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传》 张凯解读
《米开朗基罗传》|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欧文·斯通,美国著名的传记小说家,被称为“米开朗基罗唯一的知音”。青少年时期生活艰难,先后做过报童、牧童、推销员等,后来在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他一生为梵高、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人创作了二十五部传记小说,在全世界范围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关于本书
本书讲述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痛苦与狂喜并存的传奇一生,展示了《圣殇》《大卫》《创世记》《最后的审判》等传世杰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过程。
核心内容
一、米开朗基罗的个人特质;二、《创世纪》的巧妙构思和完成作品的心路历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叫做《痛苦与狂喜:米开朗基罗传》,讲述了著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故事。这本书一共431页,我会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本书的精髓,来一起了解米开朗基罗那痛苦与狂喜并存的传奇一生。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和他齐名的另外两位艺术家分别是达芬奇和拉斐尔。我们现在经常是把这三位巨匠放在同一个等级上,认为它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但是这三人自己可不这么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什么莫逆之交,彼此之间的关系其实特别差。
在这三个人当中,达芬奇年纪最大,比米开朗基罗大24岁,米开朗基罗又比拉斐尔大8岁,也就是说它们三个人当中出名最早的是达芬奇。在1500年的时候,48岁的达芬奇刚刚创作完他的那幅名作《最后的晚餐》,那时候他的声望其实已经到达了顶峰,全意大利人都知道这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但是,就在他享受大家崇拜的眼光时,所有人的目光突然转向,被一座雕像给吸引了。
那是一件大理石的作品,纯白色的,造型是圣母抱着刚刚死去的基督时的样子,作品里没有多余的人,只有两个人,圣母和基督。基督就躺在圣母怀里,她低垂着眼眉,右手抱住基督的后背,左手向上摊开,表情和其他的同类作品都不一样,她的表情没有歇斯底里的哀号,而是非常的宁静。仔细地看一会,你就能感受到有一股悲伤到极致的绝望感从雕像中流露出来。整尊雕像的打磨已经细腻到无以复加,圣母的裙摆、眼神,基督的肌肉、骨骼,每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总之,整尊雕像从技术到构思到创意都是完美得无可挑剔。
看到这个作品后,所有人都惊呆了,竟然有人能做出这样的东西,而且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声称做出这个作品的竟然是个23岁的毛头小伙子,大家一开始都不信。这就是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哀悼基督》。达芬奇当然也看到了这个作品,正在他暗暗称奇的时候,米开朗基罗的第二个作品又诞生了,它是个高4米的雕像,题材以圣经里的故事人物大卫为原型。这个大卫的故事你可能听过,就是说一个身材弱小的男孩叫大卫,他在战场上和一个身材魁梧的巨人歌利亚单挑,结果用石头当武器砸晕了歌利亚,最后砍下了他的头赢得胜利的这么一个故事。
这个题材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题材,有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的作品。其他人做这个题材的时候,都是选的大卫赢得胜利的那个时刻,要么大卫踩着歌利亚的身子,要么大卫提着歌利亚的头,总之就是一副胜利者的姿态。但是米开朗基罗的这个大卫不一样,他选的是开战前的那个瞬间,在那个时刻,大卫浑身紧绷,目视前方,浑身充满了力量感,你能从雕像中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即将开战前的紧张情绪,整个雕像无论是技术还是构思、创意,又是完美得无与伦比。看到这个雕像后大家才算是彻底信了,看来这个小子真不是一般人。
当时达芬奇听说这个雕像要放在佛罗伦萨的广场中间,他一下就慌了,他赶快四处游说,劝当时的执政者把米开朗基罗的这个作品在广场随便找个小角落放一放得了,千万不能放广场中间。米开朗基罗听到这个消息后飞奔过来,找达芬奇吵了一架,两个人从此交恶。当然,这是两位艺术大师关系的一段小插曲,最后这个雕像还是被放在了广场中间,被当作佛罗伦萨最引以为傲的艺术作品之一供万人观赏。
