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牛顿新传》 東西堂主解读

《牛顿新传》| 東西堂主解读

关于作者

罗布·艾利夫,英国著名科学史和思想史教授,《科学史》杂志编辑,国际知名牛顿研究专家。曾经长期主持有关牛顿研究的国际项目,并任该项目编辑总监,致力于整理出牛顿所有著作的完整电子版本。

关于本书

本书系《牛津通识读本》丛书中的一册,通过对牛顿生平的叙述和对他从事科学研究过程的剖析,梳理了牛顿的人生成长历程。其间,结合有关牛顿最新素材的披露,展现出牛顿众多不为人知的侧面。

核心内容

本书从思想、环境、性格三个方面,揭示了牛顿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科学发现的复杂动因。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给你讲的这本书叫《牛顿新传》。这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当中的一本,也是这个系列里为数不多的人物传记之一。通过这本传记,我们不仅能够追溯到牛顿成就伟大科学发现的思想动因、环境动因和性格动因,也可以了解到整整一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演进历程。

谈到牛顿,你一定不会陌生。从传统的物理教学看,和他有关的内容都曾经一度是试卷上的考题。直到今天,力的基本单位仍然叫做牛顿;而在社会生活当中,牛顿也一直占据着科学家这个文化标签。在人们的印象里,牛顿这个名字已经符号化。一提到他,似乎天然就会和科学联系在一起。

不过,历史上真实的牛顿可没那么简单。我们知道:牛顿一生的角色是非常多样的。他早年生在英国乡下的一个小村子里。如果不出意外,本来很可能会是个普通的农夫;但中年以后,一系列伟大的发现,让他华丽变身成了大科学家,甚至还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和造币厂的督办。这种命运的起承转合本来就已经很有戏剧性了,可他的精神世界偏偏又为我们呈现了这个人物的更多面孔。

很多人以为,牛顿之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发现,是因为他有坚定的科学信仰。但如果真的回到牛顿生活的17、18世纪,你会发现:哪里有什么科学信仰?那个时代的科学、神学、迷信根本就是混在一起的,所有人都是在一片混沌中摸着黑探索。而牛顿本人不仅笃信基督教,并且还痴迷于炼金术,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能成就今天我们见到的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同样来自这些科学以外的力量。

理解了牛顿的这种复杂性,再看这本《牛顿新传》,我们就会有一个更高的解析维度了。本书的作者罗布·艾利夫,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和思想史教授,多年来一直长期主持牛顿学术著作的电子出版工作,也到中国做过有关牛顿的讲座。可以说,对牛顿的生平和他的思想体系是相当了解的。从篇幅和体量上,这本只有147页的小书算不上鸿篇巨制,但它对牛顿成长经历的叙述以及对牛顿性格的挖掘,确实配得上书名中的“新”字。

应该说,这些年市面上关于牛顿的传记不在少数。比如迈克尔·怀特的《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爱德华·多尼克的《机械宇宙: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等等。相比写牛顿的同类人物传记,这本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牛顿的理论和关于他最新的生平考据相结合,拿事实说话,用实实在在的证据展现牛顿的多面性。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做太多文学处理和艺术渲染,更加真实、更有血有肉的牛顿。

比如在写牛顿大学生活的这段,作者就给出了一份牛顿当年亲自做的日常开销账目,不仅列出了他平时购买的书籍、纸张、钢笔、墨水等基本学习用品,还有他参加舞会和游艇狂欢的记录。而在这些支出之外,牛顿也把结余的钱向宿舍清洁员和同学放债,用来赚取利息。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折射出牛顿从青年时代,就是个人群中的异类。有道是“千年的文字会说话”,仅仅是这份简明扼要的账目,就已经轻巧地勾勒出牛顿当时的生活状况,再加上这是牛顿本人的记录,它比后人用仰望视角的臆想,可信度要高多了,因此也难怪这本书的中文作序者,已故的中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埮在拿到书稿时,首先就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行内人,他很清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某个脸谱化的所谓“科学巨人”拍脑门想出来的。它一定是经过漫长的酝酿,在很多相互交织的动因催化下才得以最终实现的。所以在序言结尾,陆埮先生对本书给出了这样一段评语,他说:这本《牛顿新传》收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新材料,可以让人们了解科学是怎样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在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中诞生出来的。

