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轻文明》 韩巍解读

《轻文明》| 韩巍解读

关于作者

吉勒·利波维茨基,法国哲学家、作家和社会学家,他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在格勒诺布尔大学任哲学教授,同时还是法国教育部计划委员会成员。他长期观察并研究后现代社会的典型问题,擅长从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社会细节中透视大的历史变迁。比如,在2007年的另一本书《空虚时代》中,他就敏锐地观察了当今时代的空虚、自恋、冷漠、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揭示了人们对主体自立的渴望和当代社会的个人主义特征。

关于本书

本书延续了作者对于当代社会特征的探索,从生活健康、材料科技、艺术时尚、家庭与性、政治与思想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当代世界对“轻”的推崇,提出了“轻文明”的概念,并为我们揭示了这种文明的独特面貌。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我们当前的社会处于一种超现代的文明状态,其核心的特点就是“轻”。轻文明的概念是多元的,轻文明的“轻”不但包含了在生产领域对大型机械、重工业生产方式的升级,也包括了消费和生活领域中对物质生存负担的摆脱,甚至更包括了精神领域对严肃意义的逃离。工业社会以来,技术经济领域的重心都倚赖于重型设备、大型机械、复杂流水线生产,以及巨型工业项目。在那个阶段,“重”成为定义文明的重要特征。如今,它转向了超轻化、微型化、非物质化。轻是对物质负担的摆脱,轻是对自由的追求。当然,轻这一概念承载着无边无际的愿景,也承载着可怕的危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轻文明》,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7万字,我会用26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本书的精髓:什么是“轻文明”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一提到“轻”这个字,我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描述物体重量的“轻重”概念。比方说,现在的智能手机越做越薄、越来越轻巧等等。此外,轻也可以形容某种精神状态,比如说工作做完了,心里感到很轻松等等。而今天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法——“轻文明”。本书作者认为,一个社会,一种文明,也可以有“轻重”之分。

在《轻文明》这本书里,轻的概念得到了许多拓展。比如在作者眼中:生产领域对重工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消费和生活领域中对物质负担的摆脱,文化和审美领域对严肃意义的逃离……这些,也是一种轻的表现。作者认为,在过去,工业文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经济发展倚赖于重型设备、复杂流水线和巨型工业项目。而如今,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的生活已经转向了一种超轻化、微型化、非物质化的文明形态。这本《轻文明》,就是作者对这种最新文明形态趋势的总结和分析。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哲学家吉勒·利波维茨基,他也是一名作家和社会学家,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在格勒诺布尔大学任哲学教授,同时还是法国教育部计划委员会成员。他长期观察并研究后现代社会的典型问题,擅长从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社会细节中透视大的历史变迁。比如,在2007年的另一本书《空虚时代》中,他就敏锐地观察了当今时代的空虚、自恋、冷漠、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揭示了人们对主体自立的渴望和当代社会的个人主义特征。这本《轻文明》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从生活健康、材料科技、艺术时尚、家庭与性、政治与思想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当代世界对轻的推崇,提出了轻文明的概念,并为我们揭示了这种文明的独特面貌。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轻文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第二,轻文明在当代社会的表现形式;第三,轻文明之重,也就是它蕴含的危机和风险。

先来看看轻文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首先,什么是轻文明?作者认为,当代社会随处可见的对轻的推崇,已经使它逐渐成为了一种近乎文明的崇拜,支配起我们的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在技术领域,可穿戴设备越做越小,智能手机越来越薄,各种超极本的出现也首先是在重量上做文章;在时尚界,以轻为美的审美标准大行其道,瘦身成了许多人狂热的追求;在知识领域,碎片化的信息更加流行,知识思想的传播变得微型化、轻量化,很少有人去啃大部头的书籍,或者坐下来看一场两个小时的纪录片,更受欢迎的是十分钟的读书栏目,或者几十秒的微信小视频……简而言之,轻成为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是,轻从何来呢?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越来越追求轻呢?作者认为,人们对轻的这种追求也并非凭空而来。如果我们追溯渊源,可以发现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轻的追求。

