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之谜》 李迪迪解读
《迷宫之谜》|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亨利·艾略特是一位来自英国的迷宫专家,也是企鹅经典的一名创意编辑。他从小就是一个迷宫发烧友,可以说是在迷宫里长大的孩子。他几乎搜罗了全世界关于各种迷宫形式的资料,也亲自跑遍了几乎全世界所有著名的迷宫,拜访了那些造迷宫的人,才写出了这本《迷宫之谜》。
关于本书
本书用知识考古的方式,从神话学、文学、人类学、占星术、考古学、精神分析学、哲学和建筑学等等角度,讲述了迷宫这个文化符号背后的种种故事,是一本迷宫的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是一本趣味横生、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此外,这本书的形式颇具创意,它是用迷宫的形式呈现的,其本身就是一个迷宫。
核心内容
迷宫是西方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迷宫的三个重要特质,我选择了三个人物的故事,来讲述迷宫的这三个特质。
第一部分,忒修斯勇闯迷宫杀死牛头怪的故事告诉我们,迷宫是英雄的试炼场,它后来演变为各种形式的迷宫游戏。
第二部分,阿里阿德涅的神话传说告诉我们,迷宫也是死者的居所,无论在人还是自然中,它都有将死亡转化为新生的象征意义。迷宫是陵墓,是太阳运行的轨迹,也是朝圣者的道路。
第三部分,迷宫之王格雷格将文学想象中的迷宫付诸实践,复兴并发展了迷宫文化,将迷宫变成了一种纯粹艺术,同时也远离了大众。
迷宫是关于限制的艺术。正是限制的存在才促生了向高层次跃迁的自由。所谓迷宫之谜,就到底,就是否定之否定、螺旋而上升的辩证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是我自己翻译的一本新书,《迷宫之谜》。
提起迷宫,你多半会想到益智游戏中那些错综复杂的通道吧。你需要在通道中穿行,找到出口,就算顺利通关。这只是平面上的迷宫。还有一种立体迷宫,比如凡尔赛宫和我们中西合璧的圆明园中,就有这种迷宫,至今还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客人前去破解。
在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中,总会出现迷宫这个意象。直到今天,在西方文学、影视等文化作品中,关于迷宫的讨论和呈现也从没有终止过。可以说,迷宫是西方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而《迷宫之谜》这本书,就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神话学、文学、人类学、考古学、精神分析学、哲学和建筑学等等角度梳理了关于迷宫的种种知识,揭示了迷宫这个文化符号的重要特质,这是一本关于迷宫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英国的迷宫专家,也是企鹅经典的一名创意编辑,名叫亨利·艾略特。他从小就是一个迷宫发烧友,几乎搜罗了全世界关于各种迷宫形式的资料,也亲自跑遍了几乎全世界所有著名的迷宫,拜访了那些造迷宫的人,最终才写出了这本《迷宫之谜》。
不过,这可不是一本艰深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趣味横生、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的样子非常有创意,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迷宫。全书的章节是对称的,正中间的一章叫作“中心”,恰如迷宫的中心;而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叫“洞口”,恰如迷宫的出入口。不仅如此,这本书还会让你在阅读中有晕头转向的感觉,每读几页,你都要把书换个方向来读,就像行走在弯弯绕绕的迷宫里一样。作者艾略特的行文风格也是迷宫式的,他的风格是“只展示,不解释”。他把几条故事线打碎,用交叉并进的方式同时展示很多条线索。这种方式让这本书变成了无数个谜题交叉组成的迷宫,读者只有费点脑力去解作者出的谜题,才能走出作者布下的迷魂阵。