这期音频,我们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你剖析牛顿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科学发现的复杂动因。我们会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内容关于思想动因,也就是基督教、炼金术这些非科学因素,对牛顿科学研究所起的作用;第二个内容是环境动因,也就是文艺复兴之后科学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产生,带给牛顿的启发;第三个方面,我们会从牛顿自身的成长过程来挖掘,看看他最终做出那些伟大科学发现的性格动因。下面我们就一个个说。

我们先来看看成就牛顿科学发现的思想动因。牛顿对基督教有着坚定的信仰,也相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少数人。他试图通过炼金术和科学研究等不同手段发现上帝预设的宇宙规律,恢复被篡改的古代经典。

按理说,既然谈思想动因,就应该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我要单单从牛顿信仰基督教这件事说起呢?因为这关系到后世对牛顿的一个重大误解。这个误解大致是说:牛顿前半生是个科学家,但他在后半生越来越发现科学的局限性,越来越陷入思想上的迷茫,所以到晚年信仰了基督教。

客观上说,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级的误解。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八卦消息或者花边新闻,而是触及到了科学和神学之间的底层逻辑。怎么讲呢?举个生活里常见的例子,我们都知道自然界很多物体都发光,比如太阳光就是太阳本身产生的光,月光则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这里,关于月亮是怎么反射太阳光的原理就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对于太阳为什么自己能发光,我们可以从热力学、电磁学,甚至天体物理学里找到解释,这些也属于科学的范畴。

所以本质上科学是什么呢?它实际是一种解释体系。通过这种解释体系,我们可以对很多现象探究本源,做出解答。那么神学呢?虽然它也有着教化思想、规范行为的功能,但本质上神学也是一种解释体系,甚至这种解释体系比科学更加简单、直接。比如同样是对光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基督教《圣经》在开篇的“创世纪”就写道: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你可能觉得这解释也未免太简化了吧,怎么能把一个严肃的科学讨论,这么草率地归在神的意志下呢?但别忘了,我们谈论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经过比较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的,而是否信仰某一种宗教,也大多是个人选择,但在牛顿生活的17世纪英国,却恰恰相反。

那时候,包括牛顿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基督徒。社会上也没什么系统的科学教育。影响最大、最成体系的,反倒是基督教神学。因此,用神学来解释世界,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产生、运转都说成是神的意志,在当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仍然说“牛顿晚年信仰基督教”的说法是个误解呢?

首先这个说法本身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那就是时间节点不对。最基本的,牛顿的基督教信仰不是半路出家,而是从小就树立的。比如作者在第二章就举出了一份牛顿20岁时写的日记。日记里,牛顿对自己多年来不符合基督教礼仪的行为向上帝做了忏悔。忏悔涵盖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他不到十岁的时候。

进一步说,牛顿也不是因为发现了科学的局限而转向基督教。和这个高级误解相反,基督教信仰非但不是牛顿科学之路的终点,反而是让他能够持续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动力。这一点,我们从书的第五章也可以找到线索。这章的题目叫做《少数蒙选者之一》。蒙选这两个字是基督教术语,表示被上帝选中。

乍一听,这题目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牛顿怎么平白无故就被上帝选中了呢?如果我们结合牛顿的生平和他所在的时代,这一点就好理解了。牛顿出生在1642年圣诞节,这是基督教中耶稣诞生的日子。在那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年代,能在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时间出生,自然会对牛顿幼年的心理产生影响。

