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从相残到相爱》 田正赓解读

《从相残到相爱》| 田正赓解读

关于作者

维托斯·德吕舍尔来自德国,是当代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也是全球很受欢迎的动物题材科普作家。德吕舍尔在有生之年一共撰写过30多部动物行为学著作,他的所有作品一共被翻译成了23种文字,总发行量有千万册。

关于本书

这本《从相残到相爱》,是描述动物两性行为的一个重要作品,书中介绍了300多种动物的两性行为,内容非常生动充实。在本书里,德吕舍尔首先从动物两性的诞生开始讲起,为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两性关系形式,以及婚姻为什么会出现在动物世界里。他还仔细分析了产生和维持婚姻的关键因素,并且类比到人类身上,提出了一些维持夫妻婚姻关系的建议。

核心内容

婚姻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一种两性关系形式。婚姻产生维持的关键因素,其实不是性的吸引,而是伴侣间的感情和亲和力。无论是对于动物还是对于人,都是这样。这就暗示我们,对于人类来说,要看一段婚姻是否理想,关键在于夫妻双方的性格合不合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算不算和谐,以及两个人愿意在这份婚姻中付出多少感情。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从相残到相爱》,副标题是“两性行为的自然演化”。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0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自然界中动物两种性别的演化逻辑,以及无论对人类还是动物来说,有亲和力的爱情才能长久。

婚姻和爱情,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主旋律,也是文艺作品里长久不衰的主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人类会拥有爱情,会有今天这种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现在很多文艺作品,比如电视剧里面,有很多关于男女之间性的描述,比如接吻、拥抱、性诱惑等等,这就让人们认为,性才是男女之间结合的最重要原因。但是动物学家德吕舍尔指出,这种看法是错的。

现在,离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普遍,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男女之间往往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能维持婚姻,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关于婚姻,其实已经有很多生物学家给出过自己的解释了,比如《道德动物》的作者罗伯特·赖特就认为,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规定,更是自然进化的一种合理结果。而《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认为,两性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来自进化过程中动物间利己行为的博弈。

而这本书的作者,在对大量的动物两性行为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实行终身的一夫一妻制,根本原因是人类本能中有一种亲和性,这种亲和性让男人女人能够摆脱性的短暂诱惑,一直相互依恋地生活下去。没有这种亲和性的老虎,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结成夫妻;而这种亲和性很强的小鸟文须雀,它们夫妻之间的爱情却能让人感动。

本书作者维托斯·德吕舍尔来自德国,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也是全球特别受欢迎的动物题材科普作家。德吕舍尔在有生之年一共撰写过30多部动物行为学著作,他的所有作品一共被翻译成23种文字,总发行量超过千万册。这本《从相残到相爱》,是他描述动物两性行为的一个重要作品,书中介绍了300多种动物的两性行为,内容非常生动充实。他把动物当做人类的镜子,从动物的本能,而不是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解释了动物和人类的婚姻行为,这个角度相比于同类科普作品来说,非常独特。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讲述书中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动物本来没有性别,是自然环境造就了雌雄两性。地球上的动物从没有性别到出现雌雄两种性别,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而适应寒冷的环境,就是这个过程的原动力。了解两性是如何诞生的,对我们了解两性行为的内在原因很有帮助。

第二个重点是,因为生存方式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两性关系。自然界的动物们,可没有人类的道德观,它们大多数都不会一直遵守一夫一妻制,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出了包括自由交配、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两性关系。

第三个重点,维持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关键因素,不是性的吸引,而是伴侣间的感情和亲和力。对于动物来说,异性的性诱惑只能让两性短暂地走在一起,而维持长久婚姻的关键,其实是两性间的亲和能力。对于人类来说也是这样,婚姻关系的强度取决于夫妻之间性格的般配程度、感情的和谐程度,以及双方对婚姻感情的投入程度。

好,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动物本来没有性别,是自然环境造就了雌雄两性。

“自然界是先有雌性还是先有雄性”这个问题,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动物学家们通过研究,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先有雌性后有雄性。为了讲清楚雌雄这两种性别诞生的过程,我们先需要回到地球生命最初的时候。

