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乡到美国》 贾行家解读
《从家乡到美国》|贾行家解读
关于作者
赵元任,(1892 11.3—1982 2.24) ,语言学家、音乐家,被誉为“汉语言学之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关于本书
本书是赵元任早年自传,回忆了留学美国和早期学术经历。
核心内容
赵元任生于1892年,天赋异禀,横跨文理、兼通科学和文艺的学术经历,让他成了具有“哲学家的头脑,音乐家的耳朵,文学家的才气,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思维”的语言学大家。在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期,赵元任奠定了中国语音学、方言研究的基础。他把西方的科学方法与现代语言学理论,运用到了中国传统语言的改造上。为中国语言学建立了新的边界,在普通话推广、汉语拼音和简化文字等文字改革方面,他都是先驱人物。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从家乡到美国:赵元任早年回忆》。我为你解读的民国文化名人的“老先生列传”项目,有两个目标:一是和你一块儿体验时代和社会变迁;二是通过学者、艺术家传记来了解不同文化艺术和学术领域。
要了解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话,那就得从赵元任说起了。他是“汉语语言学之父”,也就是这一行的祖师爷。他在哈佛、耶鲁任教时,校园里有句话叫“赵先生说的永远不会错”。作为中国来的学者,他甚至当过美国语言学会的会长。
我估计你早就听过赵元任的大名了,他不只是学者,还是音乐家,谱写过从民国时代传唱至今的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赵元任真是个神人,横跨文理,兼通科学艺术:留学时主修数学、物理,却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当过物理教授,又在清华教过数学、心理学;我为你解读《吴宓和陈寅恪》时还说过,他是赫赫有名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另外三位是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我在这期音频里具体来为你讲:赵元任有多神,为什么这么神?
从时间上说,这本《从家乡到美国》是赵元任对前半生的回忆录;我用的后半部分材料,来自他的夫人杨步伟的《杂记赵家》,这本书赵元任也提供了大量材料,可以说是他们夫妇合写的。
除了讲赵元任的这个人,我还尝试过为你多介绍一些他在语言学方面的学术观点,找了他的好几本论文来看。这些书,全是数字和音标符号,更像理科书,实在很难转述。估计我们全公司上下几百号人,只有语言学者李倩老师能看懂。要不,我们还是跳过那些深奥冷僻的学术问题吧?就来结合赵元任和杨步伟的传记,说说他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语言学的总体贡献是什么?
神人一是有神逻辑的。我读赵元任自传就有这个印象:他的性格幽默随和,感情丰富,很受朋友和学生的爱戴;但他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却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样。我们就先来从他早年的成长经历里,看看他的思维特点。
这本书一开始,他是这么自报家门的:我名叫元任,元是排行,任是本名。汉语中的姓氏相对不算多。所以,如果用英文字母缩写姓名首字的规矩,将极为混淆,在当前的八亿中国人口里,我的姓名缩写会和七十万人一样。要是把元、任两个字分开缩写,混淆程度就会减少26倍,只和两万七千人一样。所以,美国的华人的英文签名,普遍把两个字的名字拆开缩写——从这段话里,咱们注意什么呢?就是任何不起眼的小细节一进到他的大脑里,就会拆分成明确的数字信息,做大范围的统计对比,随后,规律性东西就浮现出来了。我觉得他这种思考方式,很像那时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智能计算机。
