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基里尼亚加》 八光分文化解读

《基里尼亚加》| 八光分文化解读

关于作者

迈克·雷斯尼克是美国著名的职业科幻作家,被称为“雨果奖提名王”,37 次入围雨果奖决选,提名数远超阿西莫夫这样的科幻大神,并最终 5 次获奖。到目前为止,雷斯尼克一共出版了81本科幻图书,并长期担任美国知名科幻杂志《银河边缘》的主编。

关于本书

本书是科幻文学史上获奖最多的小说,是一部由多个短篇组合成的长篇,这些短篇共获得 8 次雨果奖。基里尼亚加是非洲原始部落基库尤人的圣山,在小说中则是一个建立在小行星上的乌托邦的名字。本书通过这个完全复古的社会,探讨了“传统是否一定等于落后”这一问题。本书的创作风格完美继承了美国科幻坎贝尔体系的优点,以描写历史的手法描写未来,具有极大的真实性。

核心内容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乌托邦的建立和失败”。

一、乌托邦为什么会建立,主人公怎么去维护。

二、乌托邦为什么会失败。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长篇科幻小说《基里尼亚加》。这个名字不太好记,基里尼亚加,是非洲一座山的名字,意思是“光明之山”。这本书的中文版大概18万字,我会用大概30分钟的时间,跟你讨论这本书抛出的一个核心问题:传统一定代表落后吗,守旧一定等于迂腐吗?本书通过虚构了一个太空里完全原始、恪守传统的乌托邦社会,也就是理想的美好社会,回答了这个问题。

先来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本书作者雷斯尼克受邀参加一个集体创作计划。这个集体创作限定了故事背景,也就是在22世纪,地球上出现了一个叫乌托邦委员会的富人组织,他们建造了很多颗小行星,提供给个人,个人可以在这些小行星上依据自己的想法建立乌托邦,也就是理想的社会。这个创作有两个限制条件让雷斯尼克觉得很有挑战性:第一,故事必须由信仰这个乌托邦的当地居民讲述,不能是外来人的走马观花。第二,小行星上的居民如果不喜欢这个世界,可以离开,因此小行星上不会发生暴动。当时这个集体创作的主编问本书作者雷斯尼克,你想写一个什么样的乌托邦,雷斯尼克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个词:基里尼亚加。

基里尼亚加这个词来自非洲原始部落基库尤人的语言,这座山是基库尤人的圣山,他们信仰的天神恩迦就住在这座山的山顶。在现实中这座山的名字又叫肯尼亚山,是非洲第二高峰,仅次于乞力马扎罗。

雷斯尼克对非洲很有感情,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非洲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他想写一个非洲基库尤人的乌托邦,所以,他就用基库尤人圣山的名字来给这个世界命名。

《基里尼亚加》出版后大获成功,成了科幻文学史上获奖最多的小说。这是一部由多个短篇组合成的长篇小说,这些短篇一共获得了 8次雨果奖,其中包括6次提名奖,所以甚至可以说这部小说每一个章节都得过雨果奖。雨果奖相当于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这个史无前例的获奖记录就奠定了这本书在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因为拿过这么多次雨果奖,本书作者雷斯尼克也被人称作“雨果奖提名王”。我给你介绍一下,雷斯尼克是美国人,职业是全职科幻作家,至今已经出版了81本科幻小说,同时也长期担任美国知名科幻杂志《银河边缘》的主编。

雷斯尼克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继承了“坎贝尔体系”的很多优点。坎贝尔是美国最伟大的科幻编辑,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缔造者。坎贝尔体系要求科幻小说具有极大的“真实性”,也就是要求想象要有科学依据,并且主张用描写历史的手法描写未来。这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硬科幻。而雷斯尼克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多次实地采风,让《基里尼亚加》这本书具备了很强的真实性。这种真实甚至让基库尤部落的读者都感到信服,曾经有基库尤人给作者写信,说终于有一个美国人理解了基库尤文化。

正因为有了深入了解,雷斯尼克对非洲产生了一种充满痛苦的热爱。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爱非洲,我为非洲哭泣,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看不到非洲有什么希望。”怀抱着这样的情绪,雷斯尼克写出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那就是这期音频讲的《基里尼亚加》。

好,说完了背景和作者,现在我们开始讲主体部分:故事的主线是“一个乌托邦的建立和失败”,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是“乌托邦的建立”,第二部分是“乌托邦的失败”。

讲乌托邦的建立,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乌托邦是怎么建立的,然后重点关注小说主人公柯里巴为什么要建立它,以及用什么方式去运行和维护这个乌托邦。

