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观看之道》 沐艺工作室解读

《观看之道》| 沐艺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约翰·伯格,当代英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小说家、诗人和画家,尤其以艺术批评见长。出版了超过五十部相关作品,包括《毕加索的成与败》《论看》《观看之道》《约定》《理解一张照片》等。

关于本书

《观看之道》更准确的翻译是“观看的不同方式”,它是伯格1972年为 BBC 制作的一个纪录片的整理稿。这本书堪称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艺术批评作品之一,它改变了整整一代人对视觉文化的认识,甚至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伯格强调我们不仅要看到艺术作品的形式,更要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去看待它们。

核心内容

在这本书里,伯格就是想要打破油画艺术中的很多神话,用不同的视角去观看这些作品。我们具体讨论了他对油画三方面的批判:首先是对裸体油画的批判,在他看来,画家刻画的那些裸体女性不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的身体,而更像是男性对女性的把玩;其次,在他看来,油画传统中大量的静物画、肖像画、甚至风景画,表现的都是资产阶级对于财富和占有的满足;第三点,我们看到了,当代广告艺术对于传统油画的继承和极端化,用瞬间的冲击力满足人们的幻想,觉得美好的未来好像唾手可得。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书是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这本书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艺术批评作品之一,它改变了整整一代人对视觉文化的认识,甚至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

在西方传统里,人们都是从形式上单纯地欣赏艺术,比如色彩、线条、结构等等。但是,本书作者反对这种传统的观看方式,他认为,如果不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看,就不能真正理解艺术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不可能抛开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背景,而作为观看者,其实也是透过自己的社会政治背景,给艺术品以不同的解释。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格,是当代非常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同时还是小说家、诗人和画家,他的艺术批评充满了批判精神,经常一针见血地指出流俗理论中的虚伪。《观看之道》原本是伯格在1972年为英国 BBC 电视台制作的一个四集的纪录片。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轰动,伯格就把里面用到的艺术作品和解说词编辑整理,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原书名是“Ways of Seeing”,翻译成“观看之道”没什么大问题,但也不是非常准确。因为中文里的“道”通常都带有唯一的正确性,比如我们说“天道”“道理”都有这种意味。但是在英文标题里,伯格其实想要突出的是那个复数的 Ways,“不同的方式”。他想说,并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观看方式,而是有很多种。

《观看之道》这本书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作品,但是绝大部分内容,今天看来依然生动鲜活,读起来依然发人深省。这本书很薄,文字部分翻译成中文不过三万字而已,但是有大量的图片用来和文字配合。书的设计也堪称独具匠心:这本书一共七章,其中单数的一三五七章是文字和图片搭配的,主要是纪录片内容的加工整理;偶数的二四六章只有图片,没有文字,这三章有点像是间奏曲,让读者的情绪舒缓下来,调整一下心情,一方面回味前一章的内容,同时也为下一章做了铺垫。这期音频我就来为你解读一三五七这四章的内容,也就是四种不同的观看方式。

第一,伯格要打破人们对油画的各种神话,比如动不动就满天飞的“大师”“杰作”,甚至连强调“原作”的特殊价值都是某种神话。

第二,传统理论认为,油画中的裸体女性代表了画家对完美人体的追求和理想,而伯格却认为它们表现出来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压制。

第三,油画中的静物、人物和风景,在伯格看来,代表了以占有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文化。

第四,现代的广告画其实延续了强调占有的油画传统,同时把油画中传达的信息推到了更极端的程度。

下面,我会结合伯格提到的艺术作品,来为你解读这四方面的内容。我会在每一部分最后,引用一句伯格让人过目难忘的格言作为总结。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伯格怎么把传统油画艺术从神坛上拉下来,将它重新放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来观看和批判的。

在伯格看来,油画艺术早已经被一代代的艺术评论家、收藏家、画廊和博物馆神化了,好像这些艺术家都像神一样高高在上,他们作品无不用高超的技法,传达出伟大的信息。但是真的如此吗?伯格非常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如果把这些作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在传达非常日常化的信息,也往往没有艺术评论家说的那么高不可攀。