赵元任生于1892年,也就是清光绪十八年。他祖籍江苏常州,生在天津,因为全家都跟着他的祖父在河北做官。他在童年时代,已经有了一套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观察方法,尤其对语言和声音感兴趣。他童年时在祖父的衙门里玩,看见差役打犯人板子,发现他们报数的方法很奇怪,是这么念的:“一十二,三十四,五十六,七十八,九二十,一二十二”,你也听不懂是吧?这种计数法,在语言学里称为“秘密语”,目的就是让外人听不懂。但五六岁的赵元任没听几遍就懂了,他发现:这种报数法是从11开始,每隔一个数,省掉一个“十”字,因为连着数数,人会喘不过气来,到二十、三十以后,十位数被念成了半拍子。小赵元任还有做观测的耐心,他听大人们说:犯人只要肯花钱,衙役就可以少打板子。他就每次都悄悄地跟着数,发现衙役们并没有少报过数。他把自己的统计结果告诉大人,他们总是说:“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
赵元任从四岁开蒙读私塾,十三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少年时代到南京江南高等学堂读书,学英文和数理化。1908年,也就是他16岁这年,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学校也设了灵堂,组织学生们磕头,他说:我们全都低着头,齐声大笑,反正也没人能分出来我们是哭还是笑。
1910年,赵元任考取了赴美留学生,这批同学里还有胡适,他俩是一辈子的好友。胡适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有人问他:你是不是同辈学者里最聪明的?胡适回答:“不是,赵元任先生比我聪明。”这也不是客气话,赵元任在72个录取名额里考第2,胡适考第55。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后,赵元任也一直在全校学生里保持着最佳成绩。
他的这个记录,还不只是在一个学科里创造的。他入校时主修数学,辅修物理学;很快,他的兴趣就扩展到了语言学、哲学和音乐。他学音乐也是既学中国民乐、作曲,又学男高音、钢琴;他上大学时花220美元买了一架钢琴,这在当年是大数目,那时他每月的伙食费3.5美元,早餐就已经有牛排了。有意思的是,他的钢琴老师是他数学教授的夫人,他那个学期又刚刚在数学考试里拿了两个满分。
看起来,赵元任好像在随意使用自己的天才。其实,这也是神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学科的边界,有时候也是对思想的限制,让人只能看到眼下的、局部的目标。《世说新语》里有个典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说:礼法岂是为我辈设置的?对神人来说:学术界线也不是为他们设置的。在他们眼里,凡是有价值的、让他们感兴趣的知识,都值得追求,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都会成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乔布斯在一次讲演里说过:他大学退学以后,报了个英文书法班,学习怎么设计字体,怎么通过改变字体组合和间距,排出漂亮的板式来。他当时也不知道这将来会有什么用,只是觉得这门课有一种美感。十年以后,他开发MAC电脑系统时,这些知识就全用上了。乔布斯说,要去做那些好像无用的事情,因为:人不可能充满预见性地把生命里的点点滴滴串起来,只有多年之后回头看,人生轨迹才能变得清楚。
我们今天再看,赵元任的跨界,后来都成就了他语言学研究。他的学术成绩后人很难超越,就是因为他同时具有“哲学家的头脑,音乐家的耳朵,文学家的才气,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思维”。语言学本来就是文理结合的学科,要用到数学、物理等知识工具。赵元任在语言学上最有开创性的成果,集中在语音学、汉语字调、语调以及方言研究等方面,也和他受到的音乐训练有关。
赵元任留学的第五年,从康奈尔大学的数学系转到了哈佛的哲学系,拿到了哲学研究奖学金和博士学位。赵元任的方法论意识,也是从小就有的。他有喜欢给事物分类的爱好,学哲学时,他也是对认识论、方法论最感兴趣,他做的论文是关于科学分类法的。这种思考方式,用于研究复杂、多变的语音现象可是再合适也不过了。
赵元任动手能力还很强,他童年时常常搬家,最爱看家里人捆箱子、打铺盖,不光锻炼了分类思维,他的打包技术也比专业包装工人都好。1918年他26岁博士毕业后,回康奈尔大学教了一年物理,讲的是电磁学,因为他最早是学电机工程的。他领导中国语言研究所时,对录音和声学器材不满意,就自己画图设计器材,找国内厂家生产,效果比美国进口设备更好。
