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亦萱解读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 亦萱解读
关于作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女作家。2015年,67岁的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为: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她专注写大事件里的小人物,特别是女人和孩子这两个群体,擅长从个人情感的记录中,来体现灾难对人的伤害。她认为,只有让每个亲历者都发声,才是真正的记录,才是全部的历史。
关于本书
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切尔诺贝利的亲历者之一,为了记录下那段真实历史中最原始的声音,花费三年的时间,采访了100多位切尔诺贝利亲历者,最终撰写出《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这本书的口述史风格,使得讲述人的故事可以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同时作者采用复调式书写的创作手法,让文本中多种叙事声音并存,且每种声音都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核心内容
作者采访了100多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幸存者,用口述史的方式给我们呈现出在那场大灾难里鲜为人知的残忍事实。人类的渺小、无知、狂妄和贪婪在大灾难面前暴露无遗,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如果未来再次发生这样巨大的灾难,我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在这本书中,作者采访了100多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幸存者,请他们讲述了当时的亲身经历。用这样口述史的方式给我们呈现出在那场大灾难里鲜为人知的残忍事实。人类的渺小、无知、狂妄和贪婪在大灾难面前暴露无遗,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如果未来再次发生这样巨大的灾难,我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在2015年的时候,当时67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给这位来自白俄罗斯女作家的获奖理由是:她多声部的创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痛苦和勇气的纪念碑。我们的解读就从这句获奖理由开始,其中提取出来的关键词是多声部和痛苦和勇气的纪念碑。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怎么成为痛苦和勇气的纪念碑的。
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她似乎总是喜欢一些不太讨喜的题材,比如战争、灾难等等。而她的视角也总是独特的,她专注写那些大事件里的小人物,特别是女人和孩子这两个群体。她从个人情感的记录中,来体现灾难对人的伤害。譬如,她写《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没有写类似“辐射量相当于广岛长崎投下的核弹的500倍”这样的重要数字,却记录了人们是如何被赶出家园,如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爱人死亡。她觉得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造成的影响绝不亚于二战时希特勒的所作所为。然而,这一人类历史上巨大的灾难,无论是在当年的苏联,还是解体后的白俄罗斯,都很少在官方的历史书中被提及。她认为,只有让每个亲历者都发声,才是真正的记录,才是全部的历史。阿列克谢耶维奇正是抱着这样的创作初衷,她的作品才成为了痛苦和勇气的纪念碑。
在这里还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父母当时就住在被污染的地区,她的母亲还因为这场灾难而双目失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她也是切尔诺贝利的亲历者之一。
讲完了纪念碑这个关键词,我们接下来了解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多声部创作风格,这里讲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述史风格。
口述史这种风格,从字面上就能理解,作者保持一个聆听者的状态,让讲述人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这种创作方式和作者原本的记者身份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样独特的风格,阿列克谢耶维奇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声音的长篇小说。她一般写书的速度很慢,因为每写一本书,她都要耗费数年去采访数百人。比如为了撰写这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作者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去做采访,最终书中收录了100多位切尔诺贝利亲历者的声音,他们是那段真实历史中最原始的声音。