有必要介绍一下基库尤的历史,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柯里巴为什么要建立乌托邦。在现实中,基库尤人从19世纪末开始被英国殖民,在1963年,他们和其他民族一起通过起义推翻了殖民统治,随后在1964年建立了肯尼亚共和国。建国之后,很多基库尤人就走出了原始部落,穿上西装、喝着咖啡,过起了现代人的生活。作者基于这样的真实历史展开了幻想,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22世纪,那时的肯尼亚污染严重,民众追求物欲而不得,幸福感严重缺失,陷入了世俗的泥潭。小说主人公柯里巴认为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基库尤人的现代化是残缺的,他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丢失了文化主体性。那些走出部落的基库尤人既没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人,又不再是基库尤人了。作为天神恩迦的狂热信徒,柯里巴决定挺身而出,帮助天神拯救迷失的基库尤人的灵魂。而他拯救基库尤人的方式,就是在小行星上建立一个完全复古的社会,还原基库尤人最初的生活。

建立复古社会听起来很容易,但要面临一个问题:古老传统中有一些野蛮的习俗,也要继承下来吗?比如基库尤习俗里,大限将至的老人和无法医治的病人要被扔去喂鬣狗。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和医疗技术极不发达,这么做可以理解。但到了22世纪你还这么做就不合适了吧,就算老人和病人都是自愿的那也不行。但柯里巴说:不,这些都要继承下来。基库尤传统中的一切,都要原封不动继承下来,不允许有一丁点改变。

柯里巴在剑桥和耶鲁念过书,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可能觉得他迂腐至极,不过他有自己的说法:基库尤文化的各种习俗是环环相扣的,每一项习俗都和其他习俗挂钩,是一个类似生物圈的复杂有机系统。比如你烧掉草原上的草,不仅会杀死以草为食的羚羊,还会杀死以羚羊尸体为食的秃鹫。基库尤文化的特点就是:毁掉部分等于毁掉整体。所以就算是野蛮的习俗,它们也是系统的一部分,还是得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否则这个基库尤社会就会再一次被“污染”。

柯里巴的思想是极端的,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领域。举个例子,比如鄂伦春族这个民族人口非常少,如果他们仍然在森林中生活,诚然可以保存他们的文化,但这个民族的生存会非常艰难,人口会继续减少。而如果他们走出森林,他们的文化就必然发生根本性改变。你可能要问,就没有既能走出森林又能完美保存鄂伦春文化的方式吗?答案很可能是真没有。

因为鄂伦春族的很多文化传统,比如驯鹿文化,都是和森林这一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森林已经不只是自然环境,也变成了人文环境。一旦离开森林,那些文化和传统自然就消亡了。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实际操作中遇到这样的困境,远不是一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能够解决的。所以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原则中,有一个原则被视为最最重要的,那就是“原真性”原则。原是原始的原,真是真实的真,意思就是要保护一种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尽量让它保持本来的样子。

所以在这本书里,主人公建立的乌托邦社会,完整地保留了基库尤的一切传统。书中像这样的古老习俗和现代观念的冲突还有很多,要解决这些冲突。柯里巴需要一套强大的乌托邦运营和维护模式,我把这套模式总结为“一个身份,两种工具”。

一个身份指的是巫医,巫师的巫,医生的医。柯里巴在部落中既是巫师,又是医生,负责和天神恩迦沟通,以及帮族人治病。除了巫师和医生,巫医还是基库尤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连大酋长都得尊重巫医的意见。拥有了巫医这个身份,也就拥有了统治权。光有统治者身份还不够啊,还得有统治工具,我们来看巫医的两种统治工具——

一种统治工具是寓言。伊索寓言的那个寓言,就是有寓意的故事。基库尤历代巫医积累了很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非常有趣而且深刻。如果部落成员干了什么错事,巫医就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相应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起到教育人民的作用。基库尤没有文字,更不可能有成文法,这一千多个世代相传的故事替代了法律,指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巫医的寓言库表面上是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简陋的习惯法体系。它虽然简陋但很有效,因为它直接包含了判例,只要从上一任巫医那里继承这些故事,就可以进行判决实操。当然,光讲故事威慑力是不够的,巫医还需要另一个统治工具。