首先,是飞翔之轻。在诸多文明中,历史学家都发现了古人对于飞翔的渴望。无数神话、故事、宗教信仰都包含上升、悬空、抵达苍穹的意象。比如人们相信,萨满巫师能够通过超越肉体的旅行抵达灵魂栖息的天国,比如我们中华文明中,大家都熟悉嫦娥奔月的故事,莫高窟的壁画也记录了古人对于飞天这一状态的向往。在佛教文化中,菩萨能靠意念浮在空中,在基督教文化里,耶稣曾被记载“行走在水面上”。这种对飞翔的憧憬不仅停留在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中,世世代代以来,人类对飞行器的开发也没有停歇。比如中国在古代就出现了风筝;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工程师借鉴某些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完成了许多飞行器设计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对飞翔的古老追求,其实就暗含了对“轻”的向往。

其次,是流动之轻。我们常说的轻装上阵,就有流动之轻的意思。这种流动的轻,在古老游牧民族的居住传统中也有所表现。茅屋、棚屋、蒙古包、印第安帐篷构成了轻盈、灵活、流动的状态,而有了轻便的建筑材料,游牧民族便可以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得以生存。几千年过去了,虽然大部分现代人不需要以游牧的形式获取生存资料,但是对流动性的追求依旧不减。家用汽车、轻轨、高铁的技术突破都是处于对流动性和便捷性的追求。而连接互联网之后,人们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流动之轻达到极致。

除了飞翔之轻和流动之轻,在古代文明中还有一种智慧之轻。在众多古代哲学和宗教中,都提倡人们追求一种平和的精神境界,追求平静、简单,让灵魂卸下负担,排解忧虑和激情,卸去痛苦的重负,达到自由和洒脱的境界。这种境界的核心正是对轻的追求。

上面我们说到了轻文明的三个历史渊源:飞翔之轻、流动之轻和智慧之轻。那么,这些源自古代的对于轻的追求,是因为什么而忽然成为当下社会的主导特征呢?作者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力。

第一个驱动力,是所谓“物质驱动力”,其实也就是生产模式的转变。作者认为,在20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产业是煤铁业、水力发电业、化工业、机床制造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采矿业和各种大型集体设施来带动的。而到了20世纪中后期,形势开始发生转变,有一种观点把这时的社会定义为“消费资本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动力由以前的大型机械生产转向了日常消费,鼓励人们消费、购物,成为社会从“工业资本主义”走进“消费资本主义”的标志。这种新型的消费社会不仅提倡轻型商品,还提倡轻型的服务,比如餐饮、家政、医疗、健身服务等等,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看到,从重工业到轻型商品再到服务,是“轻”的规则在定义我们的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意味着生产模式的转变,还推动着文化模式的转变。这也就是轻文明的第二个驱动力:所谓“文化驱动力”。

刚才我们提到,消费资本主义要诱惑大众进行日常消费,那么商家就不得不让商品变得更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物品的设计不再仅仅追求使用价值,还开始越来越多地增添轻松趣味的内涵,也呈现出一种向轻靠拢的趋势。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精美时尚的小玩意越来越多,拿我们熟悉的充电宝举例,现在市面上的充电宝不仅要满足充电功能,还要做得时尚、好看、好玩,有些还做成了小动物的形状,这就是为商品增添趣味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单一的使用价值。

总之,当代社会的消费品不再有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那种生产机器的沉重,更多的是对轻便、轻松、有趣的追求。另外,消费资本主义也在传播和鼓励消费、享乐、追求趣味的文化模式,受这种文化模式影响的大众自然都去消费,反过来又刺激了消费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说,轻文明,就是在这样一个生产、文化、消费三者相互缠绕构成的地基中生长起来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第一个重点,轻文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轻文明的四种重要表现形式:轻经济、轻审美、轻艺术以及轻思想。