在这里他详细讨论了荷兰肖像画家哈尔斯晚年的作品《老年济贫院的管事》,这幅画是典型的肖像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女管事,另一部分是男管事。在这幅画中,管事们都穿着黑白分明的衣服,背景也都是一片灰蒙蒙的调子。艺术评论家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这是一幅艺术史上的杰作,他们会对这幅作品做出这样的评论:作者使用了深沉而绚烂的黑色,让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跟衣服上强烈的白色和生动的肤色,构成了令人难忘的对比。他们还会说:哈尔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画,几乎让我们相信我们了解画中每个人的个性。

听到这样出自专家之口的话,你自然会对这两幅画产生景仰之情,而且好像越看越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评价,你真的能从这两幅画里直接观看到所谓的“专家”的解读吗?在听下面的内容之前,你可以先暂停一下音频,看看文稿里的这两幅画,直观地感受一下。

你看到的难道不是阴郁的背景,女管事们阴郁的目光,男管事们或者随意、或者严肃、或者呆滞的表情。观看这幅画,你真的会觉得画面上人物的肤色非常逼真吗?会觉得自己洞悉了这些管事的内心吗?至少伯格完全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前面提到的那些评论,都是赤裸裸的神化。那些评论恰恰掩盖了这幅画里面最触动人心的冲突,也就是不和谐。

画这幅画的时候,哈尔斯已经八十多岁了,穷困潦倒、债务缠身,如果没有救济院给他的劣质煤炭,他可能早就冻死了。他是被生计所迫给这些负责救济的官员画像的。在这幅画里,那些男女管事显然很鄙视面前给他们画像的这个垂垂老矣、穷困潦倒的过气画家,而哈尔斯则用贫民的目光去观察他们,而且力求客观,这才是这部作品传达出来的最真实、也最感人的信息。用伯格的话说,哈尔斯的作品确实开创了肖像画的先河,他真实地描绘了资产阶级的表情,他画的就是两个世纪以后巴尔扎克在文学作品里描绘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确实是一部艺术杰作,但并不是那些创造神话的评论者所说的技术性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把这些作品神化呢?在伯格看来,这是因为艺术品有市场价值,能卖钱。面对巨大的市场价值,艺术评论家和公众,都表现出了一种“虚假的虔诚”。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照相机、高清彩色印刷这些技术的发明。人们原本只能在博物馆和画廊里看到那些艺术品,而现在,在书上、明信片上、电视上、电脑上、自己家的墙壁上,我们随时欣赏艺术作品。油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所以一些人不得不用制造神化的方式,来维持那些艺术品的地位,把它们说得意义非凡,完美无缺,强调原作的精神品性,和廉价的复制品之间存在本质差别。

这就是我们要解读的第一点。伯格要全面批判围绕着西方油画传统的各种神话,把它们从神坛上拉下来。在他看来,产生这些神话最根本的原因,是可以大规模复制的艺术欣赏模式对传统艺术产生的冲击,加上市场价值的飙升,由此出现了一批神话的制造者。我们用伯格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部分,“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知识和信念的影响。”

我们上面讲的第一点,也为后面的三点讨论做好了铺垫。下面我们分别来说说伯格对西方油画艺术的三个具体批判。我们先来说他对裸体艺术的批判。根据传统艺术理论,油画中广泛存在的女性裸体,表现了艺术家对于完美人体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文主义情怀。但是在伯格看来,除了极少数作品之外,都绝非如此,绝大多数女性的裸体画都清楚地表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审视和把玩,表现了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地位。

伯格认为,男性和女性展示自己风度的方式截然不同。男性的风度体现在力量上,这种力量是对外的,可能体现在身体上、经济上以及权力上。而和男性不同,女性的风度和气质有很强的自反性,也就是说,她们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她们不仅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美,而且要自己观察自己的美,同时还要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观察。她们会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特别是男性对自己的印象,因为在女性普遍依附男性的时代,这个印象可能成为她一生成败的关键。这样,女性就把自己变成了对象,甚至是别人眼中的景观。