那就是第二种统治工具,魔法。历史上的基库尤巫医并不是真的会魔法,只是些小把戏,比如谁不听话就毒死他的牛,然后说这是天神恩迦降下的诅咒,通过这种方式让人民畏惧他。但柯里巴这位巫医不一样,他是真的有魔法。这也是小说里科幻的设定。他最强大的魔法就是操控天气,他可以用电脑控制小行星的轨道和倾斜角度,从而为基里尼亚加带来雨水或干旱。原始的基库尤人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在他们看来,这和魔法没有区别。请注意,基库尤社会是一个纯粹的农耕社会,控制了天气就等于控制了全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统治工具无疑非常强大。而这所谓的魔法,本质上代表的是神权,因为在基库尤人的观念里,这种能力只有天神才具备。

我们总结一下刚才说的,柯里巴运营和维护乌托邦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身份、两种工具”。一个身份指的是巫医这个统治者身份,两种统治工具则是寓言所代表的世俗法律和魔法所代表的宗教神权。而巫医掌握这些统治工具的最终目的是捍卫基库尤的文化。

好,讲到这里,小说中的乌托邦算是建立起来了,一个大型社会实验就此展开。那么这个社会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呢?答案得从乌托邦的两大特点说起。基里尼亚加这个乌托邦和经典乌托邦模型有两个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也正是它的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这是一个“社会契约型”乌托邦。基里尼亚加可以自愿加入,也可以自愿退出。经典的乌托邦模型则不具备这个特点。

仔细对比的话会发现,柯里巴建构的乌托邦的确和卢梭的契约论非常类似。卢梭虽然承认“人民主权”,但他的理论同样给“伟大领袖”留了位置。卢梭认为虽然人民有立法的权力,但大多数人民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需要一个“立法员”的存在,而立法员改良社会价值观的手段很有可能是通过宗教,这完全符合基里尼亚加的情况。

除了社会契约型乌托邦,它还有第二个特点:这是一个“原教旨主义型”乌托邦。所谓原教旨主义,本意是指某些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原初信仰的运动,回归原初信仰的手段则是恪守基本原理和教义,一切行为都得按宗教典籍上的规范来,并且拒绝任何改变。经典的乌托邦都是存在于未来的,但基库尤人的乌托邦却存在于过去,这就是一种原教旨主义。这个特点的主要影响是:让基里尼亚加变成了一个完全孤立封闭的社会。

正是这两个特点的存在,为基里尼亚加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好,我们进入音频第二部分的讲述:乌托邦的失败。

乌托邦的失败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前面说了,巫医的重要作用是捍卫基库尤文化,如果有人要瓦解乌托邦,必然要挑战巫医的权威。全书8个章节,每一章都是讲一个人或一种势力对巫医的挑战。

这些挑战又可以分为两种:来自内部的挑战和来自外部的挑战。内部挑战包括:年轻人的自杀和老人的反抗。外部挑战包括:猎人对领导权的争夺、外来移民的变革、欧洲医生的降临。

先来看内部挑战。在关于基里尼亚加所有的故事中,有一个是作者雷斯尼克自己最喜欢的,也是最让人痛心的,那就是小女孩卡玛莉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名叫卡玛莉的小女孩儿带着一只翅膀受伤的鸟来找柯里巴,请求柯里巴治好那只鸟。柯里巴说我可以治好它,但它还是会死。因为它已经不能飞了,飞翔过的鸟儿忍受不了在地面生活。但卡玛莉仍然坚持,柯里巴于是医好了那只鸟,卡玛莉则帮柯里巴打扫卫生作为回报。

打扫卫生的时候,卡玛莉在床下面捡到一本书,萌发了学认字的念头。柯里巴严厉地拒绝了她,理由是:认字会让你意识到还有其他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然后你就会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

但是卡玛莉偷偷用电脑学习,还自己创造了一门语言,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卡玛莉语。柯里巴爱惜她的天才,但也知道天才往往带来动乱。为了乌托邦的稳定,柯里巴痛下决心,禁止卡玛莉与电脑发生任何接触。在这之后,卡玛莉一直闷闷不乐,最后自杀了。临死前她用卡玛莉语写了一句诗:我知道笼中的鸟儿为何死去,因为,和它一样,我已触碰过天空。

卡玛莉自杀是因为她渴望知识,而基里尼亚加自杀的年轻人不止她一个,他们的自杀则是出于其他的原因。在《莲花与长矛》这个章节,先后有四个年轻人自杀,且他们都是男性。

柯里巴找到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年轻人谈话,那个年轻人向他提出一个奇怪的请求:让马赛人到基里尼亚加来,让我们和他们打仗。柯里巴对此难以理解,深入思考后才明白背后的逻辑:在基库尤社会,女人从事种地、捡柴火等主要的生产活动。那男人干什么呢?答案是,什么也不干,就每天游手好闲,喝酒聊天。等熬到了一定岁数还可以加入长老会,享受政治权力。那些自杀的年轻人,他们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却也没办法离开,因为他们连基本的读书写字都不会,无法融入文明社会。