1920 年,赵元任接受清华大学邀请,担任数学教授。他这次回国,顺便完成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大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讲学,请他做陪同和翻译工作。赵元任也真是合适人选,他很熟悉和推崇罗素的思想。这时,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杜威也在中国访问,杜威的翻译是他的学生胡适。这中间还出了个插曲:罗素在中国染上了严重的肺炎,一度生命垂危,曾经托付杜威为他处理后事。
赵元任完成的另一件大事是认识了未来的妻子杨步伟。杨步伟比赵元任大三岁,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国内最早的医学博士,当时在北京有自己的私营医院。赵元任追了杨步伟很长时间。有一回,他俩赶到杜威的演讲现场迟到了,杜威正无助地站在讲台上发呆,见赵元任是去约会了,低声对他说:“坏人,你这个坏人。”
赵元任和杨步伟的婚礼,在当年绝对惊世骇俗:他们在公园照了张相,给双方亲友发了通知,声明两人已经结婚,只接受书信、诗文或者乐谱作为贺礼。不光事先和谁都没打招呼,连“记”都不打算登。最后证婚人胡适看不下去了,催他们办了张结婚证。且不说这是在民国初年,而且杨家还是闻名南京的名门望族。这件事当年被报纸炒作过,报道题目叫《新潮人物的新潮婚礼》。
这个“新潮”更多是指杨步伟。她个性刚强,快人快语,从结婚后一直是赵元任的主心骨。杨家的世交、做过两次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特别疼爱杨步伟,谈到婚姻时,杨步伟直接对他说:“黎叔叔,你怎么知道我们以后不会离婚呢?”这在那个年代,也是惊人言论了。
说归说,杨步伟为了支持赵元任,婚后放弃了自己的医生事业,陪他去了美国哈佛任教。
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赵元任的那颗像超级大脑。他的思维方式里,不仅同时装着好几个学科的运行系统,按照科学法则来运算,而且采集信息也极其灵敏。关于他的语音学天才,我请教了李倩老师,她说:中国传统的语言学,清代以前叫“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些对文字的正音释义考证等等。但中国的语音学研究,一度很薄弱,原因你也理解,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嘛。到了十九世纪,最早来中国的那批外国传教士,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语记音、编写词典。中国现代语音学这扇学科大门,则是赵老先生打开的。如今,后辈的语言学者,都是在他当年建立的学术范式里,做实地的语言调查,用国际音标记音,描写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般的方言学研究,只要求学者能够熟练运用国际音标听音记音,整理语言材料,并不要求学会所研究的方言。但赵元任绝对是个语言天才。首先,他辨别声音的能力特别强,记忆力又像录音机一样。有一年,他在西湖边上的一个店铺买木鱼,只见他在这个木鱼上敲一敲,在那个木鱼上打一打,没几分钟,选出来十几个小木鱼,凑成了一套音阶和谐的乐器,看得店主目瞪口呆。
而且,赵元任的发音技巧也高,学说一门方言的速度极快。到底有多快?著名作家吴组缃是赵元任在清华的学生,赵元任从点名册上看到吴组缃是安徽泾县人,就请他每天下课到自己家来吃饭,跟着他学泾县话,一星期左右就完全掌握了。他那次给罗素做翻译,趁着到南京、杭州等地演讲的机会,走到哪里就用哪里的方言翻译。在湖南长沙,当地人问他是湖南哪个县的人,其实他才学了几天的湖南话。
根据统计,赵元任精通欧洲所有的主要语言和许多方言,能熟练使用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和日语。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官话、吴语、湘语、粤语、闽语、赣语和客家话,大片区的方言,他至少会一种。他在论文里提到过:自己会说33种方言,唯一感觉不很理想的是闽南话。
我们今天来看,赵元任,以及他和杨步伟的婚姻,有一种之前的中国历史里从没出现过的个性神采。胡适说,新文化运动应该叫“中国的文艺复兴”,确实,赵元任的人生和学术,都有一种文艺复兴时代的活力和元气。他神奇的跨界方式,也是达·芬奇式的。说完了他神在哪里,咱们再从他后半生的故事里,看看他用那颗超级大脑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和中国语言学,做出了哪些贡献?