我们首先来看轻经济。轻在经济和物质领域的一个核心原则是“小的更好”,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产品变得微型化、轻量化、去物质化。举个例子,原来一个10个G的移动硬盘都比智能手机大,现在可能一个纽扣大小的U盘就能装20G的内容。随身听也一样,现在流行的口号是“用轻如空气般的设备听世界上的任何音乐”。最尖端的科技总是和轻、薄、小联系在一起,重工业大器械已经不如高精尖的小玩意显得富有科技感了。

除了消费产品体积的变小,轻经济还体现在鼓励人们消费用于娱乐的产品。在当代社会,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资本都被用于打造时尚、品牌以及奢侈消费品,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消费者不停地购买、享乐。

轻文明的第二个表现在于轻审美。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轻审美的例证: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在时尚圈,以瘦为美可能早已被当作金科玉律。但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以体重的轻作为审美标准其实很晚才出现,甚至是被人为包装出来的。

在唐朝,人们以身材丰满为美,杨贵妃可不是靠着瘦和轻成为中国古典美的代表的。而在西方,也是长期以胖和丰润作为审美标准的。在中世纪,丰盛且油腻的食物、让人大快朵颐的筵席被看作是贵族的生活。瘦削的女性会带来令人不快的联想,比如饥荒、瘟疫、贫穷、郁郁寡欢,而美丽的女人则被描述为“壮硕和肥胖”。至少到19世纪时,圆鼓鼓、肉乎乎的体型还是一种正面的形象。大文豪巴尔扎克在他的一本书中就宣称“优雅离不开圆润的体型”。一直到了后来,轻和瘦才成为新的审美标准。

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作者认为,轻审美的流行虽然有一部分医学指导的功劳,但更多的还是受到了时尚和电影形象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选美比赛其实是社会偏好“纤细美”的重要体现。有人分析了历届美国小姐的身材变化,发现20世纪20年代的获胜者平均体重63.5公斤,平均身高1.73米,而到了80年代初,她们的平均体重降至53公斤,平均身高是1.76米。以这种审美标准来看,骨感的身材已经成为了审美比赛的标准。按这个说法,玛丽莲·梦露都不美了。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审美的轻和瘦,不仅仅是姑娘们的一种理想,更是直接支撑起了一个产业,代表了一个持续扩张的消费市场。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轻产品,比如食品补充剂、代餐产品、节食产品、瘦身美容品等,另一方面是各种瘦身服务和护理。在当代,营养医生、瘦身教练成为热门职业,各种减肥机构和研制代餐产品的实验室也层出不穷。我们来看一个数据,在2008年,美国人在减肥产品和减肥项目上的支出就已经超过了620亿美元。所以说,轻审美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制造出来,为促进消费,支持这些产业服务的。

轻在经济消费模式和审美领域的蔓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当代艺术。所以艺术之轻也成为了轻文明的一大表现形式。在古典时代甚至是现代性发育的早期,艺术是独立于时尚、媒体、商业领域的。换句话说,艺术和时尚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时尚产业最终服务的是商业盈利,而艺术则是为某种非商业精神进行表达。时尚产品会过时,而艺术杰作却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永远流传。时尚是浮浅、琐碎的,具有轻的诱惑;但艺术则是严肃的,承载着某种沉重而深邃的意义。总而言之,他们有着严格的区别。