这样声音的呈现绝不是一个人的独白,这就说到了作者创作手法上的另一个特点,复调式书写。在文本中并存着多种叙事声音,它们独立而不相混合,都具有充分的主体价值。我国作家,像贾平凹、莫言、余华等都尝试过复调叙事的手法。
让我们回到这本书来,复调风格就体现在,作者记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声音,他们包括被转移的居民、牺牲的消防员的遗孀、军官、士兵、记者、摄影师、医生护士、核电站工作人员、物理学家、老师、心理学家、孩子、母亲、父亲等等,每种声音都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当然,作者也不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她还是一个思考者和观察者。虽然书中的每句话都出自讲述者之口,作者保持着绝对的克制和客观,但我们却又能处处感受到作者的声音和态度。这也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文学创作上的高明之处,更是她纪实文学的魅力所在。
接下来,我将带你从事实、情感、反思三个层面来分析《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书的文本,一起感受这本纪实文学的魅力。
首先,我们先从不同的声音中,梳理一些关于这场核事故的基本事实。
上世纪苏联时期,苏联政府在乌克兰境内建造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6年4月26号凌晨1点23分58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大火喷射出的火苗铺天盖地,火光点亮了整个夜空。当时,人们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大火,在核电站附近居住的人们,甚至跑到自家阳台去欣赏火灾壮观的景象,有些小孩子还争先恐后地骑着自行车赶到核电站去看热闹。
这一切就像是死亡发生前的回光返照。接下来的日子,核电站附近的居民纷纷被疏散和转移。起初,他们以为只是离开三五天,甚至还有人以为这是全城野营,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最终,他们发现,家乡变成了重度核污染区,他们被贴上了“切尔诺贝利人”的标签,从前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事故发生后,首先赶到现场的是核电站附近的消防员,大火没扑灭,消防员因为致命的核辐射,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为了扑灭大火,防止反应堆二次爆炸,由官兵、飞行员、矿工、医护人员等组成的50万人,前往核爆炸的一线,做善后工作。这些人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叫做辐射清理人。
有些清理人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和英雄的男子气概奔赴核战场,有些则是被欺骗被驱赶地上了前线,他们在对核辐射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最简单的防护措施下,与致命的核辐射奋战7个月。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死亡和病变。虽然有些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却生活在恐惧中,而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面对这么一场大灾难,政府采取封闭式的处理方式,官方极力封锁消息,掩盖真相。事故刚发生时,没人告诉人们辐射是什么,人们还有条不紊地生活着。直到五一劳动节之后,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才出来面对公众演讲,说局势已经得到了控制,没有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那段日子,苏联媒体报道的都是英雄故事以及人们战胜了核反应堆。
以上就是整本书中,不同讲述者勾勒出的一些历史事实。然而,机械地罗列事实,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呈现切尔诺贝利事件幸存者复杂的感情世界,才是这本书的精华。下面我们就着重讲讲第二部分,情感层面。在这一部分,我会用三个关键词带领大家去感受作者收集的这些幸存者的情感世界。
情感世界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痛苦。
切尔诺贝利事故带给人最直接的伤害,就是核辐射导致的肉体的死亡、病变和残疾。这种疼痛会痛到什么程度呢?亲历者描述出的细节让人不害而栗。