地球上最早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这种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它们的构造很简单,繁殖方式也非常简单,只需要细胞分裂,让自己一分为二,繁殖过程就算完成了,不需要性别。也就是说,地球最早期的生物是没有性别的,它们被称作无性生物。但是无性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细胞的自我复制过程非常精确,所以分裂出来两个子细胞,一般和分裂之前的母细胞一模一样。这样一来,单细胞生物就很难进化,因为所有的后代都是它自己的克隆体,一旦环境中有什么变化,这种生物就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很容易因为一点小的影响而灭绝。

所以,在大自然的演化下,有些单细胞生物就学会了无性的性行为。所谓无性的性行为,指的是虽然生物个体没有性别,但是还是能够进行某种类似于性行为的活动。比如,某种可以引起传染病“斑疹伤寒”的细菌,它们之间可以两个靠在一起,然后通过细胞的外层保护层,也就是细胞壁来交换遗传物质。整个过程里,这两个细菌并没有交配,但它们每个个体里面的遗传物质,却已经发生了改变。比如这种细菌中的某一个,可能会偶然产生对某种抗生素的抗药性,通过这种无性的性行为,抗药性就会传播给其他细菌个体,最后就会导致这一类细菌都产生抗药性。单细胞生物的这种无性的性行为,强化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让医生们更加头疼。

无性的性行为其实是正常性行为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那么有雌雄两性参与的正常性行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归根到底,动物两性的产生也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在寒冷地方的冬天,动物的生存会变得很艰难。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动物就逐渐进化出了性别。比如常常聚集在植物叶子上的蚜虫,这种小虫子其实有两种生殖方式,第一种是孤雌生殖,也就是说只有雌性来繁衍后代。这些雌性蚜虫可以在没有和雄性接触的前提下,自己生育后代,而且这些后代也都是雌性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环境的影响,这些雌性蚜虫就算没有雄性的帮助,也可以活得很滋润。

再比如,有一种叫做美帆鳉的鱼,只有雌性没有雄性,雄性美帆鳉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这就说明,雌性可以脱离雄性而单独存在。但是相反的,雄性不能脱离雌性而单独存在,因为雄性只能产生精子,是没有办法独立繁殖后代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自然界中雌性的诞生要早于雄性。

话说回来,蚜虫除了刚才说的孤雌生殖,还能进行有性生殖。每当到了阴冷的秋天,雌性蚜虫就会主动生育出雄性蚜虫,然后自己再和这些雄性交配,产生受精卵,这些受精卵会在第二年温暖的时候孵化。蚜虫之所以要在秋天进行有性生殖,是因为蚜虫本身没有办法活过寒冬,但是它们的受精卵却比较耐寒。所以为了生存,蚜虫选择在温暖的春夏两季快速地进行孤雌生殖,在寒冷的秋天进行有性生殖,这样对于保存蚜虫种群才最有帮助。

你看,有性生殖最开始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生物能以受精卵的形式安然度过冬天。在回顾两性诞生的整个过程之后,作者得出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动物一开始都是没有性别的,后来为了适应环境,才先后出现雌雄两性。这就是动物两种性别的由来,其实也是了解我们人类两性关系的基础。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动物本来没有性别,是自然环境造就了雌雄两性。既然知道了动物的两种性别是怎么来的,那么接下来就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那就是在自然界中,雌雄两种性别的动物是怎么相处的?所以,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因为生存方式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种形式的两性关系。

虽然动物的两种性别很早就出现了,但这并不代表两性之间就可以相亲相爱。其实正好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动物两性之间的结合一般都是非自愿的、强迫的。既包括雌性强迫雄性,也包括雄性强迫雌性。这种强迫式的结合方式充满了暴力、伤害甚至是杀戮。比如某些鸟类,雄性只有在暴打雌性一顿之后才能进行交配;而在某些螳螂的交配过程里,雌螳螂必须把雄螳螂头部咬掉,受精过程才能完成。虽说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交配方式,但是说到底,交配过程中两性间的伤害会提高交配成本,也违背了生殖的原始目的。所以在自然选择下,很多动物两性间演化出了克服攻击本能的能力,以便让两性能够安全和平地交配和相处,这就产生了种类繁多的两性关系。