但是在现代,艺术和时尚之间的壁垒开始消失。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博物馆开始接纳时尚大牌。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数不清的艺术类博物馆和画廊为时尚商品的发布提供空间。与时尚品牌合作的先锋艺术家们不在少数,他们为品牌设计一系列的服装和配饰,连优衣库的T-shirt都专门推出了艺术家系列。有些艺术家本人成为“广告炒作”的参与者。根据作者的观察,当代的艺术家们和商业明星一样,被人追捧,再也不是上个时代那种落魄流浪艺人的形象了。换句话说,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当代艺术世界在结构上被时尚的轻逻辑所控制。艺术作品不再承担沉重的思想和意蕴,而金钱在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艺术创作和时尚界越来越近以外,对艺术作品里的审美也有种越来越轻的趋势。人与艺术的关系进入了超消费时代的轻阶段。这种轻的一个体现就是大家开始喜欢去寻找一些“有趣”的东西,而不再去刻意追求什么宏大主题、严肃意义。比方说,现代艺术的鉴赏家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很有趣”,这句话如今已然成为对一件艺术品的极高褒奖。说白了,现代人觉得,其实不需要过多的知识来理解艺术作品,仅仅主观上觉得有意思,那就足够了。作者还举例说,曾经有调查显示,卢浮宫博物馆里的普通参观者,在那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其实停留的平均时间也不会超过几秒钟……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的人们需要静下心来、怀着敬意去接触的艺术,如今大家却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随心所欲地体验。最为典型的:比方说,在过去,摄影那可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艺术——调镜头、打灯光、洗照片、暗房调色……这都是真正的手艺,甚至还要专门拜师练习。那些能钻进暗房里冲洗照片的人,在大家眼里,那都是“搞艺术的”。一张照片的定稿,可以经历很长时间,大家都会怀着敬畏去欣赏。可现在,随着数码成相技术飞速发展,数码单反、卡片机、微单开始大行其道,无论有没有摄影基础知识,人人都能像模像样地拍摄一番;冲洗胶片和暗房技术也不需要了,回家在电脑上随意PS就行。

而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连数码相机都面临被淘汰的局面;时尚的姑娘们开始疯狂追逐“美颜相机”——随时随地举起摄像头,咔擦一下,2秒钟之后,一张看起来还不错的“大头照”就可以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摄影艺术的门槛大大降低之后,对这门艺术的敬畏之心就不再有了,对这门艺术的审美就只剩下娱乐化的体验,那些严肃的摄影师如今也沦为尴尬的存在。作者说,在这个消费主义和享乐至上的时代,在艺术面前,我们变成了纯粹的消费者,只是在追求消遣和享乐的轻松体验。

除了轻经济、轻审美和轻艺术,下面来说说是轻思想。在作者看来,近三四十年以来,西方社会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宏大的价值体系开始瓦解。像选举、民主、人类自由、民族崛起这样的豪言壮语,在民众心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在欧洲很多国家,可能只有足球比赛的时候才能激发爱国激情,没有多少人相信他们的工作以后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相反,随着轻经济和消费资本主义的兴起,一种以“今日的快乐”为核心的新的生活理念开始流行。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西方社会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

另外,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也在下降,投票和参与公共生活的吸引力都在降低。越来越少的人觉得应该为祖国牺牲,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根据已经有的社会调查,许多欧洲人认为,“没有任何原因,哪怕是正义的原因,值得发起一场战争”。1/4的法国人承认,如果有机会,会故意漏报一部分收入来逃税。简而言之,轻思想认为,为某项集体事业奋斗的思想太沉重,不如个人主义的享乐来得自由,它主要以个人舒适度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为驱动。

除了宏大理想的衰落,知识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知识分子曾经很受尊敬,现在却被很多人认为是死脑筋的代名词,明星和小鲜肉更受欢迎。如果你去书店,摆在畅销书那一栏的,相当一部分是管理、心理和职场类的书籍,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深入研究某个领域,而在于解决我们直接面临的问题。作者认为,现在最重要的不再是那些被认为能提供人类社会终极真理的钥匙,而是那些正在发生的、直接有益于个人生活的东西。简单来说,启迪思考的读书不重要,功利性的读书才是王道,我们更想要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励志书、商业书、咨询书、鸡汤书大行其道的原因。总之,不关注集体的宏大的价值体系,不关注沉重的深刻的理论知识,成为轻文明之下精神世界的重要特征。

上面就是轻文明的四个具体表现:轻经济、轻审美、轻艺术和轻思想。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部分重点内容,轻文明之重,也就是说,轻文明里潜在的危机。