那米开朗基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他是怎么在自己的领域取得这么高成就的,我们又能从他身上看出点什么,从这本书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叫做欧文·斯通,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了写这本书,他耗费了6年的时间。下面我就分两个部分说说这本书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说说米开朗基罗的个人特质,从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了解他和普通人不一样的特点;第二部分我们鉴赏他的一幅名作《创世纪》,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构思的巧妙和他创作一个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先看第一部分,米开朗基罗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科书中总是把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引申出很多奇怪的意义,比如说,他是用自己的作品体现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他不惧当时的权威,坚定地通过雕刻和绘画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用作品痛快淋漓地对人世间的丑恶进行无情的鞭挞。那你说鞭挞就鞭挞好喽,反正米开朗基罗也没法出来辩解。不过,这种革命斗士的标签贴在这么一个匠人的身上实在是不合适。
因为石匠在当时是个地位很卑微的职业,和木匠、铁匠一样,就是个普通的手艺人,靠给别人干活挣钱。米开朗基罗他们家还是有贵族血统的,一开始他的父亲就极力反对他学这个手艺,得知自己儿子要做雕刻家的时候勃然大怒,说我们家族还没有人沦落到靠双手吃饭。意思就是放着商人不做做石匠,简直就是给家族蒙羞。但是没办法,人家就是喜欢,而且擅长。而且非说米开朗基罗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也是太勉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无奈和妥协下完成的,他要是有反抗精神完全可以不干,但是他每次都是为了挣钱而选择接受。
那米开朗基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他,可以说是个有强烈自卑情结,性格孤僻,脾气火爆,有强烈的攀比心理,极度珍惜自己羽毛的,有追求的同性恋手艺人。这句话有7个限定词,信息量有点大哈,我们来从后往前一个一个解释。
首先,米开朗基罗是个手艺人。什么是手艺人?就是靠自己的技能赚钱谋生的人。别人想让他做什么东西,可以,先给钱,有钱了再干,没钱坚决不干。这是一个手艺人基本的生存之道。所以说,他并不是像很多搞艺术的人那样,靠着自己的情怀和兴趣做事情,他做的所有东西都是别人定制的,比如说前面说的《哀悼基督》《大卫》《酒神》和《最后的审判》,都是雇主选定主题让他做的东西。在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也是,做了一半发现雇主钱没给到位,立马撂挑子不干了,追到战场上去把自己的钱要回来,回来之后发现钱还没到,又二回追去要,最后宁是拿到手才开始继续作画。这就是他的谋生之道。
其次,他是个有追求的手艺人。那啥是没追求的呢?没追求的手艺人是那种完全迎合顾客需求的人。老板,你要啥?大卫和歌利亚是吧?好,要啥姿势你说,要站着的、躺着的,还是大卫提着歌利亚的头的,我这里有很多姿势供你选择,最好把你所有的需求都说出来,我才知道要做什么。做出来之后,老板你看看满意不,不满意我改,改到你满意为止。这就是大多数普通手艺人的工作状态,他们自己这一关很好过,反正最后只要雇主满意通过,能拿到钱就 OK 了。
那有追求的是啥样的呢?就是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老板你要啥?雕像是吧,啥主题的?大卫和歌利亚是吧,好,其他的你就别管了,雕成啥样我说了算,你别多嘴,这个雕像是从我手里出来的,刻有我的名字,我自然会对它负所有责任。最后的品质我把关,但是一旦做出来,你就全部接受,我坚决不改自己的创意。这就是米开朗基罗式的、有追求的手艺人的工作状态,他在面对自己作品时表现出了不近人情的傲慢。比如他在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时,整整画了4年多,期间他没让雇佣他的教皇看过一眼,直到最后画出来后,教皇才知道这和当初让他画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他总是会用自己的水平做出超出雇主期望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还是个同性恋。其实据传说达芬奇也是,但是达芬奇这个性取向还是大家靠他的作品猜测的,谁也说不准,但是米开朗基罗的这个性取向就很确信,因为他有大量写给别人的书信保留下来,在诗信中有很多语句表达着他对一位年轻男子的爱慕。而且你发现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基本都是男的,就算他雕刻女性,也是大多时候用的男性面貌。就像《最后的审判》当中,女子都是身材粗壮的男人形象,只不过给男子加了一个胸。有人说米开朗基罗极有可能没有见过女性的身体,不知道是真是假。