传统油画中表现的裸体女性,基本上都是作为看画的男性的“景观”出现的。她们身体的姿态,目光的朝向,都是为了画面外那个观看她们的男性设计的。这些裸体画的真正主角其实没有出现在画中,因为真正的主角,永远是对着油画欣赏女性优美身姿的男性观看者,或者收藏家。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提香的名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里面看得非常清楚。

在这幅画里,维纳斯全身赤裸,很闲适地斜倚在床榻之上,她身体的姿态和目光都是对观看者的挑逗和诱惑,有着毫无掩饰的性意味。连她脚边趴着的那只小狗也是一副非常顺从的样子。

我们再来看一下法国画家马奈的名作《奥林匹亚》。

马奈的这幅作品1865年第一次公开展览就引起了观众的震惊。观众的这个反应恰恰表明,这幅画和传统油画的距离有多么巨大。在伯格看来,马奈是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传统向当代的转变。这幅画在构图上跟提香完全一致,是在有意向提香致敬。但马奈的画同时改变了提香画作中的很多细节,给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传统的背叛。

马奈画的不是女神维纳斯,而是妓女奥林匹亚。这个妓女完全没有传统油画中的那种温柔和顺从,而是用一种冷漠,甚至鄙视的目光注视着画面外的观看者。她对女仆送上的鲜花不屑一顾,这些鲜花来自她的客人。奥林匹亚手部的姿态不是挑逗,而是强硬的拒绝,连她脚边的动物也换成了一只象征厄运的黑猫,而且这只猫还弓着背,摆出一副非常警觉,甚至准备发动攻击的姿态。这幅画是马奈颠覆裸体油画传统的一个宣言书。

这就是我要为你解读的第二点,伯格对油画传统中裸体女性主题的批判。根据被神化了的传统看法,这些裸体女性展现了画家对完美人体的追求。而在伯格看来,传统油画对裸体女性的刻画,完全就是为了满足男性观看者对女性的审视和把玩,她们完全沦为了男性眼中的景观。

我们再来用伯格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部分:“女性并非如她所是地那样赤身裸体;而是如观看者看她的那样赤身裸体。”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伯格对西方传统油画中静物画、人物画和风景画的批判。伯格将“传统油画”大致界定为1500年到1900年这四百年间的作品,这正是资产阶级逐渐确立对世界领导权的四百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海外贸易的激增,奴隶贸易的兴盛,资本主义文化逐渐成熟。人们对待财产和交换的态度和封建时代有很大不同。在这种新兴的文化里,似乎一切都变成了可以用钱买卖的,不管是物品、身份、地位、还是婚姻、政治权力。拥有更多的金钱,购买各种的商品,就成了这种文化中最具有主导性的价值。

油画传统的确立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兴起是完全同步的。相比以前画在建筑墙壁上、木板上或者石头上的作品,在画布上用油彩绘制的作品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所描绘的事物的质感、纹理、光泽,从而带来一种惟妙惟肖的吸引力。而且油画价格不菲,还可以长久保存,所以很好地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收藏者的占有欲。这个时期的静物画尤其体现了这种的诉求。比如达维茨·德海姆的那幅《有龙虾的静物》,就非常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各种可供享用的蔬菜、水果、肉食、海鲜的丰满质感,让观看者不禁垂涎欲滴,也满足了购买画作的人的占有欲和虚荣心。

这个时期产生的大量关于动物、建筑、人物、甚至风景的油画,也和这些静物画非常类似。描绘动物的油画基本上都不是为了描绘动物本身,而是它们高贵的血统,为人所用的功能。描绘建筑的油画不是为了描绘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而是将它们表现成人们的财产。大量的肖像画,往往按照非常固定的模式,描绘一个家族的财富、地位,以及成群的后代。

