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王其解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王其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简·雅各布斯是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和作家,她在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产生了疑问,并以此为契机,写作和出版了今天大家听到的这本著作。
关于本书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大萧条,为了解决人力过剩的问题,政府组织人们进行了大拆大建。“现代城市主义”的观点在当时得以流行,这种观点认为,城市里的功能区应该分开,居民区就是居民区,而商业区就待在商业区自己的地方。大兴土木加功能区分开,这两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风格在美国流行开来,城市变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孤岛,同时,社区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愈加冷漠。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于1961年,在出版之后,就迅速成为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最著名的书之一。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的大城市为例,讨论了城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原先的城市规划理念如何让城市变得没有生机。
作者将城市规划和建筑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重视人的感受,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城市为谁而建?她抨击了正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从一个城市居民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发现城市的活力在于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混合性。整齐、标准化、分工明确、功能单一的并不是理想城市,也无法消除贫民区,解决现有的社会问题,反而会滋生更多的问题。
核心内容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而对普通人的尊重与关怀,是这个系统活下去的核心。当车行道越来越宽阔,居民区被栅栏围起来,小杂货店与充满生活气息的街边小摊被抹去,一个又一个庞大建筑的兴起,只会导致隔阂与冷漠在城市里滋生,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活力便失去了。
可以说,这本书颠覆了很多过去的城市规划理论。有学者评价本书其实是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城市规划者认为城市应该是静态而优美的,只要按照他们的理想规划和设计,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而在此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是一个系统,并不是一个仅仅由建筑和设计组成的东西。人类与人类的生活才是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城市具有复杂和丰富的功能,城市规划并不能以建筑和设计为核心。
作者认为多样性是让城市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维持多样性呢?第一是对一块区域来说,它不能只为市民提供一个功能,这里的功能指的是住宅、办公、观光等;第二是城市街道不是越长越宽阔越好,反而要多分段;第三是阐述老建筑存在的必要性,不能让街道上只存在新的建筑物;第四是人流量也需要维持在一定的密度上。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5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一座城市的“死与生”是由城市多样性这个核心要素决定的,增加城市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使一个区域拥有至少两种主要功能,街道最好分成很多段,通过保留老建筑来增强城市的活力以及让人口密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什么是一个城市的“死与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大萧条,为了解决人力过剩的问题,政府组织民众进行了大拆大建。当时有很多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搬到美国,也带来了“现代城市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城市里的功能区应该分开,居民区就是居民区,而商业区就待在商业区自己的地方。大兴土木加功能区分开,这两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风格在美国流行开来,汽车的日益普及又把城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大量人口涌入郊区,原本繁荣的市中心反而渐渐衰落,社区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冷漠。