米开朗基罗还有一个特点,是极度珍惜自己的羽毛,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为流传后世来设计的,不允许自己有一点马虎。他为啥选择雕刻呢?因为他觉得石头是永恒的东西,像古希腊的雕像,不管埋在地下多久,不管经过多长时间,它们都能保持原来的样子,但是绘画就不行,一场大火可能就什么都没有了,时间长了绘画还会褪色,经历不住时间的考验,因此他一直对雕刻情有独钟。他认为雕刻才是上帝给他的天赋,是男人的艺术,画画那是女人干的事情。那为啥他后来也跑去画画了呢?因为没办法,他是被逼的。在画《创世纪》的时候,他刚刚和当时的教皇发生了一些矛盾,他为此还跑路了。被教皇抓回来后,被迫接了这个任务,要是他不干,教皇可能就会弄死他。
《创世纪》是个湿壁画,他上一次画画还是20年前做学徒的时候,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画画。不过没关系,一通百通,雕刻这么难的事情他都能信手拈来的,画画对他来说简直太简单了。不过画画虽然简单,但是他这个画画的姿势却是高难度的。西斯廷教堂顶部是一个几乎没有遮挡的矩形空间,18米高,相当于你一眼可以看到六层楼的天顶,长40多米宽13米多,他要在这么一个高度创作一张500平方米的画。每天都要仰着头,举着胳膊,这个姿势整整保持了4年,最后他的脖子彻底废了,以后看信他都得仰着脖子看。
要是其他的人被迫接了这么一个活,肯定是应付差事,得过且过地画了,米开朗基罗不,他在这幅画中融入了大量的心血。在这幅画中,他画了《圣经》开始的九个故事,就是神的起源,神是怎么创造的日月草木,神怎么创造大地和水,怎么创造亚当,怎么创造夏娃,然后亚当夏娃怎么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然后是后面的诺亚献计、大洪水、诺亚醉酒等等。这九个大画在整个天顶最中心的地方,然后又在几个边边角角画上了12个先知和女祭司。整个天顶画一共画了343个人物。
在这幅画快要画完的时候,拉斐尔正在他隔壁画那幅著名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是个古希腊题材的画,拉斐尔把各个时代的牛人都画进了画里,大家在一起讨论学问。因为米开朗基罗在《创世纪》这幅画还没完成的时候谁都不让看,包括雇佣他的教皇也不准看,但是拉斐尔实在好奇得不行,有一天就偷偷溜进教堂,躺在天花板下看了整整一夜,最后回去把米开朗基罗的形象也画进了《雅典学院》里,他承认米开朗基罗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你看,米开朗基罗就是极度珍惜自己的羽毛,只要经过他手上的事,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会极力做到最好,他永远都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还干了一件事,就是把他生前所有的草稿,觉得不好的作品全部销毁了,意思就是我只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后世。你看,在爱护自己名誉这方面真是用心良苦呀。
米开朗基罗还是个攀比心理很强的人,他喜欢和别人竞争,对抗,在作画的时候感觉总有一股气憋在胸口,他享受那种把别人比下去的快感。比如,在米开朗基罗刚来到佛罗伦萨时,当时的执政者就找他和达芬奇同时对一个主题作画。你想,当时两位最杰出的艺术家就同一个主题作画,那是赤裸裸的正面对决,米开朗基罗这边自然是不用说,他初生牛犊不怕虎,自然是全力以赴,而达芬奇这边呢,老师傅出手自然也不能谦让。
他们拿到的主题是通过一场战役来表现佛罗伦萨人民的英勇。达芬奇选择的这场战役是佛罗伦萨和米兰发生的一场战役,叫安吉利之战。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这幅作品,他选了这场战役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整场战斗的最高潮时刻,你可以在画中看到人和战马完全纠缠在一起,战士们高举着武器声嘶力竭地叫喊,整幅画给人一种血脉喷张的感觉,他把人在战场中失去理性的那种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达芬奇在这张画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把自己研究了16年的马的各种姿态全部都放入这幅画中,甚至为了反映一个人的表情,亲手解剖了30多具尸体。要知道,非法解剖尸体在当时可是重罪,就算是医生,也只能在一个月特定的一天被允许做这个事,可见达芬奇对这件作品的重视程度。
那米开朗基罗呢,他选择的是另外一场战争,叫卡西纳战役。然后他选择了战争的另外一个瞬间,就是当战争打完之后,士兵们筋疲力尽,丢掉盔甲,裸体在河中洗澡休息时,突然有敌军突袭,这时候士兵们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你会在画里面看到,有些人刚刚是从河里爬起来,有些人开始急急忙忙穿上衣服,有些人紧张地向外张望,而有些人已经弓箭在手。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慌乱和紧急感。他选的这个瞬间,和他后面即将做出的作品《大卫》有点像,都是选的开战前的那一刻。
