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民的神话》 孟佳解读
《理性选民的神话》| 孟佳解读
关于作者
布赖恩·卡普兰,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心理学与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本书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他的成名作。
关于本书
本书在美国出版后,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2007年度政治类最佳图书。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对这本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卡普兰综合其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历史学方面的洞见,解答了时常困扰公共政策领域每一位研究者的一个难题。”国内学者薛兆丰认为这本书是“一张对准民主机制拍摄的X光片。”
《理性选民的神话》主要讨论的是本书着重谈的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方面受到的民情的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叫《理性选民的神话》。讲这本书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段子:说在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军阀割据,有一次要搞总统大选。一位皮革厂的老板问一个文化人:“什么叫总统大选啊?”那人回答说:“中国现在没有皇帝了,总统是国家元首,选上谁谁就当总统。”皮革厂老板紧锁眉头,问:“农村也搞大选吗?”答:“农村不搞,农村人不懂什么是大选。”老板说:“我还是到农村躲几天吧。万一选上我当总统,哪还有工夫照料我的皮革厂呀!”
这段子的用意是讽刺皮革厂老板对民主选举一无所知。段子就是博人一笑的,不过呢,在现实的世界中,哪怕是民主选举了200多年的美国,选民对选举和政治的了解程度,可能比笑话里的皮革厂老板强不了太多。
啥?居然敢攻击现代民主?简直是政治不正确。但是没错,这个听上去有点夸张的观点,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书《理性选民的神话》的核心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家布赖恩·卡普兰。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对这本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卡普兰综合其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历史学方面的洞见,解答了时常困扰公共政策领域每一位研究者的一个难题。”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曾和卡普兰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的同事,认为这本书是“一张对准民主机制拍摄的X光片”。这本书出版后,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2007年度政治类最佳图书。
《理性选民的神话》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观点:第一,选民是无知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政治素养和知识来判断政策的好坏;第二,选民的无知并不是随机的,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一些系统性偏见,这让他们和经济学背道而驰;第三,选民喜欢听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蒙蔽了他们的政治判断。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讲。
选民是无知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政治素养和知识来判断政策的好坏。大部分都支持民主,因为民主意味着少数服从多数,意味着一个政策要由大部分人投票决定,这样就能够避免少数人刚愎自用,避免坏政策的产生,以及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害。
在大多数人眼里,民主就像是《超级女声》。《超级女声》大家都看过,歌手上台唱歌,然后观众拿短信投票选出自己支持的歌手。虽然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也肯定有些人会投票给唱得不怎么样的选手,但是,只要参与的人足够多,最后拿第一名的一般都是最好的歌手,这就是群体智慧的力量。民主也一样,选举的时候,每个候选人都表达自己的立场,承诺自己上台后会制定什么政策,大家支持某个候选人,实际上就是看他承诺的政策,只要参与的人数足够多,一定能选出对大多数人都最有利的候选人。
这是大多数人对于民主的理解,但是很不幸,超女和政治是不一样的。你想想,我们为什么愿意给超女投票呢?很简单,因为你能直截了当地看到她在台上的演唱实力,每个人投票给自己认为最棒的歌手,最后选出来的就是公认最好的歌手。但是政治不一样,候选人承诺的政策五花八门,大多数选民其实并不理解这些政策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了解这些政策,这样可选不出对社会最有利的政策。
这可不是为了贬低民主乱给选民扣帽子,很多调查都证实了这一点。比如说,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有高达86%的选民知道老布什家的狗叫什么,但却只有15%的选民知道老布什支持死刑。大多数选民看待选举其实跟看肥皂剧的心理差不多,他们对具体政策基本没什么兴趣,就是看个热闹。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美国每个州有两名议员,但这事儿竟然有一半的美国人不知道,大约75%的美国人不知道州议员的任期有多长,有三分之一的老美甚至不知道现在是哪个党控制着参议院、哪个党控制着众议院。而且这不是某一两次调查的结果,从进行民意调查开始至今,民众的这种政治素养一直稳定地处于低水平。从国际上来进行比较,美国人的总体政治知识也处于平均偏低的水平。
说到这,大概你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这么无知的选民选出来的候选人,能制定出像样的政策吗?当然是不能,而且很多时候政府出台了糟糕的政策,背后其实是源于选民的无知。经常看新闻的朋友都能发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越来越严重了。就拿钢铁行业来说,2009年的时候美国政府规定政府基建项目只能使用美国产的钢铁,后来又对部分中国钢材征收430%的反倾销税,这让我们国家很不满,不停地抗议。
