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先生》 哈希解读
《漫威先生》|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漫威先生》,副标题是“斯坦·李的传奇人生”。
对于很多喜欢超级英雄漫画或电影的人来说,斯坦·李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他曾经是漫威漫画集团的总裁,一手缔造了宏大的“漫威宇宙”。这个宇宙里,有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美国队长、奇异博士、神奇四侠等等一系列当今最为有名的超级英雄。可以说,斯坦·李在漫画界的地位,不亚于洛克菲勒在石油领域、巴菲特在投资领域、乔布斯在手机领域的地位。
近些年,市面上有不少的斯坦·李传记,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经过了斯坦·李本人翻阅、同意之后,才出版的,所以,其中的内容大多是斯坦·李愿意呈现给公众的一面。但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漫威先生》,是在2018年斯坦·李去世之后,才开始写作的。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就在于,它包含了其他传记当中没有呈现的,斯坦·李受争议的一面——包括超级英雄创意的版权争议,以及他晚年陷入的商业纠纷、家庭丑闻,等等。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美国人,叫亚伯拉罕·里斯曼,是一名记者,在《纽约》杂志工作,他的作品经常发表在《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上。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他不仅搜集了斯坦·李几乎所有的公开发言,还通过私家侦探渠道,调查了数千页的过往文件,对那些跟斯坦·李有过深入接触的人进行了150多次采访,发掘出了很多之前从未公开过的信息。可以说,这是一本比较全面客观的传记。在这本书里,作者始终是严肃的、写实的,有时甚至有些不留情面。
如果你对斯坦·李的印象,是一个靠热爱和才华,缔造了“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之父”,那么,这本书可能会打破你的认知。你会认识到斯坦·李不一样的一面,看到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真实的人。
今天的解读,分为三部分:首先我们来看看,斯坦·李是怎么成为漫威漫画集团的总裁,缔造“漫威宇宙”的;第二部分,再来看看斯坦·李奋斗史的另一面,讲一讲他最受争议的地方;第三部分,再来说说,斯坦·李在人生的后半阶段,是如何打造个人品牌,让自己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大放异彩的。
好,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了解一下人们心中的“漫威之父”的成长记。
斯坦·李的原名是斯坦利·利伯。1922年12月28日(也就是整整一百年前),他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小公寓里。
他的父母都是来自罗马尼亚的犹太移民。在斯坦·李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在争吵,争吵的理由几乎总是钱,或者说因为缺钱。虽然,他的父亲是个诚实而有爱心的人,希望为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但是,时代对他不利。20世纪30年代,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找工作很难。失业对父亲的精神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让他感觉自己不被需要。
这些,都对斯坦·李的观念造成了很大影响。他想成为更富有的人、更被需要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工作可做,是忙碌,是被需要。所以成年后,在工作中,虽然他有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但是,在他忙碌的时候,他会感觉被需要,这让他感觉很好。