因此,所谓少数蒙选者实际说的是牛顿的一种心态:他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是被上帝选中的少数人。所以他毕生要做的就是发现上帝预设的规律,并恢复被篡改的古代经典。发现规律好理解,我们说过,在神学视角下:万事万物和它们的运行规律都是上帝创造的。牛顿作为基督徒,努力想搞清这些规律无可厚非。

那么恢复被篡改的古代经典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归结到牛顿那种“少数蒙选者”的心态。说白了,他不仅认为自己和那些非基督徒不同,甚至也自认为在基督徒当中同样卓尔不凡。打个比方,这就像在一个学校尖子班里的优等生,他不仅不满足于对课本的学习,甚至还挑起了教学大纲的毛病。

正因为牛顿从小就是虔诚的基督徒,所以他比其他信徒对信仰的要求也更苛刻。和传统的基督教信仰有所区别,牛顿信仰的这一派叫做阿里乌斯派。这是基督教中一种非常古老的教派,属于主流神学观点中被打压的异端。可牛顿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当时大多数人普遍遵守的基督教教规,在过去一千多年里,从罗马帝国时代就被已经篡改了。既然牛顿觉得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少数人”,他就更有义务拨乱反正,恢复那些被篡改的古代经典。

在理解了这些大背景之后,我们再看牛顿一生做的很多事就清楚多了。比如人们发现:牛顿除了那些科学论著,他还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一百多万字的神学手稿。其中,神学手稿显然是对基督教教义的直接探索。而炼金术手稿和科学研究,则可以算得上是对基督教教义的间接探索。

怎么理解呢?首先开展科学研究,是为了弄清上帝预设的规律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这一点前边已经说过。而牛顿参与炼金术的实践,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金属不仅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且也像动植物那样是有生命、有灵魂的。通过炼金术,可以把铅、汞这些卑贱的金属,炼成金银这样高贵的金属,这同样是对上帝创设规律的探索。它和科学研究、神学研究,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以上,我们从澄清牛顿生平中的一个重大误解开始,为你讲解了他在科学发现上的思想动因。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在牛顿身上,科学家、基督徒、炼金术的实践者这三重身份是不可分割的。关于他后来做出的一系列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实际是这些身份共同推动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里的牛顿,突破了我们对科学家的固有印象,以一个基督教徒中的少数派面目出现。认识牛顿的这种面目,对于把握他的生平,重新认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都有很大帮助。那么,除去基督教和炼金术的因素,如果我们单看牛顿在科学成果的产生过程,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成就牛顿科学贡献的环境动因。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几百年间,学术界积累起的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证方法,让牛顿能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动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在公众视野里,牛顿一直是以创造者的形象出现的。这种创造并不是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对科学理论的开创。从这个形象当中,衍生出了很多故事,最典型就是说他因为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不仅在成人世界流传很广,甚至还被选入了很多儿童读物里。

其实只要稍加考证,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并不靠谱。因为他并没有实实在在的记载,而只是来自科学圈子之外的道听途说。这种道听途说的始作俑者就要算伏尔泰了。我们都知道,伏尔泰是启蒙时代的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有很强的号召力。不过论起来伏尔泰却是牛顿晚辈,也是他的铁杆粉丝。

在1727年,牛顿以80多岁高龄去世的时候,伏尔泰不过才33岁。当时他正在英国流亡,亲眼目睹了牛顿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盛大的葬礼。这里曾经只是王公贵族的墓地,如今却长眠着一位科学家。

伏尔泰对此非常感慨,因为当时的法国还处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同样的事是不可能发生在法国的。因此伏尔泰利用在英国的时间,四处搜罗牛顿的逸闻趣事,并在他回到法国之后,写了一本名叫《牛顿哲学原理》的小册子,里边就有这个苹果落地的故事。这是他从牛顿同父异母的妹妹那里听来的。有趣的是,虽然这个故事因为伏尔泰的影响力,传遍了整个欧洲甚至也传到了近代中国,但伏尔泰却压根没见过牛顿本人。也就是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二手传闻。

