉姆,和朋友去偷着开喷气式飞机,吉姆发动飞机,差点把朋友弄死。于是吉姆被退学了。
奇怪的是,咪咪并没有严肃处理这件事,也没觉得丢人。好像不值得为之纠结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咪咪想起了她自己的童年,她的母亲就是处理这样难堪的事情的。她记得,小时候她的父亲不停出轨,回家将性病传染给了母亲,外公知道以后将父亲赶走了。父亲让家人蒙羞,母亲却装作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后来,母亲又给咪咪找了一位继父,继父性侵了咪咪,咪咪也选择隐忍。直到长大遇到了多恩,她才从噩梦中解脱。而现在,儿子又出了问题,似乎又要拿出来隐忍的本事了。多恩通常不在家,在家里他也是个老好人,不去讨论唐纳德和吉姆出现的问题,他常跟咪咪说,吉姆迟早会长大,其他孩子也是一样。甚至当孩子们出现了问题以后,多恩依然天天不回家。
但是事情并没有如多恩和咪咪的意,家里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他们每个人的表现也不一样,不是每个人发病时都是狂躁的,比如性情最温和的老七乔,开始变得神情恍惚,有时候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像是醉了一样。直到有一天,老四布莱恩,那个拥有超强音乐天赋的乐队男孩,竟然开枪杀了自己的女朋友后自杀了。晴天霹雳,多恩和咪咪终于没有办法再无视这个问题了。精神病并不是青春期叛逆,不会自愈。他们奔走在精神病院和家之间,这一大家孩子从原来的混乱变得更加混乱。唐纳德赤裸裸地躺在地板上,房间空空的,所有家具被他搬到了院子里;吉姆用头不停地撞墙,认为有人在监听自己;而彼得在路边用光照射来往的司机的眼睛,搞乱了交通秩序,被捕以后,他说他是飞行员,要拯救整个城市;马特在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突然把自己脱得精光……
好,暂时让我们停一停。这么多孩子患上了精神病,加尔文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第一个可能是,孩子们遭受了侵犯,形成了心理创伤。在多恩不在的日子里,咪咪信任的天主教牧师,常来家里做客。他是一个同性恋,用牧师的身份作为掩护,性侵了这些男孩。这种行为后来被教会发现了,咪咪这才知道自己的孩子遭遇了什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孩子们是无法向自己解释的。孩子们会以为,大人喜欢自己,才会这样性侵自己。但这样给男孩们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第二个可能是,孩子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秩序。母亲咪咪对孩子们的管理,只是形式上的军事化管理,虽然必须叠好衣服和被子,必须穿得干净整齐去教堂,但是兄弟之间可以像原始社会里一样随意殴打彼此。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他们永远生活在打不过大孩子的恐惧之中。家本该是安全的地方,他们却在家里被打得头破血流。虽然父亲多恩不太发火,但他其实更威严,本该是建立兄弟之间秩序的人,但他不但不管孩子的教育,甚至几乎不怎么在家,家是他想逃离的烂摊子。
第三个可能,则是那个年代不成熟的精神病治疗方案。孩子们接受了电击、服药、行动束缚等各种粗暴的治疗方案,这些治疗方案或许会缓解他们的狂躁症状,但也对他们的大脑产生了更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关于这一部分内容,我将会稍后在第三部分为你详细说明。
更糟糕的是,两个女儿,玛格丽特和琳赛,多次遭受二哥吉姆的性侵。最小的妹妹琳赛,对吉姆最后一次性侵的记忆是她13岁的时候,二哥吉姆31岁,她来着月经,一番抵抗后,吉姆还是性侵了她。这件事她记得尤其清楚,因为那时,琳赛正在长成一个少女,她明白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这样可能会怀孕。吉姆对两个妹妹多年的性侵,成了两个女孩多年挥之不去的痛苦回忆,即使四十多岁,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玛格丽特和琳赛仍然在接受心理治疗。
不知道你听到这里是什么感觉。请原谅我,我只能用相对克制的语言转述这件事。《心外传奇》的作者,科普作家李清晨对这本书的评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概括我此刻的感受,他说:“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
加尔文家的两个小女儿,她们是彻底的受害者,她们是病人家属,是性侵受害者,她们是必须隐忍的、无权发疯的人。母亲咪咪更关注犯病的孩子,当女儿们跟母亲说自己被性侵过,咪咪却告诉她们,她们是荆棘中的玫瑰 。言下之意是,身为健康的孩子,她们必须得忍耐。多年以后,琳赛才知道母亲咪咪童年时期被她的继父性侵并且一直忍耐的事;母亲在怀孕的时候,知道父亲出轨,选择了忍耐。咪咪认为,只有忍耐,日子才能过下去。如果不忍耐,捅破那层窗户纸,不做那个担负一切的人,那么剩下的人,怎么办?这么多孩子犯病,是不是妈妈的错?是不是因为她无视兄弟间的混乱,无视女儿被性侵,无视精神病的儿子们造成的混乱?可是,她过去也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被继父常年性侵的孩子,这样一个孩子匆忙长大了,结婚了,嫁给了她以为的幸福,没想到,自己的丈夫也会出轨。于是她靠生育孩子来建立一个她想象的完美家庭。她也许没有成功拯救她的孩子,可是最新最前沿的医学技术,也不能拯救她的孩子。她没有放弃十二个孩子里的任何一个孩子,就像她说的那样,她忍耐到了最后,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母亲。
那么,是不是问题出在爸爸多恩身上?都怪他要用天主教和军校的方式训练孩子,而不是让他们更加自由地成长;都怪他不负责,不重视孩子们出格的行为,也经常不在家;都怪他出轨,让妻子缺乏安全感。可是读完这本书,说实话,我也没办法指责他,珍珠港事件时,他就在船上,他左右两侧的船都被炸沉了。他花了很长时间,把海里死去的战友拖出水面,他是从地狱里死里逃生回来的老兵。这些事,他不曾跟咪咪和他的孩子们说过,因为他也认为,这种痛苦,没有必要拿出来伤害亲人,要懂得忍耐。
