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自满阶级》 吴晨解读

《自满阶级》| 吴晨解读

关于作者

泰勒·科文,美国经济学家,畅销书作家,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曾经出版《大停滞》,位列亚马逊畅销榜。他被《彭博商业周刊》评为“美国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    

关于本书

这本《自满阶级》可以说是一部当下美国的“盛世危言”。 作者科文最大的担心是,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增长缓慢,会让美国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他在《自满阶级》中不仅点出了美国阶层流动停滞的事实,也力图搅动社会观念,打破整个社会的自满心态。    

核心内容

科文在《自满阶级》中提出了两个非常好的问题。第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足之后,整个社会是不是都容易产生一种“自满”的情绪,特别是社会上层,会认为各个阶层都能各就其位,认为整个社会不再需要变革了?第二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会是不断进步的,还是会陷入治乱循环的周期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Complacent Class: The Self-Defeating Quest for the American Dream》,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自满阶级:适得其反的美国梦之路》,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英文原版大约15万字,我会用大约28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美国各阶级的自满看上去让社会稳定,实际上会让美国的发展变得停滞不前,还会给将来埋下隐患。

美国是个阶级分化严重的社会吗?许多人会说不是。一个理由是,美国人很少有等级观念,比如许多大公司的老板带头穿休闲装。无论是苹果已故 CEO 乔布斯,还是 Facebook 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上台演讲就是一件套头衫一条牛仔裤。这种亲民难道不就是彻底打破了等级观念吗?答案恰恰相反。外表、行为、打扮,在一个阶层森严的社会,本来是区分上进者与懈怠者最好的标志,但是在一个崇尚休闲装束的地方,就没办法发挥作用了。这是一种让“在位者”,也就是已经成功的人士,舒心的安排。这种看起来休闲的职场文化,其实是成功者表示,自己已经不屑于用精致的穿着来宣示自己的成功了,这会让希望上进的年轻人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这种社会现象其实带来了一个悖论——崇尚休闲看起来人人平等,反而减少了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上位的机会。

这就是《自满阶级》这本书所描绘的美国当下社会中一个貌似平等其实阶层森严的例子 ,也是作者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科文(Tayler Cowen)担心美国社会阶层缺乏流动性的原因。

科文是一位极有忧患意识的经济学家,他的这本《自满阶级》可以说是一部当下美国的“盛世危言”。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科文就一直在思考美国发展的前途。几年前他的另外一本书《大停滞》,就提出了对美国经济和技术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的担忧。他最大的担心是,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增长缓慢,会让美国变得更像日本和欧洲了。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就经历了停滞的20年,欧洲在金融危机之后也几乎发展停滞10年。这次,他把视角拓展到了整个美国社会层面,在《自满阶级》中不仅点出了美国阶层流动停滞的事实,也力图搅动社会观念,打破整个社会的自满心态。《经济学人》在《自满阶级》的书评中就如此评论,科文的诊断是,美国的优势,正在被国家的分裂和对既得利益的保护而削弱,这个诊断有理有据,很有价值。

《自满阶级》中的自满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自满,不是骄傲,不是自负,而是自我满足,安于现状,甚至可以说是不求改变。自满代表了一种“在位者”也就是成功者的心态,认为社会各个阶层各居其位,不再需要进行大的改变了。

这种自满所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阶层固化”的问题。美国一向是标榜社会自由流动的国家,任何人,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中产阶级,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辛勤劳动,取得成功,登上美国社会的上层,甚至成为顶层的富豪。但是自满的一大结果就是,不再给别人上升的机会。

科文在《自满阶级》中提出了两个非常好的问题。第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足之后,整个社会是不是都容易产生一种“自满”的情绪,特别是社会上层,会认为各个阶层都能各就其位,认为整个社会不再需要变革了?第二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会是不断进步的,还是会陷入治乱循环的周期律?

科文在《自满阶级》中提出的问题,对于我们去观察当下中国也同样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科文对当下美国的提醒,也可以让我们对未来更好地未雨绸缪。

我会带着四个问题,来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观点:第一,为什么说美国社会的现状是阶层固化的?第二,美国下层上升的阶梯为什么会被阻塞?第三,为什么说,在位者的不思进取会导致社会缺乏活力?第四,这种表面看起来很稳定的社会,下面会隐藏着什么?

