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美国人的性格》 東西堂主解读

《美国人的性格》| 東西堂主解读

关于作者

费孝通,中国著名学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博学大家,获得了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往返世界各地六七十余年,潜心钻研各个领域的学问,专注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术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写有数百万字的著作,文笔浅显易懂且逻辑性强,作品影响力极大。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访问美国的随感录,也是理解美国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中结合微观层面的切入和宏观层面的审视,以宏大的视角全面看待整个美国的发展史和思想演变史。作者旁征博引,联系欧美文化,同时也融入了对整个世界格局和历史潮流的反思,为读者能从全局层面了解美国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核心内容

立足于宏大的视角,联系整个世界格局,追溯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根源,深入剖析美国内在的道德优越感,探索美国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为你构建关于美国人及美国社会的总体系统认知。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是《美国人的性格》。这本书的中文版总计22万字,我将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都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美国人性格的形成,它们又是怎样不断改造美国社会面貌的?

提到美国人的性格,在没听这本书之前,你可能在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印象。这些印象的来源,可能是新闻广播,可能是电影电视,还有可能是你在生活中接触的美式快餐,麦当劳、肯德基这些。但如果让你从这些零零散散的印象中,概括出关于美国人、美国社会的总体认知,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再往深一步来说,又是哪些因素促使美国社会呈现出今天的状态?在美国人性格深处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侧面?

如果你对上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这期要讲的这本书,可以说就非常“对路”了。它的名字叫做《美国人的性格》。别看这本书的题目讲的是人的性格,但它的视角可是相当宏大。书里不仅有从微观层面切入的,单个美国人的思维习惯;还有从宏观层面审视的整个美国的发展史和思想演变史。同时它还旁征博引,对比了同时期的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说,是理解美国社会的经典之作。

你可能会问了,什么人有这样的功力,能够如此“博古通今”地看美国呢?他就是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他身上的名号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生于1910年,在1938年就获得了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的博士学位。这之后的六七十年里,他往返世界各地,潜心钻研各个领域的学问,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作。真正称得起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博学大家”。

这本《美国人的性格》是他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访问美国的随感录。不仅有对美国社会、美国人的剖析,也融入了对当时整个世界格局和历史潮流的反思。相信对你从全局层面看美国,会有很大启发。

这期音频,我就从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两个方面,来给你讲讲美国人的性格和美国社会的思想演变。下面,我们就一个个说。

我们先看第一个观点:对厚重历史的抽离,造就了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

你可能知道,美国是一个历史不长的国家。如果从18世纪末美国建国开始起算,到今天不过才二三百年的时间。很多人说“美国没历史”,但实际上,这是不完全准确的。更贴切的说法是:美国是从厚重的历史中抽离了出来,形成了它自己独有的特点。

这些“厚重的历史”指的是哪些呢?比如说,最早到达北美大陆的那批英国人,随后到来的法国人,和世界各地其他各个种族的人,甚至还包括华人、日本人等等。这些为美国提供移民的“母体文明”,随便哪一个的历史都比美国的建国史更悠久,但北美大陆最初恶劣的自然环境,恰恰让他们抛弃了这些文明固有的负担,从厚重的历史当中解放了出来。

就拿英国来说,18世纪同时期的英国,已经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建立起了比较清晰的等级制度。他们的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结构。塔顶上,是一个个世袭的贵族。这些贵族们通常是有封号的。比如说某某公爵、某某伯爵等等。这些都是中世纪欧洲遗留下来的产物。在英国,如果你和一些老人打听,刚才在家里碰到的那位客人是谁?他们往往能给你说出那位客人祖宗好几代的名字。这是一个讲家世、讲出身的社会。

但在美国,由于大家都是移民,都是来新大陆的“拓荒者”,家世在自然环境下是没有用的,所以也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美国,你问家里的主人:刚才来访的客人是谁?他可能会兴高采烈地和你说:这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写的书多么有趣;这是某某小镇里的网球冠军,他的网球打得有多么好,而并不会说他们是老谁家的小谁。

从这些描述当中,你应该能够感觉:美国人并不是没有“好、坏、高、低”的判断。所不同的是:这种判断并不是家世。因为任何一个显赫的家世,都不是一代人能够做到的。至少要经过几代人、几百年的沉淀。比如这个人可能生活在18世纪,但它的祖先可能在10世纪、11世纪,就已经是欧洲某一片大庄园的领主。