小时候的斯坦·李,非常喜欢阅读。他说,在家里,无论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他都会一边吃一边阅读书籍或杂志。母亲给他买的第一份礼物是一个小架子,可以放在饭桌上,这样吃饭时他就可以把书立起来看。他看的书很杂,像柯南·道尔、马克·吐温、爱伦坡、狄更斯、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都在他的涉猎范围之内。这样的阅读经历也给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了中学之后,斯坦·李陆陆续续打了很多份零工,根据他的描述,他推销过报纸、写过讣告、为医院撰写过宣传稿件。1939年,斯坦·李高中毕业,开始寻找一份长期工作。1940年,一家叫“时代漫画公司”的出版商向他递出了橄榄枝。这家公司,就是后来声名大噪的漫威公司。只不过在当时,它还不叫这个名字。
刚进入公司的斯坦·李,什么都要做,扫地、买咖啡和午餐、帮忙擦掉新上色的作品上的铅笔痕迹,还做过校对工作。不过,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会时刻保持头脑运转,注意观察,比如,在校对的时候,他并不是只看文字错误,还会时不时关注到可以改善的地方,跟创作人沟通修改。
没过多久,斯坦·李就获得了一次创作的机会——不是漫画,而是一个只有两页纸的纯文字故事,叫《美国队长挫败叛徒的复仇》。在这篇故事的署名处,他没有使用自己的原名斯坦利·利伯,而是写下了斯坦·李这个笔名。这是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正式出版物上。
1941年,也就是进入公司一年以后,年仅19岁的斯坦·李,迎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升迁。在这一年,时代漫画公司开始转型,之前他们主要发行的是漫画杂志,现在开始更多地发行成体系的漫画书。所以,他们必须从零开始创作新的故事,这就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公司本来就人手不足,这下每个人都陷入了疯狂的工作节奏。
这让公司的两位首席画家感觉难以忍受。终于,两人在跟公司创始人马丁·古德曼大吵一架后,离开了公司。古德曼随即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举动:他任命斯坦·李这位只有一年行业经验的少年,担任公司的总编辑。
作为总编辑,他主要负责创作故事,而接下来的,把故事变成漫画这个步骤,他们会外包给一些自由职业画家。公司里的一位画家评价说,虽然当时的斯坦·李还是一个孩子,但是非常有才华,对他来说,写作就像说话一样容易。他还描述了斯坦·李的工作方式。斯坦·李每写一页,就会打电话给自由职业画家,向他们口述自己写的内容,直到整部漫画完成为止。而且,斯坦·李总是同时创作多个故事,效率很高。
1961年,时代漫画公司改名为“漫威漫画公司”(后来在1963年又改为“漫威漫画集团”),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漫威影业”的前身。在这一年,斯坦·李也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跃迁。他跟画家杰克·柯比搭档,创作出了一个爆火的作品——《神奇四侠》。
《神奇四侠》第1期(Fantastic Four#1)出版于1961年11月。它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熟悉:四位科学家,由于受到宇宙射线辐射,获得了四种不同的超能力,分别是隐身、发射火焰、力大无穷,还有身体任意拉伸。从此,他们成立了一个团队,既打击犯罪,也进行科学探险,解决各种离奇的问题。
乍一看,这好像是一本很典型的超级英雄漫画书,只不过人数多了点。那么,它为什么能迅速走红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神奇四侠并不像之前的传统超级英雄一样,始终是“伟光正”的形象,他们更贴近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比如,传统的超级英雄获得超能力之后,通常会欣然接纳,然后顺理成章地踏上寻求正义的道路。但是,在《神奇四侠》里,这四个人的超能力是意外被强加到身上的,而且过程很痛苦;获得超能力之后,他们首先表现出的是憎恶、排斥;经过一段“冷静期”之后,才决定用自己的能力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再有,传统的超级英雄通常以“对抗邪恶、拯救世界”作为生活的首要目标,但是,在“神奇四侠”看来,最重要的首先是做他们自己,其次才是英雄。他们当中有科学家,有冒险家,有各有各的生活和爱好。所以,他们的冒险也不总是为了拯救世界,也可能是为了试验个新发明,或者想来个科学探索。
而且,《神奇四侠》虽然属于科幻故事,却有着强烈的现实色彩。四个人在性格上各有缺点,比如自负、花心、爱捉弄人,等等。他们就住在纽约曼哈顿,而不是什么虚构城市。生活中,他们会遭遇到实际的困难,比如邻居抱怨他们太吵,市长要收回他们的住房,等等。同时,角色们也在成长,其中的两个主角不仅结了婚,还生了孩子。
像这类“现实感”情节,让神奇四侠相比于传统的超级英雄显得更加可爱、真实,这也是他们能迅速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认为,这部漫画是全球流行文化的一个拐点,它的成功,开创了一种新的、充满“现实性”的英雄塑造思路。书里也把这类作品称为“人文主义超级英雄漫画”。