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的作者简·雅各布斯是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和作家,她在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产生了疑问,并以此为契机,于1961年推出了这本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作品,书中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的大城市为例,讨论了城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原先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如何让城市变得没有生机的。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作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将城市规划和建筑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带着强烈的人文思考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城市为谁而建?作者从一个城市居民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认为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而对普通人的尊重与关怀,是这个生命活下去的核心。当车行道越来越宽阔,居民区被栅栏围起来,小杂货店与充满生活气息的街边小摊被抹去,隔阂与冷漠在城市里滋生,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活力便失去了。
可以说,这本书颠覆了很多过去的城市规划理论。有学者评价本书是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城市规划者认为城市应该是静态而优美的,只要按照他们的理想规划和设计,可以解决掉一切社会问题;而在此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是一个系统,并不是一个仅仅由建筑和设计组成的东西,相反,人类与人类的生活才是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城市具有复杂和丰富的功能,城市规划并不能以建筑和设计为核心。
好,在了解完这本书和作者的具体情况,知道书名中的“死与生”代表什么之后,我们来进一步看看,如何让一座城市保持生机和活力。作者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让城市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我们今天的这期音频,也会从增加多样性的四个方面出发,来聊一聊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方面,想增加一个区域的多样性,这个区域为市民提供的功能至少得有两个。因为不同的功能,可以保证这个地区从早到晚都有一定的人流量,比如有人在白天过来吃饭,而有人则在晚上过来看演出,当然,这两部分人最好在同一个消费水平上,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可以使用街道上共同的设施,比如可以在类似的餐厅进行消费,以更好支撑餐厅的运营。
作者认为,一个区域需要一个首要用途,所谓首要用途,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功能,能把最大部分的人群引流到这个地方。比如办公楼、工厂可以引来工作人群,住宅会引来居住人群,某些娱乐、教育场所也会吸引相应的人群。从城市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在首要用途之外,这个区域还需要另一个功能,保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引来不同的市民,而且他们之间得有些共同点。如果把一个歌剧院和一个低收入的住宅区规划在一起,虽然看上去这条街道具备了娱乐和居住两个用途,但是作者认为这样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低收入住宅区的居民并不会去使用歌剧院这样为中产阶层准备的娱乐设施。
下面这两个例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功能性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我们先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美国的卡内基大厅。卡内基大厅是一个音乐中心,为它所在的街道提供了晚上的人流量,并且逐渐构建出了一个“生态系统”。因为这里喜欢艺术的人比较多,很快这里又开了两家电影院,旁边还出现了很多小型的音乐、戏剧和舞蹈工作室。原本这条街区以住宅为主,现在这些住宅又提供了另外一种功能:公寓和旅馆,那些搞音乐的人往往会在来演出或者培训的时候顺便住在这里。加上街区附近还有一些办公楼,这个地段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有充足的人流量,这又刺激了饭店的发展,很快卡内基大厅附近又出现了饭店、咖啡屋、几家酒吧、汉堡屋和便利店,光是想想这个画面,就能感觉到卡内基大厅附近的热闹场面了。
反面例子则是曼哈顿地区,有40万人在大名鼎鼎的曼哈顿地区工作,包括华尔街、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政府部门等等。但显然,只有高大上这一个功能是不满足多样性的条件的,纽约最好的五金店和规模最大的食品店都曾在曼哈顿地区,但后来倒闭了。而这里仅剩的几家电影院,最后也成为了游手好闲者睡觉的地方而不得不关闭。这样一来,曼哈顿地区只剩下了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办公。