虽然这两幅作品构思是非常的完美,但是可惜的是,这两幅画都没有完成,后人也只是根据他们当时的草稿和别人临摹的作品来确定这些画的内容。不管怎么说,经过这场比拼,米开朗基罗的地位就已经和这位比他大24岁的大师达芬奇平起平坐了。在后面画《创世纪》的时候也是,米开朗基罗在作画的时候一直都有一种要把别人比下去的心理在给他动力。这种竞争意识过于强烈的人就很不容易相处,所以他基本上一直都是一个人,没有任何的朋友。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几个特点,自卑情结、脾气火爆和性格孤僻,这几乎是大多数伟大艺术家的标配品质。他做《大卫》用了3年,画《创世纪》用了4年,画《最后的审判》用了7年时间,建造墓地教堂用了15年,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也忍受不了这样单一又高强度的工作。好在米开朗基罗他是极少数艺术生涯超长的人,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顶级的雕刻和绘画技巧,虽然这一生大多时候都受着身体病痛的折磨,但是也活到了89岁,也就是说他有整整70年的艺术生涯。我们从他的作品里就可以看出,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只有天赋就可以练成的,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生命。
下面我们来鉴赏一幅米开朗基罗的画,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用心是多么巧妙。
这幅画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顶部画的,叫做《创世纪》。前面说了他创作这幅画的一些背景,整幅画里有343个人物。其中,最出名的要属中间的那幅,叫做《创造亚当》。这幅画的右上方是一位富有智慧的长者,在天使们的簇拥下,飞向亚当;画的左下角是亚当,他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绿色的小丘上。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这幅画时,对原来的故事情节稍稍作了一些改动,他把原来应由上帝将生命的灵魂吹到亚当身上这一情节,改成了上帝将手伸向亚当,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尽管这两个手指已经挨得非常近了,但是就是没有挨上,始终留有一个空隙。
这个设置就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有人就说这里面藏有密码。而且任何人只要一看这幅画,目光就会自然而然地落在中间的空隙处,那个地方就像有一股磁力一样,总是能吸引别人的目光,你说是不是很神奇。后来有研究人员做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发现原来这个空隙正好就是一个黄金分割点,连一毫米都不差,它符合人们看物体的自然规律,怪不得那个点总是最吸引人呢。
后来还有人发现,这个《创造亚当》里的上帝背后有一块大红布,那个形状有点像人脑的形状。你可以在网上搜一搜这幅《创造亚当》的图,可以看到正好就是个大脑的形状。我们前面说了达·芬奇为了作画偷偷解剖了很多尸体,其实这事米开朗基罗也经常干。他把大脑的解剖图画在画中,里面又是上帝的形象,这寓意着啥呢?有这么一种说法,可能米开朗基罗认为上帝造人不单单是给了亚当完美的肉体那么简单,而是给了亚当智力,这幅画实际上寓意着人类和其他物种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拥有智力。你看这个构思是不是非常巧妙?如果说达·芬奇的画是一个百科全书,那米开朗基罗的画就是一个人体结构的全息图。
为了作这幅画,米开朗基罗把自己关在西斯廷教堂整整4年多,拒绝外界的一切探视,从他踩的那个架子到平时用的颜料,几乎都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虽然是在不情愿的处境下接的这个活,但是这种超高的作画难度和精妙的构思却拉高了他的成就,让他至今都无人能超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每天在18米高的地方,独自一人拿着画笔一笔一笔填满500平方米的空间;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他每天忍着身体的剧痛在持续工作;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他内心一直带着一股不服输、不妥协的力量在创作;最后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他最终完成这幅旷世奇作时狂喜的心情,就能明白为什么他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了。任何的伟大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在赞叹艺术家的成就时,也应该看到他们为此作出的牺牲。
总结一下,我们上面讲了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他并不是革命斗士,他只是个有追求的、有很多怪癖的手艺人。他有自卑情结,性格孤僻,没有朋友,极度珍惜自己的名誉,对自己做的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艺术创作。超高的天赋、超长的职业生涯加上超过常人数倍的努力,让这位艺术大师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