一位去世的消防员的妻子讲到,她丈夫死前的最后两天,嘴里会涌出细小的内脏器官碎片,这些碎片让她丈夫咳嗽不止,甚至窒息。一位去世的清理人的妻子也讲到,因辐射患上淋巴癌的丈夫生前的状态:下巴挪位,脖子消失,舌头从嘴里垂了下来,鲜血从他脸上的各个部位流了下来,一滴一滴地落在脸盆里,就像挤奶工挤进桶里的牛奶。这些关于死亡的描写,很生动,却也很惊人,让人毛骨悚然。
对切尔诺贝利人而言,死亡似乎成为了一种解脱,因为活下来的人,还要经受各种病痛的折磨。一位在核污染区定居的老人讲,她一到晚上,全身疼得厉害,两条腿就像被针扎了一样。读到这,你可能会感同身受般地因为疼而咬紧了牙根。紧接着,一位深入切尔诺贝利地区拍摄的摄影师的故事又刺痛了你的神经。他描述了一幅恬静的田园美图:枝繁叶茂的苹果树,忙碌的蜜蜂飞来飞去,花园里的鲜花争奇斗艳,但是他却什么气味都没闻到——核辐射导致他失去了嗅觉。摄影师的这段讲述非常平静,却让你可以瞬间感受到这场核事故是多么可怕。这样残忍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脑子里长肿瘤、女孩天生没有肛门和阴道、健壮如牛的人变得全身瘫痪等等等等,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奇异故事会让你有切肤之痛,浑身上下跟着不舒服。
身体上的痛苦已经够折磨人了,精神上的痛苦更扎心。这种痛首先表现在看着自己深爱的人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刚刚我们说了消防员和清理人的妻子陪伴丈夫走向死亡的过程,在她们的讲述中,还穿插讲了她们相恋的美好往事。一边是妻子对丈夫的挚爱,一边是死神对丈夫的召唤,在爱与死亡的碰撞下,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与挚爱的分离还表现在父母与子女间。一对夫妻,看着年仅6岁的女儿遭受病痛的折磨时,妻子情绪激动地说,“我宁愿女儿死,也不愿让女儿受到这样的折磨。干脆我死掉好了,我真的受够了”。作者原原本本把讲述人“胡言乱语”的状态呈现出来,于是,一个饱受痛苦折磨的母亲的形象在你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这种痛苦,除了表现在与人的分别外,还表现在与故乡的分离上。因为核污染,许多人被迫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他们被仓促地赶走,就像被驱逐出境的罪犯。有人跪在自家房子前,苦苦哀求疏散他们的士兵;有人从母亲的坟前抓了一把土装在袋子里离开;有人带走了自家的大门,而这扇大门最后成了摆放女儿遗体的棺材。在居住者和清理人的描述中,都讲到过切尔诺贝利附近村庄的风景是多么美丽,然而,越是听到他们平静回忆故乡的风景美如画时,人们背井离乡的场景就显得越酸楚。最后,还是有一些老人坚持留在了污染区,也有一些人不顾核辐射的威胁返回了家乡,他们觉得落叶归根才能让内心安宁。可在外人看来,回到一个空气、水、食物中到处都充满辐射的污染区,这样的落叶归根,也跟背井离乡一样,充满了凄凉的色彩。
以上就是作者通过记录切尔诺贝利幸存者和见证者的声音,为我们展现的第一种感情:痛苦。无法估量的核辐射,让个体的生活深陷痛苦深渊。他们背井离乡,饱受死亡和病痛的折磨。肉体和精神上带给人的双重痛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事故的残忍。
如果说痛苦是一种看得见的情感的话,那么还有一种情绪,在潜意识里折磨着切尔诺贝利人,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情感关键词,恐惧。他们恐惧的根源其实是对核辐射这个看不见敌人的害怕,他们害怕不知哪一天,死亡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作者记录下了不同人的不同恐惧方式。有人精神失常,选择自杀;有人常做噩梦,梦到自己生了一个长着刺猬脑袋的狗;有人歇斯底里的呐喊。比如,一个清理人到了核灾难现场后,因为害怕只待在自己的帐篷里,睡觉都穿着塑胶衣服。最终,他却被组织开除。他大喊道,我只是想活下去啊。此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张无辜又无奈的面庞,让人觉得心疼。还有人是在平静的讲述,然而看似波澜不惊的话语中,却透露着潜意识中的恐惧。一位母亲讲了这样一个场景,医院的小女孩合上她们的洋娃娃的眼睛说,娃娃死了,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都会死。
核爆炸发生后,死亡成为切尔诺贝利人生活的主旋律。即便他们想忘却,可周围人看待他们的眼光和对待他们的态度,都会把他们再次推向死亡的阴霾下。当别人得知他们来自切尔诺贝利时,就会立刻躲开。一个“躲”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旁人对他们的那种畏惧之情。本就已经失去故土,身在异乡的切尔诺贝利幸存者还要遭受别人的排斥。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因为来自切尔诺贝利,班上的同学害怕他身上有辐射,不愿和他同桌,并给他起外号“亮闪闪”,他的妈妈说他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
他们本来是受害者,心灵的伤口还没愈合,但别人的冷漠又加重了他们的创伤,以致于很多人丧失了寻求爱的勇气。一个切尔诺贝利幸存者坦言,因为害怕,她不敢去爱。她讲到她有一个未婚夫,已经在房子上登记了双方的名字,然而未来婆婆的一句质问“你能生孩子吗”,让她觉得爱反而成为一种罪过,因为核辐射会导致不孕不育,或者生出的宝宝是畸形。