自从1961年神奇四侠取得成功,之后的十年里,斯坦·李又跟杰克·柯比等画师合作,推出了更多“人文主义超级英雄”,包括绿巨人、钢铁侠、蜘蛛侠、雷神、黑豹,等等,也包括英雄的“集合体”——比如复仇者联盟。这些角色中,有黑人、有缺乏自信的毛头小子,还有被电影中主流社会排挤的变种人,等等。他们各有各的毛病,或者被旁人视作异类。但是,尽管在主流社会遭受排挤,但他们还是毅然扛起了拯救世界的大旗。可以说,每一部作品,漫威都敏锐地抓住了真实的人性,并给予了正向的肯定。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直到今天,这些角色依然活跃在大大小小的银幕上。
1972年,漫威漫画集团的创始人马丁·古德曼决定退休,斯坦·李接任他,成为漫威的总裁,一做就是二十几年。直到1998年,他离开漫威,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到1998年,斯坦·李用这将近30年的时间,缔造出了庞大的“漫威宇宙”。
所谓“漫威宇宙”,就是把漫威创造的所有超级英雄,都放在同一个宇宙时空下。在这个时空里,英雄相互结识,故事交织发展,发生在某个英雄身上的事,也会对其他英雄的故事产生影响。这是当时其他漫画公司创作的那种杂乱无章的世界没法比的。它是一种高明的叙事手段,更是一种高明的营销策略。因为如果你想知道关于某个英雄的全部故事,就必须购买多个英雄套系的漫画,才不会脱节。
斯坦·李对“漫威宇宙”的创意非常自豪,并在所有的超级英雄漫画里保持了这个思路。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常说,电影就像一台机器,宗旨是要创造共鸣。而在作者看来,斯坦·李的漫画系列,也像一台机器,不过宗旨是创造“上瘾”——它也的确做到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好莱坞也抓住了这个思路,把包括“漫威宇宙”在内的各类“宇宙”搬上大银幕,带来了极富利益和争议的效果。不过这些,就是后话了。
好,到这里,斯坦·李缔造“漫威宇宙”的故事,我们就基本讲完了。听下来,你可能会有一个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美国梦”式的奋斗故事:一个穷小子,投身自己热爱的领域,坚持几十年;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实现抱负,扬名立万。
但是,对于这样的描述,作者并不完全同意。根据他从公开和非公开渠道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另一面。
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关于热爱的故事。斯坦·李最初加入时代漫画公司,只是因为,这是一份能挣到钱,且自己干得来的工作,并不是因为,他有多热爱漫画。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也就是在斯坦·李的职业生涯早期,他其实一直在想方设法找其他的就业方向,脱离漫画业,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成功。结果就是,他一直没能辞去在时代漫画公司的工作,就这么一直待了下来。直到1961年《神奇四侠》爆火后,他才定下心来,专注给漫画写故事。
他把自己在《神奇四侠》以前的大部分创作称为“垃圾”,还讲道:“实际上,我可能是最纯粹、最彻底的雇佣写手……我没有那么喜欢写作。我写作是因为我能写,写起来很容易,能以此谋生。”斯坦·李甚至从来不是一个漫画爱好者,他说:“我只是写它们,但我并不喜欢看它们。”
如果这不是一个热爱驱动的故事,那么,它是不是一个靠才华取胜的故事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也并不完全同意。
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漫威漫画的生产模式。它跟传统的漫画生产模式很不一样,所以也被叫做“漫威模式”。
你知道,一个漫画的创作,最主要的是作者和画师这两个角色。在传统模式里,作者会先做出漫画的脚本,先确定每一页、每一格应该有哪些图像和文字,然后把脚本交给画师,画师按照脚本画出对应的图像,再加上事先写好的文字。但是,漫威公司采用的是另一套生产模式。他们会在一开始,就让作者和画师一起讨论,要做什么样的漫画故事。注意,这里讨论的是创意、构思,而不是剧本。相比于具体的剧本写作来说,故事的创意设计,其实是更能体现一个故事“原创性”的地方。
在讨论完创意之后,画师会根据讨论出的想法,画出一些画面镜头,基本上就涵盖了主要的情节。然后,作者会把这些有情节的画面拿过来,写上具体的对话和旁白。
