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张爱玲传》 苗炜工作室解读

《张爱玲传》| 苗炜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张爱玲传》。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

我们看传记的时候,通常都会关注一下,传主的爸爸妈妈是谁。而看张爱玲的传记时,不仅要看她爸爸妈妈是谁,还要看她的爷爷是谁,外曾祖父是谁。张爱玲的爷爷是张佩纶,是清代的“清流党”之一,擅长给皇上提意见,能言善辩,而张爱玲的外曾祖父,就是晚清名臣李鸿章。

张爱玲在1920年出生,爸爸叫张志沂,妈妈叫黄逸梵。黄逸梵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也是一位独立女性。两个人结婚后,妻子发现丈夫有一身落魄贵族的毛病,抽鸦片、嫖娼、养姨太太。给丈夫生下一儿一女后,黄逸梵在1924年,决定跟张爱玲的姑姑一起出国留学。当时张爱玲才四岁,弟弟三岁。

黄逸梵离开家的时候,带了几箱子古董,她的生活费,基本上靠变卖古董而来。她到瑞士学滑雪,到法国学画画,跟徐悲鸿做同学,后来跟张志沂离婚,客居伦敦。1957年,妈妈黄逸梵在伦敦病逝,而张爱玲在美国自顾不暇,连一张去伦敦的机票都买不起。

我们刚才一起了解了张爱玲的外曾祖父、爷爷、爸爸妈妈,这并不是要说她的出身多么显贵,而是要看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一个两千年帝制的国家转向一个现代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生活要想维系平稳,非常艰难。张爱玲从旧家庭那里领会到命运的苍凉之感,又从母亲那里学习到独立和个人主义精神,所以她的笔调极为成熟。

我们通过一段文字,体会一下这种笔调。胡适死后,张爱玲写了一篇文章纪念她最后一次见胡适,文章中说:“我送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天冷,风大,隔着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适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濛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老是望着,看怔住了。……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我们看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她所说的身世之感,能感受到那股从时代的深处吹来的悲风。我们读今天这本张爱玲传记,能够走进她“苍凉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斌,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余斌教授是最早为张爱玲写传记的作者之一,这本传记也被读者和学界公认为最好的一部。余斌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就以张爱玲为题,做了作品分析。后来,他在1993年出版了这本《张爱玲传》,此后,本书多次再版,余斌也进行了多次修订。

张爱玲非常注重隐私,她的生活痕迹留下来的并不多,余斌写这本传记的时候,不免会面临生平材料上的匮乏,他的解决方式是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材料,从张爱玲的散文里寻找蛛丝马迹。于是,这本传记很大程度上是对张爱玲作品的串讲。

讨论张爱玲时,人们常常把她视为一个传奇人物,有人神化她,也有人妖魔化她。但她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并不只是家世背景、生平经历,还有她独特的创作历程。就像余斌教授说的,几百年后,假如人们被张爱玲吸引,重要的不是她的传奇经历,而是她的作品散发的独特芬芳。希望今天的解读,能够增进你对张爱玲及其创作的理解。

好,今天的解读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说说,少年成名的张爱玲,她24岁就成为上海当红作家。第二部分,我们从1944年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相识,说到她1952年离开祖国大陆。第三部分,我们讲讲张爱玲在美国的后半生。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了解一下张爱玲早期的生平。

张爱玲在一些散文中写到过自己的家事。比如,《私语》这一篇说到,她父亲留下来一本书,是萧伯纳的剧本。她的父亲在扉页上写下,“天津,华北。1926年”,然后又写下自己的英文名字,“提摩太·C·张”。

张爱玲说,原本她以为在书本上写几行题记很啰嗦很无聊,但看见爸爸这几个字,让她很喜欢,因为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气息,很像在天津的家。张爱玲1920年9月出生在上海,住在公共租界里的张家公馆,两岁的时候,搬家到天津。

也是在《私语》这篇文章中,张爱玲回忆了家中的秋千架和天井,说小时候常常被带到天津的起士林餐厅去看跳舞,面前的桌子上有蛋糕,白奶油正好跟她的眉毛对齐,吃完蛋糕,她被佣人抱回家。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所以她的感官会对细节很在意,慢慢的,她的趣味也变得纤巧精致。她会这样写自己家里:“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