一场核爆炸,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异化,正常的恋爱繁衍都无法实现,这让经历了核灾难的切尔诺贝利人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无望。他们能做什么呢?就像一个在切尔诺贝利附近定居的人所说,“你需要做的就是活下去,没了,就这些”。活着,成为这些幸存者最大的心愿。从作者记录下的这些声音里,你会感受到他们的无奈与悲戚。
这就是他们情感世界中的第二个关键词,恐惧。核爆炸让切尔诺贝利的幸存者一直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对核辐射的害怕,让这些本应是受害者的幸存者,遭受了外乡人的冷漠和排挤。如何面对未来成了他们更深的伤痛。
如果说以上两种情感是隐忍的,那么下面要说的第三种情绪就是喷薄而发的,这就是愤恨。作者在收集这部分感情的同时,也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
一个化学工程师直抒胸臆,因为受骗而感到愤怒。原来,当年他本是被通知去参加一个为期25天的短期服役,最后却在切尔诺贝利当了6个月的清理人。另一个清理人生气地讲到,他当年是突然接到要去核爆炸现场做清理的通知,他就像个犯人似的被押解到车上。作者在这里还用括号注明,说到这儿,他陷入了沉默,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地抽烟。一个简单的抽烟细节透露出他愤怒的情绪。
作者在记录这些清理人的经历时,曾记录下来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美国机器人在屋顶上待5分钟后就停止了工作,日本机器人也不动了,俄罗斯机器人却在上面足足工作了两个小时。这时,大喇叭里传来了一道命令,二等兵伊万诺夫,你可以下来休息一下。这个俄罗斯机器人实际上是俄罗斯士兵。作者在这里用括号注明,讲到这里,这个清理人发出了一阵大笑。而这笑声的背后无疑是无奈的、愤怒的、带着眼泪的。据清理人回忆,他们在核反应堆屋顶上清扫留下来的辐射微尘,强烈的辐射其实来自他们的脚下,而他们的脚上只穿着普通又廉价的人造革靴子。
作者让不同性格的清理人发出他们内心的呐喊,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视角和话语,本真地还原了这场核爆炸的部分面貌。比如有一个清理人直接骂道“去死吧,你们通通都去死吧”。这句话其实透露出,切尔诺贝利的受害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保障。因为去切尔诺贝利做清理人,他成了二等残废,因为总生病,工厂要开除他。他去找厂长说,我在切尔诺贝利工作过,是我救了你们,厂长却冷冷地回答,派你去那里的人又不是我。据他回忆,他们撤离后,签了保密协议,不能向外人讲起核爆炸的事情。他们在现场吸了多少辐射,也属于军事机密。忍无可忍的愤恨,让他飚出了刚才那句不登大雅之堂的粗话。
以上就是我们情感层面讲的三个关键词,痛苦、恐惧和愤恨,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让这本书具有了文学的情感温度。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的第三个层面,反思。
面对这场巨大的核灾难,幸存者都有一个疑问,谁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谁该为此负责?不同的受访者有不同角度的思考。而通过作者巧妙的结构安排,人们的思考从外在走向内省,从个人走向历史,使这本书具有了警示未来的作用。
第一个思考的角度是这场悲剧是强权与高压的政治体系所致。一到切尔诺贝利纪念日,有一句话总会被提到:比核爆炸更恐怖的是谎言和欺骗。
一位被转移的乡村教师回忆说,“所有的事情都已发生,而人们却没有得到任何信息:政府保持缄默,医生也沉默不语。各地区等待来自州府的指令,州府等待明斯克的指示,明斯克则等待莫斯科的命令”。事实上,苏联政府不仅封锁消息,还控制媒体去制造一派欢乐祥和安全的假象。为了避免恐慌,虽然有一些防护措施,却不积极组织开展。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下级盲目服从上级的命令,并且配合上级去封锁消息、掩盖甚至篡改事实。所以有人说,这场灾难为5年后苏联的解体敲响了丧钟。连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也说,切尔诺贝利暴露了苏联的许多病灶:隐瞒灾难和负面事件、没有责任感等等。整个体系都弥漫着奴性、谄媚、文过饰非。
这是受访者从政治体系层面的反思,不过如果原书仅仅停留在批评政府,这样的反思略显单薄。人们第二个角度的反思就是,科技的发展会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书中的一些受访者表示痛恨科学家,说“切尔诺贝利是科学家们的错,他们从上帝手里抢面包,而现在,上帝在天上哈哈大笑,我们却成了科学家们的替罪羔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物理学成了苏联当时所有人顶礼膜拜的焦点。这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让当时的科学家在核爆炸发生后,都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科技可以在短时间内把问题解决。然而,当一场核爆炸变成核灾难后,当科学家自己也变成受害者后,人们对科学的信仰开始崩塌。科学家发现,科技所引发的危机也会给人类造成致命的打击。可是这是科学技术的错吗?就像书中一位受访者所说,知识本身并无过错,学习和了解知识并不犯法。所以,人类需要虔诚反思的是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在发展任何一项科学技术之前,应明确这项技术给人类会带来哪些好处,又暗藏哪些危机?利好和危机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权衡?因此科技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人类本身。