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明明是个很好考证的传闻,却仍然在民间流传这么多年呢?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人们愿意相信这个传闻。因为在大众文化传播里,牛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化身成了一个符号。人们记住这个符号的心理认知成本,比理解整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要低很多。换句话说:把创造性归在某一个天才身上,比归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上要容易得多。

不过作为一本严谨的人物传记,显然就不能这么草率的归因了,而是要把个体的人物还原到整个时代去理解。牛顿是不是伟大的科学家?当然是。可即便再伟大的科学家,也不是活在真空里的。他总要受到同时代以及前人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多大呢?这本《牛顿新传》就举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这些例子大多零散地分布在全书的各个章节里,我们稍微做个梳理:

比如,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而从这一年到1619年这十年间,开普勒陆续提出了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1620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了《新工具》,倡导通过实验等方法直接研究自然,而不是沉溺在亚里士多德等古人的著作里。再之后,笛卡尔在1637年创建了解析几何学,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而这个时候距离牛顿的出生的1642年,仅仅只有五年。

这样的例子书里还有很多,即便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几乎也可以预见到: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时代,牛顿不可能对这些研究成果视而不见。最明显的事实是:当时印刷术已经在欧洲广泛流行。文艺复兴几百年间的思想和研究,都会通过书籍和论文这些中介给牛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是提到这期开篇说的,这本《牛顿新传》的中文作序者,中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埮。他曾经说过牛顿对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把宇宙间天体的运行规律和地球上人类世界物质的运行规律统一起来。而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他也指出:科学发展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能提供正确理论分析的严格的逻辑,一个是能反映客观实际的观察和实验。这是一个科学界内行人的感言。

应该说,经过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几百年的沉淀,到牛顿生活的17世纪前后,科学发展的这两个前提都已经具备了。它们连同以往众多的研究成果一起,构成了牛顿科学发现的环境动因。就拿万有引力定律来说,这个定律并不是牛顿一个人独立发展出来的。同时代的很多人,其实都在研究和万有引力有关的现象。这其中就包括哈雷彗星的发现者,爱德蒙·哈雷等人。

只不过,牛顿是第一个把各种研究成果、系统整合起来的人。这种整合既包括了天文学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力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数学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和我们刚才梳理的那些研究成果有关,并且这里还有哈雷的功劳。因为在研究行星运转规律的时候,哈雷也发现了宇宙间的引力,但他没法用详尽的数学公式把这种引力表达出来。

于是他亲自拜访了牛顿,鼓励并且资助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这就是那本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里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对质量、时间、空间、力等很多基本概念做了界定,可以说是文艺复兴几百年来全体科学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这本书出版在1687年,它奠定了牛顿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哈雷是牛顿的贵人。而他们所在整个时代的大环境,也都是成就牛顿科学贡献的重要动因。

由这一部分我们看出,科学的发展不是某一个人的灵光乍现,而是需要有深厚的时代积淀。即便是牛顿,也依然在前人铺垫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前进。尤其是文艺复兴两三百年间,科学家群体的密集出现,都对牛顿后来的科学成就带来了影响。因此,牛顿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众人智慧的集大成者。

在讲过成就牛顿科学贡献的思想动因和环境动因之后,你可能会想:当时社会上的基督徒、科学家和从事炼金术的人应该都不在少数,甚至三方面都涉足的也不止一个人,但为什么偏偏是牛顿脱颖而出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最后我们就来看看推动牛顿做出科学贡献的第三个动因,也是性格动因。牛顿幼年曾经有过被遗弃的经历,导致他好胜心强,极度重视自己的荣誉和地位。这种骨子里的竞争性,让他比同时代的科学家有着更强的内在驱动力。