坦白说,我在初步翻译完这本书的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还是像在迷宫中到处徘徊一般,只记得许多频繁出现的人物和关键词的片段,却不能形成完整印象。直到我想了一个方法,列出了这本书中几个关键的人物和关键词,用检索的方式把这些人物的故事和线索一一拼贴起来,才终于拨云见日,彻底弄懂了这本书。所以,这期音频我就用这种方法,从纷繁的线索中选择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人物的故事,来为你解读一下“迷宫”这个文化符号最重要的三个特质。
首先我要讲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忒修斯走迷宫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迷宫的第一个特质:迷宫是英雄的试炼场;然后,我要讲的是帮助忒修斯走出迷宫的姑娘阿里阿德涅的故事,探讨一下迷宫的第二个特质:迷宫是从死亡到重生的象征。最后,我会为你讲述传奇的迷宫制造大师“迷宫之王”格雷格的故事,这个人物承载的是迷宫的第三个特质:迷宫是关于限制的艺术,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忒修斯的故事,为什么说迷宫是英雄的试炼场。
在有关忒修斯的古希腊神话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他勇闯迷宫,杀死牛头怪,成为英雄的故事。忒修斯是雅典的一个王子,雅典在当时归克里特岛上一位国王管辖。在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中,每隔8年,这个国王就要用抽签的形式选出7对雅典的童男童女,运送到克里特岛做祭品。为此,雅典的公民非常痛恨他,但敢怒不敢言。雅典王子忒修斯当时还是个少年,他非常渴望用冒险证明自己的力量,成为大英雄。在抽签大会上,他勇敢地站了出来,替换了一位被抽中的少年,登上了驶向克里特岛的船。
他听说,他们这群雅典孩子,是要被送到一座可怕的迷宫里,被一头怪物吃掉的。这个怪物就是国王的儿子,牛头人身,半人半牛。国王怎么会有一个牛头怪儿子呢?原来,是国王得罪了海神,海神为报复国王,让王后疯狂地爱上了一头公牛,结果就生下了牛头怪。
牛头怪自然成为国王的奇耻大辱。他对外宣称儿子一生下来就死了,同时命令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能工巧匠,造一栋建筑来囚禁牛头怪儿子,让它永远不被人所知。这位能工巧匠相当于咱们的鲁班。他为牛头怪造了一个古怪的游乐场,游乐场由无数个房间和回廊,无数曲曲折折、上下起伏的通道组成,没有标志物,处处都相似,牛头怪在里面玩耍嬉戏,永远都走不出来。这就是最早的迷宫,叫拉比林斯特迷宫,对应的英文是labyrinth([ˈlæbəˌrinθ]),后来人们就用这个词指迷宫。
我们说回到忒修斯。忒修斯听说了牛头怪的故事,他明白自己只有勇气还不够,他需要的是破解迷宫的方法。这时候,忒修斯的好运气来了。国王为祭祀举行了一场运动大会,忒修斯参加了。他是一个运动高手,在挑战者中脱颖而出。观众席上,国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对他一见钟情。这个姑娘从迷宫的制造者那里知道了迷宫的秘密,她向忒修斯提出条件,她把破解迷宫的方法告诉忒修斯,作为交换,忒修斯要承诺带她私奔。
忒修斯答应了。于是,第二天,忒修斯让那群雅典孩子留在迷宫门内,而他独自进入了迷宫深处。忒修斯手里拿着一团红色线团,按照阿里阿德涅告诉他的方法,把线的一端系在一个圆环上,把线团抛出去,线团沿着曲折的下坡路滚了下去,一直滚到迷宫的最深处,那就是迷宫的中心。在昏暗的光线中,忒修斯沿着那条猩红的线走,在迷宫的某个角落,他终于见到了牛头怪,赤手空拳杀死了他,又沿着红线原路返回走出迷宫。雅典人激动地欢呼着拥抱他,就这样,忒修斯成了英雄。他回到雅典,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国王。