20世纪80年代,多恩被诊断出了癌症。在接下来的15年里,他接受了3次手术。过去,多恩随军队周游世界、在北美防空司令部为国效力,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多恩后来整天都待在家,研究阿拉斯加的地图,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计划着跟过去的驯鹰朋友一起跋山涉水去找鹰隼。多恩一生中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学位、他的军衔、他的业务能力,如今毫无意义。
而且过去,他上完一天班回到家,看到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家庭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他是部落的骄傲首领。而后来,多恩会和来访的客人一起翻看相册,笑着指出一个个生病的儿子,苦涩地谈起他们每个月从政府领到的补助。他会说:“这个儿子能领493美元,这个能领696美元……”
加尔文一家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没有哪个专家遇到过六位亲兄弟都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情况。虽然加尔文一家的故事是不幸的,但对于精神病学研究,加尔文一家的基因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六兄弟处于相同的遗传谱系中,这让专家们可以研究精神病和遗传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专家们采集加尔文一家的血液样本,开始研究他们一家。在那个年代,人们不够了解精神分裂症。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精神分裂呢?一百年来,专家们已经发现,精神分裂症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是遗传。但矛盾的是,精神分裂症似乎并不是通过父母直接遗传给孩子的。
书中提到,当时的学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更倾向认为,精神疾病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比如孩子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等;另一派认为内因占主导,也就是遗传才是精神病最主要的原因。
科学家弗洛姆·赖克曼认为,精神病是后天形成的。他发明了“精神分裂症妈妈”这个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医生们会把精神病怪在患者母亲身上:比如,自闭症是因为妈妈对幼儿缺乏关爱,而强迫症是因为孩子两三岁学习上厕所时,因为抵触母亲的教导行为才留下的后遗症。总之,没有先天的精神病,只有管不好孩子的妈妈。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外因理论站不住脚了。
科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精神分裂和大脑处理即时信息的能力有关。精神分裂患者那种对周遭事物漠不关心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刺激不敏感,而是他们太敏感了,在应该迟钝的地方,也非常敏感,缺乏“钝感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每分每秒都被迫处理接踵而来的信息,信息超载了,于是他们就崩溃了。
身为正常人,我们可能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书中有一个实验叫做“感觉门控”:实验人员播放两次相同的声音,比如咔嚓声,两次之间的间隔通常是半秒钟。如果是正常人,他对第二次咔嚓声反应会比第一次要小。这就是像是我们待在一个陌生的屋子里,这个屋子里第一次有人进来关门的时候发出了声音,你可能会吓一跳,但第二次,你的大脑已经学习了关门声,就不会被吓到了。
但是加尔文一家这样的精神病患者不同,脑电波显示,他们对两次声音的反应完全相同。不论多少次关门,他们的大脑都像是第一次听到一样。为什么有些精神病患者不能听钟表的滴答声?为什么他们会很烦躁甚至崩溃?因为每次响起一个“滴答”声,对他们来说,都是像第一次一样的强力刺激。弗里德曼认为,门控能力出现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之一。而且,感觉门控异常是会遗传的。
在此之前,研究者都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最早出现于青春期刚结束的那段时间。1987年,另一位科学家韦恩伯格发现,患者在出生时,甚至在子宫中就已经出现了发育异常。这些异常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使大脑的发育越来越偏离正轨。也就是说,精神疾病其实不是在青春期发病,只是青春期的时候表现最显著。这就说明,其实精神病并不是完全由外因引起的。
而且,弗里德曼发现乙酰胆碱,这是一种没有毒性的良性营养素,可以有效预防各种脑部发育疾病。通过羊水,孕妇腹中的胎儿可以每天都从母亲那里获得胆碱。因此弗里德曼建议,那些有精神分裂易感性的孕妇,在孕期要大量地服用胆碱。2017年,美国医学会采纳了弗里德曼的建议,正式建议孕妇的产前维生素中应该包含更高剂量的胆碱,以预防精神分裂症和其他脑部发育疾病。当然,我也告诉你,这是2017年通过的建议,因此胆碱对孩子的后续影响还没有相关的验证数据,还需要20到30年的观察。