还是那句话:在美国最初的“拓荒时代”,这些显赫的家世是没有用的。他们已经从厚重历史当中抽离出来了。从“历史中抽离”是个笼统的说法。那抽离的到底是什么呢?他们抽离掉的是社会相对固化的“阶层”,只剩下上升的“阶梯”。这两个词别看只差一个字,但它们的含义却完全不同。举个例子,商场里一层一层的手扶梯就像阶层,电梯间里的直梯就像阶梯。

对扶梯来说,人们在上升中能看到商场里摆放的不同价位的商品。扶梯一级一级地走,每一级都有商品的定位。这就像同时期的英国、法国、德国那些贵族的封号、祖先的荣耀、社会知名度等等。很多人达到某一阶层的时候,也许就不再往前走了。再或者,他已经没法再往上走了;但对电梯间里的直梯就不一样了。它首先是封闭的。那些名誉、地位在一片荒芜的新大陆上并没有可比性。他们关注的只是向上的方向。而这,也是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

在英国“历代都是贵族”是很常见的的现象,因为贵族的封号往往是世袭的。并且所谓“上层人士”的标志,也通常是有独占性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别人短期内就能学会的。比如你可能觉得电影、电视剧里那些英国贵族的举止、说话的腔调很优雅吧?但在现实生活里,这些举止、谈吐并不是靠单纯的奋斗、拼搏就能练出来的,而是要长时间和同样阶层的人接触,慢慢养成的习惯。换句话说:想要接触这些人,你首先要进入某个社会集团,但进入这个社会集团又谈何容易呢?像刚才说的,贵族是世袭的,你需要至少祖上几代都是贵族。

但在美国,工人的儿子却不一定是工人,商人的儿子也不一定是商人,代际之间的差异很大。比如美国著名企业 IBM 的创建者托马斯·沃森,他的父亲就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移民,曾经在纽约北部靠伐木和种地谋生。托马斯·沃森最初的工作,只是走街串巷的替人推销缝纫机;再比如创建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位卖假药的江湖郎中,又犯有重婚罪。洛克菲勒一生都和父亲保持着距离,唯一继承的只是他精打细算的商业头脑。

如果美国也真有所谓“上层社会”的话,拼的却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祖先,而更多的是本代人商业上的成功,或者在技术、科学,甚至娱乐、体育领域的成功。这些成功源于对历史束缚的摆脱,带来了对“世袭”身份的打破。而一个个打破和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最终也构成了美国后来的蓬勃发展。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观点:对厚重历史的抽离,造就了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美国不是没有历史,而是从厚重的历史当中抽离出来。和同时期的美国相比,欧洲大陆是一个等级社会,社会阶层相对固定,贵族的封号都是世袭的,但对来到新大陆的移民来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家世和身份没有用。唯一能做的只有拼搏奋斗,这也带来了美国后来的蓬勃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观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源自它内在的道德优越感。和主权国家的结构不一样,国际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相互妥协的“国家集群”,并没有一个像国家那样最高的权力机构,即便是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它也是按照集体协商机制运行的。比如说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等,它们通常是靠投票发挥作用的。

但回顾美国这些年来的表现,它在国际社会却总是扮演着一种非常另类的角色。它强势、专断,在很多国际事务中都有它的身影,人们常说的“世界警察”就是对美国的形容之一。客观来看,这一方面和美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地位有关;但另外一方面,这也源自于它道德上的优越感。这种道德优越感的思想基础,在美国还没有形成国家之前就存在了。

在15世纪,中世纪结束时,欧洲开始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核心,就是对“教会权威”的质疑。围绕着这种质疑,基督教阵营出现分裂。其中,坚持人必须通过教会才能和上帝进行沟通的这一派,是传统的天主教;主张打破教会权威,要求一切遵从《圣经》的这一派,后来就被称作“新教”。