忒修斯的故事就在这里告一段落。你看,迷宫是不是就像一个试炼场一样?迷宫里的道路错综复杂,非常容易迷路,最初的迷宫本意就是借用相似的空间和复杂的通道,来造成身体感受的认知混乱,达到让人迷失和禁锢的目的。故事当中的其他事物,我觉得也能和“试炼场”联系起来。比如迷宫囚禁的牛头怪,就象征着生活中邪恶和野蛮的一面。杀死牛头怪,成功走出迷宫,意味着探索的勇气和智力上的优越,是一种生命的仪式,是一种成人礼。这一点已经证实了。考古学家发现,四千年前,某个文明中的所有男人都渴望和公牛较量。而人类学家发现,至今还有一些原始部落保留着用走迷宫的方式完成成人礼的习俗。
后来,忒修斯的迷宫故事演化成了一种我们直到今天还在玩的那种图册迷宫游戏,以及电子屏幕上的迷宫游戏,比如“吃豆人”,比如“古墓丽影”。在这些游戏中,你会在复杂的迷宫拱廊中奔走,你的任务是杀死变异怪物、外星人、犯罪分子。作者认为,他们都是牛头怪的变体。虽然迷宫的形式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有一点是从未改变的:迷宫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智慧和对时机的精确把握,它始终是英雄的试炼场。
刚才我们讲了大英雄忒修斯的故事,接下来我要讲的,是英雄背后的女人:阿里阿德涅的故事。这个故事揭示了迷宫的第二个特质,它是将死亡转化为生命的地方。
忒修斯是走出迷宫的英雄,但不要忘了,他靠的是阿里阿德涅的智慧。阿里阿德涅这个姑娘挺可爱的,她是除了迷宫制造者之外唯一懂得迷宫秘密的人,也是发明了用一个线团进出迷宫这个方法的人。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关她的神话传说经历了很多演变,演变的结果就是,阿里阿德涅成了迷宫的代言人。为了凸显阿里阿德涅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作者特意邀请“一笔画”画家,用象征红色线团的一根红线贯穿了这本迷宫书的每一页。而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就叫follow this thread,沿着这条线走。
阿里阿德涅说话算话,爱情至上,大义灭亲。她为了忒修斯,背叛了自己的父王,背叛了自己的牛头怪哥哥,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然而,这个背叛了一切的女孩的结局,却是被忒修斯背叛了。在私奔路上,他们在一个岛上靠岸休息,一天夜里,忒修斯和阿里阿德涅远离了人群,来到一处平地,第一次发生了关系。第二天,阿里阿德涅醒来时,发现忒修斯不见了。她跑到海边,看到忒修斯和雅典人的船正在驶离陆地。她被忒修斯抛弃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个神话版本是这样解释的:这对情侣在黑暗中发生关系的那块平地,很不巧,正是酒神的祭坛。酒神看到自己的圣地被玷污了,非常愤怒。当然,也可能是他爱上了阿里阿德涅,非常嫉妒,总之他向忒修斯显身,要求他把阿里阿德涅交给自己,做自己的女祭司。忒修斯答应了。于是,阿里阿德涅就这样被忒修斯出卖给了酒神。据说,酒神很爱她,送她一顶镶着蓝宝石的王冠,让她做了自己的新娘。后来,阿里阿德涅升上天空,化为北冕座,这个星座由几颗闪亮的星星组成,形成王冠的形状。北冕座的拉丁文翻译过来,就是“北风的王冠”的意思。在古希腊人的认知中,北冕座位于“北风”的后面。
北风是什么呢?在古希腊神话中,北风是四大风神之一,他掌管的是生者居所的边界。北风的后面,就是死者的居所了。也就是说,阿里阿德涅化身的这个北冕座,象征的是死者的居所。这个死者的居所长什么样子呢?在阿里阿德涅神话的一个变体中,它是一座结构非常复杂的“螺旋城堡”,一座囚禁所有死者的迷宫,而阿里阿德涅就是掌管这座死亡迷宫的女神。
这样,阿里阿德涅的神话,就把迷宫和死亡画上了等号。
这个死者的迷宫当然是为了困住死者的灵魂。但走出迷宫也不是不可能。在迷宫神话的一系列变体中,最伟大的英雄是可以走出螺旋城堡,死而复生的。到了基督教时代,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基督在被钉上十字架后,曾下到地狱中,和魔鬼搏斗。最终他复活了一群信徒,引领他们上了天堂。