为什么说美国社会的现状是阶层固化的?这是了解整个美国社会现状的基础。一个流动性很好的社会,并不需要财富平均分配,但是需要不同收入阶层有流动的机会,换句话说,穷小子需要能够找到发家致富的路。但是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阶层固化,层上升的阶梯被阻塞了。美国阶层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1%”成为美国阶层分化的一个符号。1%代表美国财富顶层最有钱的那群人。在美国最近几次的大选中,都有政客被认为是1%巨富人群的代言人而落选。2012年大选落败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财富尖塔上的人与普罗大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先来看一看美国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有多大。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的贫富不均就开始不断加剧。少数人和少数公司成为经济自由化和科技进步过程中的赢家,大多数人的收入逐渐陷入停滞。从2000年以来,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甚至开始下降。为什么要看中位数?因为中位数比平均数更有说服力。平均数常常因为顶尖人群财富特别多而被拉高,中位数体现的是美国社会的横切面,最中间的那些家庭的收入,能更好反映一般人的情况。如果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2016年美国男性收入的中位数甚至低于1969年。这意味着,美国家庭收入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的收入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更多女性参与工作。

美国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可谓是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每个阶层的收入增加,整个社会也变得富足,欣欣向荣。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社会因为收入增长的停滞,社会的发展也停滞了,普通美国人都变得在原地踏步,停滞在以教育、社会关系和收入划分的阶层之中。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讲的“阶层固化”。

贫富差距的拉大与阶层固化,不仅体现在人和人之间,也体现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一方面美国的小企业活得日益艰难,每年新创企业的数量也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大企业却异军独起,尤其五个 IT 巨头,每一个都富可敌国,不仅在各自领域内取得几乎垄断的地位,在海外也拥有超过两万亿美元的现金,这五个 IT 巨头分别是 Facebook 、亚马逊、苹果、网飞和谷歌。这些大公司的日益庞大,也挤压了创业的生存空间。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微软和苹果从私家车库里创业出来成为巨头公司的案例,已经不再可能被复制。小企业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巨头收编,要么被巨头碾压。

企业巨头的兴起,不仅让公众担心垄断,也导致美国企业的文化日趋保守。科文在书中就对这种不愿意冒险、谨慎行事、稳扎稳打的做法十分担忧。他认为,当企业的文化特别强调合规和公共关系的时候,企业会有问题。因为无论是法务部还是公关部,都是企业内部两个本质上保守的部门,指望这两个部门去推动创新,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举个例子,谷歌有员工发内部邮件,反对公司招募女工程师的政策,还说什么编程领域,男女有别。管理层不光没有正面回应这样性别歧视的邮件,还通过裁人来息事宁人。结果这个事儿传得更广了,谷歌的这种处理方式,就体现了“在位者”的自满心态,冒险精神不够,不再愿意挑战自己,容易患得患失。

像这种在位者越来越成功,挑战者基本没有机会的现象,不光在企业领域,也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来看看现在美国排名前100的高校,跟100年前相比,这个榜单里只增加了西海岸的斯坦福和伯克利,其他高校几乎没什么变化。一百年来,商业与科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学府虽然课程也相应变化了很多,增加了不少院系,但排名基本上很难撼动。

总结一下,美国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与阶层固化,不仅体现在人和人之间,也体现在企业和企业之间,甚至存在在高等教育领域。企业巨头的“赢者通吃”,不仅让公众担心垄断,也导致美国企业的文化日趋保守,这些都让美国社会变得更“不思进取”。

刚才我们说的是美国社会阶层固化的表现,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美国下层上升的阶梯为什么会被阻塞?造成这种阶层固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科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陷入阶层固化的自满情绪,最主要的原因是匹配做得越来越好。而科技的发展更是把匹配做到了极致,加剧了阶层固化。

婚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二战之后,整个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老百姓的婚姻也完全自由选择,高级白领娶前台小姐或者打字员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少有人要求门当户对。但是最近三十年,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门当户对的婚姻成了主流,两个受教育程度差不多、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也相似的人更容易结婚,而教育背景相差很大、家境相差悬殊的人就没有多少机会结婚了。这种婚姻加剧了阶层的固化,拉大了贫富差距。