五四新思想、新价值体系的创造和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新语言的创造过程。早在留学时期,赵元任就介入了新文化运动的语言学改造,从国外不断发回文章参与学术讨论。他的目标是:把西方的科学方法和现代语言学理论,运用到中国传统语言的改造上。
赵元任说:我后来的主要职业是语言学,与其说是改变初衷,不如说是回到老爱好。1925年,清华以培养国学通才为目标筹办国学研究院,请赵元任担任主讲语言学的导师。请年轻的赵元任来当导师,这就是学校方面和院长吴宓有眼光了。他拥有超前的科学头脑,能把物理学、生物学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带进语言学研究,实现学科的现代化。
赵元任一直是“用科学整理国故”的积极推动者,他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建人。他说:过去研究语言学的学者,不觉得自己该和物理学家沟通,也是因为现代学术分科太细,这是很大的遗憾。在文化启蒙运动中,赵元任的学术研究有一重特殊意义:中国文化里是有“文字崇拜”传统的,认为文字极其神圣,是不能变动的。赵元任清理出来的语言学常识,等于是对传统的语言观念进行祛魅,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之一。
早在1916年,赵元任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提出了简化汉字的方案,他说:我们有自己的语言,现在要做的是造新的书面文字。我为你解读过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传记《逝年如水》,在周有光主持设计汉语拼音之前,民国政府发布过一套“注音字母”,它是借用了汉字的偏旁部首来注音的,台湾地区今天还在用。而赵元任设计的“国语罗马字”,可以说是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先行者。他开发的罗马字在1925年获得了民国国语推行委员会的支持,被称为“赵元任式国语罗马字”,而他推辞说:这么命名,自己当然荣幸,但不符合语言学规律。汉语改革是全社会的运动,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利和义务,一起合作的人越多,推广和使用效果才越好。他做语言改革工作的愿景是:“努力下去,让全国人都能读写识字,几十年里,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文学科学精华翻译成中文,不到一百年里,我们的学术思想可以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丰富高深。”
赵元任还是国语标准发音的最早倡导者。1919年,中国第一次制定的官方标准国语,就是由他朗读灌唱片,拿到全国各地学校去推广。赵元任学遍全国所有的方言,也是为了设计语音时做到尽可能均衡,建立简便一致的系统发音。今天,我们在网上可以找到他当年留下的录音,我们在音频后面为你截取了一段,在这段录音里,赵元任分别用当时的国语、江苏话、上海话、湖南话做情景示范。李倩老师的专业点评是:他的发音之标准,就像AI做出来的,方言的字正腔圆程度,可不是相声评书里学方言的“倒口”能比的。
在语言科学这门相当严肃、理性的学科里,赵元任还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幽默感。你一定知道,他写过一篇奇怪的文章,叫《施氏食狮史》,意思是一个姓施的人吃狮子的历史。这是一百多个同音字组成的。对这篇文章,还有两点你不知道的:第一,赵元任不止写了一篇,还有另外两篇,读肯定没法读,我为你摘抄下来,附在了文稿后面——用拼音输入法录入的话,还真是挺费劲的。第二,很多人误以为这几篇短文是他的文字游戏,当绕口令看。赵元任不是为了好玩,他是为了说明中国语言的独特历史现象:古汉语里大多是单字组成的单音词,同音词就比双音词组成的现代白话文多得多。所以,古文中会出现书面上看没毛病,但读起来听不懂的情况。他写《施氏食狮史》这几篇小文,是为了展示其中的极端情况。因为光讲学术现象,感兴趣的人肯定不多,写成这种抓人眼球的文字,效果就不一样了。放在今天,赵元任要是做传播、搞运营,也会是一把好手。