18世纪兴起的风景画似乎最不适合用伯格的这套理论来分析,但是即便是在风景画里,伯格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占有欲。比如英国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的名作《安德鲁斯夫妇》。

在说到这幅画时,伯格和当时另一位艺术评论家直接打起了嘴仗。那位评论家认为,这幅画里描绘的安德鲁斯夫妇,面对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进行一种没有污染的、非常纯净的、哲学式的欣赏。而伯格以辛辣的笔调抨击这种“困扰着艺术史学科的虚妄作风”。在他看来,这对夫妇的姿态和神情,很清楚地显示出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享受的不是田园风光本身,而是骄傲地享受着对这片地产和风光的占有。

不过,伯格也承认,这个从1500延续到1900年的油画传统,并不是铁板一块,里面也有一些例外,产生了一些真正伟大的画家,比如荷兰的伦勃朗、英国的特纳、西班牙的戈雅等人,他们确实打破了油画的常规,创作出跟传统价值不同的作品。但是伯格提醒我们,一定要区分什么是油画传统的主流,什么是这个主流中的例外。这是数万幅平庸的、满足市场需要的油画,和最多上百幅真正的艺术品之间的差别。这些真正的大师,他们的作品在生前几乎都无人问津,他们死后也几乎没有信徒。当我们今天回头看油画的历史,赞美一些画家不顾常规、不畏贫贱,坚持自己的理想时,别忘了这些理想在当时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的。

这就是我们要解读的第三点,伯格对整个现代油画传统的批判。在他看来,不管是静物、动物、建筑,还是肖像画,甚至是风景画,都清楚地表现了现代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这是一种要用金钱衡量一切,满足人们占有欲的价值观。油画传统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为了迎合这种价值观创作出来的,它们很难说是真正的艺术。我们还是用伯格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要点:“油画并不像是通过画框开向世界的一扇窗,倒像是嵌在墙上用以收藏景观的保险箱”。

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点,伯格对当代广告艺术的批判,这里面包括了伯格对当代消费文化,甚至对当代政治的批判。伯格为什么从传统油画一下子跳到广告上了呢?这两者之间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伯格却认为,其实当代的广告艺术是传统油画的延续。它们之间当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差别,广告画把油画的传统变得更加极端。下面我就来给你谈谈这个延续和差别。

从延续的角度讲,很多广告画在构图、灵感和素材都直接来自古典油画,而且是大家最熟知的那些油画。广告用这种方式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同时彰显自己的身价和文化价值,让自己宣传的产品更能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他们买东西不仅仅是要满足生活必需,而且要追求一定的品味。正是这一点,广告延续了我们第三部分讲的油画中的文化观念。

伯格调侃道,广告商似乎比艺术学者更理解传统油画的意义。广告勾勒了一个比现实更高级、更完美的虚幻世界,以及人们拥有这个产品就拥有了这个世界的满足感。所以伯格认为,广告背后的心理机制跟传统油画是极为类似的。在这里我为你选取了一幅伯格书里没有的、新得多的广告画,来解释一下伯格说的这个问题。被模仿的是马奈的名画《草地上的午餐》,而模仿它的是奢侈品牌迪奥在2013年的一则广告。

迪奥在这个广告里“戏仿”了马奈的绘画,用现代摄影术还原了原作的主题、构图和色调。可以说,它就是意在呈现广告和艺术史经典之间一种由来已久的、内在的关联。无论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中的借用,当代的广告不停地借用这些经典作品,以它们作为资源,来重述自己的故事和理念。

说完了延续和继承,我们再来说说广告与油画传统的差别。前面我们提到,油画想要制造出一种静态的、深厚的、耐人寻味的,甚至是永恒的效果。而广告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给人瞬间的冲击和震慑,让人马上就被吸引,立刻就要产生购买这种商品的冲动。你可以再比较一下马奈的作品和迪奥的广告,马奈的作品色彩温和,人和景物完美融合,描绘的是一种和谐的、人在享受自然的情绪;而迪奥的广告却刻意让照片中的三个人物,和放在旁边的迪奥手包从背景中跳脱出来,从而凸显迪奥产品超越自然的魅力。