我们看她写姑姑和妈妈出洋留学分别的场景。她说,妈妈在上船那天,伏在竹床上痛哭,“绿衣绿裙上面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妈妈绿色衣裙上闪亮的小薄片是装饰物,张爱玲从薄片的反光,写到海洋的颠簸悲恸,这就是张爱玲写作的一个特点,她的文字中充满意象。张爱玲的意象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一段文字就如同一幅画。

我们再看她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一句,说:“梁太太趿上了鞋,把烟卷向一盆杜鹃花里一丢,站起身来便走。那杜鹃花开得密密层层的,烟卷儿窝在花瓣子里,一霎时就烧黄了一块。”这一段写的是梁太太要处置手下的丫鬟,但怎么处置呢?把烟头儿扔在花瓣中,花瓣就被烧坏了。闪亮的小薄片,如同大海上的银光。被烧坏的花瓣,如同一个年轻女性的命运。

文学上的所谓“细腻敏感”,需要作家本人有精致纤巧的趣味。张爱玲出生在富贵之家,小时候就会对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产生微妙的感受。比如,喝牛奶时,她会注意到碗边的小白珠子,也就是牛奶凝结的点状物。除了感受,她的情感颗粒度,也会被相对富裕的环境给打磨得比较精细。等她长大了写小说,她会写室内的陈设、人物的服饰。在现实世界之上,似乎总有一层诗性的世界。

八岁那年,张家又搬到了上海。此时,张爱玲的爸爸张志沂抽鸦片抽得比较厉害。张志沂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坐吃山空,对儿女也没啥责任心,抽鸦片抽得快要死了。幸亏这时候,妈妈回国了,把丈夫送进医院,教张爱玲学画画学钢琴学英语,要让张爱玲做一个西洋淑女。

在张爱玲后来的小说中,有一个常见的情节是,男人要花掉女人的钱。比如,《金锁记》是小叔子要骗嫂子的钱,《倾城之恋》中是哥哥用光了妹妹的钱,《多少恨》是爸爸榨女儿的钱,《小艾》是丈夫用五太太的私房钱,都是男人要花光女人的钱。这样的情节设置,就是源自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她爸爸一直想花她妈妈的钱,但她妈妈不傻,知道钱是很要紧的,而且,她回来也不是来挽救丈夫的,是来办离婚的。

张爱玲爸爸认为,自己孩子应该像原来的大家闺秀那样,在家里完成全部教育。但妈妈坚持把张爱玲送进学校。张爱玲的原名叫张煐,火字旁加一个英字。上小学的时候,妈妈说煐这个字不好念,不如把英文名(Eileen)当成中文名,所以,张爱玲的爱玲,是由英文名改成的中文名。

张爱玲在上海的圣玛利亚女校上中学,当时的风气是,女孩子受点儿西式教育,嫁入一个好人家,进入上流社会。但张爱玲的家庭生活不太幸福,爸爸和后妈对她都不好,妈妈倒是给她树立了一个独立女性的榜样,所以,张爱玲中学时就认定,有才华的女子早早嫁人是最可恨的事。那时候,她就认定自己是有才华的女子,在中学校刊上发表文章。从她留下来的几篇习作来看,的确也能看出她的写作才华。

1939年,上海《西风》杂志征文,张爱玲写了一篇文章去参加比赛,那篇文章就是《天才梦》。这篇文章的结尾一句,是张爱玲流传甚广的金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时候的张爱玲,已经到香港大学读书。她最早发表的三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都是以香港为背景的。我们看《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情节,女学生走投无路,去投奔姑姑。在乱世中找一个自洽的容身之地,这是张爱玲小说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她的小说《倾城之恋》也是这样,战事来临,一对男女结为夫妇,找的也是一种安稳感。不过,这几篇小说发表还要再等几年。张爱玲在香港大学里努力读书,成绩优秀。1942年12月,日本人进攻香港。

香港大学有一位英国老师叫佛朗士,集合了英国绅士和中国名士的风范,他对张爱玲的三观有比较深的影响。不过,有时候老师教了学生什么不重要,老师自己的命运,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日军入侵,佛朗士说自己要去“练武功”,他加入英国军队去打仗,结果有一天回兵营的时候,被英军哨兵开枪打死了。没听见哨兵的口令,被自己人开枪打死,这是战争中的荒诞事。张爱玲是怎么说这件事的呢,她说,这是“人类的浪费”。