所以说,切尔诺贝利核爆炸还是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那究竟是人类的哪里出了问题呢?这场核灾难让人们从狭隘的人类社会跳脱出来,去衡量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是本书第三个角度的思考。
在本书中,作者记录了不少关于动物的故事,比如,人们被转移时不能带着他们的动物离开,猎人被派往隔离区去射杀被辐射污染的动物。对此,一个小男孩发出了疑问,为什么没有人帮帮那些动物?一个孩子单纯的发问,其实也暗含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发展、繁荣共生。就如同一个去过核灾难现场做摄影师的受访者说,“我们的艺术只有一个主角:人类。而切尔诺贝利人的眼界更开阔,他会向世间的一切挥手致意”。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人类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致使能源趋近枯竭,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就是例证。核电站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清洁的能源,看起来弥补了人类的贪婪,然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让人类遭遇了一场始料未及的灭顶之灾。这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所带来的悲剧。这场大灾难其实也在警醒着我们,如果人类只把其他生物看作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资源,如果人类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这个根基自然界终将毁灭,人类也会随着自然万物的覆灭而灭亡。
说到这,《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重点内容就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再简单梳理下。
本书中,作者让上百位切尔诺比利事故的幸存者亲自发声。从他们的声音中,我们勾勒出这场核爆炸的一些基本事实: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炉发生爆炸,不同身份的清理人去往前线,清理事故现场。核污染区的居民被迫转移疏散,离开家园。核辐射带来死亡,幸存者遭到排挤,受害者得不到保障。官方封锁消息,伪装安全。
在这些事实背后,作者投射出的是切尔诺贝利人复杂的感情世界: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他们的身心饱受痛苦的摧残,巨大的恐惧,让幸存者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无望,面对谎言,他们的愤怒喷薄而出。
这些情感被作者逐渐深化,升华到人类和历史的高度,警示未来。科学技术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科技问题最终要回归人类本身,而人类的狂妄和贪婪终将让人类社会随着自然界的毁灭而灭亡。
这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它能给你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真实的力量和细节的描写。这对于新闻报道或者专题片制作,有很大的启发。第一个启发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任何花哨的渲染都是徒劳的,真实记录就是最好的方式。用最冷静的语言,最克制的感情,去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种冲击力,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第二,真实记录,并非是说完全客观,其中也隐含着创作者的态度。这就要靠记者去选取最有情感冲击力的细节,同时,片段与片段的衔接也要考虑受众的情绪起伏,最后还要通过巧妙的结构,将情绪逐渐深化。作者其实也有一个写作套路,她总是先去记录一些讲述者当前的日常生活,接着用回忆的方式讲述那场事故最惊悚的内容,之后会讲一个笑中带泪的情感故事,最后,是讲述者的个人反思。
第三,捕捉细节和真实的故事,靠的是大量深入的采访。为了写这本书,作者花了3年时间,采访了500多个人,和受访者一聊就是4、5个小时,甚至1天,但最终在书中的呈现可能只是几句话。只有如此这般俯下身去做深入的采访,新闻报道才可能生动鲜活。
撰稿:亦萱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