咱们中国很多经济学家都发文章论证这种贸易保护的危害。毫无疑问,贸易保护最后伤害的是美国自己的消费者,从历史上看,贸易保护对金融危机也没有什么用,比如1929到1933年美国发生大萧条的时候,美国也推出了贸易保护政策,但从经济学家对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其实贸易保护政策没有缓解经济危机,反而加剧了大萧条的深度和范围。
如果你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做生意一厢情愿的说法那就错了,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也都反对美国的这种贸易保护政策。不但美国经济学家知道贸易保护不好,全世界的主流经济学家也都反对贸易保护。但问题是,这么多年了,贸易保护还是在美国不断地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经济政策不是经济学家说了算,而是选民说了算。美国的老百姓会本能地反感外国货,支持本国货。他们直观上认为中国货在美国通行无阻的话,美国的工厂就会倒闭,这会抢走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而且他们不仅反对进口外国货,他们也反对本国工厂到外国去建工厂,因为他们相信大量美国公司把工作转移到国外去,是造成美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这些观点经济学家都反对,但反对也没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必然会讨好选民,施行贸易保护政策。甚至,政客会比选民想得更进一步。比如油价升高了之后,公众自己最先想到的是指责石油公司的贪婪,但是一个老练的政客会更进一步,直接提议实行价格控制政策,这会遭到经济学家的反对,但却赢得了选民的信任。而最终的结果是,选民的无知,造成了坏政策的出台。
选民的无知并不是随机的,选民身上集中体现出一些系统性偏见,这让他们和经济学背道而驰。上面说的第一个观点多少有些惊世骇俗,对从小崇尚自由民主的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不仅是我们,历史上大部分的政治专家、社会精英都曾为民主做过辩护。他们是怎么给民主辩护的呢?最著名的一个说法是一个随机抵消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意思是说,没错,大部分选民的政治素养确实不咋地,但是总有一小部分选民对政策研究比较深、了解比较多,民主之所以仍然有效,就是因为在民主投票的时候,这部分人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呢?我们打个比方,假设了解政策的选民占1%,其余99%的选民都是比较无知的那种。一个好政策和一个坏政策摆在面前,99%的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分辨好坏,他们的投票结果和扔硬币差不多,是随机的,所以只要人数够多,投票结果一定是49.5%的人选择好政策,另外49.5%的人选择不好的政策,这样投票结果其实是相互抵消掉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懂行的那1%,他们左右着最终的投票结果,而他们素质足够高,所以民主投票仍然能制定出好政策。
这个理论风行了很多年,一直被支持民主的人所推崇。《理性选民的神话》这本书明确反对这个理论。作者说,你们怎么知道选民的无知是随机的而且是平均分布的呢?实际上呢,和这种随机抵消理论相反,很多证据都表明,选民的无知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存在系统性的偏见,他们并不会给好坏政策各投票百分之五十,而是系统性地倾向于坏政策。选民身上常见的系统性偏见主要有这几种。
第一,经济学家相信市场的力量会给社会带来好处;而一般公众很难理解,因为在他们眼里市场其实就是纵容私人公司的贪婪,这怎么能给社会带来整体利益呢?他们只看到公司赚钱了,却看不到利润对公司提高效率和服务的激励作用。所以,当汽油涨价的时候,经济学家说这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选民却认为这是因为石油公司太贪婪。
第二,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但选民却本能地反感外国货,这一点前面说过了。
第三,选民害怕裁员。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节省人力,选民就会认为这个技术不但不是进步的,而且还是个危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汽车,在特斯拉汽车的工厂门口,经常有工人举着条幅游行示威,因为特斯拉使用机器人生产汽车,不雇佣工人,这引起了汽车工人的不满,他们就在特斯拉门口聚众示威。而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很可笑的,他们认为应该鼓励新技术,即便新技术造成一批人失业,但生产效率提高了,对社会是有好处的,而且公司必须有裁员的自由,因为只有当公司知道自己有权裁员,它才敢于在形势好的情况下多雇人。
第四,选民往往过高估计当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过低估计经济的表现。道理很简单,不好的东西总是比好的东西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到青少年中有吸毒的,大部分会觉得完了,社会一代不如一代了;看到华尔街金融欺诈,选民就会认为整个富裕阶层完全腐败堕落了,经济没救了。公众对未来生活标准的预期总是比经济学家悲观。基于这种认识,选民更希望政府干预市场,这也和经济学家的意见相反。
很显然,上面这四种偏见在选民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我们身边大部分人的看法。选民在这些问题上是压倒性的偏见,他们并不会随机地支持好坏政策各一半,然后相互抵消掉。
说到这,可能还是有人不服气,你凭什么说经济学家就是对的,选民的看法就是系统性偏见?也许经济学家的看法才是偏见啊。这里必须要说抱歉,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要知道,经济学家的理论来自理性的分析,经历过历史实践的考验,而选民的喜好则完全来自直觉和感情。而一个政策的好坏,往往与人的直觉相反。很多人既认为给弱势群体增加福利是好事,又认为政府减税是好事,但他们看不到这两件事其实是矛盾的,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件。
再比如,公众认为政府强制规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是对劳动力的保障,经济学家却会告诉你,能力不强的人本来没人要,但他主动降低工资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强制企业遵守一个最低工资保障,企业肯定会减少雇人,这样能力不强的人反而彻底没机会工作了,政府规定高工资没保护劳动者,反而让失业问题更严重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洲,最近几十年来,欧洲一直对劳动力市场实行管制,大家都听过欧洲工人跟皇帝一样的待遇吧,这种系统性偏见的结果就是欧洲长期保持着高失业率。