关于日军侵入香港,张爱玲有一篇散文叫《烬余录》,开篇就说,她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但希望他们能多说点儿不相干的话。张爱玲先写了一群女学生,有的担心战争来了,自己该穿什么;有的陷入悲观,整天吃饱了就坐在一边啜泣,因而得了便秘症。

她在这篇散文中,先从女同学写起,慢慢把视角放大,写出更广阔的香港,但笔调始终是轻快的。她写的是战争,写的是普通人在不太平的日子里所遭受的磨难。

张爱玲的这篇文章没有写国仇家恨,没有写民族大义,她那种轻快迅急的描述,带着一丝讥讽的味道。这也是张爱玲作品的一个特点,她讲故事的时候始终有一双旁观的冷眼。

我们读中国现代文学,总有些大概的印象,比如,苦难与抗战。张爱玲跟这些词没什么关系,她的小说有点儿鸳鸯蝴蝶派的味道,也有英国式的个人主义。香港被日军占领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她马上就要出手写小说了。

1943年,张爱玲的小说开始在上海多种杂志上发表。1944年,她的小说集《传奇》出版,接着是她的散文集《流言》。很快《传奇》出了第二版,张爱玲在后记中这样说,“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问问销路怎么样。”接着,她说出了一个流传甚广的金句:“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这个金句的后面,其实还有更深刻的话,张爱玲在文章中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张爱玲24岁就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作家,她是说过出名要趁早,但她不会肤浅到只说这么一句,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世事有了苍凉之感。

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来看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相识。

张爱玲出名早,她懂得享受自己的成功。杂志上刊登她的作品,有人夸奖她的作品,她不会飘飘然,像傅雷这样的文艺家提出批评,她也不太当回事。她的小说中的人物有猥琐、难堪、屈服,她觉得,自己未必逃得出类似的凄凉命运。她从小熟读《红楼梦》,“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不只是书上的话,这是她曾祖父、祖父那一辈真实的命运。“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也不只是书上的话,这是生活现实给她的训诫。

张爱玲用英文给上海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过很多文章,其中一篇叫《中国人的宗教》。她在文章中说:“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红楼梦》《金瓶梅》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不过,命运的悲哀荒凉之感没有耽误男欢女爱,男欢女爱反过来还能帮忙对付一下命运的荒凉之感。当时上海的中英文杂志上,到处是张爱玲的作品。有一个文人叫胡兰成,看到张爱玲的小说,就要来张爱玲的地址,登门拜访。

胡兰成比张爱玲大十几岁,家境清寒,没读完中学就在杭州邮务局工作,然后短暂北漂,又回杭州当中学老师。抗战爆发之后,他喜欢写政论文章,用一支笔杆子赢得名声。汪精卫礼贤下士,重金聘用,成立一个社论委员会,主席是汪精卫,总主笔是胡兰成,周佛海等五人是评论员。胡兰成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这个头衔很看重,把这份社论委员会的名单写进回忆录。汪伪政权成立后,胡兰成当过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治局局长,当过汪精卫的机要秘书。两三年的时间,从中学教员当上政府大员,也算飞黄腾达了。

当时的上海是沦陷区,张爱玲对日本人和伪政府的一些职务聘请,都采取婉拒的态度,但也出席过一些社交活动。比如,影星李香兰到访上海,张爱玲出席跟李香兰会面,这当然是给日本人粉饰太平。不过,在日军占领下,哪些是不得已的行为,哪些是自鸣得意的行为,恐怕还是有一定的界限。

胡兰成后来的回忆录叫《今生今世》,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民国女子》。关于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婚恋,这篇文章是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但我们都知道,夫妻之间的事,只听丈夫说,或者只听妻子说,都是不太可信的。一般来说,文艺青年都认定胡兰成是个“渣男”,这个渣,是说他家里有老婆,还在外面勾三搭四的。但从文字而论,胡兰成舞文弄墨想把自己卖给帝王家,他比起安心做小说家有自己艺术追求的张爱玲,美学品位上要差得多。

1944年2月某一天,胡兰成与张爱玲见面,谈了五个小时。送别出来的时候,胡兰成说了句,你的身材这么高,这怎么可以?拿今天的眼光看,这句话是在打情骂俏的初级阶段,但在当年,这一句轻浮话也有诙谐玩笑的意思,是要拉近两个人的距离。胡兰成随后写信给张爱玲,张爱玲回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张二人多次会面,张爱玲送了一张照片给胡兰成,照片背后写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相恋大半年后,胡兰成和张爱玲很快结婚,婚书上有八个字流传甚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一句是胡兰成写的。