斯蒂芬·霍金曾经在他影响世界的著作《时间简史》中,对牛顿做过一段简短的评价。这段评价的第一句就是“艾萨克·牛顿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他和其他学者的关系声名狼藉”。按理说,霍金作为当代著名的科学家,他评论的又是一位和他没什么利益瓜葛的科学界前辈,为什么会用这么严厉的措辞呢?这就要从牛顿这个人的性格说起了。

在很多关于牛顿的同类人物传记里,写到牛顿性格的时候,往往都倾向从牛顿的怀疑精神和好奇心这些方面来讲。这么写没问题,这两样东西确实也是牛顿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细琢磨起来,如果一谈牛顿的性格就只是说怀疑精神和好奇心,难免有一些避重就轻的嫌疑。因为这几乎是所有科学家都有的品质,没法把牛顿和其他科学家区别开。

那么真正让牛顿区别于其他科学家的,更深层次的性格动因是什么呢?这本书引用了牛顿私人助理孔杜伊特的一段精辟的话。他说“牛顿从学业生涯开始,就在怨恨之心和竞争之念这两大力量驱使下,一门心思要超过其他所有人”。论起来,这位孔杜伊特和牛顿的关系可不远。他不仅是牛顿晚年的私人助理,还是他侄女的丈夫。因此,他对牛顿性格可以说是相当了解。

那么,孔杜伊特说的怨恨之心和竞争之念指的是什么呢?这需要从牛顿的童年说起。牛顿是个遗腹子,出生以前父亲就去世了。本来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感情应该更好。可偏偏在牛顿3岁时,母亲就改嫁了。改嫁以后,母亲不仅撇下牛顿和新丈夫同住,并且又生了几个孩子,这让牛顿有了一种深深的被遗弃感。

这种被遗弃感贯穿了牛顿的整个童年,最终导致了他性格上的偏执和好强。比如,一天在上学路上,一个同学踢了他的肚子,牛顿做的既不是直接还手,也不是和这个同学理论,而是默默地在心里憋了一口气,该怎么上课怎么上课,但在放学以后,他把这个人叫到没人的地方,狠狠地打了一架。虽然牛顿没这个人健壮,但他斗志昂扬、意志坚决,一直打到对手求饶。

再之后,这种偏执、好强的性格也随着他的成长不断强化,影响到了他生活的很多其他方面。比如我们前边说了,牛顿在神学上一直认为自己和其他人都不一样,是被上帝选中的少数人。别人都遵守的基督教教规,他却认为是被篡改过的,非要自己另搞一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事事都想超越别人,不走寻常路的心态,也是牛顿童年心理阴影的体现。

同样在科学上,牛顿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只要事关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他都要一争高下。如果是有人敢于对他确信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轻则冷嘲热讽,重则破口大骂。注意:破口大骂这四个字,可是书里的原文。牛顿同时代的很多科学家都见过他骂人的功夫,因此也难怪霍金在《时间简史》里评论牛顿的时候,说他不是个讨人喜欢的人物。

当然,让人印象最深的,还要算牛顿和同时代另一位科学家胡克之间的论战。这段论战不仅引得当时的学术界鸡犬不宁,甚至还留下了一句被人误解至今的名言,堪称“百年一骂”。什么名言呢?相信你一定听过。今天,很多人在表达自己谦虚的时候,往往都喜欢说这么一句话: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从字面上的含义不难看出,这是说自己取得的成就是得益于前人的铺垫。很多人知道,这是牛顿说的。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牛顿在说这话的时候可不是表示谦虚,而恰恰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事情的起因是牛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按照常规的做法,他给学会递交了一篇证明光是由粒子组成的论文。结果遭到了胡克的反对。说起来,这位胡克你可能也不陌生。我们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弹簧的弹力和弹簧长度变形的量成正比。这个规律就是胡克发现的。除此以外,胡克在光学、力学、建筑学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早在牛顿还是一位大学生的时候,胡克就已经是皇家学会的实验主任了。