归结起来,他们真正想要的不是战争,而是竞争与挑战。柯里巴很清楚,年轻人要的竞争和挑战只有一个人可以提供,那就是他自己。

他向村庄所有人宣布,那些年轻人已经被天神诅咒了,所有人都不许接近他们,更不许向他们提供食物。于是,年轻人只能去野外开垦荒地和捕猎野兽,他们想要的竞争和挑战,自然也就获得了。最优秀最有思想的人被放逐,而留下的都是饱食终日之辈——虽然柯里巴对这个结果很痛心,但他知道每一个社会都是这样。

除了年轻人,老年人也在不断给柯里巴出难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老年人,找茬的是大酋长的母亲。大酋长的母亲老了,按传统可以不用劳动,由儿媳妇照顾她,但对于劳动了一辈子的人来说不许劳动比死了还难受,于是她决定从家里搬出来,住到山上去,但基库尤文化里只有巫医才有资格住山上。

于是柯里巴就去劝说这位酋长母亲,但是多次劝说无效,最后只能使用最严厉的惩罚,也就是给基里尼亚加带来干旱。为什么一件小事会招来这么严重的惩罚?那是因为酋长母亲公然地和巫医对抗,这是柯里巴绝不允许的。巫医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种“文化自卫体系”,柯里巴不允许这样的体系受到挑战。

好,以上就是内部挑战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外部挑战,外部挑战中猎人的情节是最具观赏性的。故事的开始,鬣狗吃了很多牲畜,还咬伤了人,巫医知道这是正常现象不用管它,等过了春天,生态系统会自然调节鬣狗的数量。但大酋长请了一位欧洲猎人来。

猎人有枪,一个有枪的人进入原始社会,瞬间破坏了权力结构的平衡。杀了很多鬣狗后,猎人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崇拜,甚至连酋长自己的儿子也成了他的跟班。打猎任务完成后他就赖着不走了,霸占了很多基库尤女人,还命令基库尤人给他建大房子,最后甚至自封为国王。

智慧的柯里巴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切,他决定用基库尤古老的狩猎方式打败猎人,这个方法就是“巴甫洛夫效应”。简而言之就是训练动物的条件反射,一开始在食物上抹上香料,当鬣狗被香味吸引过来的时候吹哨。持续一周左右,最后没有香味时吹哨,鬣狗还是会出现。

之后,猎人又一次没有带枪去打猎,巫医就让手下吹哨,这种哨子是基库尤特有的,它发出的声音狗听得见,人却听不见,因为狗和人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不一样。吹哨之后一百多条鬣狗蜂拥而至,猎人十分狼狈,在公众面前失败,他的威信自然也丧失了。就这样,柯里巴用基库尤祖先的方式战胜了强大的欧洲猎人。

尽管柯里巴智慧通天,但有些问题他也没法完美处理,比如外来移民。一对肯尼亚夫妇因为厌倦了现代文明而加入基里尼亚加。刚来没几天这对夫妇中的妻子莫万戈就遭到了很多基库尤妇女的联名反对。原因都是一些小事,比如她种地比其他妇女种得都好、比如她会用漂亮的鲜花装饰房子,以及她的这些行为得到了很多年轻女孩儿的崇拜和模仿。对于这些矛盾,柯里巴尽量用自己的智慧去调停,但矛盾却越来越多。后来柯里巴注意到对莫万戈不满的主要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他才明白这不是小事,问题出在了根子上。基库尤社会是一个讲究年功序列和平均主义的社会,那些老年妇女熬了一辈子才获得尊重,而莫万戈才来几天就抢走了这种尊重。这表面上只是引发了嫉妒心,实际上是动摇了整个基库尤社会的阶级秩序。最终,这对夫妇感觉自己永远也没办法成为真正的基库尤人,只好离开了。

经过这么多挑战,基里尼亚加已经摇摇欲坠,欧洲医生的到来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基里尼亚加是一颗人造小行星,需要维护。有一天一艘维护飞船意外坠毁在基里尼亚加上,驾驶员奄奄一息。乌托邦委员会紧急派了一个医生过来,柯里巴试图阻止医生在基里尼亚加行医,但维护部不归他管辖。医生只用了一天就治好了重伤的驾驶员,于是“欧洲女巫”的神力就在基里尼亚加流传开了。柯里巴只好宣称“欧洲女巫”的魔法只对欧洲人有效,对基库尤人是没用的。但还是无法阻止生病的基库尤人去找医生看病,现代医术完败基库尤传统医术,这对基库尤人的信仰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多基库尤人甚至宣称:欧洲人的神比天神恩迦更强大,他们要改信欧洲人的神。