斯坦·李一直担任的,就是作者的角色。通过刚才的叙述,我们能发现,在具体创作漫画的过程中,画师实际上同时肩负了创作和绘画两项职责,而作者主要是对于画师已经创作出来的内容,做加工和润色。那么,我们可以说,神奇四侠、绿巨人、钢铁侠等等这些漫威超级英雄的缔造者,并不是作者斯坦·李,而是跟他合作的画师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在具体开始创作漫画之前,这个故事的创意是谁提出的。如果创意和构思主要是作者想出来的,那么自然,作者才是这部漫画的创造者。
但麻烦的地方就在于,没人能知道,这些用“漫威模式”创作的漫画,它们在最初的讨论环节,是怎么诞生的。那些讨论没有录音留存,也没有会议记录。
在漫威获得成功后,斯坦·李也经常在采访中被问到那些漫画的创作过程。根据他的描述,是他先独立想出剧情大纲,再由他和画师共同打磨塑造出故事;他强调,核心创意是来自他一个人的。
但是,在一些跟斯坦·李合作过的画师的口中,我们却会听到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比如,画出了美国队长、绿巨人、钢铁侠、雷神、神奇四侠等很多漫威经典角色的画师杰克·柯比,他直到临终都坚持说,所谓的漫画讨论,都是他把大致的故事情节告诉斯坦,而斯坦只负责对作品做编辑修订。
那么,到底哪一派的故事更接近真相呢?长期以来,这个问题都备受争议。曾经跟斯坦·李合作过的创作者们,很多都指责过,斯坦“窃取”了他们的创意。但是,也都遭到斯坦·李的强烈否认。论战双方各执一词,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而本书作者倾向于认为,很多漫威英雄并不是斯坦·李的原创,至少不是他一个人100%的原创。
首先,整理斯坦·李的过往接受的采访,可以发现,他的描述也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在很多时候,他会说,是他先独立想出的剧情大纲。但是,在1987年,谈到跟杰克·柯比和迪特科这两位画师的合作的时候,他说的是:“他俩都很擅长做故事,我可以只给出几个关键词,他们就能把余下的整个故事做出来,我仅仅是在他们做完后稍作修饰。”而且,至少有一次,斯坦承认了,柯比经常会主笔剧情。这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比较确凿的证据了。
另外,从始至终,斯坦·李都并没有给出过,关于自己是某个漫画人物的缔造者的有力证明。比如,关于他职业的起跳板,神奇四侠。斯坦·李一直强调是自己想出了这个故事,但却提供不出任何证明,没有故事演示板,没有信件记录,也没有工作日志。最接近证据的东西,是一份令人存疑的文件,上面写了《神奇四侠》的故事摘要。但是这份摘要很可能是在斯坦·李和杰克·柯比讨论之后,才写成的。在1974年发表的文章里,斯坦·李曾经承认了这一点。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他又在私人信件里改变了说法,说他是先自己写出的摘要,之后再把这个摘要给柯比看的。而柯比的回应是:“我从没见过那东西。”也有很多人猜测,这份摘要是《神奇四侠》问世后才现做的。这也很有可能,因为斯坦·李最早给别人看这份摘要,是在60年代末——《神奇四侠》问世好几年以后。
总的来看,关于“斯坦·李究竟是不是‘漫威众神’缔造者”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现存的权威材料可以给出明确回答。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漫画行业还是一个不稳定的新兴行业,仍然在艰难求生的阶段,日常工作就是集合所有资源做完一个作品,然后就把东西随手一扔,马不停蹄地开始做下一件事;根本也顾不上为后人留下什么工作记录。
刚才我们提到,本书作者倾向于认为,很多漫威英雄并不是斯坦·李的原创。不过,他并不是要无视斯坦·李对漫威漫画的贡献。他强调说:我们必须承认,斯坦·李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漫画编辑。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中,我们能看到,他擅长写作,擅长发现和留住人才,还拥有“媒人”般的眼力,知道怎么搭配作者和画师。这些,对于那些经典漫画作品的诞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斯坦·李的营销推广能力也很强。像我们前面说的,“漫威宇宙”的创意,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另外,他也非常擅长做粉丝运营,懂得怎么不断增强粉丝跟漫威漫画之间的亲密感。比如,他会在他发行的每部漫画里,附上“书信页”,以一种欢快的、谈话式的语气回答读者的来信,而且告诉读者,写信时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不用写“亲爱的编辑先生”。另外,他会抓住一切机会,给超级英雄们营造“真实感”,让他们更加亲切可爱。比如一位读者来信说,他希望蜘蛛侠有“自己的总部,也许还有一架印有他标志的蜘蛛飞机”,斯坦回复说:“我们都赞成,但是一个贫穷的超级英雄,上哪儿去弄他自己的蜘蛛飞机呢?我们最新的消息是,他正在试着筹集一辆自行车的首付款!”