刚才这段回忆,都是胡兰成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的。那么,张爱玲是怎么看这段回忆的?张爱玲后来给夏志清的信中说,胡兰成在书中讲我的部分缠夹得奇怪,他也不至于老到这样。简而言之,张爱玲的态度是不认可,也不愿多说。

汪伪政权中很多人都写回忆录,办杂志。而且,他们一边当着伪政权的官,一边舞文弄墨,似乎他们不是一心一意做官,而是半官半隐。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这几个汉奸,都在当权时写过回忆文章。宣传部次长胡兰成办了个杂志叫《苦竹》,交通部政务次长办了个杂志叫《古今》,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办了个报纸叫《平报》。张爱玲的小说很多都发表在《杂志》这本刊物上,这是有日本背景的出版物,日本侵略者出钱搞文学,其目的是粉饰太平。文字有时是为自己矫饰,有时文字是为整个时代矫饰。在这个背景下,做一个个人主义的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张爱玲的文采,很受汪伪政府要人的赏识,免不了有社交应酬,但她不愿见那些权势熏天的人,很多人都在她这里吃过闭门羹。她有自己的社交原则,“总是把聪明放在第一”,跟人来往时,她看重的不是对方的权力大小,是否有道德,而是有没有情趣,聪明不聪明。

抗战胜利后,胡兰成逃亡,路上还不忘到处留情。张爱玲虽然情有不舍,但也知道,两人的情分到头了。胡兰成逃亡了两年,张爱玲的文字生涯也中断了两年,从1945年8月到1947年4月,她没有发表一个字。1947年,张爱玲再度发表的小说,开始有一个明显的转向,她不再写没落贵族了,更多地写中产阶级男女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世俗气息。她还写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

1950年3月,张爱玲第一个长篇小说《十八春》开始在报纸上连载,署名是梁京,这是她的笔名。《十八春》是个爱情小说,里面加入了一些政治性的佐料。第二年,张爱玲发表了中篇小说《小艾》,写的是劳动阶层的妇女。当时现代剧作家夏衍在上海负责文艺工作,他希望张爱玲能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作出贡献,但张爱玲有自己的打算,她向香港大学提出申请,要完成因为抗战而中断的学业。

1952年,张爱玲前往香港,此时她不过32岁。在香港大学读了不到一个学期,她就开始找工作。自由是有代价的,选择自由就要承担漂泊流落的生活。张爱玲在美国新闻处找到了工作,她翻译了海明威、爱默生等人的作品。工作之余,还写了两本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她放弃了年轻时频繁使用比喻使用意象的写作手法,追求另一种风格叫“平淡而近自然”。1955年秋天,她乘船离开香港,前往美国。

好,我们进入第三部分,讲讲张爱玲在美国的后半生。

1955年11月,张爱玲到达纽约。1956年,她获得一家写作基金会的写作奖金,搬到新罕普什尔州的一处庄园,专事写作。在这里,她遇到了美国作家费迪南·赖雅。赖雅比张爱玲大了将近三十岁,已经是人到暮年,可两人很快就谈婚论嫁。两人此时都居无定所,也没有固定收入,怎么解释这桩婚姻?张爱玲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创作力呈现衰退迹象,她急着找一个伴侣,可能是觉得太孤独了。结婚后,赖雅操持家务,与外界打交道,帮助张爱玲用英文写作。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很艰难。赖雅每个月有五十多美元的养老金,还有零星的版税收入,张爱玲想凭借自己的一支笔在美国闯天下,也绝非易事。她的第一本英文小说《秧歌》顺利出版,但她的第二本英文小说《粉泪》却被出版社拒绝。

张爱玲在香港有个好朋友叫宋淇,宋淇在电懋电影公司工作,给张爱玲找来一些编剧的活儿干。到美国之后,给电懋公司写剧本,成为张爱玲的主要收入来源,每个剧本能有八百到一千美元的收入。1957年,张爱玲的妈妈黄逸梵去世,还剩下一箱古董由张爱玲继承,这箱子对张爱玲和赖雅来说就是“宝藏”。