可以想象,这里的人流情况会非常单一,上下班和午休时间很热闹,其他时间街上则空无一人。因此,这个区域里零售店的日子也过得不好,他们的客流量只集中在中午的两三个小时里,而租金又很贵,店主们不得不尽力压低费用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在这样的条件下,曼哈顿中心区域还能运转,但稍远的下曼哈顿地区就已经破败不堪了。对于中心区域来说,区域功能的缺失也造成了企业的困扰。比如那种能够面对面谈判和签约的地方没有了,这导致很多银行和律所直接就搬出了曼哈顿,搬到了离客户更近一点的地方。作者认为,这让曼哈顿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二流地区。
曼哈顿地区的管理者们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提出的整改方案是,增加住宅用途,因为住宅区的人口可以促进商场、饭店、娱乐场所和车库的发展,这些对于白天工作在曼哈顿地区的人群也是很有用的。作者认为这是很浅薄的理解,因为相比起40万工作人口的基数,不管再怎么引进住宅人口,也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分散已有的服务设施,让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首先要确保曼哈顿规划的新用处,不会排挤原来的办公用途。作者分析了曼哈顿的特点,这个地方高层建筑非常集中,第一次来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激动的感觉。曼哈顿直冲云霄的塔楼其实还挺有冲击力的,因此它可以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在周末,那些不在这里工作但对观光有兴趣的人,其实可以到曼哈顿来感受世界中心大城市的模样。不幸的是,曼哈顿与旅游相关的场所早就被清退了,有一个水族馆被迁离了,一个小但是挺有活力的街区让位给了隧道,海滩本来也是一个合适的观景点,但一直以来并没有被当地的管理者充分利用起来。管理者们的心情是:这是曼哈顿,是世界的中心,怎么可以成为一个景点呢?但作者不这么想,她认为只有让曼哈顿在晚上和周末也活跃起来,才能带动新的用途的产生,提升整个曼哈顿地区的活力。
好,以上就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功能性对区域活力的影响。作者认为,我们要给一个街区设置多个功能,并且保证这些功能会由消费水平相近的人去使用,才能维持这里的人流量,保持这块区域的活力。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想增加城市的多样性,大多数街道都必须要短,要可以分成很多段小路,也就是说在一条街道上行人要很容易拐弯。
不少旅游城市都有像北京南锣鼓巷这样可以“逛着玩”的街区,这种街区往往有一条稍微宽一些的主路,两三步就会出现一个可以拐弯的狭窄的小路。很多小众的文创产品喜欢在这种街区开店,虽然店铺不大,但错综复杂的街道能给店铺带来不小的人流量。这种街区也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去处,在这里你可以淘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件,也可以和朋友坐下来喝一杯咖啡。
如果城市里都是长长的街道,路口非常少,人流只有一个方向,自然也会使得城市在多样性和活力上受到影响。一个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可以提供什么呢?答案是密集的商业点,而且可以打破沉闷的街道氛围。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一个美国的反面例子,一个《纽约客》杂志的作者曾经试图从南向北地穿越纽约的第五和第六大道。要达到这个目的,他得钻窗户,或者从围栏下挤过去,要么就低三下四地求看门人放行,最后他放弃了这些手段,不得不从地铁的地下通道里走到街道的另一端。显然,这种规划虽然照顾到了安全性,但是在城市多样化领域其实是失败的。
所以,短街道比长街道更容易让城市热闹起来,一条被分成很多段,可以拐很多弯的路,是可以发展出新兴且小众的业态的。
好了,说完为什么街道需要被分成很多段,我们来看第三个方面:在一个区域里,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老建筑,因为新建筑和老建筑会有不同的经济效用。
作者指的老建筑,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文物或者博物馆类型的建筑,只是普普通通,看起来也价值不高,甚至有些破旧的建筑。为什么在一个区域里需要这样的存在呢?因为如果一个地方只有新建筑,那么能到这里来的,只有那些能付得起更贵成本,承担得了高额维护管理费用的企业。作者认为,只有两种企业能满足这个条件:要么是利润特别高的大型企业,要么是有政府或者其他来源资助的公司。
显然,在一个城市里,不可能只存在上述两种企业,更普遍的是大量的小企业、酒吧、饭店,而且它们反而是维持一个城市多样化的因素。因为租金便宜,这些小酒馆、小饭馆往往会进入老建筑当中。
作者指出,即使是能承担起新建筑高额租金的企业,其实也需要在周边有一些老建筑。否则,这些企业在经济环境和吸引力方面会受到限制,因为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多样性都是指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和没产出的企业的混合。