匹配不仅仅发生在婚姻,也体现在企业与员工的匹配,尤其是大企业更容易吸引到那些教育经历、经验、技能,以及文化都匹配的高质量的员工。同样,那些工作态度积极、智商高、经验足的员工也特别容易找到大企业里的好工作。结果就出现了好的公司里好员工扎堆,而一般的企业就只能在二流三流人中挑拣员工的情况。这种匹配对于大企业和好员工来说,无疑是效率的极大提升,但也意味着工作变得更可能按照阶层来划分,变相巩固了成功者的阶层固化和自满情绪。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最近几十年会出现,大企业变得日益庞大,而创业企业却越来越少的现象。

问题是,这种优秀资源的集中,也可能加剧精英的“同一化”。硅谷虽然标榜多元化,但只是精英视角下的多元化。你看,硅谷标榜男女平等,族裔多元,鼓励移民,甚至还说什么四分之三的程序员出生于国外。但是,像观念保守的人、无法适应精英竞争的人、硅谷认为智力平庸的人、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等等,这些人在硅谷没有空间,他们只能去差公司和小公司。之前所谓“从收发室到董事会”的职业梦,或者麦当劳的那种从门店小弟到总裁的职业发展阶梯,在硅谷也没有任何可能。美国的精英们在餐桌上交谈时可能会歌颂多元化,但实际上,美国人正在把自己封闭在“志同道合者”的小圈子里。

你说这种精英主义不好吗?好像也不能这么说,因为社会是看重精英的。但是这种精英主义胜利有很大代价。当精英陷入自满的状态,整个社会的活力都要打折扣,这是科文最担心的。

小结一下第二个观点。过去三十年,美国人都卡在以教育、社会关系和收入划分的阶层之中,匹配的效率提升加剧了这种社会阶层固化和大小企业差距拉大的情况。婚姻越来越门当户对,加剧了人以群分;大企业吸引优秀员工的能力与日俱增,也强化了“精英主义”。只是当精英陷入自满,大企业日趋保守,整个社会的活力就会堪忧。

听了这一部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精英自满,会让社会缺乏活力呢?接下来就来说说这个原因。

精英在美国取得了成功,而且对现有的成功很满足,就会越来越不想改变。科文把当下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做对比,发现,当时不仅是经济增长、活力激增、流动性强的年代,更重要的是,当时还是一个“Think Big”的年代,也就是敢于做远大梦想的时代。

从二战前后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人最敢于梦想的时代。举几个例子,比如发展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最终帮助美国迅速赢得二战。之后是修建州际高速公路网,一下子拉近了美国各地之间的距离,也塑造了特有的美国汽车文化。还有上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期间雄心勃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不仅目标高远,而且执行迅速,从确立目标到成功载人登月,只花了9年的时间。

这三个例子都是敢于做远大梦想,并且在宏大层面彻底改变世界的例子,但是这样的例子,在之后的美国就再难找了。

比如你现在去看了一场科幻电影,觉得特效做得特别逼真,特别好。那倒回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时代的美国人也会为六十年后的美国能拍出这样的科幻电影叫好吗?科文的回答是不会。因为按照当时人敢想敢干的想法,六十多年之后,星际旅行应该是人类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怎么还只停留在梦想阶段?不管星际旅行的电影特效有多逼真,他们都不会满足。投资了社交媒体推特的彼得·泰尔几年前曾经说过一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对创新的态度反差,他说:“我们曾经以为六十年后飞行的车辆会随处可见,结果,我们只得到了140个字符。”这140字符指的是推特对于每一条推文的限制是140个英文字符。可见,他对于这种社会状况是不满的。再想想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为什么那么醉心于殖民火星,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想重新唤醒美国人曾经拥有的那种对未来的梦想。

美国人不仅缺乏梦想,也越来越缺乏活力,一开头我们就在问,为什么商务场合穿休闲装,反而减少了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上位的机会?科文用了一个很重要的词来形容这种反差,也就是休闲文化看上去平等,其实遮盖了森严的阶级差别 。这个词叫做 countersignaling ,直译过来就是反信号。什么是反信号?反信号就是你特别在意地告诉别人,你一点也不在乎。你看比尔·盖茨喜欢休闲裤,吃麦当劳,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世界首富,富人热衷休闲装,意味着他觉得他不再需要拍谁的马屁。休闲的外表就是告诉别人,我不在乎,休闲文化就是固化成功者的文化,不需要外表穿着来证明自己有多成功。