另一位科学家德利西,发现了加尔文家族的兄弟都携带着一个相同的基因突变:SHANK2的基因,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是脑细胞的通讯助手,帮助大脑作出反应。比如大儿子唐纳德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像一个对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不在乎的陌生人,他的SHANK2基因很可能就发生了突变。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人患上自闭症、双向情感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这个基因位于第十一号染色体上,因此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患病。
加尔文一家的血液样本,成了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探究精神分裂症遗传学基础的基石,之后几乎所有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中都包含了加尔文一家的数据。可以说,目前成千上万的精神病患者接受的治疗,都离不开加尔文一家的贡献。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讲到这里。总结一下。
加尔文一家,母亲咪咪和父亲多恩一共生了12个孩子。其中10个是男孩,2个是女孩。10个男孩里,有6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他们家的精神病,有成长环境造成的外因,也有先天基因突变的内因。学界通过对加尔文一家的基因和血液分析,把精神病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家的血液样本,成为美国学界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基石,帮助治疗一代又一代的精神病患者。
最后,我想跟你讲讲后来的故事。还记得那个最小的妹妹琳赛吗?琳赛其实本名叫玛丽,她13岁的时候逃离了隐谷路,去上寄宿学校。她决定再也不回那个疯狂的家,并且给自己改名,叫琳赛。她希望她的人生重新开始。但是,长大了的琳赛,治愈了自己过去的创伤,她渐渐理解了母亲咪咪,而那个时候,父亲多恩已经去世。琳赛知道,母亲老了,哥哥们病着,他们都需要有人照顾,不管这个家给她带来了多少痛苦,他们都是一家人。谁来照顾他们呢?琳赛认为,这个人是她自己。琳赛回到了隐谷路,照顾中风的母亲咪咪,照顾生病的哥哥,联系那些健康的逃离了隐谷路的哥哥姐姐。对此,作者这样写道:“人绝不仅仅是基因这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周围所有人的产物,那些我们必须一同成长的人,那些后来我们选择一起生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摧毁一个人,也能修复一个人。” 这是琳赛花好多年才明白的事情。
琳赛后来有了一个女儿和儿子,这是加尔文家的第三代人。
琳赛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像舅舅那样,患上精神疾病。儿子杰克情况比较严重一些:高一的时候,他像他的舅舅们一样,开始逃课、吸毒,还被诊断出了注意力缺陷,于是杰克被琳赛送去专业的寄宿学校治疗。后来琳赛才知道,杰克的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只是焦虑情绪,也就是恐惧患上精神病。最终,杰克学会了通过攀岩、冥想、写日记来缓解自己的焦虑。现在的杰克,成绩优秀,甚至像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他有一套他自己的方法纾解焦虑和抑郁。当琳赛现在看着儿子杰克时,她想到的不再是自己,那个在隐谷路受伤的小女孩,她想到的是她所有生病的哥哥们,如果哥哥们也接受了杰克这样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引导,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女儿凯特小时候也不让人放心。她很容易精神崩溃,琳赛便带女儿去跟治疗师学习自我安抚。好在凯特渐渐好了起来。2017年6月,凯特第一次走进弗里德曼的实验室。舅舅们的基因样本就存放在这个实验室里,不过她不是来这里看这个的。凯特现在是一名医学生,她进入了这家美国顶尖的精神病研究实验室,成了实验室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实习生。
身为加尔文家族的第三代人,少女凯特用这种方式,回应着多年前隐谷路的痛苦和混乱。而这,或许才是故事最好的结局。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你也可以翻翻电子书,看一眼加尔文这一家的合影。书中的合影,基本都拍摄于孩子们还没有患上精神病的时候,那是加尔文家最后的好时候。相信看到了这一家人的笑脸,认识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加尔文一家人,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深刻的感受。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学界通过对加尔文一家的基因和血液分析,把精神病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家的血液样本,成为美国学界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基石,帮助治疗一代又一代的精神病患者。
-
“人绝不仅仅是基因这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周围所有人的产物,那些我们必须一同成长的人,那些后来我们选择一起生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摧毁一个人,也能修复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