作者认为,轻文明虽然有深厚的渊源,也在客观上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但这种文明也隐含着比较大的危机。换句话说,轻文明也有消极、沉重的一面。

这种消极影响,首先体现在生产领域。虽然产品更多地采用轻型材料,也越设计越小,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垃圾产量也相应减少了。根据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工业化国家产生的固体垃圾增加了两倍,在欧洲,平均每人每年产生600公斤垃圾,在美国则是700公斤。在法国,由电气、电子设备产生的垃圾总重约为1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5%。塑料和化学、电子组件已经改变了垃圾的性质和体积。这些电子垃圾难以降解,而且还有可能造成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型,并没有解决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问题。

除了工业污染以外,轻经济产业模式的变化也带来了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转变。轻经济不像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工人付出超长的体力劳动。但是科技企业的众多员工每天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脑屏幕,这种与电脑的捆绑可能会带来新型的痛苦,让人们面临着加班超时、工作负荷重、身体不适、精神压力大的问题。而且实际上,数字化、移动化办公使工作时间在无形中延长了,我们很难说轻经济下的工作比旧工业时代的轻松。

另外,在个人精神领域,对于轻的过分推崇也带来了负担。比如刚才谈到的以瘦为美。很多人天天称重量,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因为身材问题陷入自卑,节食、做手术、切胃,失去了身体健康。又比如,因为缺乏宏大信仰,个体很容易陷入到某种空虚的状态中,而电子产品的流行也加剧了这种情况。作者指出,四分之三的青少年在睡觉时不关手机,并将手机放在枕头下面或者床头柜上。在一项试验中,一些大学生被要求全天避免使用高科技工具。他们表现出了空虚、不安、孤独和抑郁。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刷手机、秒回信息、长时间浏览互联网等强迫症。因此,电子产品虽然让我们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对它的过于依赖,其实形成了对人类精神的另一种束缚。总而言之,无论是在生产领域、经济体系,还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轻文明都有消极、沉重的一面。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轻文明,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轻在各个方面的推崇。

我们首先谈了轻文明的历史渊源。古代文明对飞翔的追求,对流动的追求以及各种哲学思想对于卸下生活负担的强调,都是轻文明可以追溯的源头。而工业资本主义向消费资本主义的转型和消费资本主义对于享乐文化的推崇,是推动轻文明在当代形成的两大驱动力。

接着,我们说到了轻文明的四种具体形式。经济之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消费品的微型化,比如手机、随身听都是越做越轻越做越小。第二个是对时尚娱乐消费的鼓励。审美之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以瘦为美,从医学建议到杂志图片,广播节目到选美比赛,轻体重成为当代衡量美的标准。

艺术之轻,则表现为艺术和时尚界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也越来越偏向娱乐化,现代人开始回避艺术作品中的宏大主题和严肃意义,更多地追求“有趣”;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去很多高高在上的艺术创作,门槛大幅降低,成为纯粹的娱乐体验——最典型例子的就是摄影。

而思想之轻,有两个表现形式,一个是个体对宏大价值体系的逃离和对个人享乐的看重。第二个是对知识的观念发生变化,大部头的著作较少受到关注,大量工具性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读物越来越畅销。

最后,我们说到了轻文明之重,也就是轻文明中蕴含的的危机。这种危机呈现在三个维度:在物质领域,轻经济不但没有减少固体垃圾,反而制造了更多难以降解的电子垃圾。在劳动领域,信息工作者需要承受不同于传统体力工人的工作压力和身体负担。而在个人生活领域,追求轻的审美使得很多人又陷入了另一种不自由的焦虑状态;而没有信仰的支撑,也让人更容易变得空虚和抑郁。

这就是今天和你说的这本《轻文明》。这本书从生活细节出发,为我们呈现了当代社会新的文明特征。轻文明象征着某种改变,或许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同样孕育着新的危机。这本书整合了大量社会科学的已有研究,从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来解读新的社会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人类社会以及我们自身,提供了重要的启发价值。

撰稿:韩巍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