这种“反信号”的流行,看起来像是美国不讲究阶级、不讲究身份,实际上这是因为富裕阶层已经感觉不到底层上升的威胁,才会不在意用衣服来区分阶层。“反信号”服务了成功者,却让年轻人表达努力的信号变得更困难,也因此成为一个鼓励阶层固化,而不是阶层流动的信号。因为着装越随意,那些没有受过好的教育、或者家世背景不好的年轻人就更难融入成功阶层。要知道,穿的西装革履并不难,花点钱就行。但是现在,即便年轻人愿意花钱,也没有了机会。

有人可能会说,过去十几年也有非常成功的创业公司呀,创始人也是通过自己的打拼,实现了阶级跨越啊。但是,仔细观察下来,最有代表性的两家公司的创始人,Facebook 的扎克伯格和亚马逊的贝佐斯都是中产家庭,甚至是上层中产家庭出身,他们创业成功并不代表美国人还能从底层登顶到顶层, “从乞儿到富翁”的美国梦已经没有代言人。甚至可以说,扎克伯格和贝佐斯的例子,都是底层家庭“输在起跑线”上的例子。他们的出身,让他们更能适应中上层社会的竞争。

当然,这种成功者的自满或许就是经济增长放缓和社会成熟的结果。因为阶层的分化导致不同出身的人在竞争面前的准备差异明显。这样,即使整个社会没有腐败,也没有竞争的不平等,结果却是越来越多成功者还是会来自于比较成功的家庭。甚至有可能,当一个社会变得更富足、更稳定,这个社会之中也就越来越难推动阶层流动,这是不是发展的悖论呢?

小结一下这本书的第三个观点。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当下的美国已经不再有“敢想敢做”的胸怀。更危险的是,美国日益缺乏活力,年轻人很难找到上升的阶梯,从乞儿到富翁的美国梦再也找不到代言人,许多成功案例都是家境优越的年轻人更上一层楼,底层老百姓上升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样的社会,一般美国老百姓真的能满足吗?

刚才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经济发展和富足的结果是阶层固化,固化的阶层会满足吗?科文也在书中告诉我们,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每个阶层都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序列很满足,各就其位,不思进取,但实际上美国社会和谐的表面之下,不满与抗争的暗流涌动。

比如黑人与白人暴力冲突在最近几年愈演愈烈,是美国社会底层不满的极端表现。再比如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则是民粹主义势力抬头的例子。两者都告诉我们,表面自满的美国社会其实压抑了很多不满,而精英的信用破产会给社会带来大问题。

先来看底层不满的极端表现。黑人与白人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你可能很奇怪,美国前一任总统奥巴马就是黑人,他能担任总统,很多人都看作是种族歧视天花板被打破的象征,为什么种族矛盾还会激化呢?

因为黑人是美国社会中最脆弱的团体,他们的反抗说明,美国社会出问题了。首先,黑人是次贷危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次贷的起因就是那些根本没有能力的买房人去贷款买房了。像很多黑人和少数族裔,本来是买不起房子的,但他们也有攀比的心理,也希望一夜暴富。只是,他们开始贷款买房后,就距离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日子不远了。而且,他们也最容易在风向变化的时候出问题,房价暴跌会让他们资产清零,被扫地出门。

其次,黑人是阶层固化和收入停滞的最大受害者。举个例子,在美国南部黑人人口较多的州,很多学校的黑人学生比例在下降。我们来看一个科文引用的数据,在美国南部,白人占多数的学校在1988年时黑人学生的比例为44%,而2011年这个数字为23%,比上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政策没废除的时候还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退?是社会和市场匹配的效率提升和收入停滞的结果。换句话说,以前是种族隔离政策导致黑人入学人数少,现在是收入分层限制了黑人上学比例低。黑人作为最为脆弱的阶层,也最容易被堵死上升的路。不仅基础教育,在大学里,黑人学生的毕业率也远低于其他族裔。这些情况,都是黑人的经济地位下沉和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停滞带来的结果。