人们通常对老建筑的担心是建筑老化,让街道看起来观感不是那么好。但作者很明确的指出,这个因果关系被颠倒了。一个街区看起来又老又旧,不是因为它的老建筑多,而是因为它在多样性上遭遇了失败。即使这个街区有新建筑,但没有人或者企业能付得起进入新建筑的费用,长此以往,因为没有维护的费用,新建筑也会变成又旧又破的老建筑了。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北京的798区域。这同样是北京著名的地标之一,原来是一片废弃工厂,随着越来越多艺术家、艺术机构的入驻,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非常知名的艺术区,有大量的画廊、设计工作室,也有不少饭店和酒吧。
位于美国路易维尔的样品鞋小市场也经历过老建筑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最开始这个地方招租的时候,租金很低,一个店面的租金只要每月25到50美元,所以一开始来到这个地方的公司都又小又穷。随着来到这里的个体户越来越多,这个地方形成了聚集效应,小市场不仅变得繁华,还有能力去修缮那些过老的建筑物,租金在几年内翻了三倍。当然多提一句,别忘了这是1960年之前的事儿,几十美元的店面租金在今天当然是不存在的。
对于老建筑和多样性的一个误解是,人们往往会觉得在街边留下一个老旧的杂货店,去重新构建我们儿时记忆中那种简单温馨的地方,比如可以随意进出,还可以跟老板聊聊天,这就是对城市多样性的贡献了。作者认为只放一个简单的杂货店在街上其实不会起作用,因为整个街区没有提供其他多样性上的支持,人们也不会停留在这里,杂货店主很难负担高昂的维护费用,反而没有什么生存空间,更不会出现温馨的场景。
好了,以上就是第三个方面的内容,老建筑可以让一个街区实现多样化。因为它租金便宜,维护成本也低,可以让利润不那么高的小型企业主入驻进去,比起一个只有500强公司大楼的区域,这样的路段自然会热闹许多。
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后一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区域的人流密度要达到一个足够高的程度,本地居民的人流量也必须要大。
作者认为,人们一般会很在意闹市区的人流量密度,但对住宅区域则不是那么在意。事实上,住宅其实占据了城市的大部分区域,当地市民最常使用的街道、公园和小店,也需要足够的人流密度去支撑自己的运营。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解,觉得住宅密度高的地方是贫民区,但作者的研究发现,美国的贫民区往往是死气沉沉的低密度住宅区。在加州的奥克兰地区这一现象最为严重,一个拥有200街段的地区,每个街段彼此没有联系,而且只有一两个家庭,这样的人口密度根本无力支撑这么大一个街区的商业发展和日常活动,因此日渐萧条。
保持一定密度的人群,事实上是保证了城市人口的多样化,他们是这个城市活力的源头。为什么任何国家的年轻人都更喜欢跑去一线城市?比如北京环境一般,竞争也很激烈,但如果我们去问年轻人留在北京的理由,很多人会告诉你的一个答案是包容性,也就是无论什么样的人群,都可以在北京找到同类,这和北京足够高的人口密度以及多样性是有关系的。
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说人越多越好,密度过高同样会压抑一个地区的多样性。比如有时候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让一个住宅区的密度够高,就会在这里建一些长得差不多、功能也一样的建筑。作者认为这是很致命的,因为建筑的多样化,包括功能多样,还有前面提到新旧的不同。
那么,人口密度到底应该维持在什么水平?作者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果是在离城市比较远的郊区,每英亩,我们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大约是4047平方米,有12栋住宅是合适的,前提是这个区域不会完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它主要是指美国中产阶级居住的城郊地区。那么在城市里面,这个数字应该是多少?答案是100栋,达到这个数量,作者认为才可以让城市居民维持这个街区的活力。
虽然一直以来大家总有一种偏见,就是人口过于密集的地方很混乱,生活条件比较恶劣,也充满了不知是否善意的陌生人,但我们设想一个安宁的小镇,比如欧洲的某个小镇,它确实平和安静,但你不得不承认,那样的生活是不丰富的。当然,对于具体的每个人来说,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并没有选择上的优劣,但城市规划者必须明白,人流密集并不会导致破败和贫穷,如果人口密度不维持在一个数量上,反而更容易让一个地段的居民无力支撑当地的商业发展,变得越来越萧条。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城市的建设者要以人为核心,考虑到居住者及其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不是说只要有了花园、漂亮的设计、看上去规范而整齐的建筑,就能解决一切社会的问题。
那么如何让城市保持活力呢?作者认为,维持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
首先,想要让一个区域保持活力,这个区域就需要有至少两个主要功能,并且要让不同的人群使用共同的设施,这样才能让一个区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都有源源不断的人流量。
其次,区域里的大多数街道最好都短一点,路口多一些,也就是很容易拐弯,这样才更容易出现更多的小店铺,保持街道的活力。
再次,一定比例的老建筑是必要的,因为这些价值不高的建筑,也为那些利润不高,自己能挣点钱养活自己的业态提供了生存基础。
最后,人口密度不是越稀疏越好,相反,人流量保持在一个足够高的水平上,才能支撑起一个地区或者街区的活力与发展。作者认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街区,每英亩最好有100栋住宅。
撰稿:王其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