遗憾的是,赵元任为中国语言学界奠定的基础,受到了日军侵华的严重影响。三十年代,他们夫妇是打算在南京定居的,还建了一所有好几间书房的大房子。抗战爆发以后,幸亏杨步伟当机立断,赶在南京陷落前,先把卧病在床的赵元任给转移了出去,之后自己带着几个女儿赶在日寇大屠杀前逃了出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民国学者里,赵元任怕老婆是有名的,赵元任说自己“爱有多深,怕有多深”。据说,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曾打算请赵元任担任校长,有人说“那还不如请杨步伟当校长呢,反正以后也是归她管”,被蒋介石听到,才换了人选。赵元任说:自己生性散漫,只喜欢搞学术,最怕当官,不喜欢行政,也不会行政。有一次政府要委任他当校长,他干脆躲到美国加州去当大学教授了。
中国在新文化运动的大变局里,拥有天才赵元任,是现代语言学的一大幸运;赵元任能以杨步伟为依靠,也是一大幸运。
1938年后,赵元任一家从昆明搬去了美国,此后赵元任长期在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期间曾经到大陆、台湾访问讲学,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他的一生是《从家乡到美国》。杨步伟在《杂记赵家》里说:我们当初到美国来,是因为元任在中央研究院受到排挤,再呆下去精神会出问题。这几十年来,我们虽然在国外,但是对国家不是没有尽义务。
赵元任在哈佛编写过国语讲义和粤语讲义,是很多美国大学一直在用的汉语教材。有人说那是一套“天才教授写给天才学生的教科书”,因为授课的难度相当大。在赵元任的粤语课上,学生们要掌握广州话的9个声调。他教的一个美国生、美国长的华裔学生,到中餐馆用餐时,服务生用粤语问他:“先生,你离开我们老家多久了?”这个问题,正是他的老师赵元任走到世界各地,都会被当地人问到的。
有人总结说:赵元任是到西方取真经回国的玄奘法师,而杨步伟是一路保佑他的观音菩萨。他们刚到美国的时候,国内大学拖欠的款项和津贴迟迟未到,赵元任苦恼不已,想不出办法。杨步伟自己挺着大肚子,用分期付款买来的缝纫机,学做衣服补贴家用。她是学医的博士,动手能力也不下于赵元任,两个小时就能做一件成衣。杨步伟还做得一手好菜,开过餐馆,出版过一本《中华食谱》,是风靡欧美几十年的中餐畅销书。
赵元任夫妇有四个女儿,胡适说他们一家“父亲是天才,母亲是能人,女儿们则个个聪明得不得了。”赵家的女儿个个如花似玉,都是美国名校的教授和科学家,长女赵如兰是哈佛第一位华裔女教授。赵元任说:自己一家三代里,包括女婿在内,拿过18个美国大学生的最高学业奖项“金钥匙奖”。赵元任这位神人,还拥有世人羡慕的神仙婚姻,他们夫妇在80岁时还在欧洲自驾游。
1981年3月,杨步伟去世,享年92岁,赵元任悲痛得无法自已,坚决不回自己的住处,暂住在女儿家,说“我再没有家可以回了。”不到一年,他也离开了人世,终年90岁。按照他们的遗愿,骨灰被撒进太平洋,让海水把他们带回祖国。
当年,杨步伟在两个人庆祝五十周年金婚时写下一首诗:“吵吵争争五十年,人人反说好姻缘。原任欠我今生业,颠倒阴阳再团圆。”意识是说:他们夫妇都是个性强烈的人,能共同生活半个多世纪,自己都没想到。她这辈子为了赵元任放弃了事业,下辈子两个人再续前缘时,该调换调换性别,轮到赵元任牺牲了。
好,关于中国“汉语言学之父”、拥有超级大脑的神人赵元任,我就为你介绍到这儿。最后总结一下:赵元任生于1892年,天赋异禀,横跨文理、兼通科学和文艺的学术经历,让他成了具有“哲学家的头脑,音乐家的耳朵,文学家的才气,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思维”的语言学大家。在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期,赵元任奠定了中国语音学、方言研究的基础。他把西方的科学方法与现代语言学理论,运用到了中国传统语言的改造上。为中国语言学建立了新的边界,在普通话推广、汉语拼音和简化文字等文字改革方面,他都是先驱人物。
撰稿、讲述:贾行家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漪姨》
漪姨倚椅,悒悒,疑异疫,宜诣医。医以宜以蚁胰医姨。医以亿弋弋亿蚁。亿蚁㱲,蚁胰溢。医以亿蚁溢胰医姨,姨疫以医。姨怡怡,以夷衣贻医。医衣夷衣,亦怡怡。噫!医以蚁胰医姨疫,亦异矣;姨以夷衣贻医,亦益异已矣!
《饥鸡集机记》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机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 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 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摘自赵元任《语言问题》第149-150页)
划重点
1.人不可能充满预见性地把生命里的点点滴滴串起来,只有多年之后回头看,人生轨迹才能变得清楚。
2.如今,后辈的语言学者,都是在赵元任当年建立的学术范式里,做实地的语言调查,用国际音标记音,描写方言的语音系统。