掌握了迷宫与死亡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用来纪念死者的陵墓会建造成迷宫的样子了。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历史》中,记载了自己参观一座名叫“迷宫”的埃及巨型陵墓的经历。这座陵墓属于埃及第十二王朝的法老,是一座地下宫殿,由很多弯弯绕绕的回廊深巷组成。其实,在很多其他国家和文化中,也有建造一座迷宫般陵墓的传统。比如我国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墓葬就是这样。这是因为不管是埃及法老,还是中国古代帝王,他们都相信迷宫能束缚住死者的身体,也能让死者的灵魂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去往永恒的天国,或者再次投生,完成从死亡到重生的转化。
其实,迷宫不仅是人可能死而复生的场所,也是自然力量死而复生的象征。《金枝》的作者、人类学家弗雷泽就从克里特的迷宫神话中考证出了这样一层象征意义。他认为,这个神话的原型很可能是一种辞旧迎新的祭祀仪式。
在克里特文明中,人们相信,太阳的能量每八年更新一次,而传说中,国王的王权每八年也要更新一次,这个时候他需要前往圣山,和神协商。为了确保王权持续下去,国王需要每八年向神献祭一次。这个八年的周期恰好和太阳能量更新的周期相吻合。弗雷泽推测,神话故事中那座囚禁牛头怪的迷宫里蜿蜒的道路,可能就是黄道,也就是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运行轨迹的象征。而公牛,其实是“金牛座”的象征,在当时的文明中,太阳在这个位置意味着新年的到来。杀死公牛,就像我们中国人过春节,传说中要杀死一个叫“年”的怪物一样,是一种祭礼仪式的象征,它是一场宇宙戏剧,象征着太阳神战胜了旧年的寒冬,迎来了新春。
现在,世界上的迷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有位迷宫建造者甚至说,我们正在经历迷宫最伟大的黄金时代。但是仔细想想看,迷宫可不是什么让人舒服的地方。迷宫建造者精心设计,就为了让你进入迷宫后丧失方位感、心里惴惴不安。如果迷宫是一个旅游景点,一个让人害怕的景点可吸引不来游客。那难道简单的迷宫才是好迷宫吗?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个关于迷宫艺术的问题。你会发现,迷宫的艺术包含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限制和自由。迷宫是关于限制的艺术,但有限制才有自由。
迷宫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曾经活跃在很多文学家的想象里。比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他写了很多关于迷宫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他想象整个宇宙是一座由无限的网络结构组成的迷宫,这种迷宫类似于爱因斯坦所说的“球面几何”,它在任意方向上都是可循环的。假如你一直往前走,你最终会回到你出发的地方。这是一种无限循环的时空迷宫,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未来。
意大利小说家埃科也设想过这种迷宫,他称之为“根茎”迷宫。所谓根茎,就是有些植物的共用根系,比如草、竹子和白杨树的根系,都是共用的根系。和单根的结构不同,根茎是一个独立的、相互连接的团块结构,其中任意两点都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的连接。埃科说,根茎迷宫“是一种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中我们总有新的路可走,我们会觉得仿佛永远没法从这种迷宫里走出来”。
1971年,一个金色长发的嬉皮少年,决定创造出这样一座只存在于文学想象中的迷宫,他就是格雷格,当年只有19岁。他开始动手挖掘迷宫。在不断的摸索中,他探索总结出了建造这种迷宫的两个法则。