1961年10月,张爱玲从旧金山飞赴台北。她在美国六年,英文写作的成绩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所以她还要回到港台寻找机会。她想写一本小说《少帅》,要去台湾采访张学良搜集材料,还想在香港把《红楼梦》改编为一部电影。这两个计划都受挫了,张学良不可能接受张爱玲的采访,香港电影公司理解的《红楼梦》和张爱玲想的也完全是两回事。于是,张爱玲在1962年3月又回到了美国。

1964年,电懋公司大老板去世,宋淇也离开这家公司。张爱玲的收入来源断了,不得不搬到廉租公寓居住。屋漏偏逢连夜雨,上了年纪的赖雅在街上摔了一跤,而后又中风,瘫痪在床,需要张爱玲照顾。两人都知道,赖雅不可能康复了,只是死期来得早晚的问题。在赖雅瘫痪的这三年里,张爱玲申请在美国不同的大学做驻校作家,有时照顾赖雅,有时让赖雅女儿照顾他。赖雅在1967年10月去世,那个时候,张爱玲47岁。

1968年,台湾皇冠出版社重新发行张爱玲的作品,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人们发现,原来在二十多年前的上海,曾经有这样一位女作家。此时的张爱玲正在把清代吴语小说《海上花》翻译成英语。她还花了十年时间考据《红楼梦》,在1976年出版了一本《红楼梦魇》。她的一些新作在台湾都得到隆重对待,她写一篇散文,会在报纸的副刊头条上发表;她发一篇小说,也会拿到上千美元的稿费。这一阶段,张爱玲离群索居,宋淇担任其经纪人的角色,为她打理出版上的琐事。

年轻时的张爱玲,文采飞扬,作品有很多华丽的句子,喜欢用色彩浓艳、音韵铿锵的词。而年老的张爱玲,由于创作激情消退,心境淡泊,文字风格变得平淡。不过,她并没有让自己闲着,写了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但写完之后,她听从经纪人宋淇的意见,生前一直没有发表。

1985年,剧作家柯灵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叫《遥寄张爱玲》。柯灵1943年在上海操办《万象》杂志,当过张爱玲的编辑。自打张爱玲离开上海后,两人没再见过。柯灵在文章中回顾了张爱玲早期的创作,说期望看到新的《金锁记》,新的《倾城之恋》。他说,张爱玲在大陆的文学史上的确被埋没了,但往深处看,远处看,历史是公平的。张爱玲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观存在,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是时间问题。

他在这篇文章中,引用了小说《金锁记》的开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1991年起,张爱玲的作品陆续在大陆重新出版。1992年,在美国隐居的张爱玲立下遗嘱。此前,她对自己的旧作逐一修订,1992年在皇冠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玲全集》。1995年9月初,张爱玲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她在洛杉矶的公寓中安静地等待死亡降临。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孤老太太确切的死亡时间。9月底,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把她的骨灰撒入大海。

后来的张爱玲,没再写出新的《金锁记》,也没有新的《倾城之恋》,她从1943年到1944年那段写作巅峰,是年轻人璀璨的燃烧。此后,那种适宜她发挥才能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她在二十四五岁时,就展现出了一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老辣,就有一种命运的荒凉之感。我想,也许正是这些特质,帮助她平静度过后来五十年的坎坷岁月。

好,这就是张爱玲的人生故事。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身世显赫,外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清末的重要人物。张爱玲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了独立和个人主义精神,从旧家庭那里领会到了命运的苍凉之感。

第二,1943年到1944年,在上海的沦陷区,是张爱玲的黄金时期,尽管她后来的作品不少,但前期的《传奇》和《流言》还是被当作她最经典的作品。

第三,张爱玲1952年去了香港,翻译和写作;1955年又到美国纽约,开始英文写作;1961年从美国短暂回到香港写电影剧本。她把这一年访问港台的经历写进了散文《重访边城》,此后她就一直留在美国。她本希望以英文写作在美国打开一番天地,但这个愿望落空了。从世俗层面讲,张爱玲在美国的后半生有很多艰难。但她作品中的可读性、趣味性,给后世无数读者带来了莫大的享受,她对人生“苍凉”处境的理解,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观察、体验人生的独特角度。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张爱玲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了独立和个人主义精神,从旧家庭那里领会到了命运的苍凉之感。

  2. 1943年到1944年是张爱玲的黄金时期,《传奇》和《流言》被当作她最经典的作品。

  3. 张爱玲对人生“苍凉”处境的理解,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观察、体验人生的独特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