新教中也分很多派别。其中最激进的一派,就是清教徒。清教徒的“清”,本身有着“清洁、清除”的意思。它提出:要把宗教改革进行到底,彻底扫除过去教会的权威。这也招致了当时欧洲很多保守势力的反弹。最终,这批清教徒被迫流亡。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到了当时刚刚发现不久的美洲大陆。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清教徒的思想根源,你会发现:它和当时对北美大陆的开拓行为,是直接相关的。清教徒藐视教会的权威,认为“人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上帝保守财产。在保守财产同时,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增殖财产,那就是一种对上帝虔诚的表现。在北美辽阔的土地上,当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时,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种思想上的力量慢慢的就发展成一种道德观。它指导着刚刚到达美洲大陆的那批清教徒开垦荒地、建造城市、创办企业。也让后来建立起来的美国最终创建起了一套“平等竞争”的制度。这种制度不像之前欧洲那样讲究“世袭等级”,而是倡导“机会平等,人人都能成功”。在美国人看来:当每个人都能成功,都能让财富最大限度增殖的时候,这也是对上帝的最大回报。所以谈到“美国的优越感”,它就是这样从最初的宗教优越、道德优越,发展到后来的制度优越感。这些优越感结合在一起,左右着美国后来在国际社会的行为。

在美国早期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它一直奉行着“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这是从国父华盛顿时代就确立的原则。也就是说,坚持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关起门来自己发展。从道德优越感的角度来理解,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心态。那就是:让你们去打,我们自己玩自己的。确实,如果回顾一下从美国建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这100多年的历史,欧洲确实是一个纷乱的时代。

从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到后来的克里米亚战争,再到后来的普法战争、俄奥战争,老牌欧洲列强正在开展全方位的争霸赛。美国却始终在大西洋的另一头,发展自己的经济、工业和军事实力。甚至在后来的门罗总统上台以后,把拉丁美洲也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完全把以前的欧洲大陆列强排除在外。

这种孤立主义一直坚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的前半程是保持中立的。直到1917年,战争快结束,欧洲已经被打得破烂不堪的时候,才出兵参战。美国的参战,也是带着很大的道德优越感的。在它的眼里:世界大战在欧洲的那部分,无非是固守旧制度的“老牌国家”之间的火拼,它的出兵完全是一种“光明征服黑暗”的姿态。

这一点从战争结束后,访问欧洲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身上就能看出来。他本来是去巴黎参加战后和谈的,但却专门去罗马会见了当时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罗马教皇。这个举动在当时,是有着“政治含义”的。对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来说,他相当于是站在宗教和道义的制高点,向世界表明:我是代表美国来拯救欧洲的。在巴黎和会期间,他主张:帮助被压迫民族获得独立、建立国际联盟等等。这些主张总计14条,后来也被称作“十四点计划”。

不过,十四点计划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反而在不久之后又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更重要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还爆发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在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这都给美国的道德优越感带来了沉重打击。然而,这个打击的余波还没有过去,冷战又开始了。所谓“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亚洲国家,除战争以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这种对抗从1947年一直持续到了1991年前苏联解体。

关于冷战的原因和过程,国内外至今已经有不少的学者进行过分析,但这本《美国人的性格》的作者费孝通先生,非常有见地的从美国社会的心理,也就是道德优越感这点提出了他的观点。他指出:美国其实很清楚,苏联在经济和军备上至少20年是没法超过自己的,但美国之所以仍然坚持对抗,恰恰是由于“道德优越感”的危机带来的反应。

要知道:从清教徒时代开始,美国就认为他们是从欧洲的“旧大陆”来到北美“新大陆”的。换句话说,它自认为是破除了“旧秩序”重建了一套全新的社会体系。这种所谓“我们是全新”的观念,一直贯穿在美国人的头脑里。言下之意:既然美国已经是新大陆、新制度,又怎么能允许在世界另一端,还有另外一个像苏联这种“新世界”出现呢?

回顾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态度,不难发现:苏联方面从领导人斯大林到赫鲁晓夫,都曾经在一些场合主动向美国伸出过橄榄枝,希望可以共同发展。比如斯大林就曾经说过:美苏两国不妨并存,可以合作。可明明已经处在优势的美国却没有接纳这种示好。在作者看来,美国的这种态度从经济、军事方面是说不通的。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从社会心理这个角度。因为美国在两次大战和经济危机期间,道德优越感的信心受到了挫折。所以冷战,不过是美国信心受挫的一种反弹而已。它无外乎是极力想向世界证明:我们还是最优越的。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观点,“世界警察的身份”是美国道德优越感的外在体现。世界警察是国际社会当中维持秩序的一种角色。因为国际社会和国家的结构不一样,没有最高权威。美国在国际社会常常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这一方面和军事、经济地位有关。另外一方面,还源于它从“清教徒时代”树立的道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都有体现。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观点:美国人的性格,是在种族融合中不断发展的群体性格。