第一个是“互联中心”法则。在格雷格之前,一座迷宫就是一座迷宫,而格雷格却把一座迷宫变成了无数个互相连接的小迷宫的集合。他把许多小迷宫用一些节点连接起来,这些节点可以通向各个方向,节点就是“互联中心”。就像城市的地铁系统,连接好几号线的地铁中转站一样。这样的迷宫呈现出的,是无限循环的可能性,你也许永远都找不到中心或出路。正是这个法则,实现了文学大师想象中的“根茎迷宫”。
格雷格迷宫设计的第二个法则叫“止回阀”。所谓止回阀,字面意义就是防止回流的阀门。在迷宫中,就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相互环绕交叉的螺旋路径组成的,像漩涡、旋风或螺旋星系那样的迷宫通道。迷宫玩家进入这些螺旋,一直走到迷宫中央的空地,也就是螺旋之“眼”中,在那里,玩家要选择继续前进的道路。为了尽快走出迷宫,他们有很大的概率选择原路返回,但其实这很难。因为抵达螺旋中心时,人们很难记住自己来时的路。在这个过程中,螺旋在迷宫系统中的作用就像是防止水回流的阀门:它支持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顺利流动,但限制反方向的流动。在一座迷宫中,放入三个螺旋路径就可以让“止回阀”法则生效,让人晕头转向,而格雷格却偏爱用五个。
总之,这两个原则都是用规则增加迷宫的难度。相信你也看出来了,格雷格是个爱跟自己,爱跟迷宫玩家过不去的艺术家。没错,他设计的迷宫中最著名的一座迷宫是在一个庄园里,叫朗利特庄园迷宫,这个迷宫非常精妙复杂,达到了迷宫设计艺术的最高水平,但它通常要用一个半小时才能破解。这个时长在任何迷宫中都属于非常夸张的。而庄园的主人想要的是一个商业旅游景点,设计一座至少要走一个半小时才能出来的迷宫,简直就是跟钱有仇。庄园主人希望格雷格做些改动,比如加几个提示牌,或者加几条捷径,但是格雷格坚决不改。对于迷宫设计,他非常严肃,他说:穿越迷宫就应该是一次相当痛苦的经历。他还说:轻浮是心灵的一大坏疽,我设计迷宫从来不从娱乐和游戏的角度出发。
撂下这句话后,格雷格就再也没有建造过任何迷宫建筑了。他开始研究在纸面打孔的点状迷宫,把它们做成了一本书,叫“鬼点迷宫”。后来他还做了一个艺术展览,是充满后现代色彩和哲学意味的,几乎没人能破解的色彩迷宫。从那时起,人们奉他为“迷宫之王”。然而,也就是从那时起,格雷格便人间蒸发了。
有趣的是,虽然格雷格设计的迷宫过于难解,但格雷格的出现,激发了一轮迷宫设计的热潮。从格雷格的庄园迷宫问世起,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新迷宫出现在世界各地。可以说,格雷格的出现复苏了迷宫文化,还让迷宫再上层楼了。但格雷格对重复自己并不感兴趣。他在迷宫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在很多人眼里,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在一次采访中,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梦想中的迷宫:“墙壁有12英尺高,所以迷宫里的人看不见外面。当他进入迷宫时,他身后的门锁上了,服务员也走开了。这是一个没有吃喝的地方。要么解出迷宫,要么死。”在描述这座迷宫时,格雷格两眼生辉,记者相信,如果有机会面临这一生死挑战,他定会欣然前往。多年后,格雷格梦想中的这种迷宫,在电影《移动迷宫》中出现了。在这部电影中,一群孩子被带到一座由机器操控的巨石迷宫中玩游戏。这座迷宫的墙高达一英里,每天夜里都会变换形状。速度最快的孩子只能趁着白天跑迷宫,希望找到一条逃生之路。被困在迷宫里的孩子,面临死亡的危险。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格雷格,作者还讲了一个市场上非常成功的迷宫设计师的故事跟他作对比。
格雷格消失的那一年是1979年,那年一个叫费希尔的迷宫设计师出现了。费希尔也是一位迷宫设计的天才,然而,他是格雷格的反面。他的工作室设计建造了35个国家的700多座迷宫。这些迷宫使用了几乎所有能使用的材料,有树篱迷宫、镜子迷宫、水迷宫、砖石迷宫、马赛克迷宫、激光多媒体迷宫,还有玉米地迷宫。费希尔的迷宫生意越做越大,他把迷宫造进了市政人行道、全国旅游促销大会和迪拜的摩天大楼。