好,刚才我们讲的主要是,1998年之前,斯坦·李在漫威工作期间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很多经典的漫威超级英雄角色的诞生,对于“漫威宇宙”的发展壮大,对于漫威漫画在整个市场中的推广,斯坦·李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讲到,关于“斯坦·李究竟是不是‘漫威众神’缔造者”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都有争议。跟斯坦·李合作过的创作者们,很多都指责过,斯坦“窃取”了他们的创意,但被斯坦·李强烈否认。论战双方各执一词,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
从1972年,斯坦·李担任漫威总裁,到1998年他离开漫威,这期间,由于版权纠纷,那些曾经与他一起创造出漫威宇宙的,可以称为他的“左膀右臂”的画师,很多选择了离开。同时,在接任总裁之后,斯坦·李慢慢也淡出了具体的编辑事务。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漫威产出的知名IP急剧减少。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被搬上大银幕的漫威超级英雄角色,绝大部分都诞生于六七十年代及之前。
不过,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斯坦·李开始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一项新的人生事业上,就是把“斯坦·李”本身打造成一个超级品牌。而在这项事业上,他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实,在我们前面的讲述里,你也能感受到,斯坦·李在拉近漫威英雄跟粉丝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让“斯坦·李”这个名字,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在每部漫画结尾的书信页里,他总会热情回复粉丝来信,透露一些关于超级英雄的八卦彩蛋,让自己成为连结粉丝与漫威世界的一座桥梁。在广播电台和全国性报纸上,他总是作为公司的发言人和创意引擎出现。另外,他还热衷于出席研讨会议、大学讲座、宣传活动。就这样,渐渐地,斯坦·李成为漫威的“活招牌”。在很多人看来,斯坦·李就代表了漫威。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漫威开始尝试把超级英雄角色推向影视行业,斯坦·李也开始出现在相关的影视作品里。他首次尝试电影客串,是在1989年,当时他在电视长剧《绿巨人的审判》当中,扮演了一个陪审团成员,出现了短暂的几秒钟。
1998年,斯坦·李离开漫威,成立了“斯坦·李传媒”公司,希望可以制作各种娱乐产品,包括游戏和网络漫画,等等,但由于经营不善,这家公司于2001年破产。后来,他又创办了另一家娱乐公司,但产出的影视和漫画作品也没激起太大浪花。
虽然在进入21世纪之后,斯坦·李的创业征途并不顺利,但他的个人品牌在这一时期却大放异彩。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漫威超级英雄故事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斯坦·李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大小小的银幕和荧屏上。虽然,他已经离开漫威,但是在全球漫威粉丝的心里,他依然是缔造了漫威宇宙的“漫威之父”。影视制作方们也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也热衷于邀请斯坦·李在漫威电影中客串。
从2000年到2017年,斯坦·李接连客串了四十多部由漫威漫画改编的影视作品,扮演了各形各色的角色,包括理发师、赌徒、乘客、司机、保安、退伍老兵,等等,有时也可能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路人。在漫威电影里寻找“斯坦·李老爷子”,成了影迷们的一大乐趣。他们在影院里看到斯坦·李的时候,会兴奋雀跃地指着银幕,低声告诉那些不明就里的朋友,这个人是谁。
斯坦·李自己也很享受这些客串的机会。虽然每次都只会露脸几秒钟,但他总是全情投入,还会主动设计一些有趣的细节,让自己的每一次出场都能带来惊喜。而且,他几乎从不缺席这些电影的红毯首映式,他会和明星主演一起摆姿势合影,并且作为这些电影故事的开创者、漫威世界的缔造者,接受记者采访。