谈到“美国人的性格”这件事,就必须要弄清楚一点:谁是美国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眼中的“美国人”形象都不大一样。有的人眼里的美国人是高鼻梁、卷曲头发的白人;有的人眼里的美国人是像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或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那样的黑人。还有人想到的,可能是更多不同肤色典型代表人物的形象。

实际上,当我们谈到“美国人”的时候,它首先是一个群体概念,因为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由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移民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内部,各种元素都是相互融合的。比如在这本书里,作者就讲了一个他自己在美国到中餐馆吃饭的亲身经历。

首先,这个中餐馆的外观和装潢是有着很多中国元素的,比如墙上写的汉字、挂着的刺绣等等。但当打开菜单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不可思议的食物。比如说炒面,它的做法是:把面条在油里炸一下,然后用烤箱烤干。桌上的餐具大多数是刀叉。只有在客人需要的时候,才会配备毛竹筷子。同时在略带油腻的热菜旁,还放了一杯冰水。这是很多美国人的习惯。而在吃饭进行期间,还有西班牙舞的表演,配合舞蹈的却是美国的黑人音乐,拿着话筒报幕的人是南欧的意大利人,唱歌的是古巴歌手,在饭店前台还供着中国传统的关公。

从这段简短的描述,你就能听出来,所谓的美国文化是一种相当“混搭”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下的美国国民性格,也必然是各个种族性格的相互融合,它最终构成了一种群体性格。一直以来,在对美国的种族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种族的熔炉”。是说美国的社会就像一个熔炼各种金属的炉子。不管什么种族的人来到美国,都会融合成一个新的样子。

举例来说:很多黑人的祖先是从非洲来的,但现在的美国黑人,基本上没有人会说非洲语言了。尽管在历史上也曾经存在对黑人的歧视,但现代的黑人和白人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理论上,非洲有很多民族,但如果问在美国的黑人,是非洲哪个民族的后裔,他们大多答不上来。即便真有人回到非洲,想要认祖寻根,他们的“老家人”也大多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骨肉。

除了黑人之外,在美国的其他族裔,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比如作者曾经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在纽约住在一个意大利人的聚居区。这里有很多移民都是来自意大利。他们之间的交流也都是意大利语。但当几十年之后,他再次来到同样的地方,却发现那个民族区已经消失了。即便是找到原来这里居民的后代,他们也已经大多不会讲意大利语,而是都用英语交流了。

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是在于工作、求职、贸易、经商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跨种族的婚姻。历史上,每一批来美国的第一代年轻移民,婚姻问题通常倾向于在本族群内部解决。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跨种族的通婚就相当普遍了。这些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组建了家庭,性格自然也体现出与之前不同的面貌,并且互相影响。

虽然在美国某些地区还会出现“小俄罗斯”“小波兰”这样的移民聚居区,但他们大多是新移民刚刚落地美国时候的“过渡性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代之间的跨种族通婚,这些移民区也会慢慢的消失。之前存在于人们印象中的那些非常主观的“刻板印象”,比如意大利人散漫、德国人严谨、华人勤奋这些标签化的性格特点,慢慢都从地理区域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些个体的性格元素像汇入河流的小溪,逐渐融成了美国人的群体性格。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观点:美国人的性格,是在种族融合中不断发展的群体性格。美国是一个由不同种族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它在文化方面非常融合。所谓的“美国人”是一个整体概念。美国人的性格也是群体性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跨种族通婚的发生,这种群体性格也在不断发展。

好,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第一,对厚重历史的抽离,造就了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美国不是没有历史,而是从厚重的历史当中抽离出来。和同时期的美国相比,欧洲大陆是一个等级社会,社会阶层相对固定,贵族的封号都是世袭的。但对来到新大陆的移民来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家世和身份没有用。唯一能做的只有拼搏奋斗,这也带来美国后来的蓬勃发展。

第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源自它内在的道德优越感。国际社会和国家的结构不一样,没有最高权威。美国在国际社会常常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这一方面和军事、经济地位有关。另外一方面,还源于它从“清教徒时代”树立的道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早期的孤立主义政策以及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都有体现。

第三,美国人的性格,是在种族融合中不断发展的群体性格。美国是一个由不同种族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它在文化方面非常融合。所谓的“美国人”是一个整体概念。美国人的性格也是群体性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跨种族通婚的发生,这种群体性格也在不断发展。

撰稿:東西堂主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