还记得格雷格设计的那座要走一个半小时的朗利特庄园迷宫吗?格雷格拒绝了庄园主人为迷宫降低难度的要求,主人于是邀请费希尔来做这件事。费希尔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加上了几个提示牌和几条捷径。朗利特迷宫难度大减,从此游客络绎不绝。对费希尔来说,消失的迷宫王格雷格是个完全无视市场规则的人。而费希尔自己则和他恰恰相反。他兴致勃勃地告诉作者,自己正在研究一种方便恋人们调情的迷宫,这种迷宫是一种约会机器。他为这个项目的商业前景兴奋得睡不着觉。
然而,作者说,自己和费希尔聊得越多,他就越想念格雷格。他决定就算走遍世界也要找到他。他四处打探格雷格的消息,寻找他的线索,终于,他的诚心打动了格雷格。在澳大利亚的一座小城镇,在一座杂草丛生的破落宅院中,他见到了格雷格。当年的天才少年急流勇退,如今已是60岁的老人。
格雷格的家是苦行者的家。墙上挂的,是他画的第三代“鬼点迷宫”。但即使是本书作者这样的迷宫专家,也仅仅能看出,他画的是迷宫而已。这幅画意味着格雷格在迷宫的探索之路上走得太远太远了,世界上唯一能破解这个迷宫的,只有格雷格自己。它充满了格雷格发明的种种规则限制,正是这些限制,让这个迷宫几乎无法被破解。
这就是格雷格。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自我设限。他说,如果没有规则限制,张力就不复存在,然而,如果你能跨过高难度的规则限制,收获就会随之而来。 他说,他要让规则限制听起来像自由。
有了限制就有了难度,超越限制才能达到自由。格雷格发明迷宫,是为了用不断给自己增加限制的方式,不断挑战自己,他把迷宫设计变成了一种独孤求败的纯粹艺术,就像喜欢在小说中写迷宫的博尔赫斯和埃科一样。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如果说他得到了什么,那就是他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挑战中,能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认识自己,通过不断更新的自我认识,他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格雷格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不论我们选择哪条路,我们都要么走在世俗人生的迷宫中,要么走在探索心灵的无尽迷宫中。在充满限制和死路的迷宫中,我们感受挫败与迷茫,付出勇气与智慧,为的是将限制转化为自由,从死路走向新生。这个过程,就像格雷格说的,必然是痛苦的历程。当然,你也会得到奖赏:你会一再地获得崭新的自我认识;当你走出迷宫时,你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走入迷宫的人了。所谓迷宫之谜,究其根底,其实就是否定之否定、螺旋而上升的辩证法罢了。
好,这本书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1.迷宫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本书是一本关于迷宫的百科全书,从各种知识角度分析了迷宫的重要特质。
2.忒修斯勇闯迷宫杀死牛头怪的故事告诉我们,迷宫是英雄的试炼场,它后来演变为各种形式的迷宫游戏。
3.阿里阿德涅的神话传说一再演变,她成了迷宫女神。而迷宫也是死者的居所,无论在人还是在自然中,它都有将死亡转化为新生的象征意义。
4.迷宫之王格雷格将文学家想象中无限循环的根茎迷宫付诸实践,复兴并发展了迷宫文化,将迷宫变成了一种纯粹艺术,同时也远离了大众。迷宫是关于限制的艺术。正是限制的存在才促生了向高层次跃迁的自由。
撰稿:李迪迪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成亚
划重点
1.迷宫里的道路错综复杂,非常容易迷路,最初的迷宫本意就是借用相似的空间和复杂的通道,来造成身体感受的认知混乱,达到让人迷失和禁锢的目的。
2.阿里阿德涅的神话传说一再演变,她成了迷宫女神。而迷宫也是死者的居所,无论在人还是在自然中,它都有将死亡转化为新生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