选民喜欢听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蒙蔽了他们的政治判断。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认为,世界太复杂了,人为了快速理解复杂的世界,往往会把很多信息简化。比如贴标签就是一种简化措施,河南人都是骗子,上海人都小气,山东人都能喝酒,这都是大家发明出来的标签,给人贴上标签,能为我们的大脑节省很多认知资源,但一个理性的人能认识到,这些标签存在很严重的偏见,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和贴标签相比,另一种更常见的简化认知的措施就是讲故事。我们的大脑喜欢小故事。我们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也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实现一个什么小故事。比如当我们努力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正在实现“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这个小故事。我们对公众人物和公共事件的理解,也是把他们往我们脑子里的小故事里面套。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是伊拉克先打了科威特,然后美国率领联军打伊拉克。战争背后可能有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但在一般公众看来,这就是一个“坏人欺负弱小,英雄打抱不平出手相救”的小故事。
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化成小故事呢?因为小故事能调动人的感情,我们总是会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有一个好坏评价,这样我们的世界就是确定的、安全的。比如邓文迪和传媒大亨默多克离婚,邓文迪没分到多少家产,有些人会把这件事解读为“一个独立女性走出丈夫阴影”的故事,这时候邓文迪的形象就是正面的;而有些人把这件事解读为“心机女人为了钱嫁老头最后人财两空”的故事,邓文迪的形象就是负面的。
相信小故事情有可原,因为政客和政治经济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东西,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甚至还要做一番计算才能评估出好坏,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做这种计算。但是选民也不愿意听专家瞎忽悠,他们喜欢自己做判断,而他们做判断的依据,就是小故事。所以懂行的政客从来不给选民上经济课,他们专门给选民讲故事。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老布什首先使用了一个”自卫”的小故事,说伊拉克威胁美国石油供给,选民不买账。于是老布什才改讲一个”英雄除暴安良”的小故事,选民就认同了。小布什爱讲的故事则是反恐。2004年小布什在经济相当糟糕的情况下仍然成功连任,靠的就是这个小故事。小布什的竞选经理给他制定的策略非常清楚:不要谈经济,谈恐惧!
另一本讲选民的书《政治之脑》里,总结了选民最喜欢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另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哪个候选人会讲这两个故事,哪个候选人就当选。小布什的反恐故事就是第一个故事,而他特别喜欢谈论自己年轻时代的酗酒等荒唐行为,就是为了衬托第二个故事,即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奥巴马能当选也与这个故事有关,更何况这还是一个黑人的奋斗故事!当然奥巴马也讲了第一个故事,他说华盛顿政治一片黑暗,一个年轻人敢想敢干来“change”,显然选民对这个故事买账了。
对于选民而言,听信小故事会蒙蔽他们的政治判断。比如,早在2004年春天,官方的“9·11”事件调查委员会就已经宣布萨达姆没有给基地组织提供过帮助,然而当年8月,仍然有50%的人认为伊拉克与“9·11”事件有关,甚至一直到2006年,还有46%的这么认为。而且,大家相信了反恐这个故事之后,政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9·11”事件之后不久的一项民意调查奇怪地发现,民众突然变得更加信任他们的政府了。你“相信华盛顿政府能做正确的事”?在2000年,只有30%的美国人回答“总是”或“大多数时候”,而在“9·11”事件发生之后两周,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多,变成了64%。你看,在政客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面前,选民并没有太多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说,理性选民只是一个神话。
讲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讲完了。在这本书里,我们了解了选民的无知,他们没有足够的政治素养和知识来判断好政策和坏政策。同时,选民的无知并不是随机的,选民身上集中体现出一些系统性偏见,这让他们和经济学家背道而驰。最后,选民喜欢听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蒙蔽了他们的政治判断。于是,我们得出结论,理性选民是不存在的,选民的无知让形式完美的民主失效,让民主不断产生坏政策。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自己长期以来的偏见。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草根,大部分人都用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价值观看待民主,人类近现代史似乎证明,民主是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唯一药方,但这本书证明了民主本身并不能保障决策的正确,政治决策正确的唯一路径是去政治化,让市场决定大部分事情,尽量减少政治决策的机会。
撰稿:孟佳 讲述:孙潇
划重点
1.大多数选民是无知的。他们不仅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判断政策的好坏,还常常体现出某些与经济学背道而驰的系统性偏见。
2.选民喜欢听小故事这一点也会被利用,以此来蒙蔽他们的政治判断。总之,理性选民是不存在的。
3.选民的无知和偏见会使民主失效,导致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决策。科学决策的要求是去政治化,把更多的政治决策交给市场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