我们先来说说那些不会结婚的动物。尽管雌雄之间会因为性而相互吸引,但是因为互相不够熟悉,所以雌雄个体间还是会经常害怕对方,其实人有时候也是这样。有些动物两性间对对方的恐惧心理不是特别强,它们就不会去伤害对方,但是有的动物两性之间会发生伤害甚至杀戮。举个例子,有一种叫做灰球园蛛的蜘蛛,它们在交配的时候,因为雄蛛长得比雌蛛小得多,没有办法直接为雌蛛受精,所以为了完成交配,雌蛛必须把用来捕食的、锋利的双颚插进雄蛛的身体,固定住雄蛛,在雄蛛为它受精的同时把雄蛛吃掉。

不得不说,雄灰球园蛛的命运很悲惨,但它还不是最惨的。有一种叫做蠓的小飞虫,要想完成交配,雌蠓必须降落在雄蠓的背上,把雄蠓杀死然后吃掉,只剩下生殖器,这之后,雄蠓的生殖器才能黏着在雌蠓的腹部并让雌蠓受精。可以说对很多动物来说,交配过程其实非常危险,只不过由于受到繁殖本能的驱使,它们才敢冒着生命危险去交配。

对于一些更高级的动物,比如哺乳动物里的犀牛,它们一般不会把对方杀死,只不过交配过程会很粗鲁。犀牛本身是一种独居的、性格暴躁的动物,一般情况下它们都会尽量避免互相接触,而到了发情期,性的吸引力会让雌雄犀牛走到一起,这时候它们的接触就不可避免了。在交配之前,雌雄犀牛首先会非常野蛮地互相冲撞一番,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很有可能会不小心把对方杀死,只有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搏斗之后,它们的攻击性才会逐渐减弱,对对方的态度也才会缓和一些。最后如果双方对彼此都满意,雌犀牛才会让雄犀牛爬到它的背上进行交配。除了犀牛以外,一种叫做陆龟的乌龟也是这样对待配偶的。为了和雌龟交配,雄陆龟会猛烈地驱赶、啄咬雌陆龟,直到把雌龟弄得动弹不得,雄陆龟才会靠近雌龟和它交配,这实际上就是强迫性行为。交配过程中充满暴力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非洲爪蟾、北象海豹等等,它们的交配本质上都是强迫的。所以这些动物也都是不可能结婚的动物。

当然,自然界中的两性间并不总是充满暴力。比如对于松鼠来说,因为雌松鼠的生殖器是被它的尾巴挡住的,所以交配只能在雌性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为了说服雌性,雄性松鼠往往会装成一个无助的松鼠宝宝,用悲伤的音调发出吱吱的叫声,以此来唤起雌松鼠的母爱本能。可以说,松鼠配偶之间的亲和性,根源来自成年雌性松鼠和她的幼崽之间的亲子关系。而且,一对松鼠在交配之后,一般还能充满感情地相处几天,虽然最后雌松鼠还是会把雄松鼠从身边赶走,但它们之间的短暂相处显然已经有了婚姻的雏形。

松鼠配偶之间的婚姻时间太短,而有一种叫憨鲣鸟的海鸟,它们之间的婚姻就长得多了。憨鲣鸟的寿命大约有20年,实行的是终身的一夫一妻制,但是和人类不同的是,它们只在繁殖季节交配,其他季节双方并不会生活在一起。虽然雌雄憨鲣鸟的体型相似,而且都很有攻击性,但是雄鸟几乎每天都要猛烈地啄咬雌鸟几次,而在雄鸟面前,原本也很好斗的雌鸟则会表现得十分温顺,永远都是打不还手。有趣的是,雄鸟对雌鸟的频繁攻击,并没有影响它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它们本质上还是很爱对方的。

如果说松鼠和憨鲣鸟之间的相处还是因为感情的话,那么动物之间也不缺乏物质的婚姻。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婚姻叫做同居婚姻,指的是配偶双方只是因为某些物质的原因,比如领地而生活在一起,并不关心对方到底是谁。比如一种叫做盲鰕虎鱼的小鱼,雄鱼会找到一个适合生存的洞穴,通过这个来吸引雌鱼来和它交配,如果有一条雌鱼喜欢这个洞穴,那么它们就能共同地生活在一起。这看起来好像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实际上不管是雄鱼还是雌鱼,都一点也不关心对方,他们只关心自己住的这个洞穴舒不舒服。也就是说,如果其中任意一方被一条其他的同性取代,另一方都是不在乎的,只要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管它谁是谁呢。所以,盲鰕虎鱼之间的婚姻是彻头彻尾的物质婚姻。