胡克之所以反对牛顿的论文,最初是出于学术观点的讨论。牛顿说光是由粒子组成的,而胡克则认为光是一种波。放到现在,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就是俩人都对。我们知道:有个词叫波粒二象性,简单说,就是光和我们看到宏观层面的东西不一样,它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两种属性,它既是波又是粒子。只可惜,这个现象直到牛顿和胡克这二位都过世了二百多年,到了二十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但在当年这可就成了一个著名的历史公案。

这场公案争斗到最后越来越白热化。胡克觉得丢面子,指责牛顿的很多内容是抄袭他的论文;而牛顿更不是省油的灯,他用嘲讽的语气在回信里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假如我看得比较远,是因为我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要说这话可真是骂人不带脏字。因为当时的人都知道:胡克不仅不是什么巨人,他还是个有点驼背的矮子。这相当于把胡克的观点,连同他整个人都奚落了一通。

胡克晚年双目失明、两腿浮肿,1703年在伦敦去世。牛顿不仅活得比他长,后来还当上了皇家学会的会长。在这以后,牛顿解散了学会里的胡克实验室和胡克图书馆,连胡克的手稿和文章都差点被牛顿销毁。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恐怕我们今天在翻看当年科学史有关篇章的时候,就要缺失很多页了。

除了刚才说的和胡克的论战,牛顿和同时代的很多学者都打过嘴仗。比如在关于微积分的发明权问题上,他也和当时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交过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这些科学史上的公案当中,我们也能够感觉到:牛顿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和他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因为牛顿是个不甘居于人下的人,他总想全方位地碾压对手,博得在人群当中的尊重,这自然促成了他比常人更强的内在驱动力。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在众多科学家当中,偏偏是牛顿脱颖而出?刚才说过的他性格里的这一面,也许可以给出很好的回答。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内容,牛顿做出科学成就的性格动因。牛顿自幼是遗腹子,母亲在他年幼时改嫁,给他留下了心理创伤。这让牛顿的性格变得偏执、好强,极度重视自己的荣誉和地位。这种骨子里的竞争性,让他比同时代的科学家有着更强的内在驱动力。

好,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第一,我们讲了成就牛顿科学发现的思想动因。很多人认为牛顿发现了科学的局限,所以晚年信仰了基督教,但实际上,牛顿从年轻时候就是基督徒,并且他认为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少数人,因此,他毕生的努力就是通过炼金术和科学研究等不同手段发现上帝预设的宇宙规律,恢复被篡改的古代经典。

第二,我们讲了成就牛顿科学发现的环境动因。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几百年间,学术界积累起的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证方法,让牛顿能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动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因此,科学的发展不是某一个人的灵光乍现,而是需要有深厚的时代积淀。牛顿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众人智慧的集大成者。

第三,我们讲了成就牛顿科学发现的性格动因。牛顿自幼是遗腹子,母亲在他年幼时改嫁,给他留下了心理创伤。这让牛顿的性格变得偏执、好强,极度重视自己的荣誉和地位。这种骨子里的竞争性,让他比同时代的科学家有着更强的内在驱动力。

好,这本《牛顿新传》我们就讲到这。应该说,这本书在素材选取和体例安排上都非常紧凑,确实符合这套“牛津通识读本”的整体气质。不过从书的叙事脉络看,它的总体线索稍微显得有一些零散。虽然在体裁上这本书属于传记,但在生平部分,它却有时按照人物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来写,有时又按专题划分,插入一段哲学或者神学的讨论。如果对牛顿的成长背景、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不大了解,恐怕不是特别好懂。

不过总体而言,这本书的语言仍然非常精彩。作者也尽量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把人物的正反两方面都展现出来,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和公众文化符号里不一样的牛顿形象,而这也正是我们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回望当年科学发展历程的时候,难得的一种视角。

撰稿:東西堂主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