当有人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柯里巴知道他的乌托邦彻底失败了。

结合乌托邦失败的过程以及前面提到的乌托邦的两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个乌托邦失败的几点原因:第一,缺乏竞争导致这个世界缺乏活力。第二,孩子渴望知识,男人渴望挑战,老人渴望尊重,当一个社会所有阶层的利益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它注定会走向失败。第三,自然规律决定了它的失败。由于这个社会高度地封闭孤立,类似于物理学中的“不稳定平衡系统”,就像一只费力维持平衡才立在桌上的鸡蛋,稍微引入一点点变量,鸡蛋就会倒下。比如引入一个外来移民就动摇了它的阶级秩序,一个微小变量的影响被无限放大,最终混乱自动达到了顶峰。

乌托邦失败了,小说也快结束了。作者借乌托邦的失败,回答了我们在音频开头提出的问题:传统一定等于落后,守旧一定等于迂腐吗?作者的答案是:不一定,但柯里巴所倚仗的未必是真正的传统。他呼风唤雨的神力来自科技,他的智慧得益于高等教育,就连“乌托邦”这个词本身,也是他从欧洲人那里学来的。靠这些东西去反抗现代文明,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这个角度来说,柯里巴错了。但有趣的是,你对这个做了错事的人恨不起来。

纵观整个科幻小说史,都很难找到像柯里巴这样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他顽固偏执,却又充满智慧;他强势集权,却不谋私利;他做了错误的事,但并不邪恶;他既是一个可恨的原教旨主义者,又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主义者,总之他是好人做坏事的典型代表。作者知道柯里巴不会成功,但还是全程怀着悲悯之心在塑造这个人物,让人忍不住为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偏执而动容。柯里巴的可敬之处在于,即使到了最后所有人都背叛了他,他仍然没有放弃。在小说的结局,柯里巴离开了他亲手建立的乌托邦,前往别的地方继续寻找天神恩迦。他站在河边,看见了恩迦留在人间的最后一件武器,那件武器已经苍老却蕴含力量——那就是他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屹立着,作为最后一个基库尤人,准备为他的信仰再一次战斗。

说到这里,给你介绍一下作者雷斯尼克塑造柯里巴的手法,那就是——将反派统治者作为主角并以第一人称来描写。大多数关于乌托邦的小说都是从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视角来写的,这部小说从统治者而且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是此类小说写作手法上的极大创新,让故事有了奇妙感和思辨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里尼亚加》在文学分类上,应该属于纯正的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文学这一门类是15世纪诞生的,标志就是托马斯·莫尔的作品《乌托邦》问世。发展到18世纪,在伏尔泰、孟德斯鸠这些人的影响下,乌托邦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学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雷斯尼克这本书,又把“乌托邦”这个概念带回到文学领域,并且创新了这个门类的写作手法。

乌托邦这种题材对于科幻小说的意义,主要是提供虚拟的极端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性的高尚和丑恶、以及人类社会现存的种种问题都会被放大。这种文本语境非常夸张,但是又合乎逻辑,让人产生震撼,进而产生思考。

好,《基里尼亚加》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了。我们来总结一下全书精华:

1.《基里尼亚加》是科幻文学史上获奖最多的小说,没有之一。它的创作风格继承了坎贝尔体系的优点,具有极大的真实性。

  1. 本书中的乌托邦和很多经典文学的乌托邦有很大不同,这是一个社会契约型乌托邦和原教旨主义型乌托邦,这个乌托邦试图复行古道,可以自愿加入,也可以安全退出。原型是卢梭的契约论:既承认人民主权,又承认“伟大领袖”,并把宗教作为主要的统治工具。

  2. 巫医有两种统治工具,以“寓言”为代表的世俗法律和“魔法”代表的宗教神权,巫医集法律与神权于一身,本质上是为了“文化自卫”。

  3. 书中的乌托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个是社会缺乏竞争导致失去活力。另一个是绝大多数阶层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第三个是这个社会完全封闭,越是封闭的系统就越容易受到干扰,产生混乱。

  4. 本书不属于常见的反乌托邦文学,而是纯正的乌托邦文学,并通过“将反派、统治者作为主角以第一人称描写”这一方式,创新了乌托邦文学的写作手法。

撰稿:八光分文化 脑图:摩西 转述: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