黑人受教育水平低,失业率高,自然很容易沉沦到社会的底层,白人警察枪杀黑人的案例一而再,再而三,加剧了这种冲突。美国街头一再发生的黑人的暴力反抗,恰恰告诉美国人,在表面的和谐之下,只要你向下探究一点,就会看到汹涌的波浪。黑人的反抗只是潮头而已。

还有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专家、精英阶层与技术官僚的信用破产,导火索还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在一般老百姓眼里,是专家的领地。只有专家能了解和设计复杂的金融结构,只有专家才能告诉你市场的走势。但是,几乎没有专家能够预测金融危机的到来,以及金融危机的后果这么严重,这导致了专家信用的破产。监管者与金融机构没有能够很好地管理风险,甚至纵容投机与泡沫,导致了精英阶层与技术官僚的信用破产。

我要多说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事件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演进充满了线性进步的乐观,但是金融危机的出现打破了对经济发展的这种乐观情绪。人们不知道怎么办了,就把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的定律挖了出来。明斯基认为,恰恰在经济繁荣期孕育下了危机的种子,因为乐观与自满的情绪不断高涨,会让人不知不觉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增加风险偏好,结果催生经济中的投机与泡沫,最终引发危机。

作者科文本来也是经济学家,他就追问:明斯基定律所预测的周期论,特别是繁荣阶段会种下不稳定的种子,对社会发展是否也适用?

拿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来说,这跟专家和精英信用的破产有很大的关系。老百姓发现自己上升的通道被阻塞了,改变越来越难。当他们想要宣泄自己的不满时,看到和听到的却是主流自满的情绪,这就给了那些“不入流”的极端思想生根发芽的机会。

你可能还记得,2016年美国的总统候选人是特朗普和希拉里,两个人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前后担任公职长达35年的希拉里就代表了那种已经丧失信任的技术精英阶层,许多选民为了表达对精英的愤怒,就选择投票给精英的对立面。特朗普的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标榜自己不是精英,不附和主流的“自满阶级”,于是赢得了大选。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还是周期循环的?科文认为,未来二十年会是最好的明证。

总结一下,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加剧了阶层之间的割裂,这种割裂可能暂时被一种弥漫的自满情绪所掩盖,可是只要掀开自满表象的一角,就能看到不满情绪的汹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分水岭。金融危机让美国的普罗大众对专家、精英与技术官僚失去了信任,美国希望找到新的方向,但是因为自满而无法有所突破,反而给了特朗普代表的民粹主义上位的机会,特朗普的上台恰恰是自满表现之下不满的大爆发。未来美国的发展,到底会重回不断进步的轨迹,还是会陷入治乱循环的周期律,未来二十年答案会揭晓。

说到这儿,《自满阶级》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下面来为你简单回顾一下。两组数据,突显美国社会陷入了一种活力日渐缺乏的停滞状态。

首先过去十五年,美国中位数收入家庭的收入不再增长,同时巨富阶层与普罗大众的财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财富的裂层加深。

其次,美国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大企业可以吸收到最优秀的人才,日渐形成“赢者通吃”的垄断,创业小企业的数量却逐年递减,但是这两组断裂被各个阶层的自满情绪所掩盖。

自满情绪其实代表的是一种“在位者”的心态,一种成功者不思进取、不求改变、安于现状的心态。自满者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看不到表面之下涌动的不满情绪。

自满情绪的蔓延更进一步阻塞了底层年轻人上进的机会,这种不满情绪其实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被不断聚集,一方面体现在精英与专家这些在位者的信用破产,另一方面也已经在黑人与白人愈演愈烈的冲突中暴露出端倪。特朗普的上台,则是这种不满情绪假借民粹主义的总爆发。但问题是,民粹主义并不是解决阶层固化的发展方向。

《自满阶级》书中提到,跟中国过去十五年经济高速发展所体现的活力相比,美国的发展活力更显得不足。作者甚至担忧,美国现在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未来的发展,甚至有透支未来的风险。历史给了我们非常好的预警系统,参照其他国家的历史,能帮助我们预判未来的风险。我们也可以拿“美国”的镜子,来照一下中国。中国是不是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训?阶层固化是不是经济逐渐成熟所要面临的巨大问题?当一个社会变得更加富足和成熟,是不是就得接受越来越多人“输在起跑线上”的阶层分化?这些问题也留给你思考。

撰稿:吴晨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