在影视作品和宣传活动中的不断出现,让斯坦·李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大放异彩。随着漫威超级英雄们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大IP,斯坦·李也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成为无数人的偶像。虽然,与晚年的斯坦·李相伴的,不只有名气与荣耀,也有商业纠纷、家庭丑闻等真伪夹杂的负面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品牌,一个商业形象的斯坦·李,已然将其价值放大到了极致。
2018年11月12日,斯坦·李因心脏骤停、呼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好莱坞的一家医疗中心去世,享年95岁。在2019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当中,人们看到了斯坦·李最后一次客串画面。这一次,随着复仇者们穿越时光,回到1970年,斯坦·李也“返老还童”。剧组专门加入了特效技术,让他的形象更加年轻。人们能看到,一个嬉皮士开着敞篷跑车,呼啸而来,还朝着屏幕大吼一声:“要爱情,不要战争!”这是一句非常有时代性的口号,表达了当时美国民众高涨的反战情绪。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本就是斯坦·李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而这一次,通过电影,他再次进入到这个时代,与自己创造的人物在电影中融为一体,完成了一次令人感慨的人生谢幕。
好,关于“漫威先生”斯坦·李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最后,我们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来回顾他的人生经历。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点,是1972年,他出任漫威漫画集团的总裁。
1972年以前,他深度参与漫威超级英雄的漫画创作,缔造出了庞大的“漫威宇宙”。本书作者认为,斯坦·李最强的能力在于编辑,而能与此比肩的另一个能力,是宣传推广的天赋。但是,斯坦·李从来没有以“最伟大的漫画编辑”自居,没有把自己最无可争议的成就放在首位,而是选择了那些无法被充分证明的成就,把自己称为“最强创意者”。这也是斯坦·李的传奇人生中,饱受争议的一个地方。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全球漫画迷来说,是斯坦·李,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超级英雄角色,来到了普通人的身边;让人们感受到,“英雄亦凡人”。就像他曾经在演讲中说的:“(对于创作者来说)只有当你开始关心超级英雄们的个人生活,故事才不会流于浅薄。超级英雄也会经历缺钱、家庭问题,也许他爱上了不爱他的女孩,女孩不想和他展开恋情,等等。你能想到很多问题,来丰满角色的个性。这样超级英雄是三维的,他生活着、呼吸着、焦虑着,像你我这样的凡人一样,去经历一切,唯一的区别不过就是,他拥有一项超能力而已。”
可以说,1972年之前的三十年里,斯坦·李让超级英雄走下神坛的同时,也将漫威推上了神坛。而在1972年之后的几十年里,被他推上神坛的,则是“斯坦·李”这个个人品牌。他不再去创作那些令他名声大噪的故事人物,而是在一次次讲座采访、影视客串、宣传活动中,去不断雕琢、强化自己“漫威缔造者”的形象。虽然,现实世界中的斯坦·李,经历了创业失败、商业纠纷,晚年也有丑闻缠身,但作为“漫威先生”的斯坦·李,却将永远是流行文化领域里,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业形象之一。
就像书中所说:“当传奇落入现实,现实也将铸造传奇。”斯坦·李的前半生,是让传奇中的英雄,走入了现实;而后半生,则是在现实中,将自己铸造成一个传奇。作者认为,斯坦·李向世人所展现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一个人通过努力、乐观、坚持,取得了成功;但我们也需要承认,就像那些漫威超级英雄一样,斯坦·李本人,也并非完美无瑕,就像银幕熄灭后,人们走出影院,走出英雄们的传奇,看到真实的世界,有阴暗,有崎岖,也有缺陷。但这,才是现实。
今天的解读,我们只是聚焦于斯坦·李人生中那些主要的成就,和主要的争议,如果你对更多细节感兴趣,这本书的电子版,已经为你附在最后,欢迎你进行拓展阅读。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本书作者认为,斯坦·李最强的能力在于编辑,而能与此比肩的另一个能力,是宣传推广的天赋。
-
对于全球漫画迷来说,是斯坦·李,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超级英雄角色,来到了普通人的身边;让人们感受到,“英雄亦凡人”。
-
1972年之后,斯坦·李不再去创作那些令他名声大噪的故事人物,而是在一次次讲座采访、影视客串、宣传活动中,去不断雕琢、强化自己“漫威缔造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