当然,大自然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还有很多种其他形式的两性行为。比如生活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某些火鸡,实行的就是一夫多妻的独裁制:一群雄性火鸡和雌性火鸡会生活在一起,但是只有一只雄火鸡有交配权,所有的雌火鸡都是它的妻子,而所有其他的雄火鸡都没有交配的权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一夫多妻制。在肯尼亚有一种东非狒狒,这种狒狒一般生活在30到80个成员组成的小群体里。在交配季节,雌狒狒会每天和不同的雄狒狒自由交配,而没有任何其他个体会干预这种行为,这种东非狒狒遵循的就是自由婚姻的模式。再比如,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有一种动物叫做袋獾,它们则有着季节性的一夫一妻制,它们的幼崽需要九个半月来成长,所以每对袋獾都会在一起生活九个半月。这之后它们就会分手,直到下一个交配季节到来时,再去寻找新的季节性配偶。

说了这么多不难发现,其实自然界中两性关系的种类很多,比如无婚姻关系、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季节性结偶关系、同居婚姻,等等。但不管是哪种两性关系,在本书作者看来,都是特定物种适应自然选择的结果。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因为生存方式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种形式的两性关系。我们人类两性间的关系,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文化里,都是典型的终身一夫一妻制,所以一夫一妻制自然也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所以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就来说:一夫一妻制婚姻产生维持的关键因素,不是性的吸引,而是伴侣间的感情和亲和力。

如果要讨论一夫一妻制,就绕不开婚姻。动物学家对婚姻的定义是:雄性和雌性个体,在发生性行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彼此间仍然存在的依赖关系。所以这里的关键是,雌雄个体间必须要有一种持续的依赖感情。这样一来,像火鸡那种一夫多妻制的关系其实算不上婚姻,因为对于雄火鸡来说,雌火鸡只是它的私有财产和生殖工具而已;而憨鲣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就是标准的婚姻,因为一对憨鲣鸟是可以相处一辈子的,而雄鸟经常啄咬雌鸟,其实也会慢慢地变成一种仪式,并不会让雌鸟真正受伤。

明白了婚姻是什么之后,我再来给你讲讲动物两性间能形成婚姻的根本原因。其实从本能层面看,影响两性结合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攻击本能、性本能和亲和性结对本能。根据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的理论,攻击本能是动物为了生存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本能,每一个动物都天生拥有攻击性,攻击性的强弱决定了动物的性格,比如老虎的攻击性就非常强,而长颈鹿的攻击性就很弱,攻击本能会让动物两性之间相互远离。第二个因素,性本能,顾名思义,就是动物天生的寻求和异性交配的本能,在发情季节,性本能会克服攻击本能,让动物不顾一切地和异性交配。而第三个因素,亲和性结对本能是科学家们最晚才发现的一种本能,指的是某些社会性动物天生就有的,和其他个体结合成稳定伴侣关系的自然倾向。事实上,正是亲和性结对本能,才让动物两性间从相残走向相爱。

在发现亲和性结对本能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是性本能让两性个体间克服攻击本能,从而结合到一起并产生婚姻。但是这种看法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性本能虽然可以抑制两性间的攻击本能,让两性走到一起,但是一旦两只动物或两个人的性欲望得到满足,性就没有办法再让他们继续待在一起了。比如在交配季节,雌雄老虎可以克服独居的习惯,见面交配,但是一旦交配结束性本能得到满足,两只老虎就会彻底分开,不仅对对方没有任何眷恋,而且还很有可能会打起来。所以作者在此得出结论,认为性本能不是婚姻产生的原因。

再给你举个例子,在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交界处,生活着一种叫做文须雀的鸟,这种小鸟在性成熟之前便会开始寻找配偶。在这个过程里,雄文须雀会不断地和它喜欢的某只雌雀玩耍互动,如果雌雀愿意忍受雄雀在它身边,那么它们最终就会结为夫妻。一般来说,一旦结为夫妻,一对文须雀就永远不会相互分开。无论是洗澡、整理羽毛、睡觉还是寻找食物,它们都会待在一起。文须雀之间的爱非常体贴,夫妇之间会用喙来帮对方梳理羽毛,互相爱抚,在夜里雄雀甚至会展开它的翅膀,把妻子覆盖在它的翅膀之下,以保持妻子的温暖。