我们可以说,油画指向的是现在的拥有和财富,是对既成事实的描述和肯定,而广告永远是指向未来的,要让你觉得只要拥有了这件商品,生活就会立刻变得跟之前不一样,变得更加美好了。广告制造了一个在传统艺术中没有对应物的词汇,那就是 glamour。我们通常把它翻译成“魅力”,但是“魅力”这个词好像还是多少有点不够劲儿,glamour 想要传达的不是一般的魅力,而是那种熠熠生辉的、光鲜亮丽的魅力,是明星走在红毯上时散发出来的那种让人艳羡的魅力。

在伯格看来,这是一种现代的发明。传统油画会表现贵族气派,那是优美的、高雅的、带有权威的,让观看者叹服,产生一种高不可攀的距离感。而如今的广告想要激发人羡慕、妒忌和攀比,想要撩动每一个看到广告人的心。广告对观看者许诺了一个未来,但是当我们买下了广告中宣传的商品,真的就会比之前更快乐、更幸福了吗?广告并不关心这些,它们从来不关心是不是能够兑现自己的承诺,广告所要做的只是给出一个接一个的承诺,不断地撩拨你的心,让你把更多的钱花在它们宣传的商品上而已。

现代艺术评论家也会美化广告的价值,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广告体现了竞争,扩大了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但是伯格指出,这和神化传统油画一样是一种说辞。广告真正的目的是为消费文化服务,让人们对当下的生活产生不满,总是想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这里,伯格也批评了当代政治跟广告文化的联姻。在他看来,广告和广告驱动下的消费文化,让人们把目光盯着自己的生活,心心念念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遮蔽甚至替代了更重要的政治生活和政治选择,掩盖了当代社会实际上并不民主、也不自由的实质,掩盖了世界上的大量矛盾和冲突。广告甚至广泛使用“革命”作为元素,把严肃的、真刀真枪的革命变成低俗廉价的商品,我们随处可见的用切·格瓦拉的头像做成的商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就我们要解读的最后一点,伯格对当代广告艺术的深刻批判。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伯格看到了传统油画的延续,也看到了广告将那个崇尚占有的文化推向了极致。我们还是用伯格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个部分:“广告是油画艺术濒临消亡回光返照的形式”。

到这里,约翰·伯格的这本《观看之道》,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几个知识要点。听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伯格对现代资产阶级艺术充满了批判,这和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的著作密不可分。在这本书里,他就是想要打破油画艺术中的很多神话,用不同的视角去观看这些作品。

随后我们具体讨论了他对油画三方面的批判。首先是对裸体油画的批判,在他看来,画家刻画的那些裸体女性不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的身体,而更像是男性对女性的把玩。其次,在他看来,油画传统中大量的静物画、肖像画甚至风景画,表现的都是资产阶级对于财富和占有的满足。第三点,我们看到了,当代广告艺术对于传统油画的继承和极端化,用瞬间的冲击力满足人们的幻想,觉得美好的未来好像唾手可得。

在结束这期音频之前,我还想再做两点提示。第一,伯格在书里几乎把传统油画艺术批判得体无完肤,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他也承认这个长达四百年的传统里确实有一些例外,配得上“艺术家”和“杰作”的赞美。而在这个传统之前和之后,有很多重要的开辟者和革新者,伯格并没有在书里讨论,在这本书里他关注的是这个油画传统里的主流作品。

我想要提示的另外一点,还是这本书标题里的那个复数的 ways,也就是“多种观看方式”。伯格在纪录片的第一和最后一集,都提示观众,要对自己的讲述保持开放和怀疑的态度,他不想宣称自己给出了关于现代油画艺术的全部真理。而在全书的最后一页,写的是:“请读者续写……”。这才是一个真正清醒和深刻的艺术批评家应有的态度。

撰稿:沐艺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校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