从这方面来看,文须雀可以说是自然界里的模范夫妻了。如果遇到不幸,一对文须雀中的一只被天敌杀害,那幸存的另一只文须雀就会一边飞来飞去地呼唤自己的伴侣,而后还会一声不响地坐着,这只鸟会很明显地表现出和人类一样的悲伤感情。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哀伤期之后,那只幸存的文须雀会重新结婚,找一只同样年纪比较大的鸟开始第二段婚姻。但是再婚的文须雀会经常吵架,它们之间分居的时间也会远比第一段婚姻时要长,有时它们甚至会选择彻底离婚。所以对于文须雀来说,它们凭理智找到的第二段婚姻,一般只是一种“将就”,通常不如用青春热情铸造出来的第一次婚姻幸福和持久。

正如文须雀的结偶行为显示的,一旦动物和配偶结成了亲密的婚姻关系,它会把全部的感情投入进去,这样就没有办法再和第二个配偶结婚了。人也是这样,如果一对感情深厚的夫妻,其中一方意外去世,另一方即使再婚,也永远难以忘记去世的另一半。因为他的感情已经耗尽,所以第二次婚姻一般也很难达到第一次婚姻的感情水平。所以说,不管是文须雀还是人,虽然他们的性本能都可以在第二次婚姻中得到满足,但是婚姻感情却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通过这种现象,作者得出结论,认为性本能绝不是维持持久亲密婚姻的原因。理想的一夫一妻制和个体间的依赖感,只能来自动物的亲和性结对本能。

根据这个判断作者总结说,婚姻关系是不是稳定,取决于伴侣双方的结对本能有多强,这包括两个伴侣先天的性格是不是亲和的、它们之间有多和谐,以及配偶中的每一方对这份感情的投入有多深。

通过上面这些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本书作者德吕舍尔得出了最终的结论,他认为人类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类天生就有的亲和性结对本能之上的,一对夫妻之间婚姻是否和谐,也主要取决于夫妻之间的感情。这和《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观察婚姻的角度很不一样,因为后者是从基因利己性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婚姻只是动物个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的一种最优结果。至于哪种理论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话说回来,本书作者也说,当今社会之所以会有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归根到底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一对情侣结合在一起,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维持持久的婚姻关系。他们误以为性的吸引力是幸福婚姻的主要成分,但实际情况是,单单靠性吸引力的婚姻,会像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一样,贫乏而又不稳定。我们可以把动物的行为当做是人类行为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拥有一段理想的婚姻,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的性格是不是合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算不算和谐,以及两个人愿意在这份婚姻中付出多少感情。

好了,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首先,动物本来没有性别,是自然环境造就了雌雄两性。从无性走向两性,其中的关键动力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不过自从雌雄两性诞生之后,性别的优势还体现在物种进化速度的提高,这就又进一步让有性动物获得了生存的优势。

其次,因为生存方式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种形式的两性关系。有些动物两性间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关系,它们会相互伤害甚至杀戮,而有的动物之间则会形成一夫多妻制、自由婚姻等两性关系,自然界中两性关系的形式和种类相当丰富。

最后,一夫一妻制婚姻产生维持的关键因素,不是性的吸引,而是伴侣间的感情和亲和力。动物学家总结出,影响两性结合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攻击本能、性本能和亲和性结对本能。攻击本能让两性相残,性本能只让两性短暂接触,只有亲和性结对本能才能让两性从相残到相爱,走向婚姻。动物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从动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拥有理想婚姻的关键,那就是夫妻之间性格的般配、感情的和谐,以及双方对婚姻感情的投入程度。

说到最后,还想提醒大家一句,这本书的结论建立在作者对大量动物行为的观察之上,对我们了解动物两性关系的形式很有帮助。不过人类相比于动物,有着更高的智慧、更复杂的社会关系,还有人类才有的道德感,人类社会中还存在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类的两性关系,类比于动物的两性关系。书中对人类的类比,我们可以参考借